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不愛麻煩別人,是一種很「危險」的人格

2020-12-22 珊珊的平凡故事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巨嬰國》裡有這樣一段話:很多人怕麻煩別人,但是,不麻煩別人,關係也就無從建立。

朋友是一個很怕麻煩別人的人,不僅面對親朋好友如此,就連面對至親也是這樣。她結婚的5年了,工作再忙的時候,也把家裡打理的井井有條,從來都不會讓老公操心。

家裡的燈泡壞了,她自己修。馬桶堵了,她自己通。就連飲水機上的桶,都是她搬上去的。老公不在的時候,沒辦法,只能自己來。但老公在的時候,她還是自己幹。

她的理由是:這些事情自己也可以做,就不麻煩老公了。

後來老公出gui了,並主動提li婚,告訴她:你真的很好,但你也真的不需要我,可她離不開我,所以我們li婚吧。

直到那一刻,她還不明白,不愛麻煩別人,其實是一種危險性人格。因為麻煩,是建立關係的開始。

不愛麻煩別人,是一種很「危險」的人格

不愛麻煩別人的人並不少,很多人都覺得,我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為什麼要麻煩別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好嗎?

聖母型人格

心理治療師馬森在《可愛的詛咒》中,曾提過這樣一種人。

這種人很「可愛」,他們從來都不喜歡、不願意去麻煩別人。但他們也不會拒絕,因為拒絕會讓他們覺得內疚。因為不好意思拒絕,所以便一直答應。

即使答應別人的事會委屈自己,依然會答應,像是被詛咒了一樣。

這種「可愛」的人,可以稱為聖母型人格,不願意麻煩別人的同時,也不懂的如何拒絕。為別人做再多,都覺得是應該。別人為自己做一點,都會很愧疚、很不好意思。

看似善良,實則是在壓抑原本的自己,故意討好。時間長了,負面情緒堆積,一旦爆發,難以想像。因此,這種性格也被稱為危險性人格。

不愛麻煩別人,是一種很「危險」的人格

為什麼害怕麻煩別人?

★「不想麻煩別人,也不想被別人麻煩」

上文中的那個朋友曾說過,她不僅是不想麻煩別人,同時也不想被別人麻煩。

生活中這樣的人也是蠻多的,因為怕麻煩,所以從來不想麻煩別人。因為他們認為,所謂的人際交往,就是等價交換。

★「害怕被拒絕」

人的性格一方面是從娘胎裡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童年經歷所造成的。

成長不止是肢體上的成長,更是心理上的成長。童年時期,是孩子與父母建立情感聯結的重要階段。所謂情感聯結,指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肯定,以及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和支持。

但若這個階段,父母不能很好的滿足孩子的需求,甚至忽略不見。那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信任感。在長大之後,也是習慣性的不麻煩別人。

因為怕被拒絕,所以不願意開始。

不愛麻煩別人,是一種很「危險」的人格

長期不愛麻煩別人,會造成什麼後果?

★人際關係疏離,讓人覺得冷漠,沒有人情味

有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那就是在發生一件事後,會幫助你的人,往往是之前就幫助過你的人,而並非是你幫助過的人。

很多人都怕麻煩別人,殊不知,這人和人的情感就是靠「麻煩」一步步加深的。

如若一味的怕麻煩別人,什麼事情都自己做。不僅不會拉的好感,反而讓人覺得高冷、沒有人情味。此時,別人也會如你所願,不會去麻煩你。

雖然彼此不麻煩了,但這感情也慢慢變淡了,人際關係疏離。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十分沒趣。

★情緒得不到抒發,負面情緒堆積,容易陰晴不定

不愛麻煩別人,也代表著不會跟別人說心裡話,有事只會悶在自己心裡。長時間如此,負面情緒就會堆積在心理。

而這種負面情緒的堆積,不僅影響人的心情,還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說,不愛麻煩別人,其實也是一種危險性人格。

既然不麻煩別人,並不是一件好事,那又該如何做出改變呢?

不愛麻煩別人,是一種很「危險」的人格

應該如何改變?

