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娛樂至死」到「娛樂致死」,中國明星為什麼離不開綜藝?

2021-01-18 新浪財經

來源:生逢大時代

—| |—

11月27日凌晨,35歲臺灣藝人高以翔在錄製綜藝節目《追我吧》過程中,奔跑時突然倒地。經過醫護人員全力搶救,醫院最終宣布其心源性猝死,年輕生命戛然而止。今天凌晨,高以翔的水晶棺木從杭州殯儀館運出,正式踏上返鄉之途。藝人高負荷工作強度再引關注,熬夜高強度與高難度的綜藝節目並不少見,但明星們不上綜藝,低曝光度在流量時代就代表著失業。

曾經被稱為「綜藝咖」並不是件讓明星們高興的事兒,那些通告以接綜藝節目為主的藝人,行業以及公眾認可度遠不及靠作品贏得口碑的歌手、演員。但相比於成本高、周期長的電影、電視劇,綜藝似乎是更輕易的上熱搜、立人設、帶來財富的捷徑。當影視寒冬讓明星開始沒戲拍,綜藝市場卻一片火熱,光是2019年上半年就有95檔綜藝在播。綜藝為什麼這麼火?生逢君今日分享綜藝節目遍地開花背後的無奈。

今天,年僅35歲的中國臺灣藝人高以翔在寧波錄製綜藝猝死。

這檔綜藝名為《追我吧》,是浙江衛視今年第四季度用來接棒《2019中國好聲音》的重磅綜藝,定位「戶外競技綜藝」,節目運動強度很大,梅花樁、飛簷走壁、徒手爬高樓,還是深夜錄製,對參演嘉賓的體力消耗很大。

秀體能是綜藝中最常規操作了。

《跑男》有一次在杭州西湖錄製,王寶強在過橋時一頭跌進了西湖里,好在水夠淺,王寶強夠矯健。而李晨錄製中被砸傷縫9針、鹿晗被抬上救護車、陳赫背大媽骨錯位,已經是娛樂媒體多次頭版的新聞了。

這幾年,綜藝節目在中國遍地開花,層出不窮的綜藝形式不斷挖掘明星的「潛力」,才藝、身世、演技、價值觀、體力甚至家裡的冰箱、背的包,都能成綜藝的表現主體,纖毫畢現地展露在觀眾面前。

從娛樂至死到娛樂致死,中國綜藝在產業結構,內容表現形式上呈現出一種病態的形狀,這其中摻雜著觀眾的默許、製作方的逐利、明星的無奈。

1

越來越多的綜藝咖

「參加這麼多綜藝,不怕觀眾審美疲勞嗎?」

今年5月份,演員魏大勳在接受採訪時,被記者提問。他耿直地回答到:「難道這樣我就不工作了嗎,在家歇著嗎?」

在此之前,魏大勳從2016年開始參加過十多部綜藝。

除了魏大勳,這些年被稱為「綜藝咖」的藝人越來越多。圈內公認的「戲瘋子」演員鄧超,光是《奔跑吧兄弟》就一口氣拍了六季。而從2017年到2018年1月,沙溢接了15檔綜藝,全家老小齊上陣。

比中國電影電視劇發展更蓬勃的是中國綜藝。

明星們不上綜藝,就很難得到曝光,在流量時代幾乎就代表著失業。相比於成本高,不確定性大,周期長的電影、電視劇,綜藝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捷徑,能夠更輕易的上熱搜、立人設、帶來財富。

被稱為「綜藝咖」原本並不是件好事兒。

這個詞語帶著演藝圈濃鬱的「鄙視鏈」色彩。那些通告以接綜藝節目為主的藝人,被稱為「綜藝咖」,行業以及公眾普遍評價的是綜藝咖遠不及靠作品贏得關注的歌手、演員。

綜藝節目在中國發展的歷史不長,起初以遊戲、益智問答為主。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的出現,刺激了選秀類真人秀節目的興起。之後的《非誠勿擾》《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都是爆火的現象級綜藝。

這些爆款綜藝讓平臺方名利雙收,也吸引一大批資本向綜藝傾斜。

拿衛視來說,周五、周六晚上是電視臺最黃金的時間段,綜藝節目的形態火了之後,各大衛視都把自己的核心綜藝項目放在這個時間段播出,而黃金檔電視劇集則基本上要為綜藝讓路。

