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工程師轉行「收破爛」,垃圾回收毛利40%

2020-12-24 社會創新家

撰文 ▏浮琪琪

編輯 ▏肖泊

垃圾分類的流行陣風從上海刮到北京,一時間,垃圾桶銷量猛增,環保股表現搶眼,甚至還催生了網約代收垃圾服務。如今,家庭、社區還擺置著那些不同標誌的垃圾桶,但這場運動熱潮已漸趨冷卻。

「推得比較激進,成本很高,大家感覺又麻煩又被迫。然而垃圾分類涉及每一個人的改變,是一個系統工程,不科學不合理的做法不能持久。」成都奧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汪劍超向《社會創新家》表示。

汪劍超一直在嘗試用商業手段解決垃圾分類回收問題,在他看來,政府之所以在垃圾分類上耗費巨大卻成效不佳,主要原因是垃圾分類缺少可持續模式。成功的關鍵,是要在市場中找到合理的利潤空間。

汪劍超與5噸塑膠袋

1

從微軟工程師到垃圾分類

2019年7月,上海在全國率先啟動強制性垃圾分類,違者按規定處以罰款。隨後,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規定46個城市施行垃圾強制分類。

同一時期,汪劍超被媒體頻繁約訪。因為他創立的成都奧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垃圾分類領域表現突出,3年內拿到京東、峰瑞資本投資。從上海開始的垃圾分類風潮,在汪劍超眼裡是「運動式」的,註定不會成功。「有人推的時候會做,一旦沒有人推,慢慢就會停下來。」這一輪垃圾分類熱潮經歷大刀闊斧推進、密集引發爭議後,風頭一過,便偃旗息鼓。

汪劍超的預測基於多年來圍繞垃圾分類的觀察和實幹經驗。他從2011年入行,九年裡從一個門外漢轉為領域行手,基本能對垃圾分類背後的模式「成」與「不成」做出判斷。

在汪劍超看來,一個科學合理的運作模式是垃圾分類成敗的關鍵,也是他跨界以來一直在探索的事情。

對「模式」的執著,也許可以追溯到人生前三十年對他的影響。

1998年被中科大計算機系錄取,讀過比爾·蓋茨傳記並深受影響。畢業後前往中科院軟體所讀研,2005年入職微軟中國,做過軟體工程師和產品經理。2011年,汪劍超離開微軟,回成都加入朋友做垃圾分類的創業公司,擔任執行總裁。

幾年間,公司業務拓展迅速,在成都小有名氣,並得到來自政府的補貼。2016年,汪劍超與公司創始人產生理念分歧:「拿政府的錢,按照政府習慣的方式做事,不做就沒有錢,沒有錢就無法推進。我主張不拿補貼,轉向市場化,但創始人覺得政府這塊好不容易走上正軌……」那一年,汪劍超選擇離開,創建了自己的公司「奧北環保」。

汪劍超在奧北

2

垃圾分類如何走得遠?

圍繞垃圾分類,汪劍超有兩個基本判斷:一個是拿補貼沒有競爭力,走不長遠;一個是傳統的垃圾分類成本高問題多,不可持續。針對這兩個痛點,他帶領技術團隊,研發出一個智能化的垃圾分類系統。

系統為用戶規劃了一個完整的垃圾回收流程:

首先通過奧北環保小程序註冊成為會員,花10元錢購買帶二維碼可追溯的環保袋。接著,查找垃圾自助投放點,掃碼開門領袋子。回家將塑料、紙張、金屬等14類可回收垃圾裝袋,前往投放點投放垃圾,換取新袋持續參加。

整個垃圾分類只依靠軟體和機器,「理論上,一個用戶可以這樣做一輩子垃圾分類,一次都不用跟我們見面。」這種智能化、無人化的回收系統,使得汪劍超僅用一個20多人的小團隊,在成都支持了160多個社區和300多個單位參與垃圾分類。

