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電影《小鞋子》,認識不同的拍攝鏡頭在電影中所傳達的意義

2020-09-05 加號的加

伊朗電影《小鞋子》主要是講述阿里在取回妹妹莎拉修補的鞋時卻在途中不慎丟失,為了避免父母的懲罰,兩人達成協議:利用交錯的上下學時間互換僅有的鞋子,並且在尋找丟失的鞋子和希望得到新鞋子的簡單願望中,努力追逐,痛並快樂地成長著。



《小鞋子》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影片,雖然是以孩子的視角來拍攝的電影,卻是一部獻給成人的童話,喚起人們童年的回憶,讓觀眾認識到,即便是生活貧困,並不能改變純真善良、快樂幸福的心理狀態。


而在影片中複雜多變的鏡頭,也凸顯出了這部電影敘事方式的精妙之處,主要可以從電影的長鏡頭、推鏡頭、平攝鏡頭、眼鏡頭和慢鏡頭這幾個拍攝方式來表達出影片所傳達的深刻內涵和寓意。


01. 長鏡頭:展現電影真實場景並加快觀眾代入感


長鏡頭是指在一個鏡頭裡不間斷地表現一個事件的過程甚至答一個段落它通過連續的時空運動把真實的現實自然地呈現在屏幕上形成一種獨特的紀實風格。


電影理論家巴贊曾歷數過長鏡頭在敘述事件完整性與關注人物細微表情變化上的好處。


影片開端,用一個1分40秒的長鏡頭拍攝補鞋的全過程,觀眾的視線跟隨著一雙粗糙布滿皺紋的手,認真修補一雙開了膠、裂了口子的粉紅小鞋子上:破到了需要大修大補的地步,卻仍然被使用。


同時,在這個長鏡頭下觀眾能捕捉到的還有那雙小鞋子的外觀信息。儘管褪色嚴重,破損厲害,可依然能看出穿這雙鞋子的小女孩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即便是身處這樣的環境當中,作為底層人民的她,仍然有著「仰望星空」的美好願望。


事實也是如此,當影片後面拍攝到妹妹時,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妹妹的可愛。即便生活艱苦,卻依然保持純潔善良。


而整部影片貧苦困難的基調也從這1分40秒的長鏡頭下完成設定,在第一時間將觀眾代入帶到了一個社會底層的生活環境當中。


02. 推鏡頭:用細節來推動觀眾情緒


推鏡頭從情感表達上,主要是以鏡頭的推進速度不一樣來構成豐富的鏡頭轉換,而其中從容、細節部分展示則更易形成緊張、慌忙或錯亂的情感投遞效果,從而引起觀眾的深刻感受。


在這部電影當中,有一組鏡頭始終盯住莎拉有氣無力的步伐和那雙看起來明顯大了兩個碼的不合腳的球鞋。


這雙又髒又不合適的鞋子,讓莎拉在上學的路上始終垂頭喪氣,體育課上還使勁地將自己的腳藏到同學的身後。


這時導演又通過推鏡頭,將其他同學腳上顏色漂亮的鞋子拍攝出來之後,將莎拉內心的自卑與不情願通過一雙向後縮的腳反應出來。


而後,導演又運用了一組俯拍鏡頭,將一個個立定跳遠的女孩子腳上色彩各異的小鞋子拍攝下來,這說明,觀眾已經和莎拉一樣,不僅僅關注的是周圍穿「鞋子」的人,而是所有女孩子腳下所穿的鞋子。


在最後一個俯拍鏡頭的拍攝下,一個穿皮鞋的女孩子在跳遠時摔倒,老師要求女孩子們都要穿球鞋來上體育課時,莎拉終於開心地笑了,並且將後縮的腳向前移,回到正常的隊列當中。


而在莎拉奔跑著回去跟阿里換鞋時,鏡頭也一直都沒有從離開過她的腳上。這一組推鏡頭,充分表達出了觀眾的擔心:莎拉穿著大了兩碼的鞋子跑,鞋子掉了怎麼辦?


