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年代》從敘事結構、視聽語言和創作風格解讀電影的獨特魅力

2021-02-09 小藝放映室

2019年法國上映的《美好年代》被稱為是年度最好的法國喜劇電影,是尼古拉斯·貝多斯執導的第二部電影。由丹尼爾·奧特伊、吉約姆·卡內、 多莉亞·蒂利耶、芬妮·阿爾丹領銜主演,延續了處女作《阿德爾曼夫婦》的故事。電影拿下了第45屆法國凱撒電影獎以及最佳剪輯、最佳音效、最佳服裝、最佳布景等多項提名。

影片講述一對中年夫妻感情出現了危機,兩人漸行漸遠。妻子把維多趕出家門,維多在兒子和朋友的邀請下,接受回憶美好公司的神秘體驗。通過搭設場景和演員來情景再現,維多回到剛開始與妻子相愛的地方,尋求心理的答案。最後妻子後悔,想回到丈夫身邊,但是丈夫已經在夢境裡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如果僅僅只是從內容去解讀,是無法體會這部電影的魅力。所以本文將從導演的創作風格、敘事結構以及視聽語言來解讀這部電影的獨特魅力。

尼古拉斯·貝多斯1980年4月21日出生於法國巴黎,2012年開始擔任愛情喜劇電影《不忠者》的編劇,2013年做編劇的第二部電影《愛情強氣流》上映。

因做編劇的時候積累了不少的經驗,2017年自編自導自演個人首部電影《阿德爾曼夫婦》,飾演著名作家維克託,就收穫了不錯的成績。該部電影入圍第43屆凱撒獎最佳處女作獎,榮獲漢普頓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從編劇成功轉型導演。

2019年第二部自編自導的《美好年代》在5月20日上映,看完導演兩部電影以後我總結了他的風格關鍵詞:浪漫、創新、真實。

也許因為生活在浪漫之都的緣故,尼古拉斯·貝多斯拍的兩部電影很美,都有法國電影的獨特韻味。

像《阿德爾曼夫婦》裡著名作家維克託與妻子莎拉近半個世紀中經歷的愛情波折,又或者是《美好年代》裡維多與女演員的美好邂逅。

故事情節、配樂、燈光以及布景都恰到其分,讓人沉迷其中。

從題材上來看,尼古拉斯·貝多斯的兩部電影題材都是關於愛情。主題陳詞濫調,但尼古拉斯·貝多斯卻擅長在舊題材挖掘新鮮的點讓人耳目一新。

一般法國的電影從印象主義出發的繪畫獲得啟發,企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現象。他們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著重於氣氛的創造。

但是這部電影在創造氣氛的同時也著重故事情節的發展,中年婚姻感情危機這種俗套的主題也能被導演玩出了新花樣。感情破裂通過夢境並沒有大團圓結局,走出了固有的模式。

尼古拉斯·貝多斯拍的兩部電影都拍出了最真實的感情,像《阿德爾曼夫婦》裡的維克託雖然很有才,但是遇到比自己優秀的莎拉也會感覺到自卑,而不敢去靠近。又或者是《美好年代》裡維多與妻子的婚姻中年危機。

對於愛情,尼古拉斯·貝多斯沒有過度美化。而是拍出了愛情最真實的樣子,能讓觀眾快速入戲。雖然是法國電影,沒有不切實際的浪漫,也沒有花巧包裝的愛情,一切都是恰到好處。

敘事結構,指的是故事和情節的講述方式。在過去的古典敘事上,採用都是線性敘事。既嚴格按照現實時間來組織安排,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四部分組成。隨著電影的發展,多了一種非線性敘事,非線性敘事就剛好跟線性敘事相反。敘事順序錯綜複雜,但基本都在一條主線上描述。

現實裡,維多古板、不懂得創新。與喜歡追尋潮流的妻子感情出現裂痕,被妻子趕出家門。於是參加了兒子介紹的回憶美好公司的體驗,通過搭建場景和演員來儘量還原當時的環境,來讓當事人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

