觀察丨書店的另一種可能

2021-02-08 出版商務周報
商務君按

書店,既辛苦也不浪漫,卻給整個城市帶來溫暖的光芒,其實也是另一種可能,別樣的浪漫。


今年,一部名為《巷弄裡的那家書店》的臺劇在網絡上熱播,引起了不少大陸文藝青年的追劇狂潮。更有朋友在豆瓣上整理了劇中涉及的書籍名錄,經典臺詞等等。雖然,這部劇的套路劇情和俊男美女的演員陣容,還是沒能擺脫偶像劇的路線。不過,夢田文創能夠以「書店」作為主要載體架構出一部作品,在題材和內容的選擇上就已經值得稱讚和鼓勵了。


不過,讓這部電視劇如此深入人心,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同時拍攝的由侯季然執導的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影片記錄了臺灣獨立書店的生命樣貌,長120分鐘,每3分鐘表現一家書店,共40家。也正是這40家小書店,為我們展現出了書店的另一種可能的生存狀態。雖然,獨立書店正是因其的獨特性而吸引讀者,但這些書店的嘗試的方向,以及不同於傳統的經營思路,同樣也是值得大陸書店借鑑和學習的。


當閱讀已經不在是一件刻意而為的事情時,書籍在我們的生活中也開始從導師變成了朋友和夥伴。那麼,做書店是不是也要變得更加貼近生活,更加有趣起來。


紀錄片中的臺中新手書店。店主每周都替換店裡的書,而總是保持有100本不同的書在店內。用店主自己的話解釋,這些書不是最暢銷的,也不是最難賣的。所以,這些書也正是適合「新手」們來閱讀。他非常喜歡和顧客聊天,喜歡觀察每天在書店周圍生活的人們。他認為書店其實是一個大家可以一起享用的空間。當他與這個城市互動起來,這個書店才可以變得那麼鮮活,富有生機。


在生活趣味方面做得出色的,另一家值得一提的書店,是位於宜蘭縣員林鄉的小間書菜。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家和菜有關的書店。而這家書店,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可以「以書換菜」。小間書菜的兩位主人江映德、彭顯惠夫妻倆,原本的職業是計算機工程師與設計工作,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兩人於2013年2月辭掉原本的工作,舉家遷往宜蘭當農夫。由於家附近沒有書店,所以兩人便有了開書店的計劃,之後就有了這間由穀倉改造成的書店。至於「以書換菜」則是借鑑了臺灣農村生活中常見的以物易物的生活習慣,所以這間小書店,同時也拉進了與當地農人的距離。在這裡,只需帶著二手書來,就可以交換當地生產的米或蔬菜。


在新手書店和小間書菜之外,片中所呈現的每一家書店,都有著講不完的故事。無論是年輕的書店人,還是年長的前輩,都在用自己最完滿的感情投入到書店和讀者中。臺北旅人書房的店主曾說:「開書店這件事,其實有一點像是,想要去抓住這最後一個會有書店存在的一個世代的感覺。」


其實,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選擇開書店這件事,本身就是為你的生活帶來了另一種的可能。如果,可以認真地做下去,可以像最初那樣充滿熱情的堅持,你就會變成你的書店。所謂書店的生存之道,也就變成了你人生的生存之道。所以,就像侯季然導演說過的:「拍完才知開書店是辛苦、一點也不浪漫的行業,也慶幸這些書店為連鎖店滿街的臺灣保留了文化的多樣性。」


如果你心甘情願選擇這樣一個辛苦也不浪漫的書店行業,要做的也就是如何讓自己的辛勞和付出變成讀者,乃至整座城市明亮又溫暖的光芒。


附:《書店裡的影像詩》書店名錄:

高雄‧與歷史共存的書店‧三餘書店

臺北‧戀物癖的書店‧舊香居

臺中‧獻給孩子的書店‧戀風草青少年書房

屏東‧森林裡的書店‧蕃藝書屋

桃園‧田中央的書店‧晴耕雨讀小書院

臺中‧雪中送炭的書店‧魚麗人文主題書店

桃園‧市場邊的書店‧荒野夢二

臺北‧收藏美的書店‧好樣本事

臺北‧不斷長大的書店‧茉莉二手書店

雲林‧虎尾查某的書店‧虎尾昔沙龍

高雄‧沉積時間的書店‧書店吃茶一二三亭

臺北‧屬於我們(Woman)的書店‧女書店

臺中‧愛逛書店的書店‧午後書房

臺北‧時光倒流的書店‧ Bookstore 1920s

屏東‧傳唱民謠的書店‧春成書店

花蓮‧搜集回憶的書店‧舊書舖子

嘉義‧串聯社會運動的書店‧洪雅書房

臺北‧閱讀旅行的書店‧ Zeelandia Travel & Books (旅人書房)

