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小鞋子》: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主題呈現3個角度解讀

2020-09-05 蘇打理想國

《小鞋子》是馬吉德·馬吉迪1998年的一部作品,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影片。

雖是孩童演繹,卻是獻給成人的童話,以孩童的視角來喚醒人們對於自己童年時的記憶,讓觀眾認識到貧困生活並不能改變純真善良、快樂幸福的心理狀態。

一、敘事結構:因果式線性敘事結構下,雙層的敘事節奏

1、因果式線性敘事結構

《小鞋子》這部影片的敘述,是以時間為主要敘事關係,圍繞一個「小鞋子」主題事件的展開的故事關係。

故事因果關係就是整部影片的敘述動力,以線性時間戲劇化展開故事,沒有插敘和倒敘,敘事鏈單一。但是追求情節結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的完整結局,強調外部衝突和動作強度。

《小鞋子》故事結構就是以9歲的哥哥阿里不小心弄丟了7歲妹妹的唯一的外出鞋子為敘事起因,用兒童視角和心理展開故事的衝突和矛盾心理,兄妹倆如何解決穿鞋、如何找鞋,如何重現希望,最終得到新鞋子為圓滿結果。

因果式線性結構,是常見的電影結構模式類型之一,一是指該結構模式主要以事件的因果關聯為敘述動力來推動敘事進程 ;

二是對其敘事線索以單一的線性時間展開,很少設置判斷時間進程的插曲式敘述,更不作一條敘述線索以上的並置性(對比、交織、復調式等)處理。

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用兒童之間的故事,表面上簡單的因果單線敘事結構,通過成年人和兒童的敘事角度差異,實際上形成了一種「互文性」的空間敘事關係,產生了很強的暗示意義。

當成人觀眾從現實回望童年世界,在無法回返的標誌性童年事件中重鑄個人記憶,兒童又在緊張的故事情節中,努力尋找通向現實的成長道路。

2、 內外雙層敘事節奏:

①外在節奏:多次奔跑穿插

影片整體節奏並沒有急迫,生老病死等強烈而明顯的緊張節奏,只是通過緩緩而來紀錄片類型的角度敘事。

外在的節奏最緊張的時刻都體現在兩個孩子的奔跑上體現。兩個孩子丟了一雙鞋,為了能夠滿足都有鞋穿需要兩人在路上瘋狂奔跑,爭分奪秒。在巷子口一句話不多說,拖鞋換鞋接力賽跑。

妹妹薩拉因為穿著哥哥的鞋過大,在奔跑途中將鞋掉進水溝,一隻鞋順水而漂流,薩拉沿著溝邊追趕奔跑。

影片後期哥哥阿里為了能夠賽跑得到第三名,揮汗如雨瘋狂奔跑,被人推倒也快速爬起迎頭追趕。

導演刻意重複大量的奔跑鏡頭作為敘事的動因,阿里奔跑形式延展敘事時間,利用時間框架中緊急程度,使得故事節奏快慢有序,增強戲劇張力。

同時,兩個孩子奔跑形式,把劇情推向緊張氛圍,讓觀眾也為之焦急,調動情緒。

②內在節奏:人物情緒起伏

兩個孩子的心理是整部影片的內在節奏。

阿里丟鞋對妹妹愧疚的留下眼淚,在學校被教導主任訓斥上課遲到,穿著破運動鞋的妹妹在學校的自卑......

