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優雅下訂單》: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2020-12-22 連賽男學術專著出版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生活當中總是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感覺一個人下班之後待在家裡面很舒服,不想被別人打擾,只想懶散地躺在床上刷著手機,感覺這樣的日子也挺好,更不願意主動聯繫別人,也不願意主動去尋求別人的幫助,更不願意去幫助別人。

《向優雅下訂單》這本書認為,這是一種危險的人格,這種人往往性格比較內向,不喜歡與外界接觸,在社交方面顯得也非常的被動,更不懂得提升自我,《向優雅下訂單》的作者郭晶指出,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是一種危險的人格,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呢?

第一、危險人格

危險的人格描述的是一個人行為的特徵。那些不願意走出自己舒適圈的女人,一般表現出來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他們會認為沒必要去迎合別人,也沒必要獲得別人的好感和認同,只需要讓自己活得開心就好了,更不懂得如何提升自我的價值,而且他們自己也沒有認為自己是有缺陷的,他們會認為一切照舊挺好的。其實不是這樣子的,假如你一味的不提升自我,慢慢的你會發現你已經被淘汰了。

這個社會現在發展的速度,不是你想不想學習的問題,而是你學習快慢的問題,意思是假如你不提升自我的話,那麼你就會自動的被淘汰,不要認為社會不公平,壓根就沒有公平這一說,你只有不斷的提升自我,修煉自己的氣質,那麼才有可能提出你所謂的公平。

第二、缺乏自我表現

雖然我們普遍不喜歡太過於表現自我的人,但是假如你的光芒不被別人發現的話,那麼誰能看到你的價值呢?這裡所指的自我表現並不是讓你很誇張的自我表現,而是在無形當中就被別人發現了你的優點,被別人發現了你的與眾不同,當你特別優雅的時候你會發現,走在人群當中你還是會被一眼認出來,比如走路的姿勢、比如回眸一笑、比如和同學聚會拿筷子的姿勢。雖然聽上去這些都是小事情,但是細節決定成敗,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女性學習《向優雅下訂單》這本書的原因,裡面講述的就是如何提高這些小細節,如何把這些細節做到幾乎完美。

第三、壓抑本能

有這種人格的人普遍會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比如在生活當中她和自己的老公相處得不太好,但是平時又不表露出來,那麼經過長時間的壓抑之後,突然有一天就爆發了,這就是為什麼要提升自我的原因,因為當你足夠優秀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站的高度是別人無法觸及的,那麼當你站得很高的時候,你看很多事情都已經變成了小事兒。

這種人缺乏與人溝通的意願,長期積壓的情緒無法得到排解,不願意和自己的家人訴說,也沒有很要好的朋友,所以哪怕是一個家庭主婦,也記得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多和優秀的女人溝通交流,提升自我的內在和外在,真正的愛上自我、解救自我。

