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陸劇、玩抖音,大陸元素融入臺灣民眾日常生活

2021-01-20 傳媒頭條

文丨章利新 劉 斐 林 凱  來源丨新華社


在臺灣,很多人已習慣逛書店買簡體書,熬夜追大陸熱門電視劇,分享抖音短視頻……近年來,越來越多大陸文化產品成為臺灣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簡體書店逆勢成長

  

由於網際網路衝擊、店面租金上漲、連鎖店競爭等因素,臺北重慶南路的百年書街近年來慢慢走向衰落,而大陸出版的簡體書在這裡卻「買氣常旺」。

  

在天龍書局,記者偶遇老顧客陳昭安,在網際網路時代他依然保持每周逛一兩次書店、每天讀書的習慣。

  

「我是一個簡體書愛好者。」陳昭安說,因研究生讀的是哲學,所以買的簡體書主要是文史哲,大陸出版的這類書籍數量多且品質高,比如古書校注方面就做得很好,有很多題材是臺灣出版社不會觸及的。

  

如今,在「重南書街」,傳統書店只能轉型,才能保住老書街的書香。自2008年開始,天龍書局以銷售大陸簡體字書籍為主,打造特色書店,在不景氣的環境中實現了逆勢增長,店面不斷擴張。

  

10年來,天龍書局進口了600多萬本大陸圖書,在店裡消費累計逾百萬元新臺幣的特殊會員就有好幾十位,他們大多是像陳昭安這樣的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隨著文化交流加深,近年來臺灣讀者對簡體書的需求不斷增長。大陸圖書選題廣、內容新、性價比高,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天龍書局老闆沈榮裕說。

  

大陸劇引領觀劇潮流

  

除了簡體書,大陸電視劇也為臺灣民眾打開精彩的古典世界。

  

近年來,《琅琊榜》《步步驚心》《延禧攻略》等一批大陸影視作品受到臺灣民眾熱捧。其中蘊含的文化歷史風景,也成為兩岸溝通的一扇窗口。

  

在臺灣地區2018年「熱搜排行榜」的「快速躥升的電視劇」榜單中,大陸電視劇獨佔鰲頭,在前五名中佔了四席。其中,《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分別榮登第一和第二位。

  

從臺北到高雄,記者常常遇到大陸電視劇的臺灣粉絲,其中既有計程車司機,也有公司白領。今年65歲的林必勉是一位資深大陸劇迷。1991年播放的電視連續劇《編輯部的故事》是她追的第一部大陸劇。

  

林必勉說,近年來最喜歡的還是大陸古裝電視劇。精良的服裝和布景、精彩的劇情和演員精湛的演技以及對歷史文化的考證和借鑑,讓人一看就放不下。

  

愛奇藝臺灣站用戶事業部經理張婷貽告訴記者,2018年全站總流量達15億,創開站3年最高。其中,愛奇藝自製宮廷劇《延禧攻略》在短短5個月就達到1.5億流量,成為臺灣站首部點擊量破億作品。

  

在林必勉看來,古裝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而時裝劇則是他們了解大陸現實發展的窗口。「我們可以從電視劇裡面感知一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抖音吸引年輕族群

  

在網絡世界,微信、淘寶等應用和網站早已融入臺灣民眾生活,最近大陸短視頻APP抖音更是以席捲之勢「延燒」全臺。

  

抖音主要瞄準年輕世代,短短15秒的視頻可讓用戶玩特效、對嘴型、搭配屬於自己的曲風,和朋友分享。2017年抖音推出境外版TikTok,短短一年多時間便快速流行。

 

在TikTok上,還在讀初一的臺灣男孩「小孩」(暱稱)有逾8000名粉絲,所發的71個視頻共收穫了22.23萬點讚,其中大多是遊戲錄拍、語錄展示,或是翻拍,就是把別人的聲音或題材拿來拍自己的視頻。

  

其中,他用過去與現在的地球、北極對比圖,呼籲人們關注全球變暖,這則視頻收穫了4200個點讚和數百評論和轉發。這條視頻配的是在大陸同樣為抖音熱曲的《一百萬個可能》。

  

