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題材影視作品:幫助理解戰「疫」的艱難時刻

2020-11-18 人民網

原標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幫助我們理解抗疫的艱難時刻

電視劇《外科風雲》海報。

暴發於今年初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註定會成為當代國人生命歷程中的一次深刻印記。人們不僅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參與到疫情的抗擊中去,同時也切身體會到了疾病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的衝擊,去思考和總結疫情暴露出來的各方面問題和我們的應對經驗。近期,一批膾炙人口的醫療題材中外影視劇和紀錄片作品尤為引人矚目,體現了文藝作品對於人類社會的特殊價值。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醫療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從未間斷。從本世紀初開始,新老文藝工作者就開始關注這一社會生活中重要的領域,用視聽藝術的方式來回應現實生活的焦慮與期待,弘揚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進步。

在專業領域展現個體成長

一直以來,醫療題材的影視作品都是全球性的創作熱門。例如,韓國本世紀以來曾播出過《外科醫生奉達熙》《赤子之心》《婦產科》《好醫生》等諸多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品。而英美等西方國家則發展出更成熟的類型化創作模式。2004年福克斯臺推出的新劇《豪斯醫生》連播八季,次年美國廣播公司播出的《實習醫生格蕾》更是連續播出16季,並獲得了第17季的預定,2020年將繼續和觀眾見面。近年來,《豪斯醫生》的主創改編了2013年的韓劇《好醫生》,為美國廣播公司開發了新的醫療劇《良醫》,同樣大獲成功。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我國醫療題材影視作品也逐漸出現,2005年播出的《無限生機》是公認較早出現的、並在中國電視劇發展歷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代表作品。作品一經播出就獲得了包括醫護工作者群體在內的眾多觀眾喜愛,成為了一代觀眾的集體記憶。這部電視劇由《重案六組》原班人馬創作,有效延續了他們針對專業職業領域的製作經驗。影片注重典型行業場景的氣氛營造,也很好地平衡了有特點的個體角色與群像塑造之間的關係;在內容上不僅兼顧了醫護人員的專業生涯和日常生活,同時也刻畫出特定時期豐富多元的社會面貌。

近些年來,這類電視劇在製作規模和視聽水準上不斷提升,初步形成較為穩定的故事模式,培養出一定規模的觀眾群體。不論是《急診科醫生》中由王珞丹飾演的畢業於名校的急診科醫生江曉琪,還是《外科風雲》中由靳東飾演的海外學生歸來的心臟外科醫生莊恕,大多數故事都聚焦於具有顯著天分的初入職場的醫生,通過他們面臨的疑難病例以及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來搭建人物完整的成長弧線。對於觀眾來說,醫療題材的影視劇還普及了關於人體和疾病的科學知識,展現了高端醫療科技的前沿發展。很多觀眾都是通過這些影視劇第一次直觀地了解到很多疾病的致病原理和治療方案,也對醫生的職業環境和專業挑戰有了更多體會。可以說,醫療題材影視劇為社會提供了關於醫生與醫療的一種集體想像。

以現實質感思考醫患關係

以真實為本色的紀錄片有著不同的表現對象和社會價值,醫療話題同樣得到了全球紀錄片創作者的關注。相對於醫療題材國產影視劇的不溫不火,近年來出現了很多內容紮實、口碑優異的紀錄片作品,如《中國醫生》《手術兩百年》《人間世》《業內人士》《生門》等,都在網際網路平臺上得到了觀眾的喜愛,形成了觀看熱潮,乃至於《因為是醫生》這類不常見的真人秀模式也獲得了可觀收視。

紀錄片具有很強的本土性,關注社會現實是紀錄片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而醫生則是當下中國的焦點職業:一方面,生命對於每個人和每個家庭都重於泰山,另一方面,醫生與患者之間很難在專業領域實現信息對等,患者對疾病和醫療的理解與期待常常與現實之間有不小的偏差。這些都讓醫生這一職業處於風口浪尖,成為各類問題的爆發點,也就自然地成為紀錄片青睞的題材。醫療紀錄片中的醫護人員比醫務劇更具有現實質感和煙火氣息。他們固然醫術高超,但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卻也更加真實,身體的疲憊和溝通的無奈有時候比疾病帶來的危機更加打動人心。例如,已經播出兩季的《人間世》少見地在影片中直接呈現失敗的診療結果,第一集前半段的氣氛一直被一場失敗的急救所壓抑;在《中國醫生》的第四集中,外科醫生捂著脖子上了手術臺,十個小時的手術後必須依賴肩背按摩儀來恢復,這時我們才知道原來醫生自己也是病人。

