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數年來,電影百花齊放,產量高而質量也有顯著的提升。在電影題材方面,則是各顯神通,多個方面都有涉及。其中有一個永恆的題材,那就是以中老年人為主要創作對象的故事題材,被電影人反覆演繹。夕陽無限好,這類的題材能給電影人很大的感觸,能深深打動觀眾的心,因此中老年題材的電影即便是在當前追求年輕化趨勢的情況,也有不小的市場。最近十餘年來,中外電影界對於中老年題材的作品都有相關程度的涉及,同時在中外這類作品對於影片的人物描繪、演繹風格及深度內涵等存在不小的差異化。
我觀看了兩部電影,剛好在中老年影片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兩部作品分別代表著中外此類題材。下面,就二者表現出的上述差異化發表一下個人的看法。這兩部電影作品分別是:《桃姐》及《愛》
《桃姐》劇照
《桃姐》是部國產片,由著名導演許鞍華執導,2012年首先在內地上映。此片的故事背景延續了中國傳統,講述故事主人公鍾春桃(即桃姐)從年少時(13歲)起就給一大戶人家當女傭,先後照料了這一家四代人,起到她60年後的人生歷程。在故事中,這一家人要麼過世要麼離家移民或去外去,最終僅剩下少爺Roger(羅傑)一人與桃姐在家中生活。故事達到了高潮,桃姐由於長期的操勞及年紀漸大,突然地就中風了。她知道,她的生命已經接近終點,但她擁有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即不能拖累他人,因此主動讓羅傑送自己到養老院。羅傑在劇中的身份是主人,但他並未把桃姐當下人,而是當成一名長輩,十分細心地照顧著她,起到桃姐生命終結。
《桃姐》劇照
《愛》是一部外國片,由奧地利著名導演麥可.哈內克拍攝,此影片同樣生於2012年。此片的故事描述一對平凡的夫妻,倉位均雙雙年過古稀,但卻十分相愛。主人公喬治與安妮生活著,如同往常一般地安靜平和。然而有一日,不幸的事來臨了,安妮突然中風,她的右半身因此癱瘓。安妮性格上十分堅強,同時知道自己不能拖累老伴,更不願意其他人看到自己此時窘迫的形象,因此她數次請求喬治幫助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表。喬治經過反覆勸說無效,最終也理解了妻子,並對她的選擇表示尊重,終於幫助妻子自殺成功。
《愛》劇照
在兩部電影中,對人物的刻畫存在明顯的差異。
影片《桃姐》的主人公是桃姐,故事中描述的重點在於她到老年後的一系列情節形象。她是名保姆式的傭人,做事勤懇且工作能力強,在梁家中時間很長,深受梁家上下人等的尊重;她自愛且自尊不願意拖累別人。當獲病中風後,主動讓羅傑送她了養老院,而且堅持費用自己付;她性格善良,堅叔是位行將就木的人,為了出去嫖娼,向桃姐借錢,桃姐同意,理由是&34;;她性格豁達,即便臨終,也在病床同他人開玩笑。由此,我們看到了在桃姐的身上,留下了中國傳統優良形象,即勤奮耐勞、自愛、善良、豁達。
《桃姐》劇照
而《愛》這部影片的主人公有兩位,即喬治與安妮夫妻兩人。安妮在性格上堅持獨立女性,擁有強大的自尊自強的性格。最終成功勸說丈夫幫助自己自殺成功。喬治則是位嚴肅善良的人。妻子中風後,他並沒有給兒女增添負擔,而是獨自照顧妻子。在妻子受盡病痛折磨後,眼看著沒有康復的希望,他不願意妻子繼續痛苦,因此尊重了她的選擇,幫助她終止了生命。這兩個人物形象,表達出外國人那種追求自由、相互尊重的特性,哪怕是在生命的選擇上也是如此。
《愛》劇照
因此,從上述分析中,我們看到了中外電影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桃姐》一劇的演繹中,導演使用了長鏡頭拍攝,同時運用大量的特寫鏡頭,由此展開對於人物心理變化的精緻渲染。此外,此片對音樂進行了極其精妙的運用,音樂使用時間的長短,都能根據故事情節做出最合適的安排。這兩個方面相互配合,推動情節發展向前發展,達到了對中老年題材的深入刻畫,讓作品更加成功。
《桃姐》劇照
而《愛》則展現出大量真實自然且客觀冷靜的鏡頭。在拍攝中同樣使用了固定長鏡頭,導演把長鏡頭表現出來的那種&34;的效果極力發揮了出來。在光線方面,沒有做特別處理,而是表現出自然的色調,從而奠定了影片那種峻冷的特色。在這部作品中,很少使用音樂,而是在似乎發生於觀眾身邊的情節下,對故事進行自然的推進,最終完美地展現出主題來。
從上述的對比,我們發現,這兩部中老年題材的作品,在演繹風格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化。
《愛》劇照
在《桃姐》一劇中,主人公桃姐是位保姆,其工作是照顧好梁家的日常生活,主要是買菜並做飯。當做完所有的家務後,她才會在廚房中簡單地吃飯。在桃姐中風之後,她已經沒有能力繼續服侍羅傑,而且會拖累羅傑,於是主動請求他送自己到養老院。而羅傑則經常以乾兒子的身份到養老院中去探望她,並帶著她一起吃飯、在公園遊玩,甚至帶她參加了自己電影的首映。這樣的照顧起到桃姐過世,他為桃姐舉辦葬禮後才結束。通過這樣的故事描繪,我們看到了這完全是中國文化的表達形式,具有深刻的內涵,從中展現出中國文化底蘊中那種人性的善良及溫暖。
在《愛》一劇中,導演要表述的內容主要是&34;。當愛情遭遇了生死狀況時,真愛該如何選擇。這種有深刻哲理的內涵,電影中卻沒有明確地出現,沒有語言去表述這種內涵,只有通過情節的堆積,到了結束後才能體驗得出來。這展現了國外那種自由主義、尊重他人的文化內涵。我們知道,幫助他人自殺,在中國是不可被接受的,甚至是犯法的,但在國外卻是被當成真愛的表現形式因此被歌頌。由此,我們看到了,同一件事不同的結果,就是文化深度內涵差異化產生的不同結果。
《愛》的導演麥可.哈內克
對比上述兩部中外老年人題材的影片,我們發現了它們人物描繪、演繹風格及深度內涵等多個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 ,我認為主要在於各國文化傳統不同、社會背景各異、且不同導演對題材拍攝的觀念不同及其他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然,此類題材的影片也存在一些共同特點,比如它們都會對人們強調要關注中老年人群體,又比如對這類題材的敘事手法都較為簡單而不讓觀眾太過於扎心;此類影片多數源於社會現實,因此故事大多能找到原型。
歐美國家較早地完成了老齡社會的轉化,因此其在電影選材上,通常內容更豐富,探討層次更深入。而在我國,隨著電影產業持續的發展,中老年題材的作品也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認為,上述的這些差異化,對於推動電影業的向上發展提供了動力,也有利於促進我國中老年題材的電影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