愛奇藝、優酷、騰訊這幾大網際網路視頻網站的興起更催生了綜藝的火熱。他們最早是從衛視手中高價買下優質綜藝資源,近年來,在網際網路資本的支持下,都推出自己的自製綜藝。

2019年上半年共計有95檔綜藝在播,其中網綜有49檔,臺綜46檔。同時期,獲準發行的電視劇也只有108部。中信證券測算得出,2018年我國綜藝市場大盤規模約為332.7億元。

這是一塊兒巨大的不得不爭的蛋糕。

2

綜藝為什麼這麼火?

大眾有探索明星的欲望。

作為高高在上的「愛豆」,明星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個「圈兒」,即便是下凡,也隔霧蒙紗。

好奇的人太多。

綜藝節目的魅力在於滿足這種欲望。明星按照節目組的要求和劇本做事情,表現生活化和不同於藝術作品的一面,「真實」地把自己剖開給觀眾看,滿足觀眾的好奇心,或者說窺私慾。

「真實性」和「娛樂性」是綜藝必須具備的特質。

一檔成功的綜藝必須是不繞彎子,不能費腦子,通俗地說就是得門檻低。

縱觀所有的綜藝節目,幾乎都以「爭第一」為規則,以「pk」為方式,只有這樣,才能讓觀眾更快地產生代入感,引發「如果是我……會怎麼樣」的聯想。

就連最近央視播出的《主持人大賽》也沒能不落俗套,參與的人打得火熱,觀眾看得津津有味,在「我的天」「媽呀」等驚呼聲中心滿意足,順便期待下一次節目的到來。

正如中信證券所講,對比新聞、紀錄片、部分劇集觀眾需要很強的邏輯思考,綜藝節目往往是底層情感刺激,讓觀眾情感放鬆,同時不斷利用笑料和笑點來製造歡樂,從而讓觀眾能夠迅速進入「精神舒適區域」。

從娛樂節目的「馬斯洛金字塔」來看,綜藝節目滿足的是相對底層需求,落在第二層的「安全需要」上,給用戶帶來歡樂、舒適感,不用費腦。

這決定了綜藝節目擁有龐大的受眾。

好玩、真實、受眾廣,給了綜藝巨大商業價值:看的人多,便意味著廣告的觸達面更廣;真實性和娛樂性,便意味著即便是高頻率的廣告植入也不會引起受眾的反感。

相比於影視劇動輒三五年的製作上映周期甚至無法上架而言,綜藝節目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也更可控,明星們連軸轉個三五天便能把好幾期的節目全部錄製完成。

門檻低、製作成本可控、形式多樣等因素讓綜藝節目成功獲得廣告主的青睞。

我們先看看九合數據給出的2019年上半年幾組數據:

中國綜藝節目廣告市場規模接近22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6.12%,環比增長10.15%;

中國綜藝節目植入品牌數量達到546個,產品數量達到697個;

品牌數同比增長15.19%,產品數增長22.06%;品牌數量環比增長9.4%,產品數量增長8.2%。

對比綜藝,影視行業的境遇則是隆冬。尤其是範冰冰事件後,中國影視行業整體收縮,因此進一步讓綜藝大行其道。

2019年上半年,國內觀影人次下滑10%,走進影院的人次僅8.08億,單銀幕票房產出也下滑至48.6萬元,幾乎為2015年的三分之一。

2019年,華誼王中軍四處奔走借款,不惜通過房產抵押、賣畫來解決華誼資金流動性問題。

自補稅風波後,影視行業徹底進入寒冬期。

Wind數據顯示,2018年18家盈利的影視行業A股上市公司,淨利潤合計只有69.71億元;2019年,市值排名前十的A股影視公司中,只有上年墊底的奧飛娛樂和文投控股,實現了淨利潤同比增長,另外8家公司的淨利潤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不少公司無奈之下選擇了退場,比如曾出品過《風箏》《白鹿原》《西虹市首富》的新麗傳媒賣身閱文集團,慈文傳媒的實控人則從馬中駿變為了江西國資委。

天眼查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有1884家影視公司關停,具體表現為註銷、吊銷、清算、停業。

有幸活下來的影視公司們,整日被「貧窮」的陰影籠罩,這讓它們在劇本、演員的選擇上更加慎重,倒生出一種寧缺毋濫的情懷來。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備案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27%,橫店影視城的開機率同比減少45%。

這和綜藝的盛景形成強烈反差,影視寒冬之下,中國娛樂產業更加讓位給綜藝,也讓明星們紛紛流向綜藝節目。

3

為什麼明星喜歡上綜藝?

