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電影《小鞋子》主要是講述阿里在取回妹妹莎拉修補的鞋時卻在途中不慎丟失,為了避免父母的懲罰,兩人達成協議:利用交錯的上下學時間互換僅有的鞋子,並且在尋找丟失的鞋子和希望得到新鞋子的簡單願望中,努力追逐,痛並快樂地成長著。
《小鞋子》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影片,雖然是以孩子的視角來拍攝的電影,卻是一部獻給成人的童話,喚起人們童年的回憶,讓觀眾認識到,即便是生活貧困,並不能改變純真善良、快樂幸福的心理狀態。
而在影片中複雜多變的鏡頭,也凸顯出了這部電影敘事方式的精妙之處,主要可以從電影的長鏡頭、推鏡頭、平攝鏡頭、眼鏡頭和慢鏡頭這幾個拍攝方式來表達出影片所傳達的深刻內涵和寓意。
長鏡頭是指在一個鏡頭裡不間斷地表現一個事件的過程甚至答一個段落它通過連續的時空運動把真實的現實自然地呈現在屏幕上形成一種獨特的紀實風格。
電影理論家巴贊曾歷數過長鏡頭在敘述事件完整性與關注人物細微表情變化上的好處。
影片開端,用一個1分40秒的長鏡頭拍攝補鞋的全過程,觀眾的視線跟隨著一雙粗糙布滿皺紋的手,認真修補一雙開了膠、裂了口子的粉紅小鞋子上:破到了需要大修大補的地步,卻仍然被使用。
同時,在這個長鏡頭下觀眾能捕捉到的還有那雙小鞋子的外觀信息。儘管褪色嚴重,破損厲害,可依然能看出穿這雙鞋子的小女孩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即便是身處這樣的環境當中,作為底層人民的她,仍然有著「仰望星空」的美好願望。
事實也是如此,當影片後面拍攝到妹妹時,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妹妹的可愛。即便生活艱苦,卻依然保持純潔善良。
而整部影片貧苦困難的基調也從這1分40秒的長鏡頭下完成設定,在第一時間將觀眾代入帶到了一個社會底層的生活環境當中。
推鏡頭從情感表達上,主要是以鏡頭的推進速度不一樣來構成豐富的鏡頭轉換,而其中從容、細節部分展示則更易形成緊張、慌忙或錯亂的情感投遞效果,從而引起觀眾的深刻感受。
在這部電影當中,有一組鏡頭始終盯住莎拉有氣無力的步伐和那雙看起來明顯大了兩個碼的不合腳的球鞋。
這雙又髒又不合適的鞋子,讓莎拉在上學的路上始終垂頭喪氣,體育課上還使勁地將自己的腳藏到同學的身後。
這時導演又通過推鏡頭,將其他同學腳上顏色漂亮的鞋子拍攝出來之後,將莎拉內心的自卑與不情願通過一雙向後縮的腳反應出來。
而後,導演又運用了一組俯拍鏡頭,將一個個立定跳遠的女孩子腳上色彩各異的小鞋子拍攝下來,這說明,觀眾已經和莎拉一樣,不僅僅關注的是周圍穿「鞋子」的人,而是所有女孩子腳下所穿的鞋子。
在最後一個俯拍鏡頭的拍攝下,一個穿皮鞋的女孩子在跳遠時摔倒,老師要求女孩子們都要穿球鞋來上體育課時,莎拉終於開心地笑了,並且將後縮的腳向前移,回到正常的隊列當中。
而在莎拉奔跑著回去跟阿里換鞋時,鏡頭也一直都沒有從離開過她的腳上。這一組推鏡頭,充分表達出了觀眾的擔心:莎拉穿著大了兩碼的鞋子跑,鞋子掉了怎麼辦?