這位「小孩」從不在視頻中露臉。他說,只是把抖音「當做娛樂而已,但有點讚還是會有成就感,有時間就儘量拍一些」。他是在同學推薦後才開始玩抖音的。他還表示,身邊有很多玩抖音的同學、朋友。

  

TikTok臺灣區營運負責人林宜靜近日對媒體表示,臺灣營運團隊進駐才一年,目前在臺灣月活躍用戶已達300萬,已培養逾200位知名創作者。數據顯示,臺灣用戶日平均使用時長達38分鐘,一段視頻平均互動的轉發率為45%。


推薦文章,點擊標題閱讀

紙媒高管離職來得比廣電更兇猛一些

下個星期,我就從電視臺退休了

片酬過高成痼疾,逃稅避稅影響公平

《讀者》漲至9元每冊,是為存活還是加速衰落

離開電視臺的朋友,他們在遠方還好嗎?

媒體人,你在焦慮什麼?

「中央三大臺」撤併背後的大棋局

中央媒體人事體制改革最新進展:人民日報三次調整離退休人員待遇

大國媒體的必由之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新使命

為何《如懿傳》至今未播,《中邪》遭撤檔 原因全在這篇廣電總局最新審核規則分享中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變遷

別了,報紙

學習完新廣告法,350萬個公眾號還有必要做嗎

新華社網紅編輯:逢「通訊社通稿」也必改標題

蔡伏青新任廣東廣播電視臺臺長,張惠建卸任

上報集團1/3報刊休刊,分流2400人


-END-

長按二維碼 免費關注傳媒頭條微信公號

丨傳丨媒丨頭丨條丨

傳媒業的參與者、觀察者、發現者、報導者

微信號:cmtt6636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讀簡體書追陸劇玩抖音 大陸元素融入臺灣民眾生活
    在臺灣,很多人已習慣逛書店買簡體書,熬夜追大陸熱門電視劇,分享抖音短視頻……近年來,越來越多大陸文化產品成為臺灣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臺灣讀者陳昭安在天龍書局看大陸簡體書。簡體書店逆勢成長由於網際網路衝擊、店面租金上漲、連鎖店競爭等因素,臺北重慶南路的百年書街近年來慢慢走向衰落,而大陸出版的簡體書在這裡卻「買氣常旺」。
  • 追陸劇、玩抖音 大陸元素融入臺灣民眾日常生活
    在臺灣,很多人已習慣逛書店買簡體書,熬夜追大陸熱門電視劇,分享抖音短視頻……近年來,越來越多大陸文化產品成為臺灣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簡體書店逆勢成長  由於網際網路衝擊、店面租金上漲、連鎖店競爭等因素,臺北重慶南路的百年書街近年來慢慢走向衰落,而大陸出版的簡體書在這裡卻「買氣常旺」。
  • 讀簡體書、追陸劇、玩抖音——大陸元素日益融入臺灣民眾日常生活
    新華社臺北1月4日電(記者 章利新、劉斐、林凱)在臺灣,很多人已習慣逛書店買簡體書,熬夜追大陸熱門電視劇,分享抖音短視頻……近年來,越來越多大陸文化產品成為臺灣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的文化體驗加深了兩岸同胞的相互理解,增進了彼此認同和心靈契合。
  • 大陸電視劇風靡臺灣說明了什麼?
    前段時間,大陸電視劇《延禧攻略》在臺灣引發一波熱潮。國民黨桃園市議員魯明哲在跑選舉的緊張過程中也在抽空觀看,他感慨,大陸省市電視臺多,制播戲劇數不清,共同點是製作費高、拍攝考據也細膩。對於臺灣觀眾來說,大陸劇確實比韓劇、日劇甚至歐美戲劇更方便,即使不能與大陸觀眾同步欣賞,透過網絡也幾乎同步。
  • 劇情好顏值高,臺灣90後瘋迷大陸電視劇?
    所謂風水輪流轉,當年我們看港劇、臺劇和韓劇,而現在,臺灣人最喜歡看的,就是大陸劇。臺灣影視產業不景氣,戲劇、綜藝、電影、音樂的製作能力大減,無法滿足民眾對戲劇、綜藝節目的需求,好萊塢、日、韓作品相繼被引進臺灣市場。但是,最被看好的卻是大陸電視劇。
