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增田宗昭決定逆流而上,建立一家不一樣的書店,彼時,書店的市場正在下滑,人們都不看好增田宗昭的嘗試,然而,憑藉重視顧客價值和生活方式提案,增田宗昭創立的蔦屋書店開闢了全新市場,重新定義了書店。現在,蔦屋書店被譽為全球最美的書店之一,實體店超過了1500家,線上也擁有超過5000萬名會員。
三十多年的發展,可謂奇蹟。但增田宗昭對於這一結果,淡然處之,在他的理念裡,始終堅定著「設計」的概念,在他看來,未來的企業都將是設計公司,這個設計的內涵和外延比傳統意義上的要更有深度和廣度。
為什麼會如此?或者說,憑什麼蔦屋書店就能夠在實體書店整體唱衰的情形下獲得成功?增田宗昭認為,書店之所以限制了自身發展,就在於書店的目的限定在了賣書上,他認為,顧客要買的並不是書,而是書的內容,但顯然,很多書店只想把書賣掉完事。
買與賣之間的不對等造成了彼此背道而行,越走越遠,增田宗昭看到了問題所在,並據此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於是,成立後的蔦屋書店從選書、分類、布局、服務內容等等方面,構建了完善的體系,真正為顧客的需求而設立。
人類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看自由的尺度,在商品消費中,所謂自由的尺度,即擁有可以選擇商品的自由,從買方市場到賣方市場,是社會的進步,選擇的餘地有多大,就意味著商品經濟發展有多快。人們也只有在解決了溫飽之後,才會考慮個性化需求,對於賣家的創新而言,這是條件,也是機遇。
在書店領域,增田宗昭和他的蔦屋書店做到了,正是他的巨大成功,引起了武雄市長樋渡啟祐的注意,作為一位致力於為轄區內人民提供更好的市政服務的市長,樋渡啟祐在調查中發現市圖書館的利用率非常低,這與圖書館的初衷相悖,在尋找解決方案時,他看到了蔦屋書店的成功案例,深以為然,旋即找到了增田宗昭,委託他的CCC(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公司來管理武雄市圖書館,經過一系列改造,2013年,圖書館很快成為了日本單一展館年觀眾數超過一百萬人次的三個場所之一,要知道,武雄市圖書館所在地人口僅5萬多。
生活方式提案讓增田宗昭的思路更加廣闊,立足於需求,創新於選擇。蔦屋書店解決傳統書店高高在上的刻板形象,既然顧客需要的是書的內容,那我就提供書籍、唱片、影碟出租服務;既然顧客在選書上需要的是一系列相關內容,那我就在書架分類是更加精準,讓各領域專業人才充當導購員,為顧客提供最全面的信息選擇;既然顧客在意讀書時候的氛圍,那我就在店面設計、場景布置中提供一種舒適感。
是的,增田宗昭提到了「舒適」。如果回過頭去看,你會發現增田宗昭堅持的顧客價值、生活方式提案,無一例外,在邏輯上都最終指向了「舒適」。而他所認為的,企業都應該是設計公司,設計的目的不就是在於讓人感到舒適嗎?
進一步,增田宗昭提到了一個讓我眼前一亮的詞——人性尺度。他說,這個詞還是在與設計公司交談中得知的,所謂人性尺度,就是把握時間和空間的關係,讓人在其中感到舒適。可見,人性尺度最初出現在建築設計上,後被引入到其他領域。其道理十分簡單,凡是真理,皆簡單至極。人性尺度即是如此。
他將人性尺度引入到了書店運營中,很快在實踐中收穫了豐厚回報。常常在想,我們往往缺失把握人性尺度的能力,譬如金錢,金錢當然是非常好,但細細一想,我們的目的並非獲得金錢,而是通過金錢來獲得幸福。換言之,幸福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而金錢,是手段和途徑。
然而,在名利場中,走久的人會迷失了目標,本末倒置地將獲取金錢當成了人生追求,最終成為金錢的工具和奴隸,非但不幸福而反受其控。無怪乎古人要感慨,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人性尺度是一種絕佳的人生狀態,它讓我們在空間和時間裡活得自由通透,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或許,它還不能讓我們直接獲得幸福,但無疑能讓我們更加接近幸福。
我們身處在最壞的時代,效率優先讓太多的成功同質化,名和利哪一樣都是人生路上的必選項,我們又身處在最好的時代,多元化的社會讓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有了多豐富的內涵,人性尺度把握的主動權依舊在我們手中。
年歲的增長,會讓我們頓悟,成功和幸福一樣,是一種狀態,在時間和空間中找到自己,成為自己,就是幸福的全部註腳。我向來追求這樣的自由通透狀態,並且深知,只有你的內心自由了,無論得抑或失,都能夠坦然接受。
這是通往幸福的一條絕佳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