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巴比龍》是導演麥可·諾爾翻拍自1973年的同名電影,劇本改編自亨利·沙裡埃的自傳《巴比龍》。《肖生克的救贖》是越獄影片的經典,而《巴比龍》要比《肖生克》早出22年,許多人評價這部電影是「最偉大的越獄電影之一」。
這部影片記錄的是真實故事,「巴比龍」在法語中是蝴蝶的意思。男主角亨利的胸前有一隻蝴蝶的紋身,因此人們都叫他「巴比龍」。
影片主要講亨利遭人陷害,被關進監獄被判終身監禁。在監獄中,他目睹好友越獄被處決,認識並保護德加,經過不屈不撓的逃脫,越獄三次,最終逃出魔鬼島恢復自由身份的故事。
影片以亨利越獄為中心,從他一次次越獄失敗,一次次堅持展開故事情節。在監獄中的所見所聞,最後終於逃出生天,折射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亨利為追求自由,從不被失敗擊倒的精神。
與其說《巴比龍》是一部越獄的電影,還不如說這是一部折射著為自由永不言棄的人性光輝的電影。我將從鏡頭的語言、色調、主題呈現來深度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
1 影片開頭,鏽鐵一樣的牢房,有一個小小的窗口,逐漸到窗口的身軀,然後是亨利的頭,然後伸出窗口的頭。
1931年的一個夜晚,亨利和女友一起過夜,天亮時分,他被指控謀殺了一個皮條客。雖然他有女友作證,可是沒有人願意相信一個妓女的證詞。
亨利被判無期徒刑,發配到法國的殖民地蓋亞那。政府把他們流放到殖民地,實際上就是徹底拋棄他們。讓他們為殖民地免費勞動,自生自滅,永遠都不要再回到法國,以達到擺脫這些人的目的。
亨利從關進監牢的第一天,便走進碗口大的窗戶,探出腦袋,四處張望,這個鏡頭暗示了亨利內心世界,他想越獄,他一定要出去,被人陷害,他心有不甘,他一定要重回外面自由的世界。
②當亨利第一次越獄失敗,被單獨關禁閉。逼仄的牢房,出口設計在地面上,犯人和外面的溝通聯繫,都要趴在地上,來接受每天遞給的飯菜——一碗很稀菜湯 。
亨利接過從地面上的小窗口遞過的碗,然後,迫不及待地又把頭伸向外面。這裡暗示亨利不會因為越獄失敗而放棄,他還會繼續尋找機會,逃出去。他在查看監獄的情況,以便找到適合自己逃跑的方案。
③在魔鬼島,亨利終於通過自己的觀察找打大海的規律,運用海浪把自己送到大陸。他縱身一跳,然後躺在椰子袋上,仰望著魔鬼島上的德加。
鏡頭採用俯拍,亨利的身型猶如一隻蝴蝶。此時的亨利臉上洋溢著幸福、勝利、燦爛的笑容。這裡暗示亨利正如他胸口的那隻蝴蝶,終於憑藉不屈的毅力,用勇氣和決絕跳下數十米的懸崖,像一隻蝴蝶躺在藍色大海的懷抱。
他終於可以飛翔了,雖然一切都是那麼如履薄冰,但是,他終於獲得了自由!躺在海洋上的亨利,就是一個美麗的存在,是一個對命運永不屈服的蝴蝶,是一個活著就要自由的蝴蝶。
影片主要採用紅色、灰色和黑白色調來描述亨利的故事。在亨利被捕前,影片主要是採用紅色調來渲染。紅的的霓虹燈、紅色的衣服、紅的的背景,象徵著這個社會的激情、暴力。
而亨利整個在監獄越獄部分,影片則採用的灰色調,給人視覺空間的狹窄,監獄生活的不見天日的窒息,象徵著人生活在其中的束縛、阻礙和困難。
影片的最後,描述亨利的書籍的影響以及那一段歷史,影片採用黑白色調,導演以求讓這部影片看起來更像一部紀錄片,顯得更加真實。特別是亨利投稿時,夾著的蝴蝶,黑色而破舊,象徵著亨利的自由歷經了千辛萬苦,這是一隻帶著泥土,在風雨中跌打滾爬飛向自由的蝴蝶。
導演通過不同時期的色調運用,來象徵著社會雖然黑暗,充滿暴力與陷害,但是對於在灰色監獄裡的亨利來說,依然充滿激情和誘惑。
最後獲得了自由,用黑白色調,除了增強真實性,也象徵亨利獲得自由的漫長,以及往事的不堪。
亨利被人陷害,社會將他這樣的人拋棄。面對著一切,亨利沒有低頭,他為了爭取自己的自由,尊嚴,他用盡一切的力量和時間來越獄。儘管一次次的失敗,但是逃出去是他始終的堅持。
他始終知道自己最想得到什麼,他活著就是要享受自由。監獄的鐵牆關不住他內心的一個地方,它就叫著自由。
正如尼採說:「那些消滅不了你的東西,會使你變得強壯」。
第一次越獄,單獨關禁閉2年,不許說話。第二次越獄,單獨關禁閉5年,不許說話。
如果殺害了獄警就會被處決。
亨利知道要自由,首先是保住生命。於是,他每次越獄都注意不去傷害獄警的性命。面對禁閉,即使只是一碗湯,一個巴掌大的地方,他都堅持吃和鍛鍊。
有一個強壯的身體,才能更好的逃跑。就算死,他也要死在自由的世界裡。人只要有了一種信念,有了追求,什麼困難都能夠忍受,什麼環境都能適應。
影片中的德加,在最後一刻選擇了留在魔鬼島,他沒有跟著亨利跳下去。德加也渴望自由,可是最後一刻他選擇了放棄,第一有著不想拖累朋友的思想。更多的是他已經被「體制化」了。
德加已經適應了魔鬼島的生活,他對自由的嚮往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徹底消失,他已經不再嚮往外面的世界。他和亨利不同,亨利是被陷害的,亨利認為自己沒有殺人,不應接受這樣的懲罰,所以他用盡所有力氣來逃出禁錮,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
德加是有罪的,他最後放棄越獄,說明他已經醒悟,接受懲罰才是正確的生命打開方式。所以對於德加,逃出去不是自由,留下來才是真正的自由。
亨利歷經磨難終於獲得成功,他把這一切寫成了自傳《巴比龍》,連續21周佔據法國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這本書已經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售出1300萬冊。
1970年,法國司法部長籤署一項法令,特許亨利回到法國,並恢復了他的自由人身份。
寫在最後:
《巴比龍》不只是一部越獄的電影,更是一部探討自由的影片,亨利對於自由不屈不撓的追求,發人深省,給人啟發。
亨利越獄追求自由的故事,告訴我們:有些蝴蝶是能夠飛越滄海的。因為它們有著堅強的信念、不屈服的精神和永不言棄的生活態度。它們飛越大海的翅膀那麼鮮豔,始終撲扇著清醒自由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