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奴隸到將軍,槍法如神,用兵精妙,死後遭敵辱屍,不死必為大將

2021-01-18 覃仕勇講史

在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級將領中,羅炳輝絕對算得上最富於傳奇色彩的一位。

羅炳輝為雲南彝良人,父親是地主家的一個佃農,受盡地主的壓迫和剝削。

羅炳輝自小倔強,不畏懼任何邪惡勢力,12歲時因父親遭地主誣陷,孤身步行到縣城告狀。小小年紀所表現出來的魄力和勇氣,一鄉皆驚。

年紀稍長,羅炳輝認識到了要打倒土豪惡霸就必須參加革命的道理,花了12天時間,從家鄉步行數百公裡到省會昆明投軍,歷經磨難,後來成為了唐繼堯部的一名士兵。

羅炳輝似乎天生是吃行伍飯的人,他在軍隊中能吃苦,作戰敢拼命,很快得到提升。而成為指揮官後,雖然沒上過軍校,卻對調兵遣將、行軍布陣等軍事指揮藝術無師自通,得到了上司的賞識。

在滇軍中,羅炳輝最讓人欽佩的一件事是北伐戰爭中的「夜行兩百裡救軍事件」。

那時,北伐軍剛剛攻佔了南昌,陳炯明在廣州叛變,北伐軍回師討陳。前線總指揮朱培德派羅炳輝以「參軍官」身份到粵軍許崇智、李福林兩軍陣地考察。陳軍趁湘軍換防之機實施襲擊,湘軍大潰。羅炳輝看見情況緊急,生怕滇軍在不知的情的背景下重蹈湘軍覆轍,日夜急奔200裡,把敗況報告了朱培德,在報告完最後一個字後,就猝然脫力昏死了過去。

羅炳輝的報訊使滇軍有了準備,全軍迅速撤離,避免了滅頂之災。

1927年,羅炳輝開始與共產黨人接觸,親耳聽到了朱德說的,只有工農兵聯合起來,才能打倒軍閥、土豪劣紳;只有革命成功了,大家才有田種,有飯吃,中國才有希望。

羅炳輝的人生如同撥雲見霧,不久,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遵照黨的指示,1929年,羅炳輝指揮以吉安為中心的贛西數縣武裝起義,隨後被任命為中國工農紅軍江西獨立第五團團長,走上了紅色革命之路。

這一路走來,走得相當壯觀。

羅炳輝參加了紅軍的五次反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身為紅九軍團軍團長的他率紅九軍突出重圍,搶渡湘江,在毛主席的指揮下,參加長徵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裡長徵。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時期,羅炳輝已經成了蔣介石的眼中釘、肉中刺。從一份1935年2月9日蔣介石公布的「懸賞啟事」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在蔣介石的「重賞懸示……擒斬賞格」中,朱德、毛主席、徐向前被列入第一類,生擒者各獎十萬元,獻首級者各獎八萬元;羅炳輝等軍團長被列入二類,生擒者各獎八萬元,獻首級者各獎五萬元;周恩來、張國燾等排第三類,劉伯承、葉劍英等排在四類,軍團政委、各軍長等排在五類。

抗日戰爭爆發後,羅炳輝從延安出發,奔赴華中抗日前線。

1938年,羅炳輝被任命為皖南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北渡長江,在江北指揮對日作戰。

為了打擊日軍對根據地的掃蕩,羅炳輝根據多年遊擊戰的經驗,專門為日軍量身定做了一系列包括誘敵、迷敵、擾敵、奇襲、伏擊、糾纏、阻擊、擾亂、殲滅等內容的「梅花樁戰術」。

這是一套足以媲美的戚繼光「鴛鴦陣」的戰法,甚至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羅炳輝把手下有限的部隊拆散,組成一個個小組,像散布著的梅花樁一樣疏密相間、縱橫分布,各部間連綿不絕,卻又互不孤立,相互協同。