到後來一次往回跑的過程中,鞋子真的掉到了水溝裡,被水衝走。在這裡,導演又用了一組推鏡頭,對鞋子進行拍攝。
在這段拍攝中,水流並不慢,鞋子跟隨著水流往前,,莎拉一直跟著鞋子跑,想把鞋子撿回來,也凸顯出了莎拉對撿回鞋子的著急,觀眾也隨著水流,視線一直緊盯著鞋子,希望莎拉能追上鞋子,把鞋子撿回來。
通過這一系列的推鏡頭,將小女孩的自卑、喜悅和著急都充分地表現了出來,而觀眾的視線,也被這幾組鏡頭吸引,無法移開。
主要是通過以主體視角的眼睛觀測角度進行跟隨拍攝對象移動的拍攝方式,並以動態連續的跟蹤特色展現電影情節及情感表達,它主要是以情感的波動為主要表達方式。
在影片當中,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就是當所有人都站在操場上時,莎拉的眼神一直都在看周圍人的鞋子。
而鏡頭也一直跟隨著莎拉眼睛看的方向移動,觀眾也在看著這些孩子腳下五顏六色的鞋子。
從這段拍攝方式可以看出,導演真的非常善於抓住觀眾的視線,在這一刻,可以說所有人都變成了莎拉,去尋找那雙屬於自己的小鞋子。
所以,當那雙不小心被弄丟的粉紅色小鞋子出現時,相信所有人都像莎拉一樣驚訝:這雙小鞋子,竟然被別人撿走穿上了。
隨後,當莎拉跟隨那位小女孩回家的時候,這也是觀眾特別想知道的:莎拉是否會去要回那雙原本屬於自己的小鞋子。
但是當莎拉帶著哥哥到小女孩家門口,看到小女孩的家庭狀況並不好的時候,兄妹倆都轉身走了,讓我們感受到了孩子的善良。
慢鏡頭的實質是延長現實張的時間、延長實際運動過程。它被認為是「時間上的特寫」,這種時間的「放大」與敘事鋪墊結合在一起,造成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可以表現韻律感、情緒性方面的直接魅力。
在電影最後有一場長達14分鐘的跑步比賽,這是影片最高潮的部分,為了給妹妹贏得一雙球鞋,阿里穿著一雙已經破爛不堪的球鞋奔跑。
在快要接近終點的時候,導演採用慢鏡頭和取消所有背景音的效果,讓觀眾的緊張心理積聚。在阿里跌倒的瞬間,讓這種緊張的情緒進一步升級,增加了懸念,提供了衝突對比。
就像看到了一場比賽的實況轉播,而阿里就是我們所有人最關注的選手,所有心理情緒都被這個慢鏡頭調動,希望阿里可以爬起來,跑快一點,再快一點,一定要贏得季軍才有的那雙球鞋。
他跑得又快又慢,想要控制好速度,成為季軍,可當5個孩子成績接近的時候,阿里只有拼命向前衝去,終於,他成了冠軍。
當他得知這個消息時,阿里呆住了,他的視線徑直看向那雙為第三名準備的漂亮球鞋,眼睛裡全都是眼淚——這是一個讓人心酸的比賽結果,夾雜著喜悅與悲傷,五味雜陳地出現在觀眾面前。
這裡再一次體現了孩子的純真,比起第一名,阿里更想兌現對妹妹的承諾:送給她一雙新球鞋。
平攝鏡頭是由於鏡頭與被攝對象在同一水平線上,其視覺效果與日常生活中人們觀察事物的正常情況相似,被攝對象不易變形,使得畫面結構穩固、安定,形象主體平凡、和諧,使人感到平等、客觀公正、冷靜、親切,從而讓觀眾可以平等地跟角色建立起更好的聯繫。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已經習慣於用平視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而在這部電影當中,導演採用平攝鏡頭去拍攝孩子的一舉一動,更快地拉近了觀眾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讓觀眾和孩子的視線在同一水平面上,可以更加快速地讓觀眾了解到在電影中孩子的情緒變化,電影就能順利帶領觀眾進入這個「圍城」當中,讓敘事方法不用喋喋不休的講述也能順利地展開。
而敘事是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最基本的作用之一,也可以說是其最根本的追求與目的。因為拍攝角度傳達了不同角色的視角、情緒和對敘事主題的態度、觀點,這些都會影響整個影片敘事的角度和節奏。
這部電影當中,大量平攝鏡頭的運用,沒有任何多餘的炫技方式,雖然拍攝方法簡單,但能讓觀眾在整部影片所講述的過程中可以快速體會到創作者所要傳達的主要內容和思想。
《小鞋子》的導演馬基德·馬基迪,是一位極具國際影響力的伊朗導演,被譽為伊朗的史匹柏。
由於伊朗電影審核制度嚴苛,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為避開政治、兩性關係,把鏡頭對準了純真善良的孩子。
他的大部分電影,都圍繞著兒童展開。以兒童為軸心,以家庭為背景,以看似淡然實則深情的方式探討成長、親情、血緣和生命的純真與沉重。
1991年,他個人指導的首部電影《手足情深》,就獲選坎城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放映。
1997年《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不僅橫掃伊朗票房,獲得21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美洲大獎,而且成功入圍第72屆奧斯卡。
還有《天堂的顏色》、《巴倫》分別榮獲第23屆、第25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美洲大獎,2008年《麻雀之歌》獲得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
馬基德·馬基迪說:我對兒童世界特別感興趣,我的童年也是我思路的源泉,我經歷過「天堂的孩子」的童年,拍攝兒童電影,你不用墨守成規,可以揮灑自如。純真是兒童世界最令人折服的。
在片尾,有一個長鏡頭拍攝小魚親吻阿里因為跑步被磨出水泡的腳,一方面可以明白導演的意圖是想由此推及阿里希望可以像魚兒一樣,無憂無慮,不用去過早承擔生活的壓力,而另一方面,看到阿里為了妹妹的鞋子,以自己的方式去執著的追求著。
這整部電影,節奏比較慢,沒有什麼曲折離奇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宏大的場景,更沒有各種炫技的動作,只有樸實無華的場景,小小的人物和家庭,通過不同的電影拍攝方式,讓我們清楚看見了底層人的溫暖和對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