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故事背後透露的時代道德觀讓人悲憫

2021-01-10 大軍映畫視點

《小城之春》是中國第二代導演費穆在1948年拍攝的代表作品,被評為中國電影90年歷史10部經典作品之一,香港金像獎更是評選該影片為百年百大電影第一名。

今天看這部電影,人設簡單,劇情簡單,但情節編排精緻緊湊,對時代道德觀的講述更是讓人心生悲憫。

故事背景設定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的一座破敗小城,一個原本大戶人家在戰爭中家境敗落,少爺戴禮言疾病纏身,苟延殘喘,與太太周玉紋和妹妹戴秀以及傭人老黃生活在一起。周玉紋謹守婦道,照顧重病丈夫,二人僅是夫妻名分已無夫妻之實,生活索然無味。少爺的朋友章志忱是一名醫生,來到小城入住少爺家中為其治病,章志忱又是周玉紋過去的戀人,因周玉紋母親反對未能如願。二人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使周玉紋原本靜如死水的生活心生波瀾,反覆約會訴說衷腸卻未能跨越雷池一步。

故事壓抑,人物壓抑,撞擊心靈的時代道德拷問產生出一種強大的擊敗人性的力量。

影片以周玉紋為第一主角,用周玉紋的自述來貫穿影片始終,表達出了人物的情感糾結、苦悶的性壓抑以及道德束縛。以現今的影視作品編排套路來講述這個故事,周玉紋和戀人章志忱走在一起應該是符合今日時代所倡導的人性解放的價值觀。衝破傳統禮教,不受封建道德束縛,二人即使不能結為夫妻但暗地偷個情的也似乎更符合現代影視作品的張力要求。

(生日晚宴這場戲成為故事的重要轉折點,少爺戴禮言看出了太太與醫生的愛慕之情,難受之餘最終生出成全之心。)

(偷著拉手成為這部電影在表達男女愛慕之心的一種語言)

《小城之春》在人物心理闡述方面絕對是到位的,故事情節層層鋪墊遞進,一對苦戀的人因為受傳統道德制約,幾番約會只能暢談訴苦。女主周玉紋難以把控自己數次走入心上人的房間,關燈、流淚、拉手,章志忱雖然愛之心切,但擺脫不了道德觀的束縛,即使抱起了周玉紋也是又放在了椅子上,難受扒拉的讓人心生悲憫。影片結尾,周玉紋的丈夫看出了太太的心思,服藥自殺來成全這一對戀人。舊時觀念,只能丈夫死去,妻子才可以改嫁。丈夫沒死成,周玉紋繼續照顧丈夫,章志忱離開了這個家,離開了這個小城。

(醫生向少爺告別,兩個男人坦誠內心,堅守禮制傳統。)

《小城之春》的春天並沒有到來,小城沒有走出抗日戰爭結束後的廢墟,小城裡的人們生活依然照舊,靜如死水,渾渾噩噩沒有生機。電影的名字反襯電影主題,唏噓世道,回味悠長。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在人物塑造上有血有肉,極為豐滿,全片就五個人物,如果把劇情概括一句話就是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有人把這部電影定義為心理劇電影,很準確,人物心理刻畫入木三分,成功帶動和感染了觀眾情緒。電影拍攝於民國末年,記錄和體現出時代的烙印,傳統的仁義禮智信是一個好人的重要操守,同時也是一種羈絆。對於現代人來說,這些傳統道德觀念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內涵,沒有了墨守陳規。凡事還是那句話,沒有絕對的錯與對,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人的活法。

(英版海報)

看這部老影片,心生另外一種感觸,影片所有的創作人員大概都已作古。時光荏苒,歲月是如此不經混。

百度查詢影片的演職員,沒想到女主角周玉紋的飾演者韋偉還健在。老人家生於1918年,現年101歲。2009年在商業電影《酒徒》中飾演雷老太太,2010年在賈樟柯的紀錄片《海上傳奇》中飾演了自己,時年已是92歲高齡。祝福老人家身體健康!高壽!

