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教會我的兩件事

2020-12-23 HR媽媽的潛能研究院

在信息膨脹、生存環境複雜多變的今天,不確定性帶給我們的焦慮前所未有。大多數時候,我們越是焦慮,就越想學習;越是學習,卻越是迷茫。

曾經,當知識稀缺時,我們只要擁有一定量的知識,就能脫穎而出;今天,知識泛濫,我們每個人看似都擁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優渥條件,實際上,知識叢林裡充斥著一個又一個「甜蜜」的勤奮陷阱,讓我們投入無數精力卻收效甚微。為了獲得安全感而拼命追逐「知識」,只會佔用我們今天的寶貴時間,帶給我們明天更大的焦慮。

科學研究表明,能夠直接運用於改變我們生活的知識,遠不到1%,而其餘的99%,更多的是在滿足我們的求知慾或獵奇心態而已。

我們想要讓自己的未來更有價值,讓自己對生活更有預見性,讓我們的行動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就必須升級自己大腦的「作業系統」,同樣的,對於今天我們10後的孩子們來說,僅靠輸入「知識」,已經遠遠無法為他們構建未來的成功基礎。

這也是這幾年,我在研究家庭教育的課題時常常想的:成年人世界中的問題,往往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警示。當我們自己都無法通過「掌握」知識來獲取優勢時,再一味地用我們小時候「勤奮學習」的方式去教導孩子,豈不是明知有坑,還推著孩子往裡跳?

所以除了研究個性、專長的發揮,我也把注意力放在了「思維方式」的領域。最近我會給大家推薦幾本關於「思維升級」的好書,今天就是其中一本,來自澳大利亞的布萊恩·格裡瑟姆博士的《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作為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工作技巧領域的資深導師,他的這本書以非常清晰的架構,詮釋了一個核心關鍵詞——敏捷思考(SMART THINKING)。

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思考過程,常常包括三大重要模塊,第一個模塊是「概念思維」,也就是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第二個模塊是「創新思維」,我們如何構建世界;第三大模塊是「決策思維」也就是我們如何應對世界。

在這每個模塊當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幾十年的「經驗」,遺憾的是,當年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思考」,所以我們很多人並沒有成體系的「思考框架」,而是在認識、構建、應對這個世界的時候,從既有的現成做法裡去摸索嘗試,對了就對了,錯了,也就錯了。

正因為沒有系統學習,我們很難獲得認知層面的提升。今天,我們的孩子,不能再浪費時間重走我們的老路。

這本《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我最推薦的,是給正在養育孩子的父母們看,因為我們渴望讓孩子更強,因此我們也最有動力,好好研究這有點「燒腦」,但卻有著長遠意義的課題。

幸運的是,布萊恩·格裡瑟姆博士寫過多本暢銷書,所以他的這本新書的邏輯很清晰,寫作方式也較為通俗。從目錄中可以看出,無論是認識、構建,還是應對這個世界,每個思維階段中,我們都有一些常常會陷入的思維誤區,大家可以在看完前言之後,就根據自己的薄弱點,尋找對應的思維階段,看看對應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提升我們的思維力。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書中兩個對我的家庭教育理念影響較大的觀點,一是忘掉自己;二是再三反思看似確定之事。

前者,用於應對「應試教育」中我們必須經歷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我們不得不做之事;後者,用於權衡和不斷強化人生的深層次意義,關注的是我們真正的價值所在。

(一)忘掉自己。

布萊恩·格裡瑟姆博士在《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中提出,忘掉自己是敏捷思考的一大關鍵特徵,指的是在思考中:

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意願,丟棄自我中心和面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理解別人的想法和喜好。

這一點,尤其適合用在應對「應試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很多孩子(包括曾經的我們)在應試教育中最為痛苦的一點,就是對枯燥的知識難以提起興趣。無論是記憶還是理解,也不管文科理科,極少有孩子真正享受學習的過程。

但我們都看過不少新聞中寫道,某個成績優異的孩子,對某個科目特別感興趣;甚至於,某個不愛學習的孩子,通過打電子遊戲竟然大幅度提高了歷史成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是大多數孩子就是「沒興趣」。

《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的「忘掉自己」其實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所謂的「興趣」是從自身出發,前面都帶著「我」這個主語,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考慮:

我們編寫語文教材的老師,編寫數學課件的老師,他們編制書目的過程中,一定是以「儘可能有邏輯的、讓孩子們能夠理解能夠喜歡」的方向去考慮大綱,考慮表達方式。那麼,如果我們能夠「忘掉」自己的角度,從編書者的角度來「欣賞」我們的課本,就能從根本上從「排斥」的角色中抽出身,跨出和我們的課本、教材和諧相處的第一步。

這一步到底有多重要?

