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小鞋子》,講兒童自己的故事

2021-01-08 1905電影網

時光網訊 藏語兒童電影《旺扎的雨靴》正在上映中。影片改編自才朗東主同名短篇小說:生活在藏地農區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擁有一雙漂亮的雨靴的。然而,等他擁有了一雙雨靴之後,卻一直沒有下雨。他盼望下一場大雨從而能夠在雨天穿上這雙雨靴……

在影院復工初期,很多新片都對並不明朗的電影市場持觀望態度,然而《旺扎的雨靴》勇敢地選擇了在這個檔期上映,讓觀眾走進影院時多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旺扎的雨靴》是第12屆西寧FIRST青年影展最佳導演獎獲獎作品,而導演拉華加也正是青海人。在今年的FIRST青年影展上,時光網與這位青年導演聊了聊《旺扎的雨靴》的幕後故事。

從故事來說,可能很多觀眾在觀看《旺扎的雨靴》時會聯想到《小鞋子》等伊朗兒童電影。在導演拉華加看來,《旺扎的雨靴》與《小鞋子》等「前輩」電影最大的區別是,「《旺扎的雨靴》是從兒童的視角呈現一個兒童自己的故事」,沒有過多地呈現「貧窮、生活的不容易……」

從這個角度來講,《旺扎的雨靴》可能是一部更加單純的兒童電影。

導演拉華加透露,他正處在後期製作階段的新片也是一部兒童電影,這部電影將與《旺扎的雨靴》進入他的「兒童三部曲」。

選擇在影院復工初期上映,導演拉華加坦言,想讓《旺扎的雨靴》給大家帶來一些希望和治癒。看過電影後,你是否感受到了這份「希望和治癒」呢?

Mtime:《旺扎的雨靴》是根據才朗東主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最早是什麼時候讀到這篇小說的?

拉加華:是在電影學院上學期間,在《西藏文學》雜誌上讀到的。當時被小說裡面的主人公打動了,所以就決定把它改成電影。

《旺扎的雨靴》預告

Mtime:《旺扎的雨靴》的故事很容易讓觀眾聯想到《小鞋子》等伊朗兒童電影,你在創作這部電影的時候是否有受到這些電影的影響?

拉加華:有影響。人家伊朗的這些兒童電影確實很經典,電影學院上學期間肯定也是必看的影片。

但是過去的那些影片可能都是藉助一個兒童的視角去呈現一個大人的世界,可能講的不是兒童的故事,貧窮、生活的不容易……類似於這樣的。但是《旺扎的雨靴》是從兒童的視角呈現一個兒童自己的故事,這也是這部影片的一個亮點。

Mtime:這個電影是在青海拍攝的嗎?具體是哪裡?

拉加華:是在青海拍的,青海海東,往機場那個方向去的化隆縣。

Mtime:你是在拍電影之前就去過那裡嗎?還是為了拍這部電影特意找了這樣一個小山村?

拉加華:特意找的。17年的5月份我們開始堪景,去了很多地方,發現很多藏區都是大同小異,很難找到跟故事很貼切的一個景。我們那時候就比較失落。

後來一個朋友說是你們可以去化隆,那個地方有個村莊,聽說有100年的歷史。我們就開車去了那邊。

到了之後,眼前的景色,包括村莊的質感,特別符合這個故事的背景。但這個村莊裡面交通不是很方便,也沒有賓館,住的地方也沒有。我們克服了各種困難,還是決定來這個地方拍。

Mtime:片中的演員哪些是你們選好帶來的,哪些是在當地找的?

拉加華:裡面的兩個主角(旺扎和拉姆)是選好的,演旺扎的父母的是專業演員,其他人都是在村莊裡找的。

兩個小演員是在我們在學校裡找的,當初也去了很多地方,做了不少的備選。因為兩個小演員是電影裡面非常重要的元素,如果兩個小朋友選的失敗了,你的這個戲可能就真的失敗了。所以我們非常謹慎,最終選了這兩個小朋友。我覺得他們兩個各方面都比較貼近故事本身的角色。

Mtime:兩位小演員之前演過戲嗎?

