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堂課 | 這輩子最珍貴的記憶

2021-02-19 遼寧何氏醫學院

各位親愛的同學們:

        剛才我一直在流淚。今天真是個既傷感又高興的日子。我感傷,因為今天之後,優秀的你們就要離開何氏校園。在何氏這片土地上,你們笑過、哭過、感動過、質疑過,感受過成功的喜悅,經受過失敗的挫折,體驗過感恩的情懷,獲得過志願服務的滿足……你們就像一顆顆來自五湖四海的種子,在何氏這所沒有圍牆的大學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你們在這裡揮灑過青春,保留過記憶。

        我剛才浮想聯翩,就是覺得我們過去的付出值得。我記得當時我和向東發現了這個美麗的風水寶地。朋友說你們哥倆在這建個別墅,我們說我們要把這塊福地獻給中國的教育,因為教育能夠改變中國!我們把賣房子的錢用在辦學、做教育,是我人生當中、是何氏家族人生當中最值得的事。向東頭髮越來越少,我的頭髮越來越白,但是我們都認為這些值得。

       我要祝賀你們。因為精彩的未來在等待著你們!從明天開始,你們將要步入真正的社會,開始人生新的旅程。

       如果說大學是一本書的話,今天,這本書終於翻到了末頁,如果說在開學典禮上我舉著磚頭和你們說的話是大學這本書的「序」,那今天我來為你們這本書填上最後的「跋」。

        中國當今社會快速發展,即使是我們在大學裡把所有的時間都用於學習也趕不上趟。你們即將面臨的是一個挑戰與機遇並存的世界,我希望大家帶著信心走出遼寧何氏醫學院,去迎接你們可能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挑戰。

        同學們,你們即將投入到社會建設和中國經濟發展的熱潮中,就像我在大家開學典禮舉的那塊磚頭一樣,就像我們遼寧何氏醫學院的大樓拔地而起,它就是靠一塊磚一塊瓦建立起來的,而各位同學們就是這塊磚、這塊瓦,用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進程當中,用在我們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當中,你們一定會非常的出色!

       因為遼寧何氏醫學院教給了你應該有的自信和能力,我期待你們的成功。我常聽我們同學去實習的單位的領導和老師們經常讚揚你們說,現在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何氏的畢業生與其他學校的畢業生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有很強的辨識性,他們是那樣的有禮貌、那樣的能交流、那樣的善於溝通、那樣的有業績、有團隊精神。聽到這些的時候我十分感動,感動於我們當時擁有的夢想,離現實越來越近了。夢想是一種偉大的情懷,夢想應該成為何氏人的一種價值觀、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成功的習慣,所以同學們無論走到哪裡,不斷擁有自己的夢想,從小的夢想到大的夢想,從近期的夢想到長遠的夢想,堅持自己的夢想,擁有夢想的人一定會成為領袖,而沒有夢想的人永遠是跟隨者。還有一句話叫「如果你不知道去哪,你就哪也去不了」。

        感恩,我坦率的講,感恩就是做人啊!我沒有看到哪一位同事,哪一位領導,哪一位家長,哪一位老師,會喜歡一個不感恩的學生,而何氏的同學,與其他學校最大的不同就是因為擁有了感恩的特質,在哪裡都受歡迎。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希望大家把「感恩」從何氏帶到社會中去,帶到你的工作中去,帶到你未來組建的家庭中去,帶給你的孩子,希望大家記住「感恩」。

        在同學們畢業以前,我再強調一次什麼叫學問,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教育給大家留下了一個非常嚴重的悖論,認為學問是這個人是碩士、是博士、是在哪讀的書。這不是我們何氏說的學問,我們所定義的學問是「學習發問,學習質疑,學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用自己的思想、獨立的人格去思考社會上你可能遇到的人和事,以及如何面對、如何解決,大家記住了嗎?沒事就問,遇到事就問「對嗎」,對於多問這件事沒有壞處,多問就讓你擁有智慧。