維多毫不猶豫想回到與妻子剛相識的日子,但是不知不覺愛上了女演員,決定繼續「續夢」。迫於經濟壓力所以他早上回到現實上班賺錢,下班後又回到1974年的夢境裡。後來妻子清醒,婚姻過後終究會歸於平淡。她想通過虛構的夢境與丈夫破鏡重圓,回味當年的美好感覺。

電影採用了戲中戲的表現形式,一邊是跟妻子鬧彆扭的現實世界,一邊是1974年的虛構夢境,維多在虛構的夢境裡跟女演員產生了感情。正戲和戲中戲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彼此依賴,戲中戲的表現形式能讓電影的展現更多樣化。

非線性敘事給觀眾帶來一種別開生面的觀影感覺,其中充斥著對電影內容的戲快感、拼貼快感、思考快感。如果缺少非線性敘事手法的運用,就會使得角色的心理和情感背景無法得到充分有效的體現。

電影一般在講述故事情節的發展常常會用到多個視角來轉換,常用的視角有外視角、內視角以及全知視角,電影裡用外視角和內視角比較多。

維多決定參加回憶美好公司的邀請,公司會通過維多描述的場景來搭建維多的」夢境「,導演採用內視角的方式去展現。因為維多知道是假的,沒有辦法入戲,甚至還會給演員善意的「提醒」。但是到了後半段時間用了外視角,維多在夢境裡傻傻分不清現實,愛上了扮演妻子的女演員,決定停留在夢境裡跟她在一起。有一天維多通過夢境覺醒,卻發現她是有家室的。現實生活的她有兩個孩子,還有一個好老公。但實際上是美好回憶公司老闆編排的一齣戲,想讓維多趕緊清醒,回到現實。

內視角可以讓觀眾參與到故事中來,而外視角富有戲劇性,不可臆測的神秘增加了劇情的懸念。峰迴路轉的劇情發展吊足了觀眾的胃口,離不開視野。導演在設計結局的時候也用到外視角,打破了傳統的重修舊好的套路。選擇開放式結局,開放式結局能讓觀影者發揮想像,意猶未盡。沒有固定結局還可以引發討論,造成話題效應。如果電影上映後,若能收穫不錯的票房,開放式結局會更方便導演拍續集。

一部電影會用到不同的光線,光是攝影的藝術。不同的光會營造不同的氛圍,來突出演員的心情和烘託氣氛。這部電影多採用人工光以及部分的自然光。

1、現實生活:表現人物情緒

維多的現實生活多數會採用人工光,營造出一種憂傷的情緒。例如下圖,維多被妻子趕出家門後,從頂光轉化為腳光。一個人坐在樓梯上,透過微弱的光看回以前自己的畫,畫已經堆滿灰塵。人工光營造出他被妻子趕出家門後的悲傷、孤獨的情緒以及對自己輝煌時期的懷念。

2、虛構夢境:烘託氣氛

在虛構夢境裡,能常常看到蠟燭作為主要照亮光源,這種屬於效果光。蠟燭給人浪漫溫暖的感覺,去營造一種如夢似幻的氛圍。夢境裡還有別的人工黃光,導演想表示參加體驗的人都是想回到自己最希望回去的地方,那裡有重要的人或者想彌補自己遺憾。例如電影裡那對父子,兒子對著演員爸爸說出當年未來得及時說出的話,彌補了當年的遺憾,與現實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

維多接受了回憶美好公司的邀請,早早來到第一次與妻子約會的餐廳。此時扮演維多妻子的女演員進場,在特定的情景裡用頂光去營造她是主人公出場的感覺,突出她迷人的一面,一下就吸引了維多的注意。

說了幾處電影的常見光源,說說電影裡我最喜歡的一處光影。維克多回憶公司體驗結束時,他離開了女演員的家,用逆光來表現他失落的情緒。在他離開的過程中,他終於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心理的困惑被解開。此時光逐漸亮起來,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景別越大,環境因素越多。景別越小,強調因素越多。近景又稱人物「肖像畫」式景別,在表現對話的時候使用較多。特寫能清晰視覺對象,得到強調的效果。