影視寒冬讓明星開始沒戲拍。

「青蛙王子」明道上個月在綜藝《演員請就位》中表演結束說道:「我是明道,今年39歲,戲齡15年,這是我今年演的第一場戲。「說到這兒,明道有點哽咽。

演員 明道

這可曾是90後最熟悉的熒幕形象之一啊。

類似明道的演員又何其多。

不久前迪麗熱巴曾在一檔綜藝裡透露,自己已經七八個月沒戲拍了;依靠《步步驚心》走紅的袁弘更是直接接下了男三的劇本,並表示「有戲拍就接」;2019年5月,27歲的演員鄒新宇退圈,做了國金證券的一名銷售員;《兩世歡》的主演劉帥則直言「過去一年片酬收入不到10萬元」;郭敬明在《演員請就位》上曾爆料組內演員彭小苒已經有兩年沒戲演了……

於正稱,在寒冬期,很多演員房租都付不起了。「演員沒大家想像的那麼光鮮。行業開機率下滑,很多『腰部』演員一兩年都沒有戲拍。」

就連演技派海清都要呼籲「給中年演員一點戲拍」。他們需要錢來養活自己,需要提高自己的曝光度,或者說需要一份工作。

於是,當各類型的綜藝節目向他們伸出橄欖枝的時候,如同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即便如章子怡、張國立等老戲骨也不得不放低身段,成為綜藝節目的座上客。

市場從來都是雙向選擇的結果,對於明星和綜藝來說也是一樣。

綜藝節目由於製作周期短,給觀眾感覺更為「真實」 「接地氣」,於是成了明星翻紅、出圈甚至樹立人設最簡單快捷的途徑。

楊超越的「錦鯉」人設就是在《創造101》中樹立起來的,她雙手合十的照片甚至被做成表情包在社交網絡上瘋狂轉發。這些,都促成了楊超越的走紅以及從小眾圈層走向大眾視野。

白敬亭也是在《明星大偵探》中展露了自己聰明、「注孤生」的人設,因此贏得一批粉絲。

人設樹立之後,需要藝人不斷向外傳達強調這一特性,這時又需要綜藝節目的加持。《創造101》結束之後,楊超越在很長時間內,只要參加綜藝節目,就會被提到「錦鯉少女」的設定。

某種意義上,明星和產品相似,一旦有了人設,就有了傳播點和記憶點,也就能容易紅。對於明星來說,紅就意味著流量,流量和人設既可以變現,也是他們在如今娛樂工業中贏得話語權的底氣所在。

用人設變現最徹底的當屬黃磊。黃磊廚藝了得,情商高超,是綜藝節目裡的常客。他這一形象經由綜藝節目塑造、傳播,被廣為接受。在此之上,黃磊創造出「黃小廚」的品牌,直接進軍餐飲行業。

大多數明星沒有黃磊的積累,只能通過作品和代言將自己的名氣、流量變現。影視寒冬來臨,製作方為了保險起見,只能選擇流量大的演員。

為了獲得更大的流量,明星也就不得不馬不停蹄地參加綜藝。

4

娛樂邁入存量時代

其實娛樂也在進入存量時代。

所謂「存量時代」就是行業停止增長或者增長緩慢,頭部玩家會調轉槍頭迅速把行業的小玩家擊潰,分食其蛋糕。原來溢出來的增量就夠活得滋潤,現在不行了。

最近因為分手頻上熱搜的阿沁、劉洋,實際上都是網紅。過往因為家務事上熱搜頭條的待遇從來都是留給「正經」明星的。

隨著中國娛樂產業化的不斷擴大,娛樂內容的不停擴展,來分食注意力經濟的玩家已經越來越多了。

像十年前那樣,每到星期六晚上全家一起坐在電視機前看《快樂大本營》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短視頻和直播開始催生更多樣的「明星」。而無論什麼樣的明星,人氣就是檢驗市場價值的唯一標準。

papi醬分別在微博和抖音都坐擁超過3000萬粉絲,每條短視頻全網播放量都過千萬,這人氣絲毫不亞於任何流量明星。這兩年papi醬上綜藝、拍電影已經儼然和傳統明星沒什麼區別。