到後來一次往回跑的過程中,鞋子真的掉到了水溝裡,被水衝走。在這裡,導演又用了一組推鏡頭,對鞋子進行拍攝。


在這段拍攝中,水流並不慢,鞋子跟隨著水流往前,,莎拉一直跟著鞋子跑,想把鞋子撿回來,也凸顯出了莎拉對撿回鞋子的著急,觀眾也隨著水流,視線一直緊盯著鞋子,希望莎拉能追上鞋子,把鞋子撿回來。


通過這一系列的推鏡頭,將小女孩的自卑、喜悅和著急都充分地表現了出來,而觀眾的視線,也被這幾組鏡頭吸引,無法移開。


03. 眼鏡頭:跟隨角色視線,吸引觀眾注意力


主要是通過以主體視角的眼睛觀測角度進行跟隨拍攝對象移動的拍攝方式,並以動態連續的跟蹤特色展現電影情節及情感表達,它主要是以情感的波動為主要表達方式。


在影片當中,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就是當所有人都站在操場上時,莎拉的眼神一直都在看周圍人的鞋子。


而鏡頭也一直跟隨著莎拉眼睛看的方向移動,觀眾也在看著這些孩子腳下五顏六色的鞋子。


從這段拍攝方式可以看出,導演真的非常善於抓住觀眾的視線,在這一刻,可以說所有人都變成了莎拉,去尋找那雙屬於自己的小鞋子。


所以,當那雙不小心被弄丟的粉紅色小鞋子出現時,相信所有人都像莎拉一樣驚訝:這雙小鞋子,竟然被別人撿走穿上了。


隨後,當莎拉跟隨那位小女孩回家的時候,這也是觀眾特別想知道的:莎拉是否會去要回那雙原本屬於自己的小鞋子。


但是當莎拉帶著哥哥到小女孩家門口,看到小女孩的家庭狀況並不好的時候,兄妹倆都轉身走了,讓我們感受到了孩子的善良。


04. 慢鏡頭:增強觀眾的緊張感


慢鏡頭的實質是延長現實張的時間、延長實際運動過程。它被認為是「時間上的特寫」,這種時間的「放大」與敘事鋪墊結合在一起,造成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可以表現韻律感、情緒性方面的直接魅力。


在電影最後有一場長達14分鐘的跑步比賽,這是影片最高潮的部分,為了給妹妹贏得一雙球鞋,阿里穿著一雙已經破爛不堪的球鞋奔跑。


在快要接近終點的時候,導演採用慢鏡頭和取消所有背景音的效果,讓觀眾的緊張心理積聚。在阿里跌倒的瞬間,讓這種緊張的情緒進一步升級,增加了懸念,提供了衝突對比。


就像看到了一場比賽的實況轉播,而阿里就是我們所有人最關注的選手,所有心理情緒都被這個慢鏡頭調動,希望阿里可以爬起來,跑快一點,再快一點,一定要贏得季軍才有的那雙球鞋。


他跑得又快又慢,想要控制好速度,成為季軍,可當5個孩子成績接近的時候,阿里只有拼命向前衝去,終於,他成了冠軍。


當他得知這個消息時,阿里呆住了,他的視線徑直看向那雙為第三名準備的漂亮球鞋,眼睛裡全都是眼淚——這是一個讓人心酸的比賽結果,夾雜著喜悅與悲傷,五味雜陳地出現在觀眾面前。


這裡再一次體現了孩子的純真,比起第一名,阿里更想兌現對妹妹的承諾:送給她一雙新球鞋。


05. 平攝鏡頭:


平攝鏡頭是由於鏡頭與被攝對象在同一水平線上,其視覺效果與日常生活中人們觀察事物的正常情況相似,被攝對象不易變形,使得畫面結構穩固、安定,形象主體平凡、和諧,使人感到平等、客觀公正、冷靜、親切,從而讓觀眾可以平等地跟角色建立起更好的聯繫。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已經習慣於用平視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而在這部電影當中,導演採用平攝鏡頭去拍攝孩子的一舉一動,更快地拉近了觀眾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讓觀眾和孩子的視線在同一水平面上,可以更加快速地讓觀眾了解到在電影中孩子的情緒變化,電影就能順利帶領觀眾進入這個「圍城」當中,讓敘事方法不用喋喋不休的講述也能順利地展開。