影片最高潮的情節也是在於隨著孩子的情緒而變化,人物心理構造了影片敘事的內在節奏。

我國明代的理學家李贄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說」,在《焚書》中他說道: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藝術創作要有真心,要表現藝術家的真情實感,如兒童那樣純潔自然,不帶偏見。兒童影片只有保持純真的童心,才能接近美,認識美,創造出藝術美。

二、鏡頭語言:長鏡頭與「鞋」的多次特寫鏡頭相結合的運用

1、 長鏡頭的運用

導演的《小鞋子》中,大量運用了長鏡頭的拍攝手法。影片中的長鏡頭敘事將溫情脈脈的生活景象印契在觀者的心中,極易引起鑑賞主體與對象的心靈共振與情感共鳴。

長鏡頭理論的創始者巴贊認為「電影攝影的客觀性自然性賦予了它一種所有其他畫而創作都不具備的可信度質量」,「世界的形象被自動的不受人為創作幹預的拍攝下來」。

在影片的最開始,導演就用一組長鏡頭向觀眾展示修鞋者修補鞋子的真實場景,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同時也暗示了影片的主題。

影片中,許多奔跑的場景,也都是用長鏡頭進行展現,猶如《阿甘正傳》中的阿甘,他們的這種奔跑並非是簡單意義上的奔跑,而是蘊含著希望與信仰的奔跑。

2、細膩的鏡頭特寫:

①鞋子的特寫鏡頭,深入莎拉的心理變化

莎拉第一次穿著阿里的破舊運動鞋去學校,在體育課上同學們排隊測立定跳遠時,導演用慢平移的特寫鏡頭展示每位女孩子的各式各樣的鞋子。

當鏡頭到莎拉破舊的鞋上,莎拉向後退了一步,躲在陰影中,精妙之處在於並沒有給莎拉面部表情,觀眾就已經感受到顯明的鞋子新舊對比下,7歲的莎拉自卑而尷尬的心理狀態。

當有同學滑倒,老師說做運動還是要穿運動鞋時,鏡頭給到莎拉面部特寫,露出了驚喜的笑容,隨後是腳上那雙破運動鞋的特寫,莎拉堅定的向前邁了一部重回陽光下。

②吹泡泡的特寫鏡頭,體現唯美童心的可貴

一雙破舊的運動鞋,加深了兄妹間更為密切的聯繫。阿里放學歸來,和莎拉一人負責一隻鞋,在院子中間刷起來。

兩個人邊刷鞋,邊製作了五彩的肥皂泡泡飄在空中,導演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用在兄妹倆面部和泡泡重疊畫面,展現童真之美。

在艱苦的環境,緊張的情緒,孩子們純潔而真摯的情義,是最本真的情感體現。

孩子們夢想單純而直接,牢固而執著,有些稚嫩但透著天真,展示著童心的可貴和良善的品德,在這裡,愛、夢想和追求融合在一起,難分彼此。

馬基迪執導的電影《小鞋子》放棄了鴻篇巨製的宏大敘事,也遠離了成人世界的慣常習好和審美偏執,站在人類理性的天平上,剝離出凡俗人生浮華的表面,聚焦於兒童的日常生活和心靈世界並衡量其可貴的天真和豐饒的美好。

三、三重主題遞進呈現:家庭教育、社會善意到人文主義關懷

①家庭教育賦予孩子積極樂觀、勇擔責任的生活態度。

阿里和妹妹的善良和堅持,在影片中多次透露了來自家庭教育的細節。家境雖然貧寒,爸爸對媽媽的寵愛有加,即便家境困苦,父母依舊讓阿里送給鄰居老年夫婦一晚熱湯。父親義務幫忙,即便糖在手邊,也不會輕易拿公共財產的一塊糖。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 :「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

一個健康的家庭,父母雙方應該彼此相愛,對周邊的人充滿熱情,盡力所能的力量去幫助他人,對待每一份看見和看不見的責任,都堅守原則去守護。

家庭是孩子的幸福入口,父母是守門人。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決定了兄妹倆的處事態度,而正是因為阿里和莎拉的可貴的人格魅力,才會讓影片充滿了人文教育價值。