        「執行」,執行好像顯得文鄒一點,同學們應該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紀錄片,也都應該聽過「工匠精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工匠二字不再局限於傳統意義,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息。「工匠精神」不僅是職業技能,更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品質。「工匠精神」的理念是:從容獨立、踏實務實;摒棄浮躁、寧靜致遠;精緻精細、執著專一。用莊子的話說,「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最後就是結果,這個結果永遠有兩層的意思,一個要是在工作當中,一個是要在學習當中,追求成果,追求結果,因為沒有結果的人就會變成空談。第二層意思就是有了結果以後千萬不要獨霸這個成果。同學們,你們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要獨霸這個成果,要學會分享。我建議同學們畢業以後要多用「我們」,而不是「我我我,mememe」。一定要學會「我們」這個詞,因為在這個網際網路信息爆炸的時候,沒有哪一個東西是靠自己能做成的,這是一件事實,而不是虛偽,強調「我們」,強調「分享」,強調「大家」,會讓我們走的更高、更遠。

        同學們,在你們即將離開母校的時候,我沒有更多的美麗的語言告訴大家,我就說一些實實在在的,無論你們是就業走向社會,還是繼續新的求學歷程,何氏永遠站在你的身後,給予你最大的支持。希望同學們不忘初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勇往直前,登上人生的巔峰!

        最後祝福你們每一個人都有美好的前程和幸福的人生!何氏的大門永遠為你們敞開。等待著你們回來!