紀錄片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態,它以記錄和表達真實為目標,但是又往往無力真正解決它所暴露出的問題。我們固然不能期待紀錄片為現實社會提供直接的解決方案,但它至少能夠帶領我們深入到真實的場景中,去直面現實的複雜、多元和不確定性,改變我們的簡單思維和旁觀視角,幫助社會對醫療人員和患者達成理解與共情,進而讓我們以更加多元的態度進行溝通,並通過理解和溝通而凝聚成一個更有力量的整體。

直面疫情中的社會難題

醫療和疾病題材的影視劇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戲劇性的情節和逼真的體驗感,也為我們在真實生活中如何對待痛苦、如何思考疾病提供了特殊啟示,這尤其體現在與公共衛生相關的災難類型片中。現實疫情中的一些細節和新聞報導常常能夠讓我們回想起虛構電影中的類似橋段,而這些影視作品也讓觀眾在虛構的假定性中去體會失去的痛苦和人類在疾病面前的無助。

《傳染病》和《流感》是這些年來關於瘟疫的災難片中的代表作品。兩部電影都為我們展現了因認知有限和主觀忽視而造成的疾病的迅速暴發,其中既有專業的聲音被壓制,也有恐慌帶來的社會失序,還有極端情境下人性的善惡衝突。這類影片為我們展示出,大型的疫病和公共衛生事件就像火山口,潛在的社會矛盾和個體糾結都會像平日處於地殼深層的熔巖一樣,藉助這樣一個出口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相比於醫務劇和紀錄片,災難類型電影觸及了更多與疾病相關的社會議題。實際上,流行性疾病的暴發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黑死病、天花、流感等帶來的大規模社會衰退讓人們至今記憶猶新。很多社會學和歷史學的著作,如威廉·麥克尼爾的《瘟疫與人》和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都涉及了人類文明與流行疾病之間的關係。歷史學家們普遍認為,傳染病既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尤其是人口密度和全球化水平不斷提升的結果,反過來也激發了公共衛生事業的完善和社會動員與治理方式的成熟。而電影則用一種極致化的想像力來直面人類歷史上不斷重現的災難,來思考人類社會的應對之策。

除了社會性的話題之外,與疾病相關的電影也幫助我們更好地直面災難帶來的深刻苦難。即使不乏「主角光環」,災難類型片的一個重要藝術任務仍然是對於災難本身的深入刻畫,尤其是對於災難之下人的生離死別和極端情緒的近距離描摹與審視。災難為電影的藝術力量提供了源泉,讓觀眾因劇情而積累起來的情緒在最終秩序恢復的時刻得到釋放與升華。這些成熟的影視藝術啟發我們,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同樣需要直面與尊重每個犧牲;不迴避苦難不僅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它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看清現實,吸取教訓,學會珍惜。

總之,對抗疾病不僅僅是個體生命的延續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且也為社會和人文領域的自我更新、自我反思和不斷進步提供了重要力量。它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現代公共衛生和醫學,而且也影響到每一個社會成員對於自身所處的社會境況以及個體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認知。優秀的影視作品記錄和分享了人類面對疾病時的全力以赴和理性抉擇,既為社會提供了警鐘效應,也一次次地確認和鼓勵了同情、勇氣、誠實和擔當等社會正面價值。

(作者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責編:劉穎穎、丁濤)