相關焦點

  • 敢於走出舒適圈,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
    只要你願意努力,敢想敢做,敢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你越努力,你就越有反敗為勝的機會。人的潛力是沒有上限的,不要給自己自我設限而選擇安逸待在舒適區。勇敢的走出舒適圈,你才會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才能過好自己的生活。
  • 心理學:不愛麻煩別人,是一種很「危險」的人格
    不愛麻煩別人,是一種很「危險」的人格不愛麻煩別人的人並不少,很多人都覺得,我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為什麼要麻煩別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好嗎?即使答應別人的事會委屈自己,依然會答應,像是被詛咒了一樣。這種「可愛」的人,可以稱為聖母型人格,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同時,也不懂的如何拒絕。為別人做再多,都覺得是應該。別人為自己做一點,都會很愧疚、很不好意思。看似善良,實則是在壓抑原本的自己,故意討好。
  • 趙麗穎回覆中餐廳道歉:走出舒適圈的人,才能淡定從容
    既然明知自己被困囚籠,為何不選擇大膽走出舒適圈,去為自己贏一個泰然自若的未來呢?你必須往前走,把結果留給未來,終有一天你會發現:走出舒適圈,自己就是最大的底牌!但也有一些人願意走出舒適圈,背負生活之重,承受逆流而上的巨浪,就是為了探索自我,認真生活!
  • 非逼你走出舒適圈的人,比你活得舒適多了
    為何要走出舒適圈?是遊戲不好玩兒了,還是沙雕網友沒意思了?不僅是一把年紀的蔡老搞不懂,各路網友也表示出強烈的羨慕嫉妒恨——同齡人都奮鬥進舒適圈了,自己的終極目標尚且還是過上超市自由的生活。@衣錦夜行的燕公子:羨慕那些想走出舒適圈的人,我感覺我還沒走進去呢,人家已經想著出來了。
  • 為什麼我們說了一萬遍「走出舒適圈」,卻還是寸步難行?
    於是乎,「走出舒適圈」這句話,風靡一時。仿佛不管在什麼場景下,不論是大學的開學典禮,還是各種勵志課程的開課儀式,這句話總是會被有意無意地提起。確實,許多成功人士的例子證明了,走出舒適圈,是讓他們從平庸的生活裡解放出來,登上人生巔峰的重要成因。
  • 走出舒適圈,你會發現很多驚喜!
    我們會與上帝建立更深的關係當亞伯拉罕離開舒適圈,他不得不學習更深依靠上帝。「耶合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就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世記12:7)他們的關係因此更深了,不再是過往極為表淺的經歷和認識。當我們走出舒適圈,也會發生同樣的事!3.
  • 【夜讀】走出舒適圈,春夏秋冬皆是饋贈
    近來流行的「舒適圈理論」,說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會因為生活安逸而不想動腦筋;若能經歷一些挑戰,反而會變得成熟。擁有青春歲月的人們充滿鬥志、鋒芒畢露,然而周圍的種種舒適陷阱也容易讓他們一不小心就栽了跟頭。
  • 走出舒適圈,是你精彩人生的第一步
    最近常聽到一個網絡流行詞——舒適圈。是指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會因為生活太安逸而變得不想動腦筋。經典電影《肖申克救贖》裡有這麼一句臺詞:「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這就是所謂的」舒適圈「。01『 待久了舒適圈,哪都容不下 』2018年下半年,華為總裁任正非宣布裁員。
  • 勸我走出舒適圈?我勸你善良!
    我讓你在這個圈子內別出來,你怎麼不聽?」唐僧道:「 因為你把圈畫在了東面的山坡。」孫悟空急了:「 東面山坡怎麼了?」唐僧說:「我要走出蘇軾圈。」然後全網就跟中了木馬病毒似的,都在熬雞湯呼籲年輕人走出舒適圈。你讓我去哪呀?我從來就沒進去過好不好!
  • 心理學家:總覺得自己很沒用、一無是處,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有些人很喪的時候,會給自己「洗腦,覺得自己「很沒用」、「一無是處」,哪哪兒都不好,學習、工作、戀愛、健康,好像沒有一樣東西是拿得出手、值得稱讚的。總之,就是不喜歡自己、甚至討厭自己。心理學家指出,如果一個人經常以這樣消極的眼光看待自己,說明他的自尊極低,是非常危險的。
  • 心理學:無法拒絕別人,不願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聖母從小的時候一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在我們的心中埋下了種子。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話,家裡面說,學校裡面說,生活中也有人說。於是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常把不去麻煩別人當作是自己成熟的標準。家裡打來電話,「沒錢了對嗎」,他們說到:「為什麼你從來都不主動向我們提」他們向我抱怨照顧我有多麼不容易。跟朋友聊天,他說:「有時候他會覺得,很多東西都是自己一廂情願的,包括關心和幫助,都是他在主動提供,時間一長就覺得很沒意思。」