當你背誦語文課文時,首先「忘記自己」,考慮作者的時代背景和生平。假設我們是作者的朋友,身處戰亂或是人生低谷,他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對壯志難酬的悲嘆,又何嘗不像古裝劇一樣的精彩?我們要費心去背他的立意嗎?「甄嬛體」都不是問題,文言文又何嘗不是一本小說?歷史也是一樣,是非常容易投入的學科,只要我們首先「忘記自己」,不去排斥和對立。

那有人問,理科呢?生物還勉強可以理解,那數學、物理和化學呢?我們要感謝今天的時代,給我們太多資源,雖然第一段我們提到,盲目地為了學習而學習會加劇焦慮,但如果是「有目的」的學習呢?理科的學習更像是武學中「打通任督二脈」,解題方法並不難,只是和題目聯繫不起來,和知識點關聯不起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出題者的角度去看待這些知識點,用智力闖關的心態從題目中倒推複習。當題目和知識點的聯繫帶來我們大腦的更多連貫思考時,就會產生「打通任督二脈」的通暢感。

從編寫者、出題者的角度來考慮教材,投入認可甚至情感,能夠從最根本上提升我們對「應試教育」的接受程度,從而大幅度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二)再三反思看似確定之事。

對待「應試教育」,我們要「忘記自己」,然而對待我們的整個人生,我們則需要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不斷地提醒自己,不斷地反思自己。

布萊恩·格裡瑟姆博士在《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中指出,再三反思看似確定之事,就是要求我們:

透過表象、深入本質,不按照固定模式草率決定。

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每個人,都會對我們有所要求,同樣的,孩子們也面臨這樣的情況。

老師要求他們有好的成績、同學希望他們和自己玩耍(甚至可能有部分同學希望你的孩子別那麼努力學習,所以在某些學風一般的學校,太過努力的孩子甚至會被其他孩子們排斥)、爺爺奶奶要求他們多吃飯多睡覺多穿衣服,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則更加貪心,可能會要求他們「各方面全面發展」,而我們多少人考慮過,孩子應該對他自己有什麼要求呢?他的存在價值,只是為了滿足我們所有人對他的期望嗎?

我們的孩子(包括我們自己)都很少(或是幾乎沒有)被鼓勵過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也極少有人會告訴我們的孩子要如何透過表象去觀察生命的本質。

在過去,可能一個人就在迷茫中終老(或者一輩子都不曾感受到迷茫),只是按部就班地跟隨周圍人的要求去度過一生,然而今天,這種「和諧」的茫然已經不復存在了。鋪天蓋地的信息、更加激烈的競爭都告訴我們,未來我們的孩子不可能不去思考本質,不可能騙自己一輩子。

在我所接觸過的家庭教育案例中,初二以上的孩子們,大多數都曾表達過迷茫的心情,他們的獨立人格逐漸形成,開始隱約覺得,他們的生活裡,不應該只有學習,但周圍的一切給予他們強大的壓力,以至於他們無暇思考更深層的東西。我們現在多少年輕人,甚至中年人,依然把這個問題帶到了今天?

我曾和我的前輩探討過:在孩子的教育中,如果有一件事情不得不做,那會是什麼?前輩告訴我,從孩子小時候起,只要遇到問題,就要引導孩子思考: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什麼?我們可以怎麼解決它?

被這個問題餵養大的孩子,遇事不慌,既有主見又有靈活性,既會聽取他人建議又不會被他人操縱。

因此,幫助孩子強化分析思考的能力,讓他們從小就學會去透過現象看本質,利用青少年時期這短暫的十幾年,把他們扶上馬,陪他們走一程,幫助他們去思考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意義非凡。

布萊恩·格裡瑟姆博士的這本《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裡,還有許多關於大腦開發、認知升級的實操方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翻閱。