②社會善意流動之下物質匱乏也無法阻擋人內心的豐盈成長

家庭出身不是每個人可以決定的,雖然生活貧困,但可以選擇對待生活的態度。

阿里和爸爸去富人區找工作,雖然有尷尬的處境,但最終得到了滿意的招待和工作機會,導演也用鏡頭描繪了一幅貧富共生的和諧環境中。

影片中通過各種敘事結構,讓觀眾充分感受到伊朗國土民情,社會風貌和精神風貌,也同時讓我們深刻理解到社會體制中中存在的社會階級、階層之間的差異和關係。

影片傳達的是一份溫暖而深沉的感情,領會到一顆愛他人、愛世界的心靈,將現實思考和審美體驗連成一片。

③人文主義關懷

兄妹兩人沒有喪失淳樸勞動人民的善良的品質與人性美,在發現了鞋子已穿在同校另一女孩腳上時,兩兄妹放棄了對本就屬於自己的這雙鞋子的追尋,只因為看見了她的生活一樣清苦。

在貧困區與大都市環境強烈的對比中,展現各種人際的冷漠與隔閡,但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導演都在試圖傳遞人性價值,一個社會人文環境善意循環。

影片結尾導演用一池水、一群魚、一雙曾拼盡全力的小腳,小魚圍親吻著剛奔跑留著血的雙腳,水中畫面清澈純淨,跟體現了影片主題升華。

寫在最後

《小鞋子》這部影片,是一部優秀的兒童教育影片,更是一部傳遞人性溫暖的「成人童話」。

雖然群像是窘迫景況下生存的兒童,導演沒有表現出廉價的同情,而是體現出了尊重。始終用溫情的目光關注著人物命運的發展,平等的傾聽。

影片的主題意蘊也不局限在一隅之間而是仿如一面純白的鏡子,折射出不同的人性深意和暖意。生活的樂觀向上本片的主題傳遞,充滿了濃濃的溫情和暖暖的人文關懷。

相關焦點

  • 豆瓣9.2《小鞋子》|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感人的兒童電影及現實啟發
    它雖然被定位成兒童電影,我卻認為,《小鞋子》值得陪伴我們一生。——@悅讀拾光電影電影《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豆瓣評分9.2,上映於1997年,是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伊朗電影,獲1999年蒙特婁電影節最佳影片等。
  • 以主題,敘事,現實意義三個角度解讀《美麗人生》的電影魅力
    對於美麗人生這部片子,很多人只是從愛情和父子情的故事內容來解讀,這未免太過於局限,想要真正看懂導演的創作路程和拍攝手法的良苦用心,必須從多個角度來解讀。電影在4K修復上映後,《美麗人生》在豆瓣TOP250榜單上由此前的第六名迅速晉升一位,被譽為「義大利的卓別林」,編導演「三位一體」的貝尼尼在處理情感時,將其肢體喜劇語言的豐富,巧妙地化入義大利國民情緒中;即便身處最鄙陋的險境,他的鏡頭也總能在危機四伏中綻放燦爛華彩。
  • 從鏡頭語言,劇情呈現,主題呈現解讀電影《狂怒》的魅力
    電影《狂怒》由導演大衛阿耶執導,布拉德皮特主演的一部反戰題材的影片,豆瓣評分8.0。影片講述了剛入伍八周的新兵諾曼被部隊隨意安插在中士唐擔任車長的坦克做副駕駛,由此以坦克為伴,以諾曼的角度親歷戰爭的殘酷,保存下善良的人性,實現了自己人格的升華。此影片是一部製作精良典型好萊塢商業片,被譽為坦克版的拯救大兵瑞恩。
  • 豆瓣9. 2《小鞋子》:丟失的鞋子的背後,是一場溫情的奔跑
    電影使用鏡頭語言以及溫情的敘事風格則為影片添加了藝術魅力,再現了新式電影寫實風格的淳樸之美。 我將從這部影片所使用的鏡頭語言和敘事風格兩個角度來分析這部電影的製作魅力,進一步敘述這部電影所呈現出來的現實意義以及給我帶來的思考。
  • 從鏡頭語言、象徵意義、主題呈現解讀女性電影《鋼琴課》的魅力
    因此,本文將從「鏡頭語言的呈現、事物的象徵意義、主題的呈現方式」這三個方面,從微觀到宏觀來為大家進行深度解讀:鏡頭語言的呈現:影片畫面整體陰鬱且細膩,襯託出了艾達內心的抑鬱與苦悶事物的象徵意義:鋼琴、鏡子、裙子上的破洞等事物都極具深刻的象徵含義,值得深思
  • 從旁白、符號表達和鏡頭語言三個角度,解讀電影《當幸福來敲門》