拉加華:沒有演過戲。開拍沒多久的時候,指導兩個小朋友演戲比較吃力,可能為了一場戲就要燃燒一天的時間。但是指導小朋友不像指導大人一樣,你一定要耐心。

比如大人的話你可以要求一些東西,但是小孩是不行的。你要耐心,你要慢慢地引導他們,讓他們慢慢地適應,慢慢地進入自己的故事。有了這樣一個默契以後,後半部分拍攝就輕鬆了很多。

Mtime:電影裡有好幾場學校的戲,孩子其實挺多的,在當地找的小演員是什麼狀態?

拉加華:他們之前沒見過劇組拍戲,會覺得很好奇。反正這些孩子在家裡也沒有什麼事情做,每天都在劇組裡待著,跟兩個小演員玩。尤其是演旺扎同桌的那個小演員。

之前副導演給我推薦的演同桌的演員是另外一個人,我也覺得還可以,就選了。但是最終演同桌那個孩子天天就在我旁邊待著,幫我抬一下凳子,幫我倒杯水,類似這樣的。我覺得他特別喜歡演戲這種東西,就說你來演同桌吧。他說,「我不演,你們不是已經選好了嗎?」可能當時剛好最開始選的那個同桌就在旁邊,他不好意思。

後來我們在拍同桌那場戲的時候,演同桌那個小朋友老是記不住臺詞,結結巴巴的。然後就說另一個同桌,「你來說」。結果發現他就一下記住了那些臺詞,後來就讓他演了同桌。

Mtime:電影裡,旺扎家的電視機是一個很重要的道具,電視裡多次出現了《西遊記》《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等節目,這些是你的童年記憶嗎?

拉加華:對,小時候特別喜歡看《西遊記》這些東西。《西遊記》在藏區流傳比較廣泛,因為裡面的內容是唐僧去西天取經,藏族人也有去西藏朝聖的這樣一個經歷,有一種共鳴吧。

Mtime:你童年時有沒有過和旺扎相似的經歷?比如特別想要一件東西,但父母就是不給你買?

拉加華:對,小時候特別喜歡一些東西,然後想得到它。我覺得這個不光是旺扎,現在的小朋友也都有類似的共鳴。

我們在柏林放映的時候,國外的一些小朋友觀眾也說有類似的共鳴。比如他們喜歡一個小狗,但父母不給他們買,然後小朋友就一直求父母。還有些小朋友站起來說,自己喜歡蘋果手機,然後父母不給他買……電影裡的雨靴是一個符號性的象徵。

這種「雨靴」我覺得大人的世界裡也有,但是大人世界裡的「雨靴」是比較理性化的。沒有小朋友那麼單純。

Mtime:電影裡旺扎的父親不願意給兒子買雨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家裡沒有閒錢,但是電影並沒有特別著墨於現實的殘酷這一點。你在這部電影裡主要想表達的是什麼?

拉加華:主要是想探討現實和夢想的一些區別。可能是父親這條線代表著現實,旺扎這條線代表著夢想。包括影片的結尾,為什麼給一個開放式的結尾?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Mtime:《旺扎的雨靴》選在影院復工的初期上映,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拉加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這部影片是從西寧FIRST影展走出去的,所以希望通過電影節的力量,讓這部影片能走得更遠。

第二是因為影院停業了這麼長時間,最近才慢慢恢復。希望《旺扎的雨靴》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希望和治癒。

Mtime:今年的疫情有沒有對你的工作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拉加華:會有影響,之前的很多工作推遲了。比如說去年拍的影片,後期一直拖到現在,還在做調色什麼的。

Mtime:目前正在做的這部電影是什麼類型?