而敘事是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最基本的作用之一,也可以說是其最根本的追求與目的。因為拍攝角度傳達了不同角色的視角、情緒和對敘事主題的態度、觀點,這些都會影響整個影片敘事的角度和節奏。


這部電影當中,大量平攝鏡頭的運用,沒有任何多餘的炫技方式,雖然拍攝方法簡單,但能讓觀眾在整部影片所講述的過程中可以快速體會到創作者所要傳達的主要內容和思想。


結語


《小鞋子》的導演馬基德·馬基迪,是一位極具國際影響力的伊朗導演,被譽為伊朗的史匹柏。


由於伊朗電影審核制度嚴苛,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為避開政治、兩性關係,把鏡頭對準了純真善良的孩子。


他的大部分電影,都圍繞著兒童展開。以兒童為軸心,以家庭為背景,以看似淡然實則深情的方式探討成長、親情、血緣和生命的純真與沉重。


1991年,他個人指導的首部電影《手足情深》,就獲選坎城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放映。


1997年《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不僅橫掃伊朗票房,獲得21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美洲大獎,而且成功入圍第72屆奧斯卡。


還有《天堂的顏色》、《巴倫》分別榮獲第23屆、第25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美洲大獎,2008年《麻雀之歌》獲得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


馬基德·馬基迪說:我對兒童世界特別感興趣,我的童年也是我思路的源泉,我經歷過「天堂的孩子」的童年,拍攝兒童電影,你不用墨守成規,可以揮灑自如。純真是兒童世界最令人折服的。


在片尾,有一個長鏡頭拍攝小魚親吻阿里因為跑步被磨出水泡的腳,一方面可以明白導演的意圖是想由此推及阿里希望可以像魚兒一樣,無憂無慮,不用去過早承擔生活的壓力,而另一方面,看到阿里為了妹妹的鞋子,以自己的方式去執著的追求著。


這整部電影,節奏比較慢,沒有什麼曲折離奇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宏大的場景,更沒有各種炫技的動作,只有樸實無華的場景,小小的人物和家庭,通過不同的電影拍攝方式,讓我們清楚看見了底層人的溫暖和對生活的希望。