「梅花樁戰術」最精彩的代表作當數1941年4月南京六合縣城東北40多裡的金牛山、峨眉山間的伏擊戰。

該戰,羅炳輝將12人編為一個小組,小組成員持長短武器相互配合,將誘敵深入的日軍一塊塊割裂開來,輪番吊打,最後打出1:10戰損比的大捷,以犧牲54人的代價殲滅日軍500人,繳獲輕重機槍9挺、步槍40餘支、擲彈筒2具。

這是新四軍在兵力弱勢的情況下打出的勝利,揚眉吐氣,大振民心、士氣。

在抗戰中,由於環境惡劣,作戰艱苦,羅炳輝患上了嚴重的高血壓病。當抗戰勝利的消息傳遍全中國的時候,羅炳輝還因高血壓而處於昏迷狀態。而當第二天清醒過來,聽說了這一喜訊,他馬上要求重返前線,參加受降工作。

1946年4月,解放戰爭爆發,羅炳輝任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兼新四軍第二副軍長。6月9日,在羅炳輝的指揮下,新四軍勝利解放了棗莊。

然而,全國大解放、大勝利的凱歌尚未奏響,該年6月21 日,羅炳輝便因腦溢血猝然去世。

一直以來,人們對羅炳輝在黨內、在軍中的評價都很高,周恩來讚譽他是「人民功臣」,毛澤東贊他「戰爭經驗豐富,有軍事才能,很會打仗」。

1946年,羅炳輝去世後,中共中央認定羅炳輝是「立功尤著」的紅軍高級將領和抗日名將。

1989年,羅炳輝被中央軍委確定為中國著名的36位軍事家之一,是雲南籍唯一獲此殊榮的將軍。

2009年9月14日,羅炳輝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電影《從奴隸到將軍》的主人公羅霄就是以羅炳輝為原型創作出來的英雄人物。

有人說,羅炳輝如不英年早逝,建國後1955年授銜,必在大將之列。

這種說法非常靠譜。

如果不病逝,要我說,以羅炳輝的資歷和戰績論,絕對可以當上大將。

為什麼說得這麼絕對呢?

一條理由就足夠了:羅炳輝是「中國當代三十三軍事家」之一(後來又增補了黃公略、方志敏、劉志丹三人,又稱「中國當代三十六軍事家」)。

當時,主持評定活動的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明確表示,評定「當代軍事家」就是以「大將資格」為基線的。

如果不相信,不妨來細數這三十六人。

這三十六人是以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將為主體的,剩下的十六人中,毛主席、周恩來、鄧小平三位,是具有元帥資格的;李先念、楊尚昆兩位,是具有大將資格的;其他的葉挺、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權、彭雪楓、黃公略、方志敏、劉志丹和這裡要談的主角羅炳輝這十一人,都是英年早逝的。

1955年評銜時,毛主席是全國人民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他本人又在革命戰爭中居功至偉,是大元帥銜的唯一人選,但根據他本人的意見,最終沒有授大元帥銜。

周恩來在戰爭時期曾任南昌起義前委書記、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總政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鄧小平是百色起義領導人,曾任劉鄧大軍政委、淮海戰役總前委書記。他們在對敵作戰、參與戰略決策等方面功勳彪炳,授予元帥軍銜當之無愧。但毛澤東提出已到地方工作的就不評銜了,周恩來、鄧小平既已在政府工作,就退出了元帥評銜。

同樣,李先念原本是1955年評銜時的大將人選,但他也已在政府工作,也退出了評銜。

楊尚昆在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三軍團政委、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央軍委秘書長,這樣的資歷,授大將銜也是沒有問題的,但他解放後他已不擔任軍職,也沒有參加評銜。

