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娛樂明星「天價片酬」的案例屢屢曝光,儘管經歷了「限薪令」和所謂「影視寒冬」的衝擊,明星們賺點錢還是比我們絕大多數人輕鬆得多。甚至可以說,我們可能一輩子賺的錢,不如一個明星出演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掙得多。
所以筆者看不慣那些說明星們多麼辛苦之類的通稿,因為他們掙得實在還是太多了。要說辛苦,但凡是出來工作的誰不辛苦?憑什麼你們當明星的在獲得巨大收入的同時,還得讓別人去誇讚你有多辛苦呢?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每天啃著饅頭卻還擔心明星們吃不好、穿不暖的人大有人在。當然喜歡誰,不喜歡誰是每個人的自由,這點無可厚非。可由此擴大到整個娛樂圈來說,「娛樂至死」的現象卻也值得注意。
筆者之所以談到這點,是因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但凡是電影、電視劇這類的作品都是用來娛樂的。但事實上電影、電視劇的本質是文藝作品,娛樂屬性只是其中之一,並不是所有電影、電視劇都是娛樂的,也不是所有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都可以用來娛樂的。
為什麼談到這點呢?因為最近寫到了電影《集結號》原型人物和戰鬥的考證問題。
有人這麼說道:電影本來就是娛樂的,讓觀眾在娛樂的同時帶來感悟而已。作者何必認真糾結細節。細節你有經歷過?親眼看見?
還有的人這麼說道:電影又不是紀錄片,你行的話,你去拍一部電影試試啊!
當然,類似的言論不止這些,筆者只是摘出了這麼兩條典型的而已。
其核心觀點就是:
第一:既然是電影,那麼細節什麼的都無所謂,娛樂就行了;第二:你沒親眼看過的,那就別說話;第三:你行你上啊!
我們前面就說過,不是所有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都是適合娛樂的,也不是所有題材的電影都可以用來娛樂的。有的題材,如軍事歷史題材本來就是很嚴肅的,是需要在歷史考證基礎上,儘可能還原道具場景,並進行合理改編的基礎上才是有益的創作。
如果說《集結號》拍的是美軍,或者說這就是一部無關解放軍的賀歲檔喜劇,那麼筆者一個字也不願意多寫。願意娛樂就去娛樂,對於娛樂圈這檔子事,除非鬧出《上海堡壘》這樣的笑話,否則真的不願意多趟一點水。
但你電影講述的是什麼?題材是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主體是人民解放軍和志願軍,而你表現出來的卻又不是這支軍隊的本來面貌,這也是可以娛樂的嗎?
人民軍隊有成千上萬個真實的戰例可以拍攝,有無數種精神可以體現,老老實實拍出來之後並不是沒人喜歡。為什麼要在三分真的基礎上,去多拍那七分假呢?
用拍國軍、美軍、甚至韓軍的方式去拍解放軍、志願軍,那顯然是拍不出精髓的,這也是一些老軍人對《集結號》很不滿的原因所在。
有人可能會說,電影、電視劇又不是紀錄片,按你這麼來那大家都看紀錄片嗎?
非也,筆者的觀點是,你不能亂拍、瞎拍,但不是說不能創作和改編。
以國內的作品來說,《我的團長我的團》是紀錄片嗎?但這部劇就是好劇,因為導演和編劇對當時國軍人物的研究是非常透徹的,所刻畫出來的國軍高層與底層士兵之間的形象是非常到位的,因為真正地下過功夫,所以大家喜歡。
當然,有些國軍愛好者以為這部劇是誇國軍的,那筆者還是建議您多看兩遍,體會下其中的精髓。
而就國外的影視作品來說,《兄弟連》和《我們的父輩》也是很不錯的。起碼在你看的時候,會感覺到這就是我們印象中的美軍和德軍。
這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
軍事歷史類電影不是讓你拍紀錄片,但在儘可能詳盡的考證和還原的基礎上進行人物塑造、營造劇情是可以做出優秀作品來的。
但以歷史虛無主義為引導,內核便錯了,如果價值觀都出現偏差了,那麼必然會拍出來四不像的作品。真正好的作品是看一遍就會有不同的、好的體驗;但這類的作品卻是看一遍,便會有不好的體驗,尤其是自己更全面了解相關背景之後。
所以說,軍事歷史題材不能隨便娛樂,但在正確價值觀引領下抱著嚴謹的態度去製作,可以做出好作品來。我們指責其中的一些作品不夠好,是因為它違背了這個題材的基本原則。