個人用戶參與垃圾分類流程

「像上海,如果採用這種智能化系統,就不存在僱傭人監督,限制特定時間和地點才可以扔垃圾,成本被極大縮小。」汪劍超對《社會創新家》說。

為了最大程度地對用戶做篩選和激勵,汪劍超設計了兩個特別機制。一個是環保袋付費使用,引導用戶為環保付出成本,刺激用戶更好地做垃圾分類。一個是按照垃圾重量,折算市場價給用戶直接返現,用戶可以在小程序上實時查看收益、隨時提現。

雙重激勵下,奧北目前在成都運轉了400多個自助投放點位。在成都運營兩年後,2019年8月,奧北進入北京,被一個社區購買服務。汪劍超的打法不太一樣,不是「跪求」居民垃圾分類,而是向參與垃圾分類的機構收費,「因為垃圾分類是社區的需求,我們用專業服務替社區解決問題,而不是社區賣資源位給我們。」

社區採買服務花了近3萬塊,「其中2萬塊是社區建自助投放點,採買奧北設備也就4000塊。我們把價格門檻儘可能放低,現在買套垃圾桶就差不多1000塊。」汪劍超說。

位於北京朝陽區的奧北智能投放點

投放點建成一個月,該社區有150多位居民參與,奧北收到3.3噸可回收垃圾。

「我們回收的種類比他們賣廢品的種類更多。價格和市場價一致,一個月社區能有三四千塊錢的返利,居民熱情很高。小區內也沒人隨意堆放廢品,亂翻垃圾桶的現象也逐漸沒有了。」汪劍超對《社會創新家》說。

3

公益還是商業?

熱潮之下,提供垃圾分類解決方案的公司也湧現出來。汪劍超形容這是一場行業的狂歡:「有這麼多錢,這麼多的政府採購,一些人心態就是先拿到錢,花了再說。」

有拿到錢的同行找他訴苦,稱垃圾分類是個「無底洞」。「行業達成一個比較痛苦的共識——如果沒有可持續的模式,一旦政府不給錢,大量人力物力推的垃圾分類都得停下來。」

就汪劍超觀察,是否有合理的利潤空間,直接影響垃圾分類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制約國內垃圾分類能否有效推進的關鍵因素。

奧北模式不依靠政府補貼,企業自主盈利,從而支撐系統長期運轉。利潤與其說是「賺」的,不是說是「省」出來的。

奧北的14種垃圾分類標準

從前回收垃圾要經過廢品收購、收購站分揀、打包廠打包,最後再送往使用可再生資源的工廠,多次中轉,效率低,成本高。奧北的垃圾回收模式將這一過程做了壓縮,居民前期做好垃圾分類,員工定時收走垃圾,轉運到奧北工廠統一分揀稱重,接著賣給需要可回收原料的工廠。

奧北分揀廠

汪劍超認為,這一智能化系統將垃圾分類的成本在合理範圍內做了最大化壓縮,是對「收破爛』的升級改造。奧北環保可以從中獲得40%的毛利,不但能支撐返現給居民,還能支撐奧北環保的運營成本。

「不僅讓我們這些做垃圾分類的企業活下來,還有讓那些買可回收垃圾作為原材料的工廠也能活下來。如果垃圾分類的成本降不下去,原材料越來越貴,工廠使用再生資源的動力越來越低,那整個垃圾分類就無法推進。」汪劍超對《社會創新家》說。

2019年,奧北環保拿到「向光獎社會企業類潛力獎得主」,很多人認為他站在商業與公益的跨界處。到底是公益還是商業,抑或如他人所說,是「公益+商業」?汪劍超並不特別在意,他只想用自己能想到的,最有效的辦法來解決一個社會現實問題。

宜家商場顧客帶孩子參與垃圾分類

他算過一筆帳:「譬如成都,一天產生15000多噸垃圾,以前是填埋,一天埋3000到4000噸,十年埋不下了,改建焚燒發電廠,可每天還超1000到2000噸垃圾燒不完。全國都是如此,建廠的速度趕不上垃圾增長的速度。」