相關焦點

  • 醫療題材影視作品:幫助我們理解抗疫的艱難時刻
    近期,一批膾炙人口的醫療題材中外影視劇和紀錄片作品尤為引人矚目,體現了文藝作品對於人類社會的特殊價值。實際上,近年來我國醫療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從未間斷。從本世紀初開始,新老文藝工作者就開始關注這一社會生活中重要的領域,用視聽藝術的方式來回應現實生活的焦慮與期待,弘揚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進步。
  • 張麗娜:創作平實、溫暖、積極向上的戰「疫」影視作品
    阿里文娛優酷總編輯張麗娜在今天由人民網文娛部舉辦的「金臺圓桌」人民戰「疫」·文化的力量線上研討會上表示,戰「疫」影視劇創作的相關工作目前正在推進當中。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文藝界與體育界各展所長,成為全民戰「疫」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 疫情之後,醫療題材影視作品或成大勢
    事實上,醫療劇雖越來越多,但內容上專業性與深刻性卻在不斷消逝,與之相反,醫療類紀錄片雖有限,但質量與口碑卻越來越突出。疫情之前,醫療作品的現狀是怎樣的?疫情之後,醫療類作品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平臺方面,優愛騰芒狐在推出「戰疫情」特別專題的同時,還免費播放了《急診科醫生》、《急診科故事》、《外科風雲》等醫療劇,除此之外,《中國醫生》、《人間世》等紀錄片被提及的次數也很高。
  • 央視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記錄著真實的「武漢時刻」
    作為系列微紀錄片作品,《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體量短小,單集5分鐘左右時長。第二季節目繼續將鏡頭聚焦普通人,通過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堅守崗位的勞動者等不同疫情親歷者們,記錄特別的「武漢時刻」。拓展視角,讓更多人和故事被記錄
  • 《同心戰「疫」》:回視中依然充滿震撼——深切感受重大題材紀錄片...
    特別是對世界性的人類公共衛生健康與百多年來從未有過的病毒展開鬥爭如此重大題材的展示,這種真實更加具有何其重要的意義;真實是在多角度的反映中體現歷史衍進的本質力量。雖然「風也有,雨也有」,但這社會前進的本質根源才是主題,才是方向,才是最可彰顯的篇章,因而才能給人們帶來震撼和繼續前進的思想動力。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都是祖國抗「疫」的一員。
  • 艱難時刻 我們身邊的TA——3分鐘沙畫作品致敬抗疫一線工作者
    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12日訊 近日,威海南海新區收到了沙畫藝術家肖璐投稿的沙畫作品《艱難時刻 我們身邊的TA》。「我曾在南海新區工作過一段時間,雖然現在離開了,但仍一直關注著南海新區的發展,我也想和南海新區藝術工作者們一起為抗『疫』作戰出份力。」肖璐說。
  • 戰「疫」先鋒榜(第一期)
    為落實《關於強化疫情防控鬥爭一線黨員幹部人才激勵關愛的通知》,激勵先進,鼓舞士氣,經市委同意,市委組織部設立「戰'疫'先鋒榜」,即日起分期分批對先進典型予以通報表揚,本期發布基層黨組織典型2個,黨員典型3名。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要以先進為榜樣,在疫情防控一線主動作為、敢於擔當、發揮作用,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貢獻智慧與力量。
  • 同心戰「疫」丨第五集:命運與共
    △視頻丨《同心戰「疫」》第五集:命運與共  01 病毒對人類「無差別攻擊」 共同戰「疫」驟然打響  中國的戰「疫」國際合作,與自身的抗疫鬥爭同步展開。  堅定選擇 命運與共  進入2月,中國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已全面打響,正處於與疫情較量的最艱難階段。  當一場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突然出現時,與世界命運與共,攜手抗疫,是中國人民發自內心的堅定選擇。
  •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記錄疫情親歷者的真實故事
    2月3日起,央視紀錄頻道迅速製作播出了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為觀眾呈現真實的「武漢時刻」,展現了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武漢疫情的親歷者們的真實故事,體現了武漢人民、中國人民危難時刻不屈不撓、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力量,展現了世界人民在這個特殊時期的團結友愛、相互支持的溫暖。
  • 洛陽戰「疫」文藝作品徵集評選活動揭曉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28日上午,新絲路之約·致敬「最美逆行人」——洛陽戰「疫」文藝作品徵集評選活動(以下簡稱戰「疫」作品評選活動)頒獎典禮在洛陽上陽宮文化園觀風殿舉行。  在疫情防控最嚴峻的時刻,洛陽社會各界聞令而動,迅速投入戰「疫」一線,湧現出眾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更有123名優秀醫護人員主動請纓,逆行出徵湖北戰「疫」最前線,用身心為當地群眾築起健康防線。