拉加華:正做的這個是也一個兒童片。想做一個兒童三部曲,做成一個系列。

Mtime:《旺扎的雨靴》關注的是現實與夢想,現在這部想探討些什麼?

拉加華:主要是探討親情、父子關係,然後人與自然。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保護黑頸鶴的故事。

兩個小朋友找到一個受傷的黑頸鶴。黑頸鶴每年要飛到雲南去過冬,這隻受傷的黑頸鶴飛不了了,兩個小朋友就養著它。到了冬天,他們就想送黑頸鶴去雲南過冬。兩個小孩就騎著摩託車出發了,他們不知道這個路程有多遠。然後父親在外面做生意,一直不在家裡面,知道這個事情以後立馬就回來了,找兩個小朋友。找到兩個小朋友以後可能有一些衝突,但最後父親還是決定幫他們一起完成這個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彌合了他們的父子關係。

Mtime:你一直在堅持拍藏語電影,藏語電影想走進市場,被更多的觀眾看到,你覺得需要做哪些努力?

拉加華:我覺得在不失去原有的民族特點的情況下,儘可能出現一些不同題材的影片很重要。

Mtime: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藏族電影都是藝術片,你未來想不想嘗試一些商業類型的藏語電影?

拉加華:肯定有這方面的想法,但是也得看跟影片之間的一種緣分。

相關焦點

  • 不同於《小鞋子》,講兒童自己的故事
    在今年的FIRST青年影展上,時光網與這位青年導演聊了聊《旺扎的雨靴》的幕後故事。從故事來說,可能很多觀眾在觀看《旺扎的雨靴》時會聯想到《小鞋子》等伊朗兒童電影。在導演拉華加看來,《旺扎的雨靴》與《小鞋子》等「前輩」電影最大的區別是,「《旺扎的雨靴》是從兒童的視角呈現一個兒童自己的故事」,沒有過多地呈現「貧窮、生活的不容易……」從這個角度來講,《旺扎的雨靴》可能是一部更加單純的兒童電影。導演拉華加透露,他正處在後期製作階段的新片也是一部兒童電影,這部電影將與《旺扎的雨靴》進入他的「兒童三部曲」。
  • 兒童電影《小鞋子》,認識不同的拍攝鏡頭在電影中所傳達的意義
    這雙又髒又不合適的鞋子,讓莎拉在上學的路上始終垂頭喪氣,體育課上還使勁地將自己的腳藏到同學的身後。隨後,當莎拉跟隨那位小女孩回家的時候,這也是觀眾特別想知道的:莎拉是否會去要回那雙原本屬於自己的小鞋子。
  • 豆瓣9.2《小鞋子》|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感人的兒童電影及現實啟發
    它雖然被定位成兒童電影,我卻認為,《小鞋子》值得陪伴我們一生。——@悅讀拾光電影電影《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豆瓣評分9.2,上映於1997年,是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伊朗電影,獲1999年蒙特婁電影節最佳影片等。
  • 滿懷善意與希望,不停奔跑的《小鞋子》
    於是伊朗的導演們從兒童視角切入,以純真、善良的兒童視角講述故事,形成了帶有中東文化氣息的一道別樣特色,也使得伊朗的兒童電影在全世界享有盛譽。而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的這部《小鞋子》更是箇中翹楚,是伊朗電影史中,首部入圍奧斯卡,得到主流認可的影片。
  • 《小鞋子》《天堂的孩子》
    3.貧窮的特色可以有很多的表達方式,可以拍破爛不堪的布條廢鐵,也可以拍噁心的汙水,但是電影本身就是講究形式感的,是為了更好地對焦於故事情節,而不是無所謂的紀錄破破爛爛,《小鞋子》是窮人的故事,但不是窮困的展覽,而是表現人的智慧,如何解決窘困和維持面子問題,孩子們有著自己渡過難關的聰明辦法,他們本來都在一個學校,可以利用男生和女生分別輪換上課機會輪換穿鞋,這在人們看來有些幼稚可笑
  • 從《小鞋子》看伊朗電影馬基德·馬基迪的幕後魅力