汪劍超專門了解過日本的垃圾分類。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瘋狂建垃圾廠,而推行垃圾分類以來,2000年後日本再無新建焚燒廠。「垃圾分類幫助我們實現三個過程:垃圾減量化、垃圾無害化和垃圾資源化。」

2019年底,汪劍超團隊做出一個決定:對外輸出系統和設備,在全國複製代理「奧北模式」。

「全中國這麼大市場,我們是吃不下的,而政府花大量的錢讓很多企業去做垃圾分類。可是他們赤手空拳做不成,我們是有槍的,那把槍發出去,讓大家拿著槍去打這場仗。因為我們的共同敵人不是同行,而是可能圍城的垃圾。」汪劍超說。END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超級破爛王」汪劍超:給垃圾貼個「身份證」
    扔垃圾也搞「實名制」  成都市錦江區錦州花園小區。周日一大早,居民們拎著大小不同的袋子,排成了一個長隊。每個袋子上都貼著一個二維碼,袋子裡是他們攢了一周的各種可回收垃圾。對戰「垃圾圍城」  汪劍超最早是微軟中國的一名工程師,第一次去美國總部出差時,在員工餐廳吃完飯,他發現,不僅要自己丟垃圾,而且要分類,廚餘、餐盒、紙巾這些垃圾是要分開放的。「連丟垃圾這麼一件小事都如此細緻,給了我極大的震撼,也感受到國內外居住環境差異這麼大是有原因的。」
  • 男嘉賓剛說收「破爛」,24盞燈全滅,孟非:告訴他們收什麼破爛
    之前的一起節目中,一位穿西裝的男嘉賓上臺,說自己是收「破爛」的,立馬25盞燈全被滅,看到這種情況,孟非也是直接問男嘉賓:告訴他們你是收什麼破爛的。大概意思就是說他們覺得收破爛很髒,而且非常的不體面,最重要的就是收入少。也只能說這群拜金女目光短淺,這位鄒先生穿著得體,一身名牌西裝,卻被他們認為是傳統的收垃圾,而且出現了24盞燈直接全滅的情況,也難怪孟非都看不下去了。
  • 疫情下的小區垃圾分類,沒人收的破爛家裡存,易腐垃圾送去農場給...
    「今天你這袋垃圾裝得太少,袋子有點浪費,我給你打3分吧。」每天早晨7點半,王林珠阿姨都會拎著家裡的易腐垃圾去樓下倒。阿姨家住餘杭崇賢北秀向陽苑,這是個回遷房小區。疫情發生後,餘杭區推行的「虎哥回收」家庭幹垃圾回收服務停運,小區居民就把可回收垃圾攢起來,放陽臺存著;每天要倒的易腐垃圾,家家戶戶堅持分類,集中送到黑水虻昆蟲農場生物分解。沒人收的破爛家裡存,易腐垃圾堅持分類早晨6點到8點半,傍晚5點到7點半,是向陽苑小區定點投放易腐垃圾的時間。
  • 經典打臉:收「破爛」小夥上臺,24盞燈全滅,孟非:說說收啥破爛
    在一期節目中,有一個自稱是收破爛的小夥,剛站在臺上話還沒說完就遭到全場滅燈,氣氛尷尬不已。在接下來的環節中,這位小夥表示自己已經37歲了,因為工作太忙而沒有時間談戀愛,因為受不了父母的催促,才來到這個舞臺想尋找自己心儀的女神。很多女嘉賓在聽說他是收破爛後就一臉不屑,表現地對他很不尊重,根本沒有心思聽完他的自我介紹。
  • 從微軟跳槽到創業新生,「超級破爛王」的情懷永不褪色
    汪劍超,一個80後年輕人,25歲時的他從中科院軟體研究所畢業後進入微軟亞洲工程院做了一名軟體工程師,擁有前半生單純的學霸成長史的他對工作也始終有一份純粹,就像他依然記得他同事曾鼓舞他的一句話,「你的工作是在做每天幾千萬、上億人都使用的產品,你稍微做點改動,就在影響全世界」。
  • 網際網路+垃圾分類能否解決垃圾處理難題?
    在每年產生的15億多噸建築垃圾中,再生利用的僅有幾千噸。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生活垃圾還在以每年5%至8%左右的速度遞增,不少城市面臨著「垃圾圍城」的難題。要實現垃圾的最大化利用,前提便是垃圾分類。