相關焦點

  • 觀看豆瓣9.2分影片《小鞋子》,認識符號在電影中所蘊含的意義
    在我們的實際生活裡,也充滿不同的符號,通過這些符號來傳遞信息,節省信息傳遞所需要的時間成本,讓人們看到某些符號的瞬間,便能夠憑藉視覺感官與傳統的價值觀念,去體會到符號所蘊含的深層意義。此處的「符號」是廣義的。然而,不同符號在不同場合下具備的意義是千變萬化的。
  • 從《小鞋子》看伊朗電影馬基德·馬基迪的幕後魅力
    本次大師講堂,馬基德導演以自己提名奧斯卡的影片《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為例,融合自己在電影領域積累近十年的經驗,從一部影片的完整拍攝過程到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導演,他傾其所有力求和青年電影人進行一次深入有意義的探討。
  • 豆瓣9.2《小鞋子》|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感人的兒童電影及現實啟發
    這部23年前的電影,是我電影學研究生期間的啟蒙之作。它雖然被定位成兒童電影,我卻認為,《小鞋子》值得陪伴我們一生。① 樸素的鏡頭語言傳達最真摯的情感在一場戲中,人物能夠用動作達到戲劇目的,就儘量不要說臺詞,這才是高超的劇作手段。《小鞋子》整部影片給我最大的感觸是,平實的推拉搖移鏡頭貫穿始終,人物沒有過多臺詞,儘量做到用鏡頭敘事。
  • 豆瓣9.2《小鞋子》: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主題呈現3個角度解讀
    《小鞋子》是馬吉德·馬吉迪1998年的一部作品,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影片。雖是孩童演繹,卻是獻給成人的童話,以孩童的視角來喚醒人們對於自己童年時的記憶,讓觀眾認識到貧困生活並不能改變純真善良、快樂幸福的心理狀態。
  • 《小鞋子》《天堂的孩子》
    這是這部影片的主題,影片中也無處不散發出這種強烈的人性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氣息。我想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淺析電影《小鞋子》是如何在每一個細節中滲透這個主題,滲透這種人性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而在他的影片中始終縈繞著的主題——「對人生的希望」,認識到這一點我想我們已經找到了解讀影片的鑰匙,讓我們一起看看《小鞋子》是如何淋漓盡致的體現這一點的。
  • 《小鞋子》伊朗名導馬基德透露,明年開拍一部中國電影,很可能就在杭州拍
    1992年,他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手足情深》,入選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 。1997年,馬基德·馬基迪憑藉《小鞋子》成為蜚聲世界影壇的伊朗導演。這次電影沙龍以「唯愛無須高歌:從《小鞋子》到《太陽之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生活哲學」為主題,回顧了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的電影之路,並就馬基德的電影理念和創作方法等進行了交流。提起《小鞋子》的創作,馬基德導演說那是一段艱苦而難忘的歲月。
  • 滿懷善意與希望,不停奔跑的《小鞋子》
    在伊朗,嚴格的審查制度中規定,禁止出現西方的電影,不允許出現色情以及性暗示的畫面,不允許出現資本主義,不容許出現詆毀穆斯林的內容。於是伊朗的導演們從兒童視角切入,以純真、善良的兒童視角講述故事,形成了帶有中東文化氣息的一道別樣特色,也使得伊朗的兒童電影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 亞洲兒童電影的人文性 |《閃光的事業——兒童電影研究文集》
    在眾多兒童本位敘事的亞洲影片中,都較為徹底地貫穿著「兒童本位」自覺,即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的想法、兒童行為模式、兒童思維習慣和兒童審美方式作為兒童電影創作的核心原則和第一指標,這是一種極具人文性的立場。它有別於普遍意義上「以兒童作為電影主人公,或以兒童作為電影中貫穿始終重要線索的電影就是兒童電影」的 觀念。
  • 《小鞋子》:質樸鏡頭下的澄淨世界,回歸人性最初的美
    與全球影視業的商業化、產業化的發展模式不同,伊朗電影始終與獨特的民族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以簡單優美的語言和純淨質樸的情感,寄託著理性的思考,以此喚起人們對東方文化的關注與別樣感受,可以說是世界影壇的一股清流了。
  •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電影《小鞋子》向人們傳達的精神
    最近伊朗和美國的大戰如火如荼,不禁讓我想起了一部拍攝於1997年的伊朗電影《小鞋子》。這部電影在豆瓣評分9.2,由伊朗著名導演馬基德·馬基迪拍攝。和贊恩對不公平的社會、不負責任的父母進行控訴不同,電影《小鞋子》裡的男女老少都非常善良,他們知道生活的痛楚,卻依然願意熱愛生活,願意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些痛苦。