  • 有心理學家指出:不好意思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特質
    >上樓的時候有很多東西要搬,旁邊就有個現成的「大力士」,而你就是不好意開口去讓人家幫你……心理學上認為,這屬於聖母型人格特徵,心理傾向的一種。人格是心理學上描述一個人穩定的行為特徵、態度傾向的概念。那些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一般具有聖母病,也被稱為「聖母型人格」。他們認為,只有無原則地迎合別人,才能收穫別人的好感與認同,即使內心不是很願意,也難以拒絕。
  • 楚門的世界,現實中你願意為了自己逃離舒適圈嗎?
    什麼叫做舒適圈,我認為依每個人的感受及認知都有不一樣的定義。 你不用擔心生活的一切,透過他人的安排,每天都能安穩的過每一天,不用接受外在未知的恐懼,這能稱為一種舒適圈。又或是你按照一般循規蹈矩的生活,在你一切都設想好的人生過著安穩的生活,這或許也稱之為舒適圈。我認為在舒適圈生活不是件壞事,這依然是一種選擇。
  • 要不要跳出舒適圈
    作為傳統媒體人,自己的舒適圈是否一定要踏出呢?  首先什麼是舒適圈?它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感到不舒適。每次當有人問到,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大家的回答參差不齊:「所謂的舒適區這麼舒適,為什麼還要跳出去?」「跳出這個舒適圈你才能學到更多東西!」
  • 走出舒適圈,提刀就是幹,是成龍和他的《急先鋒》給我的最大啟示
    工作十幾年,早就無法邁出步子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了。拿著不高的薪水,有這份工作還能活,沒有就沒得吃。想換工作吧,怕後來居上的年輕人壓自己一頭。改行吧,早就過了學習的年齡怕這也不會那也不會。辭職創業吧,家裡老婆孩子需要有人養。間歇性躊躇滿志想要重新奮鬥,最終變成了持續性混吃等死愛咋咋地。看完《急先鋒》我才覺得,這哪裡是部動作片,簡直是部職場勵志片!
  • 你迴避社交,不是因為內向,而是因為一種危險的人格
    性格內向是指人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表現自己。一種是不懂如何表達,一種是不屑表達。迴避社交,不是因為內向,而是一種危險的人格——「迴避型人格障礙」。研究表明,遺傳不只是對神經質和內外向發展有影響,與精神質也有關聯。擁有迴避型人格在童年就有初步表現:他們害羞、喜歡自己一個人玩,不敢與陌生人說話,甚至和認識的人也不會有太多接觸。
  •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通俗地說,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你給自己劃定的圈子,把一切你駕輕就熟的、能夠輕鬆搞定的、沒有挑戰的東西劃歸在內。舒適區意味著安全舒適,能起到避風港的作用。但待在舒適區裡,也代表停頓止步,會導致我們不思進取,故步自封。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那麼,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呢?
  • 「純愛片」男主角李鴻其:走出文藝的舒適圈,多一種體驗
    這個演慣了底層和邊緣人的男演員,把出演主流類型化的都市純愛片,稱之為「走出舒適圈」。《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劇照,李鴻其 飾 費力但結果似乎是沒那麼「舒適」,《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的評分並不盡如人意。評論區裡關於劇情的爭議居多,李鴻其的表演倒是不招罵,了解他的觀眾知道他會演戲,所以有很多人忿忿不平地說,「李鴻其你就好好地演文藝片不香嗎?」
  • 走出舒適圈,邂逅更精彩的自己
    「老」並不是生理機能的退化,而更是心理上的不長進,開始退縮在日復一日的單調重複中,不再對新事物有好奇,不再有夢想,不再願意試探自己潛在的各種可能。蔣勳說過:「我看到許多人在還很年輕時就『老』了。」這裡的「老」並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中的想法。
  • 你的社交障礙,不是因為性格內向,而是因為危險的人格
    很多人想突破自己迴避社交的障礙,但在面臨一些問題的時候卻是無能為力,只好用自己性格內向來做完美的藉口。性格內向是指人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是不願意表現自己。而這種「內向」也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不懂如何表達,一種是不屑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