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主餐信息 | 讓教會成為教會
    今天是2021年第一個主日,很多人說,今年是非常不確定的一年,但作為基督徒我們知道,有很多事是確定的,我們要在不確定中持守確定的事:我們每個月的主餐是確定的,因此無論在怎樣不確定的環境裡,我們都要領受上帝給我們的確定的恩典;即使內心無比軟弱,但是我們知道上帝透過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救恩是確定的——我們的信心、感覺、經驗都建立在上帝確定的帶領、恩典和作為上。
  • 牧師該如何去愛教會裡特別難相處的弟兄姊妹?
    像幾乎所有其他教會領袖一樣,我也遇到過一些因為各種原因而異常難相處的成員(不過,公平地說,我估計大多數教會會友也遇到過一些異常難相處的牧師)。這些人只是那些多年來把我們的教會稱為家的人中極少的一部分,但就本質而言,他們往往喜歡做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的事情。
  • 教會如何應對異端邪教?
    它披著基督教的外衣,潛入到正統教會中,將許多無辜的人拉上了滅亡之路。 隨著韓國邪教新天地的內幕不斷爆出,人們日益了解其傳教手段。新天地拉人有人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喜歡潛伏在基督教會裡拉羊。有些信徒感到困惑,為何神的教會,會成為異端活動的場所?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古怪的習慣,其實能讓人更聰明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樣,有很多別人看起來很奇怪的小習慣:晚上睡覺之前必須要喝一口水;去一個陌生的環境一定要帶點熟悉的香味;正式寫稿之前要確認桌子上的所有物品都在該放的位置上;跟朋友聊天習慣做最後的收尾. 因為這些小怪癖我沒少被身邊的朋友們善意嘲笑,所以前幾天看到BBC的一篇文章,我一瞬間被點亮了。
  • 她是好萊塢新星、迪士尼真人版電影《阿拉丁》裡的茉莉公主、曾經的教會敬拜帶領人|她說信仰是我生命的基石
    二、她曾是教會的敬拜帶領人,也是一名錄音歌手。老實說,我不把它們看成分開的兩件事,我的信仰是我本身以及我所做的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刻的生活非常精彩,很多事情在不斷成為現實,我們會想,哇,這真是上帝的恩典。但是不管發生什麼,不管別人在推特上說我什麼,不管未來會怎樣,我知道這些東西並不定義我是誰,我明白這些並不會改變我的身份。明白這點太棒了,幫助我可以不斷前行。」
  • 左撇子更聰明?寶寶慣用手不是右手怎麼辦?
    左撇子寶寶真的更聰明嗎?寶寶的慣用手媽媽有必要糾正嗎?9-12月寶寶出現慣用手  寶寶通常在3個月時,手開始張開,自由活動。這時候他能否抓住寶媽的衣服和頭髮。漸漸地,到了5個月,寶寶就學會了夠東西,並且能夠把玩具從一隻手遞到另一隻手。之後,手指更加靈活,能夠做出更精細的動作,比如用食指和拇指配合撿東西,用杯子喝水等。
  • 教會「陰盛陽衰」如何解?
    我哪有懼怕?我很厲害我怕誰?所以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為信了神就意味著自己無能。與此相反的情況是,女性天生有一種依賴性,加上人類社會中女性受傷害的程度的確比男性更高,所以她們從心理上更需要尋求保護和被愛。正是出於這種尋求,女性更容易接受信仰。男性相對比較獨立性,女性相對具有群居性。教會團契生活對女性來說更易引起渴求和興趣。
  • 教會傳統是人的遺傳嗎?
    在當前教會中,存在著一種激進的理念,認為歷代教會傳統都是出於「人的遺傳」,不但毫無價值,甚至會把信徒帶偏。他們進而否定《使徒信經》等等大公教會的教理,並自稱自己的教導來自於「聖靈」的感動。
  • 你會成為Ta最愛的人,這3本書教會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你會成為Ta最愛的人,這3本書教會你成為更好的自己!編輯:笛簫談書 本文原創,抄襲必究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想要成為成為Ta最愛的人,特別是在愛情中。是一個永遠也不能成為他們心中男神女神最愛的人,他們或她們都很苦惱。
  • 我找到了真教會
    此後我恢復參加聚會,在住家附近一間教會作禮拜,經過二、三年後仍然沒有什麼體驗,這期間由於因緣際會接觸到「長生學」亦稱為宇宙人體電能學,後來成為志工開穴師,替一些病患調整體內磁場,並參與長生學兼具療效及減輕病痛功能的服務行列。
  • 「左撇子」孩子比普通人更聰明?德國科學家:別把問題想得太複雜