    影片中風景如畫的伊朗某地,當地人民的生活寫照,故事在此情此景真實發生。在這樣的影片裡,你會思索出某個道理,又或者你會喜歡上某段詩句,進而愛上伊朗電影,愛上這個謎一樣的國家。隨著電影工業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地不同風格影片爭相跳出自己的國家,躍入每個人的視野,伊朗電影便是其中之一。
  • 苦難教育經典《小鞋子》,太催淚了
    其中,第一部就是《小鞋子》。 故事很簡單,主要講一對貧窮的兄妹與一雙小鞋子的事,小哥哥阿里將妹妹的鞋子弄丟了,但是家裡已經買不起一雙新鞋子了,後來學校將舉辦運動會,如果跑步贏了的話會獎勵一雙鞋,於是阿里開始了他的「奔跑之路」。
  • 《小鞋子》:天堂的孩子
    《小鞋子》這部電影,以這阿里莎拉這兩個兄妹和一雙鞋之間的故事為電影主要線索展開敘述。兄妹倆出生在中亞地區一個貧民家庭,有著兒童特有的單純天真,真可謂不食人間煙火,通過平凡瑣碎的生活小故事展示出了人世間難得的真善美,從而也折射出了成人世界的世俗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反思。
  • 《小鞋子》伊朗名導馬基德透露,明年開拍一部中國電影,很可能就在杭州拍
    1997年,馬基德·馬基迪憑藉《小鞋子》成為蜚聲世界影壇的伊朗導演。這次電影沙龍以「唯愛無須高歌:從《小鞋子》到《太陽之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生活哲學」為主題,回顧了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的電影之路,並就馬基德的電影理念和創作方法等進行了交流。提起《小鞋子》的創作,馬基德導演說那是一段艱苦而難忘的歲月。《小鞋子》和他的其他電影一樣,靈感都來自現實生活。
  • 豆瓣評分9.2,兄妹共穿一雙鞋一部超感人的兒童電影《小鞋子》
    《小鞋子》評分9.2這部電影中導演對貧窮的表現非常寫實,既有貧窮生活裡的一地雞毛,也有貧窮困苦中的一家人的善良和努力。就是這樣一部樸實無華的電影卻帶來了最真實的感動電影劇情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9歲的男孩阿里和他7歲的妹妹薩拉共穿一雙鞋上學的故事,故事的中心圍繞著鞋子展開小男主阿里出生在伊朗的一個貧困的家庭,妹妹僅有的一雙鞋子壞了,他正拿去給修補,返回時幫家裡買土豆,阿里將修好的鞋子放到了菜店門口,不幸的是,他放在塑膠袋裡面的鞋子,被拾荒老人誤認為是垃圾給拿走了,阿里在菜店裡走出來反覆尋找都找不到
  • 伊朗電影NO.1,質樸家庭情《小鞋子》
    今天,我們就看一部講述質樸家庭情,該片是目前在中國,伊朗電影NO.1,它的名字叫《小鞋子》。《小鞋子》劇照《小鞋子》的故事非常簡單:在一個家境貧寒的伊朗家庭裡,有做工的爸爸,家庭主婦的媽媽,和還在上學的哥哥和妹妹四個人。
  • 馬基德·馬基迪:拍攝兒童影片對我來說是責任
    自1998年拍攝作品《小鞋子》入選199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同時也是伊朗電影第一次入選奧斯卡電影,他開始了漫長而讓全世界關注的電影生涯。馬基德·馬基迪在本次大師班中回顧了自己的創作生涯,他認為,拍攝兒童影片對他來說是一種責任。他自述在兒童時期的生活回憶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
  • 豆瓣9.2《小鞋子》: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主題呈現3個角度解讀
    《小鞋子》是馬吉德·馬吉迪1998年的一部作品,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影片。雖是孩童演繹,卻是獻給成人的童話,以孩童的視角來喚醒人們對於自己童年時的記憶,讓觀眾認識到貧困生活並不能改變純真善良、快樂幸福的心理狀態。
