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巴「尋父之旅」,
發現被華人收養的白人女孩
2010年,香港市民雷先生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拜訪了一位白人女子。在此之前,有人告訴了他這位女子的身世,是被華人撫養長大,能說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可是當他與這位女子用「鄉音」交談時,聽著她字正腔圓地唱著粵劇《帝女花》的橋段時,還是感到了一霎那的恍惚。
雷先生這次來古巴,拜訪了30多位華人,每一位都做了詳細的採訪,並將他們的經歷整理成資料,他之所以這麼做,不僅僅因為自己是一個歷史學者,更是因為他的爺爺、爸爸都曾經是古巴華僑,尤其是爸爸,在古巴生活了12年。
爸爸很少跟他提及古巴的經歷,就算是他主動詢問,爸爸也不想說,似乎是要忘記這段經歷。爸爸去世後,他發現了家中塵封的一些信件,那是爸爸在古巴時寄回的家信,激發了他來古巴尋找爸爸足跡的想法。
古巴曾經有10萬華人,哈瓦那的唐人街,商鋪林立,夜夜笙歌。可突然之間,一切化為烏有,雷先生的爸爸也是在那時失落地回到香港。雷先生想去古巴找到答案:爸爸在那裡經歷了什麼?現在那邊的華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歷史總是記錄著帝王將相的鬥爭,卻很少留下普通人的足跡。如果不是有心人刻意的尋找,都將隨著年華逝去而湮滅不聞。
如果看我們的近代史,對於華人的移民潮,只有寥寥幾筆,除了「華工、偷渡、排華」等標籤之外,我們很少有其他的角度去看待這段移民史。可幾百萬人的遷徙,甚至改變了中國近代史走向的華人們,還有著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真實經歷。
在哈瓦那簡陋的舊公寓裡,雷先生和那位白人女子,開啟了回憶的大門。
2、
富家公子為理想遠渡古巴,
成就一段異國情緣
白人女子的西班牙名字叫Caridad Amaran,中文名字何秋蘭。
她先從自己的養父方標說起。
1923年,廣東開平19歲青年方錫標,獨自一人來到了古巴。開平是著名的華僑之鄉,100多年前移民潮不斷,華僑遍及世界,每個遠渡重洋的開平人,夢想都是在異國發達後衣錦還鄉,給家中建造一座氣派的開平碉樓。
但方錫標出國的初衷卻不是發財,而是為了自己的戲曲夢。方錫標出身於當地一個有錢人家,從小痴迷戲曲。但那個時候唱戲都是下九流,父母堅決反對兒子去當戲子。於是方錫標從家裡跑了出來,跳上一艘帆船,來到古巴尋找戲劇夢想。
在古巴,他改名為方標。
方標在古巴的華人戲班唱武生,那是他在家鄉偷偷跟戲班子學的。那時的古巴唐人街有好幾個戲班,十萬古巴華人,就靠著聽戲來緩解思鄉之情,戲班的生意也因此十分得好。
一天方標在哈瓦那的街頭,遇到了無家可歸的何秋蘭母女,看著她們十分可憐,就把母女二人帶回了家中,從此成為了一家人。
方標一家人
原來何秋蘭母親的古巴丈夫在孩子剛出生後就去世了,母親帶著她來哈瓦那討生活,錢花完之後,只能流落街頭。一開始她們被一個姓何的華人收養,並給幼小的她取名何秋蘭。後來母親怕何姓華人的肺結核傳染給女兒,又帶著她離開了,然後就遇到了方標。
何秋蘭的廣東話和粵劇,都是方標教授的。她12歲開始,就能扮演一些重要角色,並跟著戲班在古巴各個城市巡迴演出,受到當地華人的追捧。
古巴當時之所以有這麼多的華人,是因為在那個時期,這裡是美洲重要的貿易港口。而當時美國出臺了《排華法案》,華人遭到排斥和驅逐,是古巴收留了這些華人。漸漸的,古巴能賺錢的消息在華人群體中傳開,越來越多的華人來到古巴。
華人天生就勤勞和精明,只要給他們寬鬆的環境,他們就能創造出經濟奇蹟。
隨著華人越來越多,古巴的唐人街,成為了美洲最繁華的唐人街之一,甚至連紐約和舊金山的唐人街都不能相比。
何秋蘭是見過當時的繁華:「很多生意,很多玩意,很繁華」。
古巴唐人街最鼎盛的時候,共有四個專業粵劇班,每個戲班每周演三場,逢年過節更是簫鼓不停,徹夜歡歌。
年輕的何秋蘭(右1)
何秋蘭在「做戲」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位華人女孩,名叫黃美玉。黃美玉也是戲班的小演員,她的父親在當地開了一家裁縫店。學過功夫和舞獅的黃美玉唱的是武生,何秋蘭唱的是花旦,經常同臺演出,下臺後又在一起玩耍,迅速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友。