所以,評定「當代軍事家」就是以「大將資格」為基線的,其中上將、中將、少將提都不用提。

羅炳輝死後安葬於臨沂。

1947年3月底,蔣介石發動了對山東的重點進攻,我軍放棄魯南作戰略轉移,國民黨軍佔領了魯南。

國民黨軍為了洩憤解氣,竟然對發掘羅炳輝的墓地,對羅炳輝的遺體進行肆意凌辱,然後丟到沂河沙灘上。

據孟良崮被解放的蔣軍七十四師新聞處女政工人員李霞後來描述其當日目擊事實,稱:上月下旬,蔣軍八十三師侵佔臨沂後,一隊蔣軍即前往東門外八路軍抗日烈士紀念墓旁挖掘羅將軍靈柩。李霞等聞訊前往該地,羅將軍之遺體已被拋出棺外,外衣全被剝去,僅剩襯衣短褲,頭部被擊爛,鞋子被脫去,一條大腿被系高懸一槐樹上,大群蔣軍正以石塊投擲,羅將軍骸骨創痕斑斑。翌日,羅將軍屍體即被群眾偷偷掩埋,但毀裂之棺木仍倒於道旁,墓穴則成一水潭。

偷埋將軍屍體的群眾是漁民盧建功、張德法,兩位老人憤慨於國民黨軍隊的喪盡天良,兩次冒著生命危險將遺體埋入河中保存下來。

國民黨軍使用這種極其殘暴的手段辱屍,實在是世所罕見,聞所未聞。

羅炳輝生前似乎已經有這種不良的預感,他在日記中記述道:「身經數千戰,敵人恨之入骨,欲獲輝剝其皮、食其肉、碎其骨。」

但國民黨軍隊這種殘暴、下作的做法並不能改變什麼,反而充分暴露了他們色厲內荏、窮途末路而又無可奈何的本質。僅僅兩年之後,解放軍就以風捲殘雲之勢解放了全中國,建立了新中國!