  • 系列全景紀錄片《中國戰疫錄》全放送
    中新社3月30日推出五集系列全景紀錄片《中國戰疫錄》,系統梳理中國戰疫進程,全景展現疫病突襲狀況下的中國作為。這五集分別為《疫病突襲》、《全民戰疫》、《中國速度》、《醫者大愛》和《四海同心》。讓我們一起觀看紀錄片,一起銘記中國戰疫!第一集《疫病突襲》從猝不及防,到艱難破局。
  • 文體合繪戰「疫」同心圓 人民網召開人民戰「疫」文化的力量線上...
    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藝術、影視和體育各顯所長,一同奏響戰「疫」和聲。「戰『疫』宣傳畫要有人民性和人情味」「影視作品要以小人物、正能量、大情懷再現戰『疫』中的點點滴滴」「體育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應同步正向發展」……3月24日,人民網舉行人民戰「疫」·文化的力量線上研討會,15位來自藝術、影視和體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談心聲、商對策、話期待,聚焦戰「疫」中文化的力量,探索文化、影視、體育行業未來的轉型發展。
  • 醫療題材待播劇一覽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大眼綜合 疫情之下,醫療題材的作品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今年年初,《外科醫生》在抖音播放量突破15億。以抗疫為題材的劇集《在一起》《最美逆行者》上線後均受到廣泛的關注。
  • 國士無雙影視工場最新MV上線!致敬戰「疫」逆行者
    近日,國士無雙影視工場最新製作《平凡的光》、《眾志成城戰惡魔》抗疫MV上線啦!國士無雙影視工場用作品致敬在這場戰疫中閃耀著平凡之光的逆行者! 01 《平凡的光》《平凡的光》由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常洪霞、公交技術能手高國然等多位公交一線職工演唱展現了戰「疫」逆行者們身上閃耀著的平凡而偉大的人性光芒。
  • 娛道戰「疫」警徽閃耀|全國公安詩人戰「疫」作品專輯
    娛道文化傳媒以詩歌記錄時代脈搏,持光明之刃,以筆抗「疫」,匯聚有筋骨、有溫度、有情懷、有堅守的風骨錚錚的作品,致敬為眾人抱薪者,必為人民所銘記的中國英雄,致敬共克時艱、共度難關的共和國的脊梁。疫情當前,疫情空前!金色盾牌,熱血鑄就!
  • 聽戰「疫」英雄講前線的故事!南方醫院舉行戰「疫」故事分享會
    5月25日下午,我院在150棟二樓第四教室舉行南方醫院戰「疫」故事分享會,邀請到了援武漢醫療隊隊長郭亞兵、隊員曾振華、史麗莎,援荊州洪湖醫療隊專家孫劍、隊員袁兆民、孫慧美分享戰「疫」故事,李文源院長主持分享會,朱宏書記做總結髮言,張廣清副書記為講述者獻花,全體院領導,機關、職能部門領導,科主任及護士長近
  • 紀錄片《我的戰「疫」》走進濟南一中 戰「疫」英雄講述「疫」線故事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2日訊 為了激發青少年樹立責任擔當意識,新學期伊始,山東廣播電視臺發起以「身邊最閃亮的星」為主題的紀錄片《我的戰「疫」》進校園系列公益活動,9月20日下午濟南一中專場如期舉行。
  • 戰「疫」 中小學生徵文:《一場戰「疫」》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同舟共濟 全民戰「疫」 山東省中小學徵文大賽小學組徵稿展示:作品:《一場戰「疫」但是在這個緊急的時刻,一群群逆行者們勇往直前,衝向前線,在危險降臨時,他們沒有絲毫猶豫與退縮,他們與「死神」交鋒,就是為了讓更多生命延續。在這場戰「疫」中,人民們都做出了貢獻,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醫護人員、自願者、一線人員、警察、環衛工、社區服務人員等全國人民,他們都奮戰在前線,他們舍小家顧大家,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拼搏,他們用真情守護著患者。
  • 抗疫題材紀錄片:多元視角的時代觀察
    這些抗疫題材紀錄片有的來自主流媒體,如,央視紀錄頻道的《武漢:我的戰「疫」日記》,CGTN的《武漢戰疫紀》,SMG的《溫暖的一餐》,深圳衛視的《我的白大褂·抗疫日記》,中國教育電視臺《戰「疫」24小時》等;有的來自網絡視聽平臺,如B站的《在武漢》、優酷《第一線》、二更《疫情中的平凡力量》等;還有的來自留守在中國的外國人的拍攝,如,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美國人瑞恩的《瑞恩平安日誌
  •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讓人從憂心到安心-光明日報-光明網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透過醫生、護士、軍人、市民、快車司機、外地人、外國人等各行各業普通人的鏡頭串聯起一個個默默堅守、團結努力的武漢時刻。凌晨五點,武漢市肺科醫院,工作了四個多小時的護士胡雪珺從病房出來和同事換班。長時間佩戴的防護裝備在她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汗水浸溼了她的衣服和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