電影的開場,用的是近景和特寫。來表現夢境裡參加聚會的主人公面部表情以及心情,為接下來維多參加回憶美好公司體驗做鋪墊。

電影裡除了少數的中景,大多數都是近景和特寫。人物對話多用於近景來表現,導演喜歡用近景來塑造人物形象和動作,視覺效果鮮明。用特寫來表述維多的面部表情來表現他的心理變化,從鏡頭裡能看到他剛開始生活不如意、迷茫到後來在夢境認識女演員後的開心有自信。讓維多發現自己並非是愛自己的妻子,只是喜歡1974年那個美好年代。

再好的電影如果沒有好的音樂作為陪襯也會黯然失色,烘託不了氣氛效果。

久石讓曾說:「電影配樂並不是用來讓作曲家表現自己想要的創作,因此在電影配樂中,不允許作曲家過度強調自己音樂上的主張。無論如何,電影音樂配樂是為了襯託電影影像的呈現而存在,與影像共存才是電影配樂應追求的目標。」

電影裡會用到小提琴和鋼琴作為背景音樂,時而緩慢柔和,時而輕快愉悅、讓觀眾眼睛在看電影的同時,耳朵也是在享受。

電影裡有首配樂我很喜歡,在維多與女演員第一次告別的時候,用了西班牙著名的探戈舞曲《一步之遙》。那段場景搭配這首舞曲簡直完美,讓人一下心潮崇拜,又對愛情充滿希望。

一部好的電影少不了一個好的劇本,也少不了導演的用心編排,從敘事手法和視聽語言藝術能感受到這部法國電影的獨特魅力。

尼古拉斯·貝多斯用喜劇的形式去揭示感情磨損後的殘酷,婚姻生活損耗激情後只剩下兩人的無話可說,借用時光倒流的殼道出了愛情的真實模樣,讓人從中得以思考。

相關焦點

  • 從敘事結構、視聽語言、現實反思三層面來解讀《來電狂響》
    前言《來電狂響》雖然是一部翻拍電影,電影的類型定位於輕喜劇,但是卻能夠在敘事結構上採用綴合式團塊敘事,使用大量的近景和特寫鏡頭,在劇情中融入了當今社會流行的熱點話題,使得角色能夠在極小的空間裡就能產生巨大的人物張力,把一系列角色之間的戲劇衝突能夠通過一個小小的手機展現出來,讓觀眾在輕鬆幽默的劇情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發出自己與影片的共鳴和思考。
  • 從敘事手法、視聽語言、風格特點及意義解讀《如晴天,似雨天》
    今天,我將從「敘事手法、視聽語言、風格特點、現實意義」四個方面,分析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在文章的最後部分,我會結合影片敘述分析,談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緩慢的長鏡頭與輕柔的鋼琴、大提琴配樂相結合,流露淡淡憂傷,奠定溫情舒緩的感情基調視聽語言是情節內容之外有聲語言的重要呈現。
  • 以《記憶碎片》為例,解讀後現代電影藝術的蒙太奇魅力
    導致這一反饋現象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諾蘭獨到的影像變大方式和個人化的視聽裝修方案。但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藝術風格碰撞,使這部影片的蒙太奇藝術與主題內核成為了整部電影的獨特的閃光點。因此,今天我將從四個不同的角度層層深入和觀者一起來解讀這部燒腦的懸疑電影,共同感知後現代電影藝術的蒙太奇魅力以及主題內涵。
  • 以《記憶碎片》為例,解讀後現代電影藝術的蒙太奇魅力
    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不同的是,《記憶碎片》整體的敘事結構正如電影片名一般支離破碎。這樣碎片化的蒙太奇處理手法加之諾蘭導演獨到的視聽語言理解,使《記憶碎片》風格自成一派、獨樹一幟。但在整部影片之中,諾蘭所呈現出的蒙太奇價值,正是後現代電影藝術深度創作的過程。因此電影僅僅看一遍是根本無法感知其中的視聽語言的魅力的,甚至有些觀者都看不明白《記憶碎片》所講述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故事,這也是網絡上會流傳出一部正序版《記憶碎片》的主要原因。
  • 視聽語言、敘事結構、主題情節三個方面,看《無恥混蛋》暴力美學
    他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那時候正是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盛行之時,從小耳濡目染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傾注了大量後現代主義文化的風格。昆汀自己曾經在音像出租店打工,在此期間,他觀摩、學習上千部在電影史上都堪稱經典的電影,擁有著深厚的電影文化功底。