在鬥魚平臺坐擁1600萬訂閱的鬥魚一姐馮提莫,今年開個人演唱會、發專輯、打榜,超話、頻繁上綜藝,粉絲經濟已經玩轉得超過大部分明星了。

一邊是寒冬,一邊是加劇的流量爭奪戰爭,傳統明星在恐懼。

粉絲的注意力總量在趨於固定甚至減弱。

說的遠些,越來越普及的996工作方式和人口結構的老齡化的結構加深,決定了注意力經濟的稀缺。而短視頻和直播形式的興起,又從不同渠道分走流量打造新的明星。在存量時代,一切都變得殘酷而激烈。

網際網路的記憶力和金魚一樣只有七秒,哪個明星敢再向以前一樣消失一年就拍個電影?等回來的時候恐怕人氣就已經折損大半了。

在韓國強制服兵役幾乎就決定了一個男明星的死期,服役兩年再回來,能人氣如初的基本沒有。

上綜藝是可見的曝光捷徑,需求產生供給,而供給的泛濫產生畸形和無下限。

中國綜藝在種種誘因下成為今天這個樣子,既搶佔了影視和電視劇的生存空間,也沒有出現幾部精品,大多數好的綜藝都是照搬的國外形式。更多的綜藝是為了存在而存在,準則是只要有明星,內容什麼的都無所謂。

綜藝也在毀掉一些明星。

在成為綜藝咖之前的鄧超和孫紅雷,都是演技爆棚,口碑極佳的演員,兩人分別在《跑男》和《極挑》成為綜藝咖獲得極高人氣之後,開始依照綜藝裡的人設,隨後爛片迭出。

在蓬勃的中國娛樂業的茂盛大樹下,這些陰影就像軀幹上的劃痕,如果總視而不見就會成為蔓延整個樹幹的瘡痍。

中國綜藝或者明星該怎麼走?看兩個明星可能能得出答案:胡歌、黃軒。

二人幾乎不上綜藝,平常曝光量不多,但曝光的質量極高,會消失很久拍戲。粉絲卻依舊願意等待,因為過往作品讓粉絲的期待闕值變高,流量和流量之間的價值不一樣。

注意力的存量時代,粉絲會挑偶像,獵奇淺薄的曝光沒有太大競爭力,粗製濫造的綜藝風險可能更大,無論明星和綜藝的製作方都應該反思中國綜藝的現狀。

一個國家的強盛除了經濟的強大之外還需要民眾精神進步,精神層次的培育其實就是靠著一部部電視劇、電影、小說堆起來的,一個只有飯綜的文化環境中,民眾會變得麻木、不再思考。

