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龍》是根據亨利.查理爾的原著改編,描述一名因冤入獄囚禁於惡魔島上的犯人一次又一次地逃獄,也一次又一次巴比龍被捉回。經過十多年,他頭髮已白,但仍孤注一擲地抱著一袋椰殼跳下大海逃生。
巴比龍是亨利·查理爾的綽號,綽號得名於他胸前蝴蝶形的紋身。1930年,亨利·查理爾被控殺害一名皮條客而被捕入獄,他同時還被指控犯有詐騙罪等多項罪名。亨利·查理爾被流放到蓋亞那一個名為「魔鬼島」的苦役營終身服刑。這個島四面環水,水裡時常可以見到遊弋的大鯊魚。在這個荒莽地帶,四處都流行著疾病,沒日沒夜的勞作致使90%的苦役活不到刑期結束便得暴病死去。亨利·查理爾始終認為自己是冤枉的,為了洗刷自己的罪名,從他踏上「魔鬼島」的第一天,他就開始策劃逃跑,但是非常不幸,他第一次出逃沒能成功,被抓獲的亨利·查理爾被單獨囚禁在一個潮溼、窄小的小號裡。孤獨、終日不見陽光、寄生蟲的侵擾幾乎讓亨利·查理爾神經錯亂。1440天後,亨利·查理爾才被放出來,這一切促使亨利·查理爾更加堅定了出逃的決心。一次又一次地逃獄,也一次又一次被捉回。經過十多年,他頭髮已白,但仍孤注一擲地抱著一袋椰殼跳下大海逃生……
《巴比籠》是一部造價昂貴的奧德賽式史詩電影。 —— <芝加哥太陽時報>
對於巴比籠來說,活下去是不夠的,他必須獲得自由。 ——DVD評論
這是一個關于堅定、不義、希望,愛情與友誼的故事。 ——獨立影評
一部揭露人與人之間殘暴的偉大電影,並因史蒂夫·麥奎因和達斯汀·霍夫曼的優異表演增色不少。 ——電影評論
《巴比籠》接近於偉大,但還不夠偉大。 ——影像革命
冗長的逃亡
你可能能找出很多喜歡這部電影的理由。比起今天銀幕上愚蠢的巨型炸彈、轟隆的爆炸聲和機關重重的網絡攻防,《巴比籠》是一個大號的冒險逃亡,這種逃亡深深印著好萊塢的標記。優異的表演、華美的攝影、還有動人心魄的激情,所有這些使得《巴比籠》從平庸變成一個更大的失望。
麻煩來自於這部電影在好萊塢動作電影史上的位置。《巴比籠》是一部傳統電影,但是同時,它又刪除了某些傳統動作電影的品質,搭載了現代動作電影的缺陷。150分鐘的片長,錯誤的結尾,讓人頭腦麻木的重複,所有這些都是現代動作電影故作驚人之舉的始祖。
電影從法國開始,一群犯人正要被運往惡魔島,位於南美的一塊荒蠻之地。綽號巴比籠的查理爾就在這群犯人之中。巴比籠是一個可敬的小偷,被指控謀殺了一個皮條客。在船上,巴比籠保護了路易斯·德加。德加是一個帶著眼鏡狡猾的知識分子,而巴比籠則是一個身強力壯的竊賊,兩個人如此對立,但發展出一段值得稱道的友誼。麥奎因和霍夫曼的表演自然生動。麥奎因跳動的心臟充滿了躁動,眼睛斜視,傳達出一個陰沉男人的典型特徵。同時,霍夫曼扮演的德加是一個被推入暴力世界的脆弱生物,他在這座殘酷的監獄之中痛苦掙扎,以保證自己的眼睛不被砸碎和自己鼻子的完整。
在第一次逃亡失敗之後,巴比籠被關進一間單人牢房,德加為他送去了椰子,這嚴重違反了惡魔島的規則。但是,當守衛們發現之後,巴比籠拒絕供認是誰給了他額外的補給。這當然會讓監獄官方大為光火,給巴比籠帶來了額外之苦。然而,即使他日漸消瘦,牙齒脫落,皮膚變得灰白,巴比籠也沒有出賣自己的朋友。沙夫納的目的是展現巴比籠的英雄主義行為,但是,巴比籠的忠誠看起來更像來源於他的倔強而不是勇氣。他和德加的友誼強迫性的,這種友誼來源於利益,不是人類自然的聯繫。自我犧牲是不能自圓其說的。
在巴比籠被從單人牢房內釋放出來後,他又開始計劃另一次逃亡。在這期間,除了幾次間歇性的動作場面,巴比籠的活動緩慢,令人昏昏欲睡。稍後,當巴比籠和德加開始逃亡之旅時,很明顯,故事開始向著終點衝刺了。沙夫納的的導演風格突然變得狂熱起來。在這部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脫獄電影行動中,兩個人躲過了紛飛的子彈,橫穿了恐怖的叢林,渡過波濤洶湧的大海,遭遇了土著和宏都拉斯軍隊。但是,唯一的問題是,電影並沒有在那終止。巴比籠一直在蹣跚前行,每一次看起來就要結束的時候,結果一定是讓我們失望。這就像一個人開著車總是在錯過轉彎一樣,帶來的是無休止的失望。巴比籠和德加的命運緊緊地糾纏在一起,這時,你很難分清誰是罪犯,誰是演員,誰是觀眾了。我們也很難在關心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也是一個恥辱,因為《巴比籠》本來可以成為一部更好的電影。