    我一個左撇子的朋友上學時經常會遇到這個問題,他很好奇「左撇子的人更聰明」的認知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有的家長在孩子學會拿東西時就強迫孩子用左手,就是為了讓孩子能更聰明。在受到反駁時,很多家長都會用名人舉例證實「左撇子的人更聰明」。比如牛頓、居裡夫人、愛因斯坦等偉人,更接近我們生活年代的名人比如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著名演員卓別林、瑪麗蓮夢露等等。
  • 教會學校:中世紀歐洲「免費」的基礎教育,是如何實現的
    一.教會學校教育內容對其免費教育的推進1.修道院:宣傳宗教,維護統治哥特人和匈奴人對羅馬文明的摧毀,造成了歐洲一時間成為了野蠻的溫床,從文明的角度來講,歐洲大大的倒退了,基督教的教士由於傳教的獨特性逐漸成為了野蠻的環境下唯一掌握知識的人
  • 舒寧信箱 | 如何看待教會中出現的紛爭?
    首先,說真的,我看了你的來信和問題後,我的心中沉甸甸的。雖然我不是太清楚你所在的教會的情況,也並不是所有的教會都如同你信中所說的那樣,讓人有「一種冷冰冰的感覺」,但的確也有相當數量的教會給人一種冷冰冰、涼颼颼的感覺。那不是教會應該的樣子。真正的教會應該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一種家的感覺,一種在其中人能感受到愛與被愛的感覺。其次,教會是一。
  • 我在教會學懂了虛偽
    編者按:感謝神,越來越多的弟兄姐妹關注我們,在短短時間內,成為了為數不多的幾十萬用戶的主內公共平臺,這使我們能更好的以此為基礎,服侍主,服侍主的肢體!也希望更多地下姐妹以關注和轉發的形式支持我們,也參與我們的宣教事工!
  • 專訪:「咖啡和幽默是我不能割捨的兩件事」——訪古巴漫畫家阿雷斯
    新華社哈瓦那6月21日電 專訪:「咖啡和幽默是我不能割捨的兩件事」——訪古巴漫畫家阿雷斯新華社記者林朝暉「咖啡和幽默是我不能割捨的兩件事。」「對我們古巴人來說,社交生活、肢體語言至關重要,政府針對新冠疫情所採取的隔離措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十分複雜。」阿雷斯的職業是精神科醫生,但對繪畫的喜愛和天賦讓他成為一位擁有國際知名度的漫畫家,迄今已贏得150多個與繪畫相關的國際獎項。他說,這次公益繪畫大賽證明了「漫畫可以成為應對世界挑戰的有效工具」。
  • 神話故事:上帝和女媧教會了人類繁衍後代,卻沒有教會如何相愛
    文/亦哥歌「女媧造人」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但女媧是在什麼時候造的人大家知道嗎?女媧造人「女媧造人」是中國古代的一則神話故事,講述了女媧如何造人的經過。從此之後,天地之間才有了人。上帝造人在西方的神話故事裡,人類則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是一個非常有安排的上帝,他把每天創造什麼內容安排得明明白白。
  • 省察 神不要大教會 神要「孤兒寡婦的教會」!
    Watoto教會主任牧師Gary Skinner夫婦,3日於新店行道會美河堂以「地方堂會關懷社區、國家的理念與實際經驗」為題分享Watoto教會事工的心路歷程。Gary:神不要我建立大教會 而是去在乎最貧窮痛苦者此次分享會邀請教會牧者、傳道及領袖同工參與。
  • 去聖堂而不屬於教會的人?
    「你們要以聖吻彼此請安,基督的眾教會都問候你們。」
  • 看保羅如何解決哥林多教會存在的問題
    【林前1:1-9】1奉上帝旨意,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同兄弟所提尼,2寫信給在哥林多上帝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3願恩惠、平安從上帝我們的父並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4我常為你們感謝我的上帝,因上帝在基督耶穌裡所賜給你們的恩惠;5又因你們在他裡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
  • 劉強東強勢放言:一輩子只做兩件事!
    面對鏡頭,京東掌門人劉強東釋放多個行業重要信號,還強勢放言「一輩子只做兩件事」,現場金句頻出↓↓↓掌門人劉強東強勢放言:一輩子只做兩件事!近年來電子商務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亮點,而中國繼續引領著全球電商發展。作為中國電商代表的京東,未來戰略布局如何?又將拓展哪些業務?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在接受專訪時表明:「一輩子只想做兩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