相關焦點

  • 「娛樂至死」到「娛樂致死」中間還要有多少個高以翔?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娛樂至死」到「娛樂致死」中間還要有多少個高以翔?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一書中說:「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不得不說,1935年的他就已經敏銳地觀察到了主流媒介的變革對大眾以及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他認為人類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事物以及泛娛樂化對人類族群帶來的負面影響。
  • 《娛樂至死》——娛樂至死√,娛樂致死*
    正如我上面所說,它豐富了我們的娛樂方式,給予我們不同的快感,並且能很快給予我們快感。但是正因為太快了,不久就揮發掉了,我們又不得不再次尋找這些快感,周而復始,連綿不絕,刷著B站、刷著抖音、打著王者、看著八卦又一天過去了。影像技術令很多人迷失了自我,甘願在虛擬世界中尋求快樂,卻不想在現實中尋找更長久的快樂。那麼影像技術就是不折不扣的壞媒介嗎?
  • 從「娛樂至死」到「娛樂致死」:資本瘋狂驅動的綜藝產業
    有網友評價如今的綜藝是從「娛樂至死」到「娛樂致死」,綜藝產業背後一直潛藏著的危機似乎終於浮出了水面。這些年的積極擴張下,我國綜藝產業從節目內容到製作方式上都呈現出一種拼命往前狂奔的姿態,這種資本驅動的結構,造成了今天我們面對的荒誕現狀——每個人都停不下來,哪怕有人已經倒在路上。
  • 「娛樂至死」不等於「娛樂致死」!
    書名譯為「娛樂至死」,非但沒有譯錯,反而應該說譯得漂亮極了。人們在採用波茲曼的說法時,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完全篡改了他的本意。「娛樂至死」變成了「娛樂致死」,似乎娛樂本身就是致命的,致人於死地。 我們高雅的有關部門經常以「健康」為理由幹涉媒體節目的製作,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文人也喜歡從旁搖唇鼓舌,高喊「娛樂至死」,指責媒體上的娛樂化傾向、某些娛樂節目的低俗化,反對迎合市場,鼓吹加強思想審查,以教育人民為導向製作精品節目。 尤其是選秀節目的崛起,民間曲藝的復興,那些官員和知識分子就更憂患了,「娛樂至死」的聲浪就更喧鬧了。
  • 娛樂至死的社會請把明星還原為人
    摘要當國人把娛樂至死發揮到極致的時候,我們離科學越來越遠,孩子的理想是做明星而不是科學家,我們離思想越來越遠,媒體輿論關注的是明星蛋碎這樣的鳥事,而不是宣揚思想、開啟民智,離教育越來越遠,媒體充斥著明星結婚、離婚、生孩子、出軌、找小三等這樣的事。
  • 娛樂致死
    「娛樂至死」這個詞最近幾年經常被提及,但正像大多數的專業詞彙一樣,很多人聽到之後只是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個詞背後的含義。「娛樂致死」從字面來看,指的是一個時代裡大多數的人都沉浸在娛樂活動中無法自拔,至死不休。但如若深究這四個字背後的含義,便會發現其有著極深的來源,其含義也不僅僅是字面意思這麼簡單。1.
  • 另一種娛樂至死?——體驗、幻想與綜藝娛樂節目製作過程中的勞動控制
    來源:《社會學研究》2018年第6期[導讀]與傳統產業相比,中國綜藝娛樂產業中的資本控制和勞工狀態出現了新變化:一方面,員工在製作節目時被捲入到娛樂中,另一方面,人員高度流動,其所招募的大量實習生沒有工資、超負荷工作,且被排除在法定勞動關係之外。在這種所謂的娛樂性勞動中,資本及其管理者是如何實現對他們的控制和剝削的?
  • 毀掉羅志祥的,是娛樂至死的臺灣演藝圈
    羅志祥三個字這幾天屢次登上娛樂頭條。 從前女友周揚青爆料他的私生活混亂,到臺媒宣揚羅媽媽斥責周揚青毀了兒子的事業,再到田馥甄轉發相關爭議文章。反正,羅志祥已然身敗名裂,《創造營2020》、《極限挑戰》、《這就是街舞》三大綜藝恐怕也不敢再啟用他。
  • 娛樂至死,年輕人的慢性毒藥
    與此同時,「露臉事件」也在知乎熱榜一度飆升到4億熱度。鏡頭前是美女,鏡頭後是大媽、大叔,或是利用變聲器發出各種撩人的聲音。知名短視頻男主播阿純,為了嘲諷這個現象,男扮女裝,結果一炮而紅。但慢慢的,大家也習慣這種真真假假,只要有趣好玩就行。看直播、小視頻的人有增無減,這個主播「翻車」,就換下一個。在他們看來,綜藝、電視劇、遊戲、直播都是一樣的,娛樂而已,管他真還是假。
  • 《娛樂至死》:不要讓娛樂吞噬你的大腦,禁錮你的自由
    尼爾波茲曼是美國著名的文化學者,擅長研究媒體生態學,著有《娛樂至死》一書,該書出版於1985年,當時網際網路還未普及,美國的電視取代傳統印刷術後,信息媒介被電視定義,趨向於娛樂化,一切生活方式都走向娛樂,群眾逐漸變成娛樂的附庸。
  • 娛樂至死,為什麼我們不喜歡網紅臉?