  • 「鐺鐺車」不見了,垃圾回收卻「響噹噹」
    變化源於今年5月的一項創新工作——通過政企合作,湖州將曾經走街串巷的「鐺鐺師傅」收編,並在中心城市建設28座固定式回收服務站點,通過「固定站點+移動回收」「線上預約+線下即收」的雙軌道模式,實現了可回收物全品類應收盡收。目前,湖州市已收編「鐺鐺師傅」80餘名,日均處理可回收垃圾120噸。近日,我跟著變身垃圾回收專員的「鐺鐺師傅」,體驗他們工作的變化。
  • 可回收大件垃圾:「粉身碎骨」都是寶
    小時候,胡同裡經常會聽到「收破爛兒」的吆喝聲,孩子們則拿著幾個啤酒瓶、一摞廢報紙,飛奔而出。數一數,稱一稱,1.2元。接過錢,孩子們便直奔小賣部。後來,街上沒有了吆喝聲,家裡不要的紙殼、瓶子也都丟進了垃圾桶。在小區垃圾桶的角落裡,偶爾還能看到被丟棄的沙發、椅子、床墊等。人們管它們叫「廢品」。
  • 打造「網際網路+垃圾分類」2.0版 建一座看不見的垃圾處理廠
    在每年產生的15億多噸建築垃圾中,再生利用的僅有幾千噸。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生活垃圾還在以每年5%至8%左右的速度遞增,不少城市面臨著「垃圾圍城」的難題。要實現垃圾的最大化利用,前提便是垃圾分類。
  • 廣內劃定餐廚垃圾收運線路,手機查看垃圾車位置,「定製」回收!
    垃圾回收車的回收線路和到達時間這是什麼「神仙」操作???跟著小編一塊兒瞅瞅去黑科技 垃圾「定製」收運近日,廣內街道聯合環雅麗都西城環衛第八分公司,以轄區103家餐飲單位、黨政機關及學校食堂、31個實行垃圾分類的社區為試點,推出了2類共4條餐廚垃圾「定製」收運線路
  • 每天回收近200桶餐廚垃圾 跟著餐廚垃圾收運員看「餐食節約」
    這些垃圾中有多少是剩飯剩菜?長沙每天又能回收多少?這些答案相信餐廚垃圾收運員的感受最直觀。8月14日,三湘都市報記者跟隨湖南聯合餐廚垃圾處理有限公司(簡稱「聯合餐廚公司」)收運員的腳步,聽他們講述餐廚垃圾回收的故事,以及垃圾桶中剩飯剩菜的變化。
  • 分類後的垃圾去哪了?——深度體驗在「垃圾回收公司」上班的一天
    垃圾分類政策也催生出了不少新產業和新產品,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遊戲近半年來就層出不窮,桌遊中也出現了很多有關「垃圾分類」的遊戲。如《垃圾分類王(Trashman)》,《分了吧》和《快!分了吧》等。2019年年底,一刻館和果殼網就聯合出品了一款垃圾分類主題桌遊——《未來回收公司》。
  • 收「破爛」小夥上非誠勿擾,24盞燈全滅,孟非:說說收什麼破爛
    鄒先生自稱自己是一個收破爛的,並且自己的工作非常普通,沒想到,全場的24盞燈全滅掉了,讓人非常驚訝。 其中有一個女嘉賓表示:"收垃圾很髒的 可以看出女嘉賓話語中的諷刺意味,似乎有些看不起收破爛的人
  •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8% 龍華垃圾分類攻堅戰全面提速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23日訊(晶報記者 張丹珣 袁冰清 通訊員 李源輝)2020年,龍華區城管和綜合執法局積極響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召喚,堅持踐行五大發展新理念,圍繞分類投放、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等重要環節,緊扣提升分類質量、促進源頭減量、推進能力建設「三個目標」,堅持同頻發力、上下聯動,有效促進生活垃圾分類全鏈條閉環提升,目前全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