  • 不同於《小鞋子》,講兒童自己的故事
    時光網訊 藏語兒童電影《旺扎的雨靴》正在上映中。影片改編自才朗東主同名短篇小說:生活在藏地農區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擁有一雙漂亮的雨靴的。然而,等他擁有了一雙雨靴之後,卻一直沒有下雨。從故事來說,可能很多觀眾在觀看《旺扎的雨靴》時會聯想到《小鞋子》等伊朗兒童電影。在導演拉華加看來,《旺扎的雨靴》與《小鞋子》等「前輩」電影最大的區別是,「《旺扎的雨靴》是從兒童的視角呈現一個兒童自己的故事」,沒有過多地呈現「貧窮、生活的不容易……」從這個角度來講,《旺扎的雨靴》可能是一部更加單純的兒童電影。
  • 不同於《小鞋子》,講兒童自己的故事
    時光網訊 藏語兒童電影《旺扎的雨靴》正在上映中。影片改編自才朗東主同名短篇小說:生活在藏地農區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擁有一雙漂亮的雨靴的。然而,等他擁有了一雙雨靴之後,卻一直沒有下雨。從故事來說,可能很多觀眾在觀看《旺扎的雨靴》時會聯想到《小鞋子》等伊朗兒童電影。在導演拉華加看來,《旺扎的雨靴》與《小鞋子》等「前輩」電影最大的區別是,「《旺扎的雨靴》是從兒童的視角呈現一個兒童自己的故事」,沒有過多地呈現「貧窮、生活的不容易……」從這個角度來講,《旺扎的雨靴》可能是一部更加單純的兒童電影。
  • 一部催人淚下的電影《小鞋子》教會了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
    導語《小鞋子》這部電影1997年在伊朗上映後受到了廣大觀眾一致好評,並且獲得了很多獎項,豆瓣評分9.2,成年人觀看這部影片時不免被影片中的感人情節感動得落淚,孩子觀看這部影片應該會懂得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生活。
  • 一部含淚的電影《小鞋子》教會我們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
    介紹電影《小鞋子》於在伊朗上映,並獲得了很多獎項,豆瓣得分為9.2分,當成年人看這部電影時,他們被電影中動人的情節感動得流淚,孩子們應該懂得珍惜他們來之不易的生活。電影中的這一幕與成年人為夢想和家庭奔波的方式非常相似。從微小的片段中,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生活真實地反映在這部電影成功中,為了使影片更貼近生活,導演還用隱藏式攝像機拍攝了一些微表情的演員,在那個年代這張照片真的很吸引人。
  • 繼阿巴斯後又一伊朗國寶導演馬基迪看上杭州,《小鞋子》《太陽之子》之後要拍一部中國電影
    今天,剛結束了14天隔離的伊朗國寶級導演馬基德·馬基迪(Majid Majidi)來到了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參加了電影文化沙龍,一見面,就從口袋裡拿出「小抄」用剛學的東北話跟大家打招呼。這位擅長以兒童的視角講述故事的導演,分享了自己的最新動向:他正在籌備一部中國兒童電影,將在明年4月開拍,而且還和疫情相關。
  • 影片推薦:《小鞋子》-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小鞋子》是由伊朗著名導演馬吉德·馬基迪執導的一部劇情影片,它沒有伊朗電影普遍的冰冷灰暗一面,而是展現了積極向上的一面,榮獲了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講述了一個家庭貧困的小男孩弄丟了妹妹剛修好的粉色鞋子,為了不受到父親的懲罰和妹妹有了共同的秘密,他和妹妹每天都在緊迫的時間裡互換同一雙破舊的鞋子,最後終於有了機會可以得到新鞋子。可結果很好卻沒有達到小男孩心中真正的勝利。
  • 豆瓣高分親子電影——《小鞋子》,一部被尊重的電影
    《小鞋子》是伊朗導演馬基德1997年拍攝的電影。但這並不是一部悲傷的電影,也沒有刻意展示深刻的道理。就這樣簡簡單單的讓你看著哭,看著回憶自己的童年。《小鞋子》至今依然是伊朗最出名的電影之一。豆瓣評分高達9.2分。從小孩的視角娓娓道來。
  • 豆瓣評分9.2,兄妹共穿一雙鞋一部超感人的兒童電影《小鞋子》
    這部影片的拍攝預算約為18萬美元,隨後獲得了約100萬美元的票房,並推動馬基迪和伊朗電影獲得了更大的國際關注《小鞋子》評分9.2這部電影中導演對貧窮的表現非常寫實,既有貧窮生活裡的一地雞毛,也有貧窮困苦中的一家人的善良和努力。
  • 新中國兒童電影史的歷史書寫——評《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
    無論是梅裡愛《月球旅行記》中充滿奇異幻想的兒童視角與愉悅體驗,《天堂電影院》中熱愛電影的小男孩託託的成長曆程,《小鞋子》中單純善良的兄妹之情,《菊次郎的夏天》裡小學生妙趣橫生的夏日公路之旅,《雨果》中兒童作為敘事主體串聯而成的冒險經歷——銀幕上的孩童總帶給我們無限的驚喜、溫情、純真和感動。
  • 《小鞋子》電影,成人的世界待久了,來孩子的世界轉轉
    今天聊聊一部伊朗電影,《小鞋子》,這部誕生於1997年的作品,豆瓣評分高達9.2,講述了生活在貧民區的一對兄妹的故事。影片所講述的故事很簡單,起因是哥哥阿里不小心弄丟了妹妹的小鞋子,懂事的兄妹深知家庭的困難,沒有將事情告訴父母,由此影片就圍繞沒有鞋子的妹妹如何去上學、如何追回丟失的小鞋子以及哥哥如何再為妹妹找到一雙新鞋子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