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是中國第二代導演費穆在1948年拍攝的代表作品,被評為中國電影90年歷史10部經典作品之一,香港金像獎更是評選該影片為百年百大電影第一名。
今天看這部電影,人設簡單,劇情簡單,但情節編排精緻緊湊,對時代道德觀的講述更是讓人心生悲憫。
故事背景設定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的一座破敗小城,一個原本大戶人家在戰爭中家境敗落,少爺戴禮言疾病纏身,苟延殘喘,與太太周玉紋和妹妹戴秀以及傭人老黃生活在一起。周玉紋謹守婦道,照顧重病丈夫,二人僅是夫妻名分已無夫妻之實,生活索然無味。少爺的朋友章志忱是一名醫生,來到小城入住少爺家中為其治病,章志忱又是周玉紋過去的戀人,因周玉紋母親反對未能如願。二人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使周玉紋原本靜如死水的生活心生波瀾,反覆約會訴說衷腸卻未能跨越雷池一步。
故事壓抑,人物壓抑,撞擊心靈的時代道德拷問產生出一種強大的擊敗人性的力量。
影片以周玉紋為第一主角,用周玉紋的自述來貫穿影片始終,表達出了人物的情感糾結、苦悶的性壓抑以及道德束縛。以現今的影視作品編排套路來講述這個故事,周玉紋和戀人章志忱走在一起應該是符合今日時代所倡導的人性解放的價值觀。衝破傳統禮教,不受封建道德束縛,二人即使不能結為夫妻但暗地偷個情的也似乎更符合現代影視作品的張力要求。
(生日晚宴這場戲成為故事的重要轉折點,少爺戴禮言看出了太太與醫生的愛慕之情,難受之餘最終生出成全之心。)
(偷著拉手成為這部電影在表達男女愛慕之心的一種語言)
《小城之春》在人物心理闡述方面絕對是到位的,故事情節層層鋪墊遞進,一對苦戀的人因為受傳統道德制約,幾番約會只能暢談訴苦。女主周玉紋難以把控自己數次走入心上人的房間,關燈、流淚、拉手,章志忱雖然愛之心切,但擺脫不了道德觀的束縛,即使抱起了周玉紋也是又放在了椅子上,難受扒拉的讓人心生悲憫。影片結尾,周玉紋的丈夫看出了太太的心思,服藥自殺來成全這一對戀人。舊時觀念,只能丈夫死去,妻子才可以改嫁。丈夫沒死成,周玉紋繼續照顧丈夫,章志忱離開了這個家,離開了這個小城。
(醫生向少爺告別,兩個男人坦誠內心,堅守禮制傳統。)
《小城之春》的春天並沒有到來,小城沒有走出抗日戰爭結束後的廢墟,小城裡的人們生活依然照舊,靜如死水,渾渾噩噩沒有生機。電影的名字反襯電影主題,唏噓世道,回味悠長。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在人物塑造上有血有肉,極為豐滿,全片就五個人物,如果把劇情概括一句話就是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有人把這部電影定義為心理劇電影,很準確,人物心理刻畫入木三分,成功帶動和感染了觀眾情緒。電影拍攝於民國末年,記錄和體現出時代的烙印,傳統的仁義禮智信是一個好人的重要操守,同時也是一種羈絆。對於現代人來說,這些傳統道德觀念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內涵,沒有了墨守陳規。凡事還是那句話,沒有絕對的錯與對,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人的活法。
(英版海報)
看這部老影片,心生另外一種感觸,影片所有的創作人員大概都已作古。時光荏苒,歲月是如此不經混。
百度查詢影片的演職員,沒想到女主角周玉紋的飾演者韋偉還健在。老人家生於1918年,現年101歲。2009年在商業電影《酒徒》中飾演雷老太太,2010年在賈樟柯的紀錄片《海上傳奇》中飾演了自己,時年已是92歲高齡。祝福老人家身體健康!高壽!
(著名導演田壯壯於2002年翻拍了《小城之春》,在一次宣傳活動上請來了老版主演韋偉,與韋偉和新版女主角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