  • 這部被稱為最純真的電影:伊朗的《小鞋子》你應該看過吧?
    可以說,他們的電影是把西方電影意識和自己的民族傳統結合得最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影片之一,它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展現人性的純粹和本真。在很多情況下,這部電影都被當作一部兒童電影來看待,其實,這是一種誤讀。讓一個幼小的心靈去承受一個並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折磨,這已經不是以童趣為主要特徵的兒童電影所能承受的主題了。但是這種分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極其完美動人。
  • 伊朗國寶導演馬基迪看上杭州,《小鞋子》《太陽之子》之後要拍一部...
    這位擅長以兒童的視角講述故事的導演,分享了自己的最新動向:他正在籌備一部中國兒童電影,將在明年4月開拍,而且還和疫情相關。這個純中國的故事,將全部選中國演員主演,而且會沿用他一貫選角的風格,從素人中尋找主演,「下一步面臨的問題,就是怎麼在這麼多中國人中選到合適的演員。」馬基德透露自己在拍經典作《小鞋子》的時候,在伊朗海選了兩萬人,才選出兩個最合適的演員。
  • 伊朗電影《小鞋子》: 有一種窮,叫「人窮志不窮」!
    伊朗電影《小鞋子》是1997年的電影,直到如今仍然是經典,每看一次,都感動到淚流滿面。兩個孩子是主演,沒有大場面,沒有特效,就是安靜地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我想,這才是電影最本質的一面,也是我們熱愛電影的理由吧。在豆瓣電影得分9.2,排名62名的《小鞋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阿里在去幫妹妹取修理的舊鞋時,把舊鞋弄丟了。
  • 豆瓣高分親子電影——《小鞋子》,一部被尊重的電影
    《小鞋子》是伊朗導演馬基德1997年拍攝的電影。但這並不是一部悲傷的電影,也沒有刻意展示深刻的道理。就這樣簡簡單單的讓你看著哭,看著回憶自己的童年。《小鞋子》至今依然是伊朗最出名的電影之一。豆瓣評分高達9.2分。從小孩的視角娓娓道來。
  • 繼阿巴斯後又一伊朗國寶導演馬基迪看上杭州,《小鞋子》《太陽之子》之後要拍一部中國電影
    這位擅長以兒童的視角講述故事的導演,分享了自己的最新動向:他正在籌備一部中國兒童電影,將在明年4月開拍,而且還和疫情相關。這個純中國的故事,將全部選中國演員主演,而且會沿用他一貫選角的風格,從素人中尋找主演,「下一步面臨的問題,就是怎麼在這麼多中國人中選到合適的演員。」
  • 豆瓣評分9.2《小鞋子》:生活貧困未必是真的貧困
    《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是伊朗的兒童電影,也很適合大人看的童話,豆瓣評分9.2。這是一部很老的電影,故事很簡單,淡淡的,沒有很深的情感渲染。可是看完還是滿滿的感動,它曾經獲得7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獎。故事講的是一個貧窮的家庭,哥哥弄丟了妹妹的鞋子,導致妹妹去上學沒有鞋子穿。
  • 天堂的孩子,都有一雙《小鞋子》
    觀賞完《小鞋子》這部電影後,小編突然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部《》是伊朗1997年的一部電影,主要內容為一個貧困家庭的小男孩小阿里,不小心把自己妹妹鞋子弄丟以後發生的各種故事。再買一雙不就行了,這還要拍成一部電影,可要知道故事背景是97年的伊朗,特別是故事主人公的家庭條件窘迫,再加上母親重病,父親收入不穩定,一雙鞋的價錢,可能也是家庭維持生計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