  • 以《g小調第一敘事曲》為例丨解讀蕭邦鋼琴音樂的浪漫主義創作風格
    蕭邦被譽為「鋼琴詩人」,他對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開創和他特有的浪漫主義創作風格成為音樂史上永遠綻放的光彩,本文最後以《g小調第一敘事曲》為例具體進行了風格闡述。一、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起源於中世紀法語中的「羅曼蒂克」一詞,它意味著感情豐富、多愁善感。
  • 從敘事結構、敘事技巧和現實意義來解讀《金鎖記》的魅力
    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描寫了麻油鋪的女兒曹七巧嫁入大戶人家季家,由此發生了一系列令人唏噓感慨的故事,原來活潑,嚮往美好的生活,可是卻成為了一個大戶人家的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同時還受到季家這個大家族的共同鄙夷。
  • 《美麗人生》:從敘事手法、視聽語言、主題呈現解析電影魅力所在
    所以《美麗人生》也沿襲了這一設定,即便是在最災難、最痛苦、人類歷史上最殘酷恐怖的戰爭中,影片仍然採用餓了"溫柔浪漫"的敘事 方式,在這種沉重、黑絲的歷史題材上蒙上了厚重的彩墨。但是這樣的溫情動人並不會因此削弱戰爭的災難性和可怖性,反而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下,讓人笑中帶淚。
  • 從視聽語言、敘事架構、主題思想解讀《菊次郎的夏天》的經典意義
    《菊次郎的夏天》全片以絕佳的視聽語言呈現出故事的奇妙情境;採用雙線交叉式敘事架構,構造出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不同的故事脈絡,在雙線交互中給人以穿透內心的情感共鳴;通過荒誕幽默的公路故事傳遞出最溫情的主題思想:與過去和解,才能找到自我、療愈人生,縱然滿身傷痕,也要以愛面世,溫暖世間,做一個溫暖純良之人。
  • 以《重慶森林》為例,解讀影片中王家衛獨特的電影美學風格
    1994年上映的《重慶森林》是王家衛電影的代表作,影片充分表達王家衛風格的獨特性,今天我就通過這部電影來解讀「王家衛式」電影美學的獨特魅力。王家衛是香港電影圈旗幟式的人物,以獨特的影像風格傳達著香港這個繁華都市的喧囂與孤獨。極端風格化的視覺影像、富有後現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對都市人群內心的敏銳把握建構出獨特的「王家衛式」的電影美學。
  • 從視覺美學、故事結構、情感呈現解讀動畫電影《海洋之歌》的魅力
    想要回到海島的兄妹倆在逃離的過程發生了一系列冒險的事情,而哥哥也知道了妹妹是海豹女和媽媽消失的秘密。但在我看來,僅從故事本身去解讀這個動畫影片,會很難深刻地體會到這部影片的真正魅力所在。因此,本文將從「視覺美感、故事結構、情感呈現」這三個方面,來探討這部動畫影片能讓觀眾嘆為觀止、並稱之為「藝術佳作」的原因。
  • 《懸崖上的金魚姬》:宮崎駿導演的動畫電影美學特點及風格
    單純地從影片內容入手,無法將這部影片的魅力和宮崎駿導演的個人風格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所以,我會從「鏡頭語言、色彩藝術和個人風格」三個方面進一步解讀影片表達的環境之美、色彩之美和人性之美。在文章的每個部分,通過對影片的敘述和分析,我會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 《回憶積木小屋》:解讀這部奧斯卡動畫電影的魅力與情感表達方式
    單純地從短片內容入手,無法將這部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的魅力解讀出來。所以,我今天會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兩個方面進一步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和價值所在。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方式,分享這部電影中用到的三個情感表達的方式。01、敘事結構:現實與回憶交錯式切換,通過對比鮮明的表達老人孑然一身的孤獨《回憶積木小屋》採用了時間線倒敘的手法。