  • 濱州垃圾分類標準出爐!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其他垃圾...
    單位辦公和生產經營場所,應當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進行分類,集中供餐的單位應增加廚餘垃圾分類;住宅小區應當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進行分類,鼓勵有條件的實施廚餘垃圾分類;市政道路、園林景區、交通樞紐、文化體育、商業娛樂等公共場所,應當按照可回收物、其他垃圾進行分類。
  • 垃圾分類看朝陽丨手機預約可回收垃圾上門收
    近日,朝陽區東壩鄉東澤園社區智慧管控平臺「智慧家APP」上新了「預約回收」新功能,居民只要在手機上下單,可回收垃圾便有專人上門收取,還能獲得積分獎勵,用於兌換現金優惠券。早上,居民張小龍收拾了家裡積攢的礦泉水瓶、啤酒瓶、快遞箱等可回收垃圾,然後拿出手機打開社區的智慧管控平臺「智慧家APP」,打開「預約回收」按鈕,填寫家裡的地址、垃圾種類和數量,預約第三方公司上門回收剛收拾出來的可回收垃圾。
  • 凌晨穿梭在鐵路線上收「破爛」
    循著偶爾響起的、壓低嗓門的「嘀、嘀」兩聲汽笛,一群黃馬甲、一組軌道車正在忙碌著進行回收鋼軌作業。都是上門兒的買賣,用不著吆喝兩臺重型軌道車一前一後,形成牽引動力;兩臺平板車相連,臨時搭建起一個鋼軌「倉儲庫」;一臺軌道吊不斷將鋼軌吊上車廂碼放整齊;車下十幾名身著黃馬甲的鐵路工人正在忙碌著。「今天的主要任務是回收京通線南大廟站的鋼軌。」
  • 95後寶媽月收10噸廢品,賺6千塊還有五險,回收垃圾也能致富
    在章丘雙山小區,楊女士通過小程序下單,寫清楚廢品數量、種類以及上門時間後,到點回收員們就會上門收廢品。當然對於回收員們來說,回收的工作其實不少,最主要的還是要分類裝袋,花紙盒、塑料、舊衣服……從楊女士處曉輝收了61公斤的廢品,而這天上午,她還要去該小區的另外3家回收廢品。
  • 收破爛不再是廢品回收的代名詞 滴嘟一鍵下單回收平臺
    實際上現如今選擇廢品回收的人員越來越少,因為在人們固有的觀念當中,常常有這麼一個意識,那就是認為收廢品就是收破爛的,不僅環境差而且每天還要起早貪黑的做,因此在新的時代裡很少有人會選擇傳統的廢品回收。但是也不意味著真的就沒有人做這一份工作了,實際上在當下新的廢品回收形式通過網際網路+廢品回收的方式呈現出來。
  • 這類垃圾無人問津,回收難,怎麼辦?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實施三月有餘,成效顯著。不過,不少市民和社區反映,塑料泡沫及廢玻璃少人問津,面臨回收難問題,呼籲完善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體系。線下:塑料泡沫難回收卡在運輸環節「太輕了,不值錢沒人要啊。」8月20日中午,收廢品的楊師傅正蹲在雍和宮附近一處密閉式垃圾收集站外,大量的塑料泡沫箱、塑料泡沫板隔著牆頭扔了出來,楊師傅將它們裝袋裝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