  • 抖音(TikTok)在臺灣崛起
    TikTok在臺灣風行的原因    在臺灣,年輕人玩抖音(TikTok)早已成為趨勢。雖然臺灣軍方禁止軍人使用大陸智慧型手機甚至軟體,但據臺灣「ETtoday新聞雲」網站2018年5月的一篇報導稱,一名暱稱為「歐陽韓吉」的臺軍士兵,竟然在軍隊營區內拿出手機用TikTok開直播,一邊唱歌一邊跳「海草舞」,臺軍士兵如此沉迷大陸APP抖音,引發臺輿論譁然。如今,許多臺灣年輕人對於抖音裡面比較火爆的背景音樂都耳熟能詳。
  • 臺灣相聲瓦舍大陸首演 新《東廠》融入戲曲元素
    綠衣者宋少卿   12月23日晚,臺灣相聲瓦舍經典作品《東廠僅一位》在保利劇院首演。一桌二椅,三位演員,四個段子,給觀眾帶來了與傳統相聲不同的觀賞體驗。新段子《綠帽子》戲曲味十足,頭戴閃光帽的黃士偉也讓人眼前一亮。
  • 大陸用語融入臺灣人生活,連臺灣小學生都在用!
    該網民還分享了親身經歷:一個交了大陸男友的臺灣學妹,說話都變成「我覺得今天特別開心、特別棒」「這樣肯定挺麻煩」等,「她嘴邊經常掛著大陸那邊的語氣詞」。臺媒分析稱,收看大陸綜藝節目和影視劇的臺灣人越來越多,許多大陸人的生活用語跟著傳過去,因發音琅琅上口,形容事物親切又到位,所以逐漸在臺灣流行起來,像「給力」「土豪」「網紅」等詞語已經完全融入臺灣人生活。
  • 熱追大陸影視劇無關「洗腦」,卻關乎「真相」——對話廈門大學臺灣...
    □新聞背景:據臺媒報導,臺灣民眾為了防範疫情,也如大陸民眾一樣,選擇宅家防疫。時間一大把,大陸各視頻網站的優秀歷史劇、宮廷劇成為臺灣民眾的首選。但臺灣民眾對大陸劇的「欲罷不能」,卻引發臺灣當局的恐慌。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近日就表示,愛奇藝等大陸視頻網站進入臺灣是「非法繞道」,並稱要修法應對。愛奇藝等大陸視頻網站在臺灣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
  • 從疫情中看「大陸配偶」在臺灣的酸甜苦辣
    即使現今臺灣不少人要求餐廳和菜市場不要再用「大陸妹」這個詞語稱「福山萵苣」,但筆者在小菜館吃飯和買菜時,一般臺灣民眾仍舊稱「大陸妹」,要如何改正臺灣民眾的歧視性認知真的還有段漫長的路要走。    其三,「語言隔閡」和「文化差異」是大陸配偶如何真正融入臺灣社會的一大關鍵,臺灣社會該用更多的愛與包容支持大陸配偶,因為大陸配偶始終是我們的一家人。
  • 「拒絕」大陸疫苗?臺灣民眾開始「出逃」
    導讀:據相關媒體報導,近段時間有消息稱,民進黨當局拒絕引進大陸疫苗,而臺灣地區民眾則開始籌劃著到大陸進行疫苗注射,這則新聞引起了各界廣泛的關注。關於疫苗問題,向來是世界廣泛關注的事情。多國採購中國大陸疫苗 臺灣卻拒絕大陸疫苗在全球爆發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國發揮了自己的優勢,用非常積極的態度,採取了許多手段來應對疫情,成為了全球率先遏制住疫情的國家。中國政府用最大的努力來確保社會及民眾儘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而在疫苗的研發方面,中國更是走在了世界前端。
  • 臺灣民眾為何老對大陸抱有偏見?
    作為駐臺記者,在臺灣經常聽到人說大陸吃不起茶葉蛋,上廁所不關門,偏見重重,氣的冒泡,但是這些誤會是怎麼來的?有辦法改正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偏見嗎?還是必須得等統一後才可以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傲慢與偏見的話題。