相關焦點

  • 1979年老電影《從奴隸到將軍》你看過嗎?
    《從奴隸到將軍》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王炎執導的戰爭劇情片,由楊在葆、張金玲等主演。該片於1979年上映。《從奴隸到將軍》的原型,他若不死可能是大將,被挖墳棄屍《從奴隸到將軍》這部電影許多人都看過,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部電影主角的原型就是羅炳輝將軍,他出生在雲南彝良一個窮苦的家庭,受盡地主盤剝,連參軍都被人嫌棄。
  • 古埃及最慘法老,死後慘遭瘋狂報復,被人鞭屍辱屍,毀屍滅跡
    阿瑪西斯,這位死後慘遭波斯皇帝報復,被人刨墳遭人鞭屍,之後又慘遭毀屍滅跡的古埃及法老,他生前究竟做了什麼「罪大惡極」的事情以至於被波斯人如此記恨?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位古埃及第26王朝的倒數第二位法老王——阿瑪西斯。
  • 老電影觀後感(八)《從奴隸到將軍》
    《從奴隸到將軍》是一部很著名的老電影,拍攝於1979年,片中主人公羅霄是以我黨36位軍事家之一的羅炳輝將軍為主要原型,劇中大的情節基本都與羅炳輝生平相符,包括他1915年參加滇軍,參加護國討袁和北伐戰爭,率部起義參加紅軍,參加長徵到陝北,抗戰時期在新四軍工作,1946年病故等等。
  • 從奴隸到將軍是傳奇嗎?
    1979年的時候,我在電影院裡完整的看了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上下集電影《從奴隸到將軍》,雖然覺得這部電影有些長,當時覺得如果把上下兩集精簡一下,做成一個100分鐘的電影,可能會更加精彩。在看電影之前我們就聽說這個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故事改編拍攝的,就覺得特別有吸引力,一定要好好看看這個電影,看了電影以後對電影當中男主人公羅霄的傳奇人生也是佩服得不得了,覺得一個普普通通的貧窮的奴隸,經過紅軍的錘鍊最後成長為一名人民解放軍的將軍,感覺特別了不起、特別棒,他在我心中成為了一個榜樣,尤其是影片表現羅霄將軍犧牲在指揮車上的時候,這個人物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
  • 魏國沙場點兵,張郃死後,除了鄧艾,曹魏大將還有誰?
    只是到了三國後期,好像能殺貫戰的武士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在張郃死後,蜀漢的魏延也沒活多久。這些蓋世英雄戰死沙場後,三國演義好像就失去了靈魂。張郃之死仿佛是將三國演義名將做了一個終結之勢,魏國後期能有如此將領之風的人好像並不多了。
  • 張姓威武:張姓百歲開國將軍十位,即便王姓加上李姓都不敵!
    張姓威武:張姓百歲開國將軍十位,即便王姓加上李姓都不敵!王姓、李姓和張姓都是我國人口大姓,張姓不僅開國將軍最多,有120位,而且百歲開國將軍也是各個姓氏之首。張姓百歲開國將軍有十位,即便王姓加上李姓都不敵!
  • 諸葛亮死後季漢還有這五員大將,讓曹魏膽寒,讓劉禪安穩
    諸葛亮之後的時代,蔣琬、姜維陸續繼承了諸葛亮遺志繼續北伐,除了這兩人外,還因為有了這五員大將,讓曹魏不敢正視季漢,他們是誰呢?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王平是在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徐晃兵敗時投降劉備的,後來跟隨諸葛亮出師北伐,曾與馬謖一同守戰略要地街亭,對戰曹魏大將張郃。諸葛亮死後,更是擔當了鎮守漢中重鎮的大任。
  • 劉備的「勞碌命」 只因他不會用兵|文史筆談
    跟隨過大將軍何進下屬都尉毌丘毅,後又因吃了敗仗逃奔公孫瓚,繼而投奔陶謙,敗於呂布,敗於袁術,投靠呂布,再敗於呂布,投向曹操,再投在袁紹帳下。袁紹敗,劉備逃奔荊州依附劉表。曹操南徵荊州,劉備從樊城逃奔夏口,敗於當陽長坂。後借孫權之力大敗曹操於赤壁,借得荊州,才算穩定基業。這時劉備已經47歲。50歲入蜀投靠劉璋,後平定益州,稱霸一方。
  • 不該死的三位將軍,他們關係著國家的安危,人死國亡
    其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戰場上驍勇善戰,立下了不少的戰績,但是太平都是這些將軍們打下來的,然而到了太平年間,這些將軍們卻一個一個的被懷疑有二心,最終慘死。細究數千年的歷史上那些將軍,有三個較為特殊的將軍,他們關係著國家的安危,人死國亡,實在是可悲可嘆。第一位就是李牧。
  • 曹操帳下第四員大將:只因一件事被罵「非大將所為」
    獨當一面的大將官渡之戰以後,張遼在跟隨曹操徵討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的徵戰中有功,逐漸被曹操任用為獨當一面的大將。打敗袁譚以後,曹操派張遼率軍攻打海濱地區,討平了遼東的柳毅。回到鄴城,曹操親自出來迎接,拉著張遼同乘一輛車,同時任命他為蕩寇將軍。