何秋蘭還在父親的帶領下,加入了古巴的致公堂。致公堂是海外最大華人社團洪門的一個機構,只要有華人聚集的地方,基本上就會有這樣的組織,在還沒有強大的駐外使館的時候,致公堂承擔著維持唐人街秩序,保護華僑利益的責任。
當時不僅在唐人街華人安居樂業,在整個古巴,對華人也沒有排斥。因為在19世紀古巴的兩場反殖民的獨立戰爭中,還是契約工的華人們也加入了古巴的隊伍,和他們一起抗擊殖民者,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了紀念這段共同的戰鬥歲月,古巴人在哈瓦那市區專門給華人立了一個碑,上面刻著:「沒有一個古巴華人是逃兵,沒有一個古巴華人是叛徒」。
但這段蜜月時光,也隨著何秋蘭的長大,成為了過去。
1959年,卡斯楚和格瓦拉一起領導的古巴革命,趕走了獨裁者,建立了社會主義,也遭到了美國的制裁封鎖。曾經繁華的古巴,紙醉金迷的哈瓦那,開始出現了糧食危機。
古巴經濟發展嚴重受阻,靠著為數不多的盟友幫助和「內循環」,並不能解決問題。唐人街的生意不好做了,大家只能咬牙堅持。但沒過多久,古巴開始全面推行計劃經濟,「消滅私有制」,唐人街的災難才真正來臨。
許多華人苦心經營了十幾年,幾十年的生意、店鋪被收歸國有,給華人的選擇有兩個,要麼接受政府分配的工作,不管是看倉庫還是當公務員,反正就是不能再做生意。要麼就是離開古巴。
大多數的華人都選擇了後者,雷先生的父親也是在那個時候離開了古巴。也許是因為這段經歷太過傷心,所以回到香港之後,他不願意再跟別人提及,就當是做了一場夢。但還有一些古巴華人,早已習慣了古巴的生活,也沒有足夠的錢回中國,他們接受了政府安排的工作,堅守在了古巴。
離開古巴的華人,路途也是十分艱難。由於古巴嚴格管控外匯,財產難以帶走,二來是機票難求,就算肯花高價,也要排隊等上兩三年。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華人偷渡去了美國,根據統計,僅在美國佛羅裡達的一個縣城,就有革命後從古巴遷來的華裔3000人。
唐人街的大失血,往日繁華也成了泡影。沒有了華人,也就不再需要戲班了,何秋蘭和黃美玉卸下了戲裝,接受了政府分配的工作。何秋蘭去做了出納,後來又成為當地一家報社的打字員。黃美玉做了外交官,兩姐妹從此很少相聚,也不再做成名成角的夢想。
3、
最大的願望是回中國看看
時光流逝到了2010年,當初天真可愛的兩姐妹,都成了耄耋老人。曾經華人聚集的唐人街,只剩下零星的蒼老華人面孔,他們在分配的崗位上幹了幾十年,現在拿著每月10幾美元的退休金,想要回中國,也湊不起路費。
大家從電視上看到,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每個人都想回去看看,可不管是蒼老的身軀,還是空空的行囊,都不允許他們的歸鄉。
何秋蘭的養父方標,1996年去世,到死也沒有湊齊回國的路費。何秋蘭回憶,即便是在父親生命中的最後幾年,他還是很喜歡和自己一起唱粵曲,那不但是他一生的摯愛,更是濃厚的思鄉曲。
父親去世後,何秋蘭有個最大的願望,就是替父親回中國看看,在家族祖先的墓前祭拜。本來她以為這個願望是無法實現的,但是在2010年,一位從美國堪薩斯州來的名叫劉博智的攝影學教授,贊助了她和黃美玉回國的費用。
當何秋蘭打電話告訴黃美玉這個消息的時候,黃美玉高興地叫出聲來,她說:「這是我一生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2011年,何秋蘭和黃美玉的中國探親之旅終於成行。何秋蘭來到了父親方標的家鄉開平,在方家祖墳前祭掃,並身穿行頭,獻唱了一曲父親教她的第一支粵曲《賣花女》,在場的鄉親無不動容。
空曠的墓園上空,飄著何秋蘭的歌聲和鄉親們的掌聲,父親遠在古巴的靈魂,不知道是否能夠感受。88年前那位離鄉的追夢少年,歷經了命運多舛的漂泊歲月,至死都無法完成的歸鄉夢想,終於在養女的歌聲中實現了。
2018年,古巴政府決定重修哈瓦那唐人街,儘管這條街到處都能見到歲月久遠的中國元素,但已經幾乎沒有華人居住。老一代的華人逐漸凋零,年輕一代也搬到了其他地方,如果不是有那些「好事者」的記錄,這段屬於普通華人的移民史,也將隨著煙雲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