    2004年出版《娛樂至死》的作者尼爾·波茲曼指出,「人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結果是人們成為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有2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讓文化成為一個監獄 另一種就是把文化變成一場娛樂至死的舞臺這本書已經被翻譯為8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大約賣出了20萬冊。
  • 有人追求娛樂至死,孟非卻能娛樂「治癒」
    曾經,娛樂圈的人和事就一個硬核——娛樂。當大眾偶像從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英雄,變成天王、影后、小鮮肉之後,「娛樂至死」已然流行起來。圖片來自百度搜索,1996年鞏俐成為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第一位中國明星2018年搜狐網有文章說:「全球200多個國家,再沒有一個像中國這樣沉沒在人慾橫流,物慾橫流的歌舞昇平中,導致民族精神萎靡、人心渙散、文官愛財、武將貪生、醉生夢死、耽於酒色。」雖然言語「過激」,但也確實映射現實。
  • 不要讓年輕人成為被娛樂至死的一代
    ​8月27日,2020福布斯中國名人榜發布,在娛樂明星的百花叢中,只出現了兩位體育明星的名字,他們是武磊和UFC金腰帶選手張偉麗。娛體巨大的比例差距讓網友唏噓。總體趨勢是娛樂至上,未來此榜單可以替代中國娛樂明星榜。體育明星越來越少,排位越來越靠後。
  • 仰拍裙底露大腿,美色誘導低俗,娛樂至死的湖南衛視又作妖了?
    目前,中國的電視臺基本上是以中央電視臺為首,外加一系列省級衛視,最終形成大家日常收看的電視頻道格局。在眾多的省級衛視當中,湖南衛視常年以來佔據省級衛視榜首,幾乎可以說是除了央視以外的第一大省級衛視。關於湖南衛視的評價,多年來一直都是毀譽參半。有人說他引領著綜藝節目的創新,頻頻推出了優秀的電視、綜藝節目,為觀眾上演了一場又一場的視覺盛宴。
  • 娛樂至死:殺死我們的將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1985年時波茲曼深切預感電視媒體帶來的娛樂化給社會文化帶來的毀滅性,雖然30多年後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代表的網際網路已經取代了電視成為了主要媒介,文化生活也是一片欣欣向榮的表現,《娛樂至死》預言的終結還是,更深的娛樂至死?細思極恐。
  • 你看不懂的《娛樂至死》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小鮮肉們、流量明星們可以沒有演技、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只要顏值高,形象好,就能吸引大量的粉絲,獲取巨額的收入。這表明現在的人們主要關注的是形象的東西,已經很少去關注背後深層次的東西。微博、抖音、快手等碎片娛樂的出現,讓我們能在碎片化時間裡獲取高強度的娛樂信息。而且這種娛樂信息並不需要我們投入思考就能讓我們感受到快樂,就這樣我們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越來越短,我們越來越不喜歡思考。
  • 娛樂至死誇張嗎
    《娛樂至死》由美國尼爾·波茲曼所著,主要是說現實社會(書中主要以美國社會為例)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人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其結果是人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可悲嗎?
  • 皇帝微信群與「娛樂至死」
    內容著實很有趣,中國422個皇帝在一個群裡聊天,碰撞出了許多有意思的火花,也引出了許多的歷史小故事。這篇文章在各大社交媒體裡迅速火了起來。有的人純粹把它當做笑話看,有的人覺得它實現了寓教於樂,小部分人覺得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對此,我的觀點是:這是一篇很有趣的歷史入門文章,值得一看。但我真正想探究其實是下面這三個問題。
  • 娛樂至死的時代,該如何保持理性?
    按理說作為明星有幾個黑粉也正常,畢竟明星也是人,不是人民幣,做不到讓每個人都喜歡,但是這次肖戰怎麼就得罪了全網的網民呢? 原來這一切都是因為肖戰的一位粉絲,在AO3和老福特上看到關於寫肖戰的小說。
  • 《娛樂至死》:毀掉我們的,恰恰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追最新的綜藝節目麼?這些內容對你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和改變?它們會對你的人生有什麼積極、消極的影響?它們有沒有削弱你的思考力?有沒有破壞你的行動力?我最近在看《娛樂至死》這本書,打算從一個內容消費者、內容創作者、內容創業者的角度分享一下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