臺南‧以光寫詩的書店‧草祭二手書店

桃園‧社區裡發光的書店‧南崁1567小書店

臺南‧詩人與畫家的書店‧府城舊冊店

新北‧改變命運的書店‧阿福的書店

新竹‧小鎮主婦的書店‧瓦當人文書屋

臺北‧與人相遇的書店‧永樂座

宜蘭‧拿書換菜的書店‧小間書菜

臺北‧投注一生精神的書店‧人文書舍

臺北‧拯救老樹的書店‧伊聖詩私房書櫃

新北‧每分鐘33.3轉的書店‧古殿樂藏

臺東‧想念一隻貓的書店‧晃晃二手書店

宜蘭‧等火車的書店‧舊書櫃

花蓮‧巷弄與時光中的書店‧時光二手書店

新北‧遊牧在城市間的書店‧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臺北‧與回收場賽跑的書店‧古今書廊

臺北‧地下的書店‧唐山書店

新竹‧大手拉小手的書店‧書酷二手英文書店

臺中‧「生 / 活的書店」‧新手書店

臺南‧以分計費的書店‧ Room A

臺南‧鳥語花香的書店‧金萬字二手書店

臺北‧我住了十九年的書店‧阿維的書店

臺北‧全國最愛聊天的書店‧水準書局


相關焦點

  • 漫畫家岡本倫躲書店觀察誰會買新書
    ,觀察店家是否用心宣傳以及有沒有客人買新書,一旦發現書店宣傳不周就馬上列入黑名單!岡本倫老師還決定要去巡迴書店看看銷售與宣傳的情況……「至今出過將近50本漫畫了,單行本發售的時候通常都還有工作所以不會特別去書店,不過這次有舉辦特別活動所以我現在決定去逛一逛」
  • 當書店遇上婚紗丨一所「隱藏」在島上的主題書店
    「書店有十五個瑪雅寬,二十個瑪雅長。」——《島上書店》島上書店裡,2歲多的瑪雅用自己的身體量了書店長和寬,那麼是否有人「測量過」—— 書店有多少種可能性呢?烏託邦(Utopia)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美好的地方」。但我們對於美好的嚮往,從未停止。
  • 書店店員體驗回顧丨書店版「變形記」,記憶一輩子
    書店店員體驗回顧丨書店版「變形記」,記憶一輩子 2020-12-22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這家黑金風格的網紅書店孩子去一次絕對上癮.誰敢不服!丨書店打卡#05
    那麼,你有多久沒帶娃去逛書店呢?其實書店是有溫度的和味道的,這種無形的東西更能留在人的記憶深處,當以後翻起一本書的時候,這些溫度和味道就會從你和你孩子的記憶裡翻滾湧出,那時候的場景也如昨日重現。而且書店有種神奇的魅力,在濃濃的文化氛圍薰陶下,它會使人愛上閱讀。所以親子樂特意開設「逛店」系列,介紹廣州大大小小的特色書店。
  • 馬家輝:二樓書店變身二手書店?
    這想法源自我對臺北和東京書市的掃描觀察。臺北和東京皆曾有過類似經驗:大型連鎖書店興起,以入書快、書種多、折扣高、環境佳的優勢掠奪市場,三五年內,小型書店陸續執笠,顧客都被搶走了,跟紅頂白,乏人問津,唯有黯然關門。
  • 我住在書店酒店410 丨 鳥遇
    兩天後,我拉著行李來到了我的「布達佩斯大飯店」——住在書店酒店。這裡沒有ZERO,沒有梵谷沒有莫奈沒有克裡姆特,可是同樣有茨威格;有顧城有毛姆有博爾赫斯,不過也可能有ZERO,而我還沒遇到……在每個房間號都有一段作家文字的摘抄,這讓門牌號生出了希望。
  • 書店這個古老的行業,還有幾種年輕的可能?
    2012年,是中國書店行業最艱難的一年,近萬家民營書店相繼倒閉。在所有人都感嘆書店時代即將衰亡的時候,新式書店卻帶著更大的包容方式回歸大眾視野。轉眼2019年,經過7年的發展,書店這個古老又年輕的行業,似乎有了更多的生存方式。博爾赫斯曾經說過:「時間永遠分岔,通向無數的未來」。
  • 沒有名字的書店
    我們第一次進來的時候,之前這個房子二樓並沒有在用,連樓梯都是鬆掉的,我們就跳啊跳著來到二樓看,就看中了這兒空間非常大,另一方面因為其實這周邊蠻荒涼的,所以房租會便宜一點。決定了這裡之後,才發現原來旁邊是臺藝大!做書:發現這裡剛好在臺藝大旁邊之後,對讓你們之前的計劃有什麼改變嗎?
  • 蔦屋書店丨人性尺度的把握讓我們更接近幸福
    遠方 2017年10月丨雨崩1983年,增田宗昭決定逆流而上,建立一家不一樣的書店,彼時,書店的市場正在下滑,人們都不看好增田宗昭的嘗試,然而,憑藉重視顧客價值和生活方式提案,增田宗昭創立的蔦屋書店開闢了全新市場
  • 書話丨張立憲:愛情的另一種譯法