(著名導演田壯壯於2002年翻拍了《小城之春》,在一次宣傳活動上請來了老版主演韋偉,與韋偉和新版女主角合影。)

相關焦點

  • 《小城之春》:已婚少婦舊情重燃,在情感與道德間的掙扎與彷徨
    1948年,中國第二代「文人導演」費穆拍攝的《小城之春》上映,影片講述了一個已婚女人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況下再次見到昔日戀人時舊情重燃的故事。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被認為是中國電影研究的經典,其中有關《小城之春》的評價成為十七年批評該片的基準:就是這樣兩個被時代拋到九霄雲外,浸沒於沒落階屋裡,雖然還級情緒的渺小人物,作者卻對之備加同情,盡情的渲染了男主人公的「觸目愁腸斷」的感傷和女主人公「發乎情、止於禮義」的矛盾心情。
  • 《小城之春》:已婚少婦舊情重燃,在情感與道德間的掙扎與彷徨
    1948年,中國第二代「文人導演」費穆拍攝的《小城之春》上映,影片講述了一個已婚女人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況下再次見到昔日戀人時舊情重燃的故事。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被認為是中國電影研究的經典,其中有關《小城之春》的評價成為十七年批評該片的基準:就是這樣兩個被時代拋到九霄雲外,浸沒於沒落階屋裡,雖然還級情緒的渺小人物,作者卻對之備加同情,盡情的渲染了男主人公的「觸目愁腸斷」的感傷和女主人公「發乎情、止於禮義」的矛盾心情。
  • 豆瓣8.6丨從三方面解讀費穆《小城之春》超越時代的創新美學意識
    費穆的《小城之春》從1980年以來被認為是經典之作,但是在問世的1948年,可謂生不逢時,不僅沒有什麼票房收入,還被評論家們說是在大時代的洪流下專注於小情小調,「根本忘記了時代」,說故事的敘事上顯得「那麼蒼白,那麼病態」。
  • 影評|《小城之春》:中國倫理的情懷與個人感情的糾葛
    影片小檔案為慶祝中國電影誕生100周年,由香港電影金像獎組委會舉辦的「中國電影百年百部佳片」評選中,費穆導演的影片《小城之春》獲得最高票數,成最具影響力影片。《小城之春》是1948年的影片,雖然歷時久遠,但在電影人心中的地位卻沒有絲毫變化。香港資深影評人石琪認為,《小城之春》是文藝片中的經典,擁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 《小城之春》「剪不斷,理還亂」韓青意難平
    話劇《小城之春》改編自費穆導演1948年電影,此前在香港的巡演,反響就頗為熱烈。這次適逢清明小長假,觀劇的氛圍更是達到了空前的高峰。劇中,實力派演員韓青飾演的戴禮言,是一個身體長期抱恙的知識分子,在妻子曾經的戀人也是兒時的玩伴回城後,面對彼此錯綜複雜的糾葛備感煎熬。
  • 沒想到,《小城之春》又迎來新一「春」!
    一部全新的《小城之春》越劇版,將帶我們一起走出劇場的「小城」和「圍牆」,重新發掘這個故事的當代意義。讓觀眾在這個令人無所適從的時代裡,依然能感受到春光與希望,並解鎖越劇的現代表現方式。實驗越劇《小城之春》插曲 作曲:趙斌 作詞:黃銳爍 1948年,中國的戰爭結束了,但人們內心的戰爭還在繼續。中國南方的一座小城裡,到處都是戰後遺留的廢墟。
  • 《小城之春》的現代性
    《〈小城之春〉的現代性》法文原題為 «Modernité du Printemps», 載於《電影手冊》2003 年 11 月第
  • 回顧︱電影《小城之春》賞析
    5月31日下午,元培學堂與覓書店聯合主辦的生活美學系列講座第二場:「電影《小城之春》賞析講座」在覓書店如期開展。
  • 春日,靜靜欣賞了不起的經典電影《小城之春》
    (電影《小城之春》旁白)電影《小城之春》是我國著名導演費穆先生在1948年出品的一部極其優美的,了不起的經典電影。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結束後,我國南方一個大戶人家躲避戰爭後回到自己的住處,昔日華麗舒適的家園已經面目全非,到處是斷垣殘壁,一家人在這裡生活的故事。
  • 費穆和田壯壯的《小城之春》,同是經典,卻有不同的韻味
    時代跨度導致了兩部《小城之春》出現顯而易見的聲音、色彩、剪輯的差異。獨白,是電影創作中很常見的一種方式。在作品的呈現中,它不是必備的,但當一部作品需要極大的內心情感感染力時,獨白藝術便隨之出現。它直接地通過主人公的自述表達其潛意識活動,闡述內心世界,從而進一步深入讀者內心。