★坦然面對拒絕

想要做出改變,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就是理智看待被拒絕。被拒絕,其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別人幫是情分,不幫是義務,看淡就好。

而且,被拒絕是人生的常態。不能因為花最終會開敗,就拒絕去種花。不能因為怕拒絕,就不去麻煩別人。

★轉變觀念

很多人都覺得,麻煩別人,會讓別人很煩。其實不然,適當的麻煩他人,會讓他人更有成就感。

麻煩別人,其實也是在認同別人,會讓別人產生「被認同感」。從而讓人覺得被需要,心情也會開心很多。

當然,麻煩別人也需要注意尺度,不能因為「麻煩」損害他人的利益。當把握好這個尺寸,你越麻煩別人,關係反而越親近。

網友們,你們喜歡麻煩別人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無法拒絕別人,不願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於是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常把不去麻煩別人當作是自己成熟的標準。我們養成了什麼事情都不去麻煩別人;什麼問題都自己解決;什麼難題都自己攻克的本領,它讓我們變的不那麼容易被接近。這種本領有時並不好,太省事的人往往看起來涼薄。有一對熱戀的情侶,男孩吃著巧克力,女孩也很想要,但是她不說。
  • 有心理學家指出:不好意思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特質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在我們周圍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非常獨立,從來不去麻煩別人:上學的時候,自己有些題目不會做,明明同桌就是個學霸,但是還是不好意思問人家,總以為自己會耽誤了同桌學習;
  • 心理學家:一個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和麻煩別人,是危險人格
    文/老K你是否在生活中很不喜歡去麻煩別人和拒絕他人呢?在英國心理治療師雅基·馬森的著作《可愛的詛咒》中明確表示,如果一個人不拒絕別人,因為拒絕他人會讓自己感到內疚,即便委屈自己也不願意愧對他人,這類人屬於聖母型人格(Notre Dame Personalit),是一種被動的心理傾向和態度傾向。
  • 心理學家:總覺得自己很沒用、一無是處,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一點就著」說明了,這個人本身就是「易燃易爆」物品,用一種高級的心理學詞彙來講,就是「高敏感」。假如一個人覺得自己這不行,那不行,那麼這些「不行」的地方,都有可能會成為他們情緒的「引爆點」。比如,有些神經症患者對愛有一種病態的需求,他們會不加選擇地去愛人,只要那個人喜歡自己,或者對自己友善一點、獻點殷勤,他們就能夠立馬墜入愛河,並且只要對方不提分手,就死死地「賴」著對方,即便被出軌、被家暴、被欺騙,也絕無半點怨言,甚至還在那裡痴痴等候。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就是典型的代表。
  • 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凡事都想靠自己,是一種不好的人格特徵
    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種「好事」背後呈現的真相,往往並不那麼美好。一個一切都想著靠自己,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也可能是他小時候伸出過很多次求助的雙手,可能是向媽媽要陪伴,也可能是向爸爸求「抱抱」。只不過,他都沒有得償所願,並且在被別人拒絕之後,別人會告訴他你的需求是不合理的,這是不懂事的行為,那麼他就知道了。不要去隨便麻煩別人,不要隨意向別人發出請求,原因有二:1、會被拒絕,被拒絕是痛苦的;2、會被評判,你有這個需求,顯得你不好,或者你不行。
  •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 | 暗黑人格的危險關係
    他們冷酷、神秘莫測、高智商、帥氣,儘管嘴角那一抹邪魅的微笑已經釋放出危險的信號,但仍有很多人被他們所吸引。應了那句俗話「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那究竟「壞男人」是怎樣的呢?>心理學中將描述人的一系列穩定、獨特的行為及心理品質組合稱為「人格」,其中「暗黑人格」,描述的是人的黑暗面特質。
  • 不麻煩別人是一種教養
    佛祖說:「你雖然吃齋念佛,但是你卻不斷地化緣,謀求別人的布施,你給別人增添了麻煩;他雖然只顧自己,但他卻從沒麻煩別人。記住,不麻煩別人也是一種功德,是一個修行者最重要的功德!」每個人都不能做到「萬事不求人」,但可以做到儘可能的少求人。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是善良的人,不麻煩人是一種美德,體現的是一個人的修養。古語有云:「己之事,自完成;毋煩人,大事成。」
  • 你迴避社交,不是因為內向,而是因為一種危險的人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社交問題一直是熱點話題,有的人社交能力出色,能左右逢源;有的人卻害怕與人交往迴避社交,到處碰壁。很多人想突破迴避社交的障礙,但卻無能為力,只好用性格內向來做完美解釋。性格內向是指人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表現自己。
  • 心理學:嫉妒別人是一種正常心理,不承認是因為虛偽