    9.1分的《當幸福來敲門》,14年來被解讀過無數次,有人說這是一部發生在辦公場所以外的,最好的職場電影,也有人說它最堅實的內核就是勵志和奮鬥,還有人專注於剖析父子關係的真諦,更多的人用它來解讀幸福。作為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巧妙的運用主人公第一人稱的旁白來增加敘事的真實性和連貫性;通過符號的隱喻烘託出人物內心的豐富情感,使得劇情的發展更有代入感;在主題升華方面大量的運用特寫鏡頭和對比鏡頭,突出影片的思想深度和維度。
  • 從敘事結構、視聽語言、現實反思三層面來解讀《來電狂響》
    前言《來電狂響》雖然是一部翻拍電影,電影的類型定位於輕喜劇,但是卻能夠在敘事結構上採用綴合式團塊敘事,使用大量的近景和特寫鏡頭,在劇情中融入了當今社會流行的熱點話題,使得角色能夠在極小的空間裡就能產生巨大的人物張力,把一系列角色之間的戲劇衝突能夠通過一個小小的手機展現出來,讓觀眾在輕鬆幽默的劇情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發出自己與影片的共鳴和思考。
  • 視聽語言、敘事結構、主題情節三個方面,看《無恥混蛋》暴力美學
    今天,我們將從電影的視聽語言、敘事結構、主題情節三個方面,淺析電影的暴力美學色彩,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暴力美學」?其中,電影中的「暴力美學」,有以下三點特徵:1、從視聽語言的角度來看,暴力具有「兩重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極端化的「暴力」並不會輕而易舉地出現,必然會伴隨著道德的制約和秩序的束縛。而「暴力」在電影中,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為影像構建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 從視聽語言、敘事架構、主題思想解讀《菊次郎的夏天》的經典意義
    《菊次郎的夏天》全片以絕佳的視聽語言呈現出故事的奇妙情境;採用雙線交叉式敘事架構,構造出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不同的故事脈絡,在雙線交互中給人以穿透內心的情感共鳴;通過荒誕幽默的公路故事傳遞出最溫情的主題思想:與過去和解,才能找到自我、療愈人生,縱然滿身傷痕,也要以愛面世,溫暖世間,做一個溫暖純良之人。
  • 《小鞋子》:質樸鏡頭下的澄淨世界,回歸人性最初的美
    這部在1999年首次為伊朗電影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作品,在豆瓣上有著9.2分的高分,但它的故事情節卻並不曲折。以至於,整部影片的敘事手法和鏡頭表達都出乎意料地冷靜平穩,觀眾的感動是來自對主人公生命和心靈的認同,來自對純樸的生活和微小生命的敬畏,而不是其他。1)白描化的敘事手法,張弛有序的情節安排《小鞋子》的故事採用單線敘事,將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樸實無華的人民。
  • 豆瓣9.2高分《小鞋子》:宅家時一部家長和孩子必看的優秀影片
    1997年的伊朗兒童影片《小鞋子》是伊朗首部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電影,也是中國觀眾最早接觸的伊朗兒童電影之一。這部電影豆瓣9.2高分,20W+的熱評,在89分鐘的劇情裡,導演馬吉德·馬吉迪講述了一對兄妹和一雙鞋子的故事,一併唯美的捕捉到了伊朗社會與文化的縮影,以及人性關係中的善良與美好。
  • 從鏡頭語言、色調象徵、主題呈現,深度解讀電影《巴比龍》
    我將從鏡頭的語言、色調、主題呈現來深度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1、 鏡頭語言:三處鏡頭語言暗示著亨利的內心世界——從一心想越獄,到最後成為跳入大海,成為蝴蝶,獲得自由。2、 色調象徵:富於象徵意味的色調與主題的聯繫影片主要採用紅色、灰色和黑白色調來描述亨利的故事。