  • 俗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歷史上廖化的能力究竟如何?
    而放眼整個三國,能與司馬懿媲美的,就是同樣活的久到離譜的蜀漢大將廖化,他的人生寫照則是:「把所有比你強的人都熬死,你就是最強的!」三國是一個靠實力說話的年代,其中有一個人,文化素質過硬,軍事能力也槓槓的,卻一直背著一口「無能」的大黑鍋,甚至留給他的俗語都充滿嘲諷的意味:「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婦孺皆知俗語不僅黑了蜀國,還順便毫不留情的黑了廖化,說得廖化好像真的很菜,奈何蜀國實在無人,只好「矬子裡面拔將軍」,讓他當先鋒是沒辦法的辦法。
  • 因果不空!秦國大將白起輪迴三惡道的驚世記錄
    核心提示  有一個問題多數人都不一定明白,因果輪迴之理沒有時空限制,佛教沒有傳入中國之前,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因果就已存在。我們應當明白,因果不分中印、不分古今,萬世不易,正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換句話說,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人物的事跡也可以用因果來解讀。如果有人認為佛教沒有傳入中國,因果輪迴就不可能存在,只能表明此人不懂佛教、不明因果。下面這則故事,主要內容出自《歷史感應統紀》,又據《因果報應故事類編》相關材料彙編而成,主人公是戰國時期秦國大將白起。
  • 封神榜中七大徵西大將中誰最厲害?聞仲第二,第一的是半個聖人!
    前期殷商強大,殷商對西岐用兵謂之徵西;後期西岐強盛,西岐東徵討伐殷商。殷商王朝自西徵失敗之後開始由盛轉衰,由進攻變為防禦。殷商在徵西中一共派遣了七員大將主持,其中三個倒戈西岐,三個戰死,一個被抓去西方。那麼,這七個徵西大將誰最厲害呢?第七:張山張山原是徵西將軍鄧九公麾下的大將,後來鄧九公降周之後,商紂王將張山提拔上來,命為三山關總兵,頂替鄧九公的位置。
  • 從胯下之辱到伐功矜能,韓信一生創造50多個成語,你都知道幾個?
    韓信的故事很多人是耳熟能詳的,從一開始就來倆成語——跨下之辱和一飯千金,這個咱明白,韓信幼年的時候被人屈辱,人家讓他鑽襠他就鑽了。後來一個洗衣服的老婦鼓勵了他,韓信成名之後為了報答當年一飯之恩,給了這個老婦人1000金。
  • 評書《三國演義》第077回——博望坡諸葛初用兵
    哪兒也不去,我在城裡這兒呆著。「嘿嘿誒~~~~~」三將軍一聽氣樂了,「哈哈哈哈~~~這差事不賴呀。我們,上兩軍陣前與敵將廝殺,您在這兒看家呀?嘶~咱們換換不行嘛?」「嗯~~~~」孔明把臉往下這麼一沉,「豈有此理。令下如山倒,劍印在此,違~令~者斬!」令已經傳出去了,你跟我這兒說些什麼呀?「啊他這個~~~」張飛剛要瞪眼,玄德站起來了。
  • 「水淹七軍」後,魏國大將于禁的最終結局是什麼?
    此時的于禁鬍鬚和頭髮都已經雪白了,臉又消瘦憔悴,與之前威風凜凜、假節鉞的左將軍的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對比。同時,他還遭受昔日袍澤的嘲笑,心裡的苦可想而知。這還不算,關鍵是曹丕對他的態度。面對歸來的于禁,曹丕顯示出了作為人君複雜而冷酷的一面。曹丕表面上對于禁表示安慰,而且任命他為安遠將軍,還賜予曹操曾經用過的赤紱和遠遊冠。
  • 劉備手下的五位大將,被稱為「五虎上將」他們真的有那麼厲害嗎?
    這五人是劉備的大將軍,並追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他們在一開始時並不被稱為「五虎」,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這五人逐漸被塑造為五虎將,因此才有了「五虎上將」的說法。五位上將排名不分前後。關羽,被稱為「武聖」,對於他的生平事跡流傳民間,他死後逐漸被神話,尊稱「關公」。張飛,勇武過人,與關羽是結拜兄弟並被稱為「萬人敵」,確實,兩個大將並肩作戰無人能敵。
  • 柏楊:吳起沒殺妻,死後還能復仇。智謀冠群,卻體現知識分子悲劇
    魏文侯徵求大臣李克的意見,李克說:「吳起為人貪婪而好色,然而他的用兵之道,連齊國的名將司馬穰苴也超不過他。」於是魏文侯崐任命吳起為大將,攻擊秦國,攻佔五座城。3.吳起與普通士兵打成一片,這也成了他的「心計」。
  • 5本男主是奴隸的古言小說,《將軍總被欺負哭》強推,值得收藏
    大家好,我是毛毛蟲,今天推薦5本男主是奴隸的古言小說,前期卑微隱忍,後期位高權重只寵女主第一本: 《面首》作者:女王不在家書評:高貴妖嬈 生性涼薄長公主 × 隱忍痴情 從家奴建功立業為大將軍男主小說主要想寫男主的成長史,從出身低賤的家奴到公主的面首、侍衛,再到威震四海的大將軍,終得婚配公主。女主是長公主,之前王室被圍,她父王將她獻上脫困,過後她便倉皇下嫁好男風的平西侯,自此放浪形骸,面首不斷。而男主剛開始僅是公主府上的家奴,但心中對公主充滿愛慕,甘願拋下尊嚴成為其裙下之臣。在兩人相處過程中,愛慕升級,獨佔欲和對未來的擔憂使兩人出現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