  • 豆瓣9.2《小鞋子》: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主題呈現3個角度解讀
    故事因果關係就是整部影片的敘述動力,以線性時間戲劇化展開故事,沒有插敘和倒敘,敘事鏈單一。但是追求情節結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的完整結局,強調外部衝突和動作強度。《小鞋子》故事結構就是以9歲的哥哥阿里不小心弄丟了7歲妹妹的唯一的外出鞋子為敘事起因,用兒童視角和心理展開故事的衝突和矛盾心理,兄妹倆如何解決穿鞋、如何找鞋,如何重現希望,最終得到新鞋子為圓滿結果。
  • 電影導演關錦鵬:女性電影背後,獨特的敘事結構和敏銳的人物抓取
    在女性視角和愛情故事以外,關錦鵬的表達手法細膩,他常用拼圖的方式構思電影的敘事邏輯和表達結構;而對於電影藝術創作的感悟與收穫,也來源於不斷更新的、對人物的刻畫與描繪方法。在女性視角和愛情故事以外,關錦鵬的表達手法細膩,他常用拼圖的方式構思電影的敘事邏輯和表達結構;在道具方面,他擅長以「鏡與窗」打造亦真亦幻的景象與概念;與此同時,他對於電影藝術創作的感悟與收穫,也來源於不斷更新的、對人物的刻畫與描繪方法。
  • 電影丨《你從未在此》一部用視聽語言建構的最佳電影
    但這一部影片具有微觀心理狀態刻畫的天然功能,它將碎片化的影像細節拼貼起來,勾勒出一個人物深入而完整的心理狀態,通過極簡但又深入聚焦的創作意圖,賦予了這部電影獨特的個人風格每一部電影都有它自己獨特的特點電影男主:Joe傑昆·菲尼克斯在《你從未在此》中以沉默寡言的形象出場,他擺脫了方法派演員那種套路化情感「滾動播出」的程式,而是以獨特的身體語言去演繹人物的日常行為:他的舉手投足、走路姿態和微觀神情都統一在一個內心孤獨傷痛外表狂暴無情的殺手軀殼之內
  • 《牡丹花下》: 看似平淡的改編背後,是導演獨特的敘事風格呈現
    如果僅僅從看似平淡的故事本身入手,顯然無法真正領略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所以本文我將從導演索菲亞科波獨特的個人風格、情感呈現方式和電影語言表達三個方面來剖析《牡丹花下》真正的魅力和價值。同樣的題材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導演眼中有著多重解讀方式。如何在契合故事時代背景情況下引入更多現代女性視角,並融入自己的個人敘事風格,正是索菲亞·科波拉這部作品的獨特魅力所在。
  • 以主題,敘事,現實意義三個角度解讀《美麗人生》的電影魅力
    對於美麗人生這部片子,很多人只是從愛情和父子情的故事內容來解讀,這未免太過於局限,想要真正看懂導演的創作路程和拍攝手法的良苦用心,必須從多個角度來解讀。今天,予小草說電影就從這部影片的主題表達、敘事結構、現實意義三個部分來分析一下這部作品帶給我們的反思與啟示,讓我們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悲慘世界的人們的生存狀態,以此來警醒世人。
  • 被遺忘的本美——淺析《讓子彈飛》的鏡頭語言的魅力所在
    該片一經上映,就引發無數人為之解讀。片中的隱喻、暗線、符號等,都不斷被人進行一波又一波的更新與重複式解讀。但,電影的本體卻是視聽語言。當人們的目光都鎖定於百家爭鳴的主題的同時,是不是應該回歸電影表現的本體?畢竟,一部好的電影僅僅擁有深邃的主題是不夠的。因此,本文將試著對《讓子彈飛》的鏡頭語言作前樓剖析,去採擷那一泓被遺忘的本美。
  • 深度解讀《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編劇獨特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
    關於這部經典的解讀很多,但大多只是基於故事情節抒發情感。今天我就從電影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來解讀它獨一無二的魅力所在,及談談電影主題對我的啟發。| 作者:林琳《海邊的曼徹斯特》曾獲得金球獎、金像獎等諸多獎項,在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摘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兩項桂冠,在豆瓣電影中得分8.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