攝影
《巴比籠》中充滿了長鏡頭,這些長鏡頭負載了大量為了讓我們可以確信的信息,因為這些鏡頭中的背景是真實的,似乎觀眾也會因為這些「真實」而動容。沙夫納以為我們需要這樣的支持,因為他不是以巴比籠和德加的感受,而是以誇大的事件和超人式的裝腔作勢支撐這部電影,就像亨利·查理爾的原著所做的一樣。
演員
《巴比籠》中的主要演員達斯汀·霍夫曼在拍攝這部電影時已經是一位超級巨星了。他在《畢業生》和《午夜牛郎》中的表演把他定義為一個情慾演員,而<稻草狗>則隱藏了他突破喋喋不休式角色的能力。對霍夫曼來說,《巴比籠》是一個突破,他為所有他參與過的場景增添了一種情緒力量。
這部電影中的明星當然是史蒂夫·麥奎因。麥奎因是那個時代著名的動作明星,但,在今天,這個標籤很容易會給人留下錯誤的印象,因為在今天,動作演員往往意味著懶惰、貪食和大量無意義的臺詞。麥奎因是真正的動作演員,他能夠推動劇情,給角色以深度,不是簡單靠肱二頭肌吃飯的傻冒兒。
電影與原著
《巴比籠》改編自亨利·查理爾的自傳,但並非完全忠實於原著,做了幾處改動:
巴比籠和德加的年紀都做了大幅改動。在原著中,巴比籠是一個看起來像20歲小夥子的25歲年輕人,而德加是一個42歲的中年人。在電影中,德加要顯得年輕些,而巴比籠則要老的多。
電影中被僱用追擊脫獄者的人角色做了修改。
電影中,巴比籠在被送往法屬蓋亞那前的關押和審判都沒有出現。
在被押往惡魔島之前,巴比籠和德加互相了解很深,他們早已約定互相保護了。
原著中,德加並沒有參與巴比籠的第一次脫獄行動。
巴比籠最後一次逃亡被稍稍改動了一點,和原著中並不完全相符。
今年有一部片子十分令人驚喜,在此安利給大家——
《巴比龍》
《巴比龍》是查理·漢納姆、拉米·馬雷克出演的一部越獄題材影片,有不少影迷甚至把它稱為了「21世紀的《肖申克的救贖》」。
「湖南哥」查理·漢納姆,憑2017年《亞瑟王:鬥獸爭霸》和《迷失Z城》圈粉無數,拉米·馬雷克也在2018年《波西米亞狂想曲》中的精彩表演甚至成為了奧斯卡影帝的熱門人選。
2018年的這部《巴比龍》翻拍自1973年同名影片。1973年版的電影由好萊塢巨星史蒂夫·麥奎因和達斯汀·霍夫曼主演,影片的故事改編自法國人亨利·夏利埃爾根據親身經歷撰寫的同名半自傳體小說。
當年《巴比龍》在1973年發行放映後,引起了巨大反響,使得亨利·夏利埃爾的這本小說成為了世界範圍意義上的暢銷書。
《巴比龍》大略講的這樣一個故事——
1933年,職業扒手亨利·夏利埃爾被人陷害殺害一名皮條客,從而流放至大海環繞的法屬蓋亞那的監獄服刑。
因為胸前有一處蝴蝶紋身,所以同窗獄友都叫他「巴比龍」。
在踏入監獄的那一天開始,巴比龍就策劃越獄,但越獄是需要用金錢去賄賂看守,同時購買逃跑船隻的。
所以,他將目光投向了同時服刑的偽造專家,同時是百萬富翁的路易斯·德加(拉米·馬雷克飾),用保證德加安全的方式獲得其金錢資助,兩人結成攻守同盟。
其後,兩人越獄了兩次,都相繼被抓回,在第三次嘗試時,巴比龍終於成功,但德加卻永遠不能返回故土了。
時隔45年後,丹麥導演麥可·諾爾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將整個故事精簡化,將原著中關於殖民地色彩濃鬱的文學描寫部分摒棄,而將重點放在「信任」締結的友誼上。
同時加快了電影節奏,加深了「巴比龍」在獄中的心理描寫,用更現代的視聽語言交代了他面臨誘惑所做出的艱難抉擇,這方面,我覺得比1973年版做得要紮實。
在演員陣容方面,雖然我認為是比不上原版那般豪華,但出演巴比龍的查理·漢納姆這幾年的巨大進步有目共睹。2017年《迷失Z城》讓我對這名昔日的偶像派刮目相看,他在《巴比龍》中可說演技更上一層樓。
我同時還覺得「湖南哥」飾演的巴比龍要比史蒂夫·麥奎因更符合原型,一是年輕,二是氣質更桀驁不馴,三是更符合時代當下的審美,但最重要的是,塑造巴比龍這個角色的整個完成度來說,查理·漢納姆也不比史蒂夫·麥奎因遜色。
因為兩個版本的影片傳達的主旨側重點不一樣,所以2018版《巴比龍》對詮釋兩名主人公的性格和最後命運落點也不盡同,這體現在對原著刪節的大膽程度上,當然效果有好有差。