  • 不等大陸發話,臺灣民眾紛紛「出逃」前往大陸
    導讀:據臺灣地區媒體報導,近日有臺灣民眾希望可以前往大陸進行新冠疫苗的接種。這原本算得上是一件好事情,因為這代表著臺灣同胞對大陸防疫成果的一種認可,以及對所研發疫苗的信賴。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又是一件令人唏噓不已的事情,明明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卻因為民進黨當局的操弄,讓臺灣同胞無法在臺灣地區接受大陸疫苗接種,反而要跑到大陸進行接種。民進黨當局拒絕大陸疫苗 臺灣民眾叫苦不迭對於大陸所進行的防疫工作,民進黨當局從一開始就不看好,還多次進行阻撓,做了許多不利於兩岸交流發展的事情。
  • 大陸流行語滲透臺灣生活 「給力」「靠譜」常用
    TVBS電視臺記者就大陸流行語的意思,在街上隨機訪問路人。圖自TVBS網站TVBS電視臺記者就大陸流行語的意思,在街上隨機訪問路人。圖自TVBS網站 中新網8月29日電 據臺灣TVBS新聞臺報導,經過綜藝節目以及網絡的傳播,很多大陸用語已經內化在臺灣民眾日常生活中,像是「小鮮肉」、「高富帥」和用來誇人以及損人的「牛B」、「傻B」,就連歌手出專輯,歌詞都暗藏大陸用語。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目前,大陸人在臺灣主要是兩部分人,陸配和陸生。
  • 廈門:讓傳統融入現代 推動閩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在他看來,傳統建築風格的體現對廈漳泉來說格外重要,今後建設大型酒店可以考慮融入閩南文化的元素,「這是對閩南文化最外在層面的傳承」。  事實上,在廈門,閩南文化傳承斷層,最突出的是閩南方言的傳承。廈門有關部門曾用1000條閩南日常用語做實驗,發現80歲左右的市民能識得90%,50歲左右的市民還能識得70%,而30歲的市民只識得30%。
  • 臺媒:中共十九大後臺灣民眾對大陸好感提升
    原標題:中共十九大後臺灣民眾對大陸觀感顯著好轉臺灣《聯合報》20日發布兩岸關係年度調查顯示,臺灣民眾對於大陸民眾的觀感首次逆轉成為好評居多,49%受訪民眾對大陸民眾印象佳,對大陸政府的好感也是歷年最高,40%受訪者願意赴大陸就業
  • 吸引陸客資源 臺灣高雄開發加入更多大陸元素
    據高雄市觀光局統計,去年到高雄市住宿的觀光客超過300萬人次,其中大陸遊客佔三成。近日,高雄市新聞局邀請大陸媒體前往採訪,希望把更豐富多樣的高雄推介給陸客,更希望自由行陸客可以在高雄多住幾日,透過深度遊,真正了解臺灣這座南部城市。  美濃最多是博士  到高雄的第一站是美濃小鎮。「美濃什麼最多?」
  • 臺媒體人:臺灣已錯過大陸民眾「臺灣什麼都好」時間點
    臺媒體人:臺灣已錯過大陸民眾「臺灣什麼都好」時間點 2017年11月25日 08:43:00來源:環球網 島內資深媒體人唐湘龍(資料圖)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臺灣《聯合報》日前發布了一項最新兩岸關係年度調查報告稱,受訪的臺灣民眾中,願意來大陸就業的
  • 大陸專家:臺灣終止ECFA對大陸利大於弊,受苦的是臺灣民眾
    此篇文章報導了民進黨強烈反對當時的國民黨與中國大陸籤訂的ECFA條例。在籤訂此項條例之前,民進黨當局還信誓旦旦地稱,如果民進黨執政,則會立刻廢除此項條例。然而在民進黨當局的第2任期內,民進黨當局便態度反轉,希望中國大陸不要撤銷此項條例。當時的民進黨採取種種恐嚇威脅的言論,想要讓臺灣民眾曲解此項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