    我們都生活在共同的人性中,所以我們應該承認,別人有的特質在我們身上都存在,例如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嫉妒。嫉妒是一種特質,嫉妒別人是一種心理反應,並且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我們應該坦然地把它拿出來進行分析,進行梳理。
  • 不麻煩別人是一種教養,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修養
    文/小雪少給別人找麻煩的一個最佳辦法,就是把麻煩在自己手裡解決掉。01.表妹為了免單也是真的拼了一大早閒得無聊,拿著手機刷頭條,刷屏之間收到表妹一條消息「姐,幫我砍一刀」,這某多多是真的特招人恨,我可煩可煩了你懂吧。
  • 《向優雅下訂單》: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生活當中總是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感覺一個人下班之後待在家裡面很舒服,不想被別人打擾,只想懶散地躺在床上刷著手機,感覺這樣的日子也挺好,更不願意主動聯繫別人,也不願意主動去尋求別人的幫助,更不願意去幫助別人。
  • 筆記|《人格》B1 人格心理學導論
    今天起,我們開始複習 人格心理學 筆記啦~共計七編,約兩周完成。下圖是簡要的框架。人性哲學 人格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學科,人性哲學體現了每位學者看待人的態度與對人的思考取向。C2 人格理論學習的要領簡述人格理論的向度1.自由論—決定論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兩種理論一種強調內部不可知的力量,一種強調外部不可抗拒的力量,都是決定論的觀點。人本主義學者則認為個體在創造其生命價值時是有其自由的。2.理性—非理性認知心理學派強調理性的作用,認為推理作用對人具有重要影響。
  • 職場心理學|學會適當麻煩別人,勿讓虧欠感綁架你的生活
    心理學研究中會將感恩與虧欠對立起來,認為感恩情緒是積極的,與心理健康、親社會行為、良好的人際關係相關,而虧欠情緒則更多與反社會傾向、行為或人格特質相關。人們為什麼會產生虧欠感呢?研究者認為,虧欠感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自尊。發表於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y的一篇研究表明,感恩與自尊、社會支持和生活滿意度積極相關。
  • 實用心理學:缺少關愛導致的依賴型人格和迴避型人格有哪些特徵?
    從小缺少愛的成長環境,會使她向依賴型人格或迴避型人格發展。依賴型人格與迴避型人格是心理學中的兩種障礙性人格體現。迴避型人格的主要表現是封閉自己的情感世界,童年的失愛經歷會使他們對「被拒絕」有一種恐懼感,進而使其對人際關係的發展存在一種抵制情緒。
  • 隨筆:不輕易麻煩別人也是一種修養
    我立即下床,不小心把腳弄痛了,這才想起自己正在養腳哩。重新坐下來,先給那個某甲打電話,某甲說不願理睬正在高速上跑那個傢伙,早被他麻煩夠了。又給那個某乙打電話,某乙說和此人並不熟悉,也就是個同鄉,不見算了。某丙說得更絕,說我是沒事找事,搭理那貨弄個啥哩!在縣城工作的人,經常接待在外地工作、生活的老鄉、同學、戰友等。
  • 實用心理學丨迴避型依戀人格到底是什麼?
    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avoidant attachment)」。這個群體還有一個悲傷的稱呼——「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造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而一個人的自卑感大部分來源於他童年的經歷。
  • 九型人格心理學: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性格嗎?
    而它作為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有很強的實用價值,被廣泛應用於企業管理,社交,職場,婚姻,教學等各個領域,它可以幫助人們發現認識自我,讓人們在生活中獲得更多的幸福。它包括:活躍程度;規律性;感興趣範圍;反應的強度;心理的素質;分心程度;專注力;範圍/持久性。
  • 從人格心理學角度分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悲劇性人格...
    根源是缺愛,而根本的問題還是松子的自我人格喪失導致的。松子求愛而不得愛,認為自己價值的存在等同於他人的喜愛,內心想要家庭的溫暖卻不得不遠離家鄉,不考慮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去無限制迎合他人。這些都是松子的內心衝突,而這種自我內心衝突太過強烈,形成了神經症傾向人格,也就是悲劇性人格。下面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松子的悲劇性人格問題。
  • 真正的成熟,從學會麻煩別人開始
    有人說,讓別人愛上你的最好方式,不是你對別人好,而是引導別人對你好。在父母的教育引導下,我們總是想要做一個獨立的人,不喜歡麻煩別人。可是,不會麻煩別人的人,就像是一座孤島,讓周圍的一切都無法靠近。外面的溫暖走不進來,自己的生活也冷冷清清。會麻煩別人,是一種人生智慧。
  • 九型人格性格心理學—9號平和型,溫順卻又淡漠的性情
    為了與大家和諧相處,和平者會儘量避免衝突與矛盾,若實在避無可避,健康的和平者與不健康的和平者所選擇的處理方式也會不同。不健康的和平者,表面上誰都沒有得罪,看起來粉飾了太平,實際上會讓人有一種「牆頭草」的感覺,只要給對方一點雞湯,馬上就能順從地跟你走。而健康的和平型人格,他們會克服對種種衝突的擔憂,既能夠接納別人,也不會否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