1973版總體來說更忠於原著,譬如德加是為了防止守衛向巴比龍開槍才被迫逃跑,但這版裡德加則是主動要求逃跑,這個主動性的加強可能會增加戲劇感染力——不甘於命運的安排而要選擇抗爭,但對於結尾來說,就有點收不住腳了。
首先是德加在土著村落中不想再逃,這個轉折有點生硬;
其次,在於他最後在能跳崖逃脫的情況下,自願留了下來,或許可以理解成他認識到自己要用餘生贖罪,但可信性大打折扣。
1973版則顯得圓潤自如,不那麼強調戲劇轉折,更加貼近生活。
但對於兩人友誼締造的塑造過程,2018版這要超過1973版,導演麥可·諾爾更聚焦於巴比龍與德加之間是如何建立「信任感」的,從金錢和安全需求到「患難與共」,可以清晰地認知到兩人性格和能力的互補和互助,直到巴比龍有機可乘,拋下德加單獨逃跑。
被關於單人牢房時,德加卻託人偷遞椰子,巴比龍此時的感動和愧疚,內心的掙扎讓觀眾感同身受,從而把握住了關鍵的情感線——
如何在最惡劣的條件下,從利益交換締造的攻守同盟轉變到對人性中「信任」這一道德原則的遵守,從此友情牢不可破。
這才是「自我救贖」的意味,從那一刻起,巴比龍洗滌了自己曾經的罪惡和不堪,抵達了心靈上的「更大的自由」,讓他相信了人間是有真情的,人性的美好也是足以戰勝惡劣環境的。
這一刻,被女友和司法不公造成的「被出賣感」平息了,充盈心中的不再是仇恨和冤屈,而是對自由的渴望。
這是1973版未曾到達的境地,1973版的《巴比龍》更傾向於「對命運的抗爭」,自由只是洗刷自己冤屈的墊腳石;
而這版,則真正詮釋了「什麼是自由」和「如何獲得自由」,自由的獲取是內在的,當一個人心靈解放時,環境就不可能束縛他,友誼之手讓靈魂安放時,一個人就能戰勝孤獨和黑暗。
再補充點電影背景,有些沒看過1973版或者原著的朋友可能會嘀咕,法國的重刑犯為啥要流放到離法國那麼遠的地方?
法屬蓋亞那位於南美的東北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交匯之地,是法國最早的殖民地之一,也是目前法國最大的一塊海外屬地,南美大陸最後一塊殖民地,直到今天尚未獨立。
其實,讓重刑犯流亡至海外殖民地其實是歐洲中世紀後,宗教改革興起的人道主義舉措。
沒錯,你沒看錯這個字眼,即使這麼艱苦的牢獄生活,相對於中世紀動不動就火刑和死刑,流放已經是很人道的舉措了,當然,人道是幌子,背後其實是不浪費勞動力。
大航海時代由於發現了美洲,加上黑死病和常年戰亂不休,歐洲人口損耗過半。
在這個前提下,為了讓海外殖民地種植園和礦山能有更多勞動力,加上不斷去開拓更多殖民地,換取金幣和銀子支援歐洲本土的宗教戰爭,當時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國、英國王室相繼做出舉措——
讓政見異議分子、宗教改革份子、死刑犯乃至重刑犯統統都趕出本土,去殖民地做工。
如今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都是這樣情況下開拓和建立出來的,只不過他們後來都獨立了。
另外,由於這些流放的勞動力還不夠,所以才有後來殖民帝國們到非洲掠奪黑人,賣身為奴到美洲的奴隸貿易。
片中這座沙洛倫監獄是1848年,歐洲諸國達成共識,廢除奴隸制度後,殖民地種植園的生產短時間內無法跟上的前提下興建的。
同時,法國政府也由於大革命的衝擊,基於巴士底獄發生過的教訓,更是將政治犯大量移至法屬蓋亞那(熟悉歷史的人應該也知道拿破崙二次流放的地方也是大西洋中鳥不生蛋的地方,最後一次是聖赫倫那島),從而建立的,一直到1970年代才廢除。
法屬蓋亞那境內98%是熱帶雨林,森林覆蓋率90%,由於熱帶雨林氣候帶來的瘧疾肆虐和監獄環境惡劣(存心將犯人慢慢折磨死),被海環繞,又無從逃跑,於是得了一個令人膽寒的美稱,叫做「惡魔島」。
從建立到廢除,約有80,000名犯人被送往這座惡魔之島,電影片尾也說過,大約一半人再也沒有返回過法國。
二戰後,由於靠近赤道,法國把自家的航天發射場建在了法屬蓋亞那,法屬蓋亞那因此成了世界航天中心之一,才算擺脫了這個罪惡之名。
來源:環球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