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關注過韓國歷史電影?其實放眼近幾年國際影壇,為數眾多的歷史題材片堪稱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繼《哈利波特》三部與《指環王》三部後,好萊塢推出了史詩巨製《耶穌受難、《特洛伊>》、《新木馬屠城記》《亞歷山大大帝》及《亞瑟王》等。中國大陸電影的領軍人物張藝謀和陳凱歌也分別在《英雄》與《荊軻刺秦王》之後,著手於《十面埋伏》與《無極》的打造,以圖給中國國產電影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一貫以「拿來主義"的好學精神著稱的韓國不甘落後,在前幾年的《飛天舞》、《武士》、《新羅刀客》等歷史題材電影的基礎上,於2003、2004年也拿出了不少優秀的歷史題材的影片。一時間,影壇上刀光劍影,虯髯高髻,長袖善舞。
本文即以此為據,對韓國的歷史題材電影進行一番簡要地梳理與評述,以期搜尋出其中的一二個規律。
早在韓國電影的初創時期, 1923年在首爾,經營黃金館和朝鮮劇場的日本人早川增太郎創立了東亞文化協會電影社,做為該社創辦的紀念,特將韓國著名古典小說《春香傳》拍成電影。這也是韓國最早發行的影片。這部家喻戶曉的《春香傳》於該年12月在黃金館首映,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拍攝了影片《春香傳》的團成社社長樸承弼,在該社設立了攝影部,於1924年拍攝了故事影片《薔薇紅蓮傳》。這也是一部由膾炙人口的古典小說改編的影片,是完全用韓國的資金和技術拍攝的。做為純粹的韓國電影,該片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差不多同時期,早川的東亞文化協會也拍攝了一部《春香傳》。
30年代是韓國有聲電影時代。當時的歷史題材影片大都是在民間流傳已久的眾所周知的歷史情節劇。1935年,李弼雨、李明雨兄弟倆在京城攝影所拍攝了韓國第- 部有聲電影《春香傳》,由李明雨擔任編劇、導演和攝影。韓國最早的攝影技師李弼雨用自己開發的P.KR發聲裝置直接錄音,使他成為了韓國有聲電影的開拓者。
1955年,為韓國電影中興起開端作用的一部影片是李圭煥導演的《春香傳》,它成為使韓國電影走出泥沼、步入繁榮的契機。同年1月在首爾國都劇場公映,有20萬人觀摩,獲得了空前地成功。50年代中期以後,在呈多樣化的韓國電影中,最有代表性的類型片是歷史題材的影片。其中有全昌根導演的《端宗哀史》和《麻衣太子》,這些作品雖以較高的格調描寫了朝鮮王朝的歷史,但卻帶有虛無主義的色彩。另外還有安鍾和導演的《《思都王子》(1956)和申相玉導演的《無影塔》(1957)等影片。
60年代韓國歷史題材電影主要是描寫宮中權力之爭和歷史人物的,這使歷史片成為當時韓國電影的重要類型。
70年代,歷史題材片大大衰退,且大都成
為統治階級的宣傳工具。
80年代,出現了大量的歷史題材影片,有些還獲得了商業和藝術上的成功。李鬥鏞導演的《風車啊風車》(1983)以封建時代為背景,描寫了在傳統習俗中女性的絕對服從的地位和犧牲的命運,而當時人們是把家族名譽和社會體面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李鬥鏞的《桑葉》、何明中的《酷烈的陽光》和《胎》等作品,以浪漫主義的手法,表現了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時期與文明隔絕的人們的愛欲和純樸。此外,從新的角度描寫歷史人物的《林居正》得到「獨到的歷史片」的好評;運用電影的推理手法描寫儒教和本國傳統宗教關係的《閉幕》(《避幕》1980)等影片帶給了觀眾超越時代的感動。但這些作品對當時的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卻始終抱著消極觀望和不抗爭的態度。林權澤導演的《種女》(1986)和《燕山日記》(1987) 也是這-時期的優秀影片。
90年代,則有林權澤導演的反映東學農民鬥爭的影片《開闢》(1990)、表現韓國民間清唱藝術藝人生活命運軌跡的影片《西便制》(義為《悲歌一曲》1993年)。
由以上可以看出,韓國電影自發軔始,對歷史題材的關注一直沒有中斷過,儘管成就並不突出,仍可從中辨認出一條隱約的發展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