  • 豆瓣9.1,《悲情城市》:論侯孝賢電影的敘事風格
    豆瓣9.1分,《悲情城市》在敘述中,我們看到了什麼?---等待孝賢的電影敘事風格分析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第46屆會議上,中國臺灣導演侯孝賢導演《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最高獎金獅獎,並創作了中國電影人物折桂金獅獎。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鏡頭語言3個角度再看《機器人總動員》
    下面我將從影片的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鏡頭語言三個方面帶大家再一次感受《機器人總動員》的魅力。一、敘事手法:愛情故事線和人類努力返回地球的故事線敘事手法是指電影的敘事手法,依據文學敘事學或符號學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結構的理論。
  • 再刷豆瓣9.3《盜夢空間》:從敘事角度淺析這部科幻片的魅力所在
    ,評分高達9.3分,且有70.5%的觀眾給了五星好評。 而《盜夢空間》這部上映近十年的電影之所以能好於99%的科幻片,並能穩居全球影迷票選的最好看的250部電影當中的第9位,除了電影極佳的創意與其蘊含深刻的現實意義外,影片的敘事風格也功不可沒。
  • 從主題呈現、人物性格、鏡頭語言解讀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魅力
    勵志的電影從來都不缺素材,但對於父子情,在一段艱苦的歲月打拼撐過的時光這個主題似乎也永遠都不會過時,這部影片用他它特有的方式來詮釋親情的真諦。如果只從故事內容來解讀未免太過片面。要真正讀懂導演和本書作者的良苦用心,我認為從其他的角度來切入,其實會更加是合理和動人。
  • 《美麗人生》:從敘事手法、視聽語言、主題呈現解析電影魅力所在
    1997年,電影《美麗人生》在義大利上映了,一舉囊獲第7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共70個獎項。《美麗人生》豆瓣評分9.5,很多人說:"如果一生中只能看一部電影,那一定要看《美麗人生》,因為在裡面你可以看到真善美,也可以看到假惡醜。"
  • 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3個角度再看《辛德勒的名單》
    時至今日,這部影片依舊經典,豆瓣評分高達9.5,我看了兩次這部電影,第一次驚嘆於電影中戰爭的無情以及辛德勒的勇敢無畏,現在再看,發現片中更多精彩的細節,更加驚豔於其製作手法的高超。今天,我將從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拍攝手法三個角度去發掘這部電影著作給我們帶來的藝術衝擊。
  • 《美好年代》從敘事結構、視聽語言和創作風格解讀電影的獨特魅力
    如果僅僅只是從內容去解讀,是無法體會這部電影的魅力。所以本文將從導演的創作風格、敘事結構以及視聽語言來解讀這部電影的獨特魅力。尼古拉斯·貝多斯1980年4月21日出生於法國巴黎,2012年開始擔任愛情喜劇電影《不忠者》的編劇,2013年做編劇的第二部電影《愛情強氣流》上映。
  • 兒童電影《小鞋子》,認識不同的拍攝鏡頭在電影中所傳達的意義
    長鏡頭:展現電影真實場景並加快觀眾代入感長鏡頭是指在一個鏡頭裡不間斷地表現一個事件的過程甚至答一個段落它通過連續的時空運動把真實的現實自然地呈現在屏幕上形成一種獨特的紀實風格。電影理論家巴贊曾歷數過長鏡頭在敘述事件完整性與關注人物細微表情變化上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