    一位朋友在英國,按照我的介紹,某一天逛倫敦的書店一條街——查令十字街,併到84號朝聖。奈何那裡已經改為一家酒吧,只是在門邊掛個銅牌,上書「查令十字街84號,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舊址,因為海蓮·漢芙的書而聞名天下。」收銀小姐看著她笑問:「為那本書來的吧?」
  • 從雜誌望出去,看到的臺灣書店風景丨雜誌*書店 1
    從這本《小日子》開始,我就關注起了這本雜誌,以及她的創辦人擔任總編輯的另一本雜誌《Shopping Design》。《小日子》和《Shopping Design》,一本是「文青雜誌」,一本是「商業購物雜誌」,都很喜歡用書店作為選題。
  • ...希望回應「豬價或跌到五塊」:不可能;男子穿迷彩褲被禁入方所書店
    1丨印度外長再談中印邊境局勢:雙方應進行非常深入的對話據海外網,當地時間7日,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談及中印關係時表示,中印的邊界情況和兩國的關係「無法脫鉤」,認為當前雙方邊境間的緊張局勢可能會影響中印關係。
  • 偉哥同你去臺灣丨文藝青年必去的書店.
    02 蔦屋書店(DaikanyamaT-Site)地址:臺北市信義區統一時代百貨五樓蔦屋書店在日本被譽為最美書店,更是被評為世界前20名美麗書店。2017年1月,蔦屋第1家海外分店落戶臺北東區「統一時代百貨」5樓,臨近誠品書店信義店。
  • 書業觀察|法國書店重啟運動:關閉書店,城市就失去了光
    這幾天,網絡、報刊、電視上對重啟書店的討論也層出不窮。不少已經飽受電商衝擊的實體書店店主哭訴,若不允許書店開門,很快他們的書店就會倒閉。就連因為出版D.H.勞倫斯和喬伊斯而馳名世界的「莎士比亞書店」(La librairie Shakespeare and Co.)最近也不得已向讀者求救。這家書店今年3月以來,營業額比往年少了八成。
  • 逛書店 田園城市:獨立出版的美好可能
    去年九月曾去臺北旅行幾天,看展覽,逛書店,見朋友,旅行節奏恍如在地生活般的慢悠悠。然而細細回想,也正是在這樣的慢慢摸索和行走中,深度感受了臺北的小而美。「田園城市書店」也是本地朋友推薦的,其實非常小眾,知道的人不太多,而我呢幾乎是站在門口就一眼愛上啦:P文、圖 | 周璇找到這家藏匿於中山北路二段幽靜巷弄裡的書店時,已過中午十二點。
  • 書業觀察|臺灣試行圖書公共出借權,愛書人書寫香港書店十年
    因為據說同一種書,從圖書館借的人多,從書店買的人就會少;而圖書館憑藉其龐大的團購數量,在議價上比書店零售更有優惠。不過,正如前面提到的,圖書館借出最多的,往往是名家名作,他們本身已在書店這個市場佔盡了優勢,而對於剛出道的創作者來說,默默無名的處女作多半會被讀者忽視,收益自然難以保障,進而影響再創作。從邏輯上看,如此兩極分化恐怕會更嚴重。
  • [觀察]新華書店引快消品做慢生意
    這類產品依靠消費者高頻次、重複使用與消耗,可在短時間內達成一定規模的市場量。同時,快消品較圖書有更為廣泛和普遍的需求,人流吸聚能力也相對更強。這些產品屬性讓快消品從各種非書產品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下轉型升級的新華書店的「標配」。  24小時書店今年蔚然成風,咖啡館在其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 三聯書店2014年度十本好書
    12月23日-30日,三聯書店在網上發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度讀者選書」活動。
  • 另一種可能:我們無處安放的想像力
    車爾尼雪夫斯基老師說:創作源於生活。文字也是。如果我的生活是一架線路清晰,路徑工整的機器,那擠出來的文字,正常情況下也該像一本說明書,至少得有點指導意義。可是我從小就不太正常,這可能跟身體不好有關。時不時咳出一口血,然後踏著雪,懨懨地偎在樹旁看梅花……的狀態不是我,雖然我很想變成這樣-藝術工作者本來就該是這種形象。
  • 第一家24小時書店要關門了,2020以後還會有書店嗎?
    我常常用麥當勞的巨無霸指數來看,你在日本、德國、英國買一本書,那本書可能都是巨無霸的好幾倍,你在中國買一本書可能就是兩個巨無霸,甚至是一個巨無霸的價格。」話是這樣說,但是依然沒辦法阻擋大家去買更便宜的書。畢竟,支持正版書已經不易,網上買書,合理合法,方便快捷,剩下的「書店生態」和「文藝情懷」,註定只能說給少部分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