        今天是我們給同學們上的最後一堂課,「同學們,下課!」

相關焦點

  • 統戰「兩堂課」:一堂課教我文化自信 一堂課教我奉獻愛心
    統戰「兩堂課」:一堂課教我文化自信 一堂課教我奉獻愛心 2020-12-27 1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金士傑:《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值得一看再看
    去年11月,《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兩場演出一票難求,今年11月25、26日在東藝的兩場演出提前售罄,11月27日特別加演一場現也僅剩少量餘票
  • 經典回歸: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逢冬天,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都會回到上海。
  • 1出戲2個人14堂課|《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再次襲來
    而這部由金士傑、卜學亮主演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年2月首演以來,將近九年的時間裡累積演出已近300場,在僅有兩名演員的舞臺上展開了一場既幽默又觸動人心的生命對談,也贏得了無數觀眾的淚水和掌聲。卜學亮曾問過金士傑:「希望一起合作多久?
  •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是生死課還是笑忘書?
    舞臺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一部很老的戲了。它首演於2011年,而近日它將邁向300場演出。這部劇改編自暢銷全球的自傳式長篇紀實小說《相約星期二》(Tuesdays with Morrie),時任美國體育專欄主持人的米奇·阿爾博姆在書中記錄了他與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的恩師每周二的聊天內容,直到莫裡·施瓦茨教授去世,一共14個星期。
  • 金士傑:《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值得二看三看
    果陀劇場經典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年首演以來,每次演出幾乎一票難求,歷演不衰,其中不乏重看一次以上的死忠粉絲。究竟這齣話劇有什麼魅力讓人願意一看再看?聽多了他人推薦,這回聽聽當事人,也是這齣話劇的主演金士傑老師自己是如何看待這齣戲?覺得這齣戲令人回味再三的會是什麼?
  • 短評|《忠奸人》:教父的最後一堂課
    相比起同類,佼佼者不在少數,而且多以鋒芒畢露聞名(例如《計程車司機》、《疤面煞星》、《盜火線》等等,不勝枚舉)反觀《忠奸人》,冗長而繁瑣的鋪敘以及話癆式的對白讓不少觀眾感到疲勞,當然核向影迷普遍好這口瑣碎這不做過多累述.
  • 鄉村振興 美麗共享 |美麗鄉村裡的一堂課
    鄉村振興 美麗共享 |美麗鄉村裡的一堂課 2020-12-23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福利 |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你有勇氣面對死亡嗎?
    他編導的《荷珠新配》開啟了臺灣現代劇場的序幕,他和林青霞主演的話劇《暗戀桃花源》是經典中的經典,而他最新的話劇作品《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已經演出了近200場,獲得了近二十五萬觀眾熱烈推薦。直到最後一刻,莫利的心中,仍然充滿喜樂和讚嘆,這正是這位偉大的心靈導師教我們的最後一課。金士傑說:「我當時排的這部戲叫《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劇中莫裡教授即將走到生命盡頭時,他與已有16年沒見的學生米奇相約每個星期二見面,看似通過對話的方式,莫裡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對生死的思考教授給米奇,實則這14堂課是莫裡對生命的擁抱。」
  • 暖心開票 臺灣果陀劇場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14堂星期二的課》自2011年首演以來,每次演出幾乎一票難求,用一場戲的時間,感動全城。最深刻的生命對話。14個星期二的時間,一連串生命的對話……  這一門課沒有課本,也沒有閱讀書單,可是談到的題目可就多了,愛情、工作、家庭、小區、寬恕、老年……還有死亡。這門課在星期二,只有一個學生……  教授與學生星期二的相約,展開一場又一場「既幽默又觸動人心」的生命對談……
  • 節目單|《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2019年版
    「星期二課程」的啟示本文出刊時,由我譯導的美國名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已在兩岸公演超過百場,在此願將當初選取此劇作華語演出的緣起,向兩岸觀眾讀者略作說明。生平看過了近千出戲了,看戲時讓我落淚的經驗不多;觀看Micth Albom's Tuesdays with Morrie,卻是這種難得的經驗。
  • 快樂師說 | 9年教師Sunny:「一堂好課是追根究底的一堂課」
    △Sunny與佳音創始人黃玉佩老師合影 「我很享受教學那是和學生思想碰撞的過程」9年之長的教學經歷,並沒有抹去Sunny對每個曾經帶過班級的美好記憶。十幾歲的孩子各有各的心氣和性格,Sunny總是耐心地與孩子溝通,發現他們身上獨特的閃光點,與他們成為朋友。
  • 刻骨銘心的兩堂課
    歲月悠悠抑或歲月匆匆,春秋交替,四季輪迴,好多事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淡忘殆盡,可有些事任風雨如何剝蝕,總是難以從記憶的螢屏上洗漱消失,不僅讓人久久縈繞腦海,而且讓人經常企求重溫。那九年前的兩堂課令我刻骨銘心,像一顆璀璨的珠寶,一直珍藏在我記憶的百寶箱裡。
  • 讓人落淚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也讓人重新思考生活.
    8月30日,金士傑、卜學亮主演的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保利劇院完成了今年北京站的首演,這也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第240場演出,第十輪北京站演出。劇中金士傑、卜學亮情到深處,幾度落淚,劇院君也不禁潤溼了雙眼。
  • 10張380元臺灣舞臺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門票等你來搶啦!
    還記得學生時代的最後一堂課嗎?城報君為小夥伴們準備了10張價值380元的臺灣果陀劇場舞臺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門票,讓你重新開啟一場奇妙的校園之旅。關注城報微信,發送#有關「最後一堂課」的小故事+你的姓名+聯繫方式#給城報君,我們將隨機抽出10名小夥伴,送出話劇門票各1張!
  • 講戰「疫」,話作品,看川美這堂別出心裁的「開學第一課」
    講戰「疫」,話作品,看川美這堂別出心裁的「開學第一課」 2020-05-20 04:3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2018必看話劇 | 金士傑&卜學亮《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重磅上架啦!
    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再次來到成都,6月1日,錦城藝術宮。大麥網現已重磅上架,正在【預訂登記】中!暌違一年,感動回歸,品質舞臺季年中矩獻,《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值得您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起觀賞的「唯一」好戲。▽▽▽一位體育專欄作家米奇畢業16年後,在自己的許多理想中迷失了自我。
  •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將來渝 「老戲骨」金士傑重慶首秀
    10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獲悉,由著名表演藝術家金士傑和演員、綜藝主持人卜學亮主演的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確定將於4月18日來到重慶進行首演,這也是金士傑在重慶的首次表演,重慶的觀眾們可以現場感受到金士傑的舞臺魅力,據悉11日《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將正式開票。
  • 一堂有溫度的紅巖精神特色思政課
    (作者周亞輝,系重慶市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重慶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把這堂紅巖精神思政課辦得更精彩首先對紅巖聯線這堂紅巖精神特色思政課的成功表示祝賀。紅巖聯線致力於在高校推廣和傳播紅巖精神而打造的這堂思政課具有重要意義。
  • 【上海】《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2018年加演預售
    早鳥預售85折,江浙滬順豐包郵文章最後閱讀原文直接購票 這是一出震撼心靈、感動不斷,值得您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起觀賞的好戲。《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本劇根據美國著名作家米奇.阿爾博姆的暢銷書《相約星期二》改編。該小說在全球被翻譯成31國語言,銷售逾1400萬冊。 大陸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曾經為該書在大陸發行寫了長篇序言,對該書作了高度的評價。該劇深刻探討了人生的意義,也讓戲劇不僅具有休閒娛樂的功能,而且體現它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