這不是娛樂不娛樂的問題,如果你將所有的文藝作品都視為可以娛樂的對象,那麼其實已經成了「娛樂至死」的犧牲品了。
電影除了娛樂屬性之外,還有很多屬性,尤其是教育和價值觀屬性。
我們每個人角色和職業的不同,決定了不可能所有人都去對某一個歷史事實去了解得非常透徹,在這種情況下,媒體平臺上獲取的信息和電影、小說中得到的觀感會讓不少人以為這就是真實的。
前些年,抹黑志願軍使用人海戰術的不就是在網際網路剛興起時的一些地攤文嗎?有人說,這又不是論文,為什麼要那麼嚴謹?可就是這些胡編亂造的地攤文影響了相當多人的認知,以至於直到現在都有人認為所謂的人海戰術是普遍存在的。
地攤文如此,一些電影則更甚之。
2004年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公映,這部電影在幾年前的視頻平臺上還可以看到。其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並不是韓軍如何如何,兄弟情怎樣真切,而是影片中醜化的志願軍人海衝鋒的場景。
當俘虜倒是輕鬆自在
在韓國人看來,當年的韓軍之所以打不過志願軍就是因為我們人太多了,但事實是即使我們人很少,韓軍照樣被打得落花流水。可是韓國人是全世界最要面子的,是不會就這麼承認的,因此無論韓軍將領的回憶錄還是正規戰史,抹黑志願軍人海衝鋒的比比皆是。
對於這種來自於當年戰敗者的心理安慰,甚至都不值得駁斥,畢竟戰果就在那裡擺著,韓軍最精銳的白虎團團旗也在軍博掛著,自不必多說。
影片中的志願軍衝鋒
但是令人感到非常憤怒的是在2016年的國產電影《我的戰爭》中,作為一部近年來罕見的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其中卻出現了志願軍人海衝鋒的場景。
這個場景人員密集度之高、壓迫感之強,比韓國人在12年前的《太極旗飄揚》有過之而無不及。
都2016年了,筆者不相信電影拍攝人員對所謂的人海戰術是多麼荒謬一無所知,但他們還是這麼去拍了。
真實的志願軍衝鋒
難道說他們就沒聽說過「三三制」「一點兩面」?隨便找一個軍迷都聽說過這些,你一個軍事類電影難道連個軍事顧問都請不起嗎?
很多時候,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甚至故意而為之。但是這樣的場景在不關注軍事的人看來,就容易誤認為是真實的。
不少人看完這部影片後問道:難道當年我們的軍隊就用人堆往機槍口上撞嗎?很顯然,這些人就以為電影拍攝的那樣就是真實的。有意思的是《我的戰爭》的編劇同樣也是近10年前,《集結號》的編劇。
《集結號》在當年播出時,就有一大批軍事歷史研究的大佬們發文指出了其中的軍事硬傷和內核的荒謬,可是這部電影在豆瓣上至今都有8分的評分。在國產電影,尤其是軍事類電影中這是一個比較高的存在了。
如果大家有心的話,看看下面的那些長評和短評,90%以上就是將影片的內容當成的真實的歷史去分析了,有心寫影評的人尚且如此,可想普通大眾受到影響的會有多少了?
打阻擊戰的沒人會這麼問
甚至就在筆者關於《集結號》原型考證文發出來之後,還有不少人以影片內容去當史實來論證電影的價值觀沒問題。錯誤的東西已然得出了錯誤的結論,你再用錯誤的素材,又能得出什麼新的結論呢?明明有真的東西,為什麼非得用假的呢?
有人說了?哪有真的東西啊,你沒見過,你怎麼知道這是真的?
雖說眼見為真不假,但軍事歷史題材,有大量的檔案記錄可作參考,也有眾多的老兵回憶訪談可做研究,有些東西是有傳承的,想做到求真並不難,儘管要花費不小的功夫。可花不花這個功夫,願不願意花這個功夫,或者說還有什麼別的想法就不好說了。
談到這裡,肯定還有人說,你說了這麼多,那你行你上啊!
這種言論,我們身邊就不少見,但是筆者想說的是,我評價一家店的菜好不好吃,並不意味著我本身就必須是個廚師。我明明覺得不好吃,還說出了不好吃的理由,你也沒必要按著我的頭說,這菜就是好吃。
最後,筆者還想說一句話,拿多少回報就幹多少事兒。相較於普通人來說,所謂的明星、大導們收益實在是太輕鬆和太多了,既然拿到了那份收益,就幹出與之相應的成績來,我們真的期待你們拿出好的作品來,而不是一些讓人看了失望甚至憤怒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