  • 跨越五十四年,新舊兩版《小城之春》有何不同?
    回顧華語電影史,《小城之春》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其被香港金像獎譽為百大華語片之首。而安德烈·戈德羅在《從文學到影片:敘事體系》中認為,對於敘述主體來說,「認知聚焦並非從明現的或隱性的敘述者中所知,而是從他相對於他講述的故事主角所採取的時間位置中推斷出來」。無論是費穆導演的《小城之春》,亦或是田壯壯翻拍的《小城之春》,二者從片名還是到故事內容,都保持著高度一致。然而小城之春,「春」究竟體現在哪裡?
  • 《小城之春》:70年來依然難以超越的華語片
    上世紀80年代初期,香港電影評論協會及已故知名文化學者黃愛玲等機構和個人的推動下,《小城之春》表面的落塵被輕輕擦拭,率先在香港被品鑑出逾越時代的況味。其後,影片頹敗的畫面、灰色的基調、壓抑的情緒以及先鋒的語言,打動華語電影圈甚或世界影壇。
  • 【一毛評-木舌】經典老片回顧之《小城之春》
    1948年上映的《小城之春》,是由費穆執導,石羽、李緯、韋偉、張鴻眉主演的一部劇情片,講述的是已婚女人周玉紋在丈夫戴禮言久病不起的情況下再次見到昔日戀人章志忱時發生的故事,被評選為中國電影90年歷史上10部經典作品之一。
  • 《小城之春》的網絡遭遇:空虛少婦移情舊時戀人?
    當時進步的影評給了無情的批判,說它「根本忘了時代」,「那麼蒼白,那麼病態」,並規勸費穆「不要太自我欣賞,自我陶醉」。更有甚者,說《小城之春》「沒有時代性,沒有民族性,完全是神經病者幻想的產物」;「沒有思想,也沒有感情,純形式主義的東西… …是不可寬恕的罪惡」。
  • 評《小城之春》 | 陳子善
    下午翻閱一堆1920—1940年代的影劇雜誌,不禁眼前一亮:    《小城之春》是一篇淡淡的散文,像何其芳的《還鄉日記》,也像蘆焚的《裡門拾記》,留給你的是薄愁,一點無可奈何的感情,就像小城城牆吹著的風,吹著,吹著,過去了。
  • 小城之春:發乎情止於禮,一部將人倫與人慾拍出美感的心理抒情片
    《小城之春》,作為中國現代電影開山之作,這個片名在心中分量太大了,一看到這四個字,夢菲同學就會油然而生出一種敬畏之情。《小城之春》是由費穆執導,石羽、李緯、韋偉、張鴻眉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講述了年輕少婦周玉紋(胡靖帆)和丈夫戴禮言(吳軍)之間貌不合神也離的關係,玉紋對禮言只是在盡傳統道德倫理要求她盡的義務,章志忱(李緯 飾)的到來打破了死氣沉沉的一切。
  • 《小城之春》華語影史最佳?恕我無法苟同 | 歪萊塢
    這部影片既有著同時期其他華語影片難以匹敵的獨到創作思路,卻又在實踐上因為時代條件的局限性留下了一些無法避免的遺憾。在某種意義上,它既代表了創作者費穆孑然而立的獨行者姿態,但也是彼時中國電影美學認知盲點和技巧缺陷的集大成之作。1在八十年代之前,鮮有電影人和電影史研究者人提到《小城之春》。
  • 速讀電影《鎌倉物語》&《小城之春》
    同樣是奇幻背景色彩的故事,但每篇故事相對獨立,故事基調更偏向《深夜食堂》類型的淡淡溫暖漫畫。故事套故事的講述了一色家的歷史以及夫妻倆結婚後人生中遇到的各種人(包括妖怪)和事。《小城之春》(Spring in a Small Town)
  • 婚外情:《小城之春》偶遇《相見恨晚》
    參考文獻:[1]李相,李鎮,江川.韋偉訪談錄[J].當代電影,2011(9).轉引自謝波.再讀《小城之春》:喜劇性衝突的建構與消解[C].中國電影資料館.第七屆中國電影史年會會議論文集(待出版),2018.[2]趙劍.發乎情,越乎禮,止乎仁:《小城之春》的倫理敘事新論[C]//中國電影資料館.第七屆中國電影史年會會議論文集(待出版),2018.
  • 老電影《小城之春》:發乎情止乎禮,內心掙扎亦是詩
    一部1948年攝製完成的小資影片《小城之春》,通過眼花繚亂的電影語言,將簡單的故事情節用詩意鏡頭表現「發乎情止乎禮」的主題,將愛情的動容和著人生的無奈展現得淋漓盡致。電影講述的是南方某小城裡,年輕少婦周玉紋和丈夫戴禮言的夫妻生活淡而無味,兩人已經幾乎沒有什麼言語上的交流,周玉紋只是仍恪守著做妻子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