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小城之春》 | 陳子善

2021-02-22 文匯筆會

6月17日  晴。下午翻閱一堆1920—1940年代的影劇雜誌,不禁眼前一亮:

    

《小城之春》是一篇淡淡的散文,像何其芳的《還鄉日記》,也像蘆焚的《裡門拾記》,留給你的是薄愁,一點無可奈何的感情,就像小城城牆吹著的風,吹著,吹著,過去了。 

    

開頭的時候,韋偉提了小菜籃回家,死似魚目的眼珠,拖了懶洋洋的腳步,她說:在這小城裡,每天這樣生活著,沒有一點變化。真沒有一點變化,來了一個李緯,引起了她一點感情上的漩濁,他又走了,她還是提了菜籃上鎮去,回家來,英國片《相見恨晚》也是這樣的開頭與結尾,在人生的海洋裡只起了一個小小的浪花,結果又恢復平靜了。 

    

韋偉那個妻子的感情與上海一般女觀眾有一大段距離,中下階級的少婦生活得很潑刺,結實;在性的方面不是麻木(或可說滿足了),就是像潘金蓮一樣軋姘頭。像韋偉那樣又偷,又不敢偷,稍有點知識的女子,她們就覺得她莫名其妙了。 

    

費穆會得——懂得製造氣氛,在舞臺上和銀幕上都一樣,小道具也都有了戲。韋偉喝了酒,把領子敞開,就這樣一個小處,也充滿了春情蕩漾。

    

不厭其煩地抄錄了這篇只有四百三十餘字的短文,因為這是新發現的七十年前經典電影《小城之春》的影評,稱之為微影評、觀後感,也未嘗不可,題目是平實的《看了〈小城之春〉》。作者是誰?在揭曉之前,先賣個關子。文中開宗明義,以何其芳的《還鄉日記》和蘆焚的《裡門拾記》作比,可見作者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熟稔,也可證作者是遊走於文學和電影之間的雙棲人物,猶如今日大名鼎鼎的毛尖。

    

與此文同時刊出的還有一篇評《小城之春》的《韋偉是中國的白蓓蘭史丹妃》,更短小,一併抄錄:

    

看《小城之春》,仿佛讀李廣田蘆焚的散文小說,衝淡雋永,一種淡淡的哀愁,無可奈何的情緒。

    

韋偉在《小城之春》中,把一個苦悶的少婦思春的幽怨心理,表現無遺。城牆上的短短的對話,酒後的輕微的冶蕩,數度的深夜投奔,這幾場戲,都是精彩的,恰到好處的。

    

目前中國電影界,能夠有這麼深刻的造就的,除了蔣天流之外,以我的看法,只有韋偉了。有好導演,好劇本,好的角色,韋偉將可以叱吒影壇,無人能夠匹敵。

    

看韋偉,想起,另一個美國明星白蓓蘭史丹妃,她們的外型都很像。史丹妃在《火車謀殺案》《二度梅》中,尤其是後一部片子中,所企圖表演的,《小城之春》中的韋偉,都已經達到了。在這種怨婦的角色的戲路上,韋偉是中國的白蓓蘭史丹妃。所不同者,史丹妃是美國的,韋偉是中國的,所以史丹妃冶蕩放縱,韋偉折壓幽怨。

    

有趣的是,兩文第一段何其相似乃爾,都認為《小城之春》的藝術風格與蘆焚、何其芳和李廣田的散文相似,用詞也十分接近,「薄愁」「哀愁」都是「愁」,「無可奈何」齊出現,說明兩文作者真的是英雄所見略同。而且,兩文都對影片女主角周玉紋扮演者韋偉的演技讚不絕口,後一篇甚至認為韋偉的表演水平已經超過好萊塢明星史丹妃,演出了地道的中國特色。

    

1948年9月,李天濟編劇、費穆導演、文華影片公司出品的《小城之春》在上海公映。但是這部費穆的代表作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段裡,未獲得應有的讚譽。直到1980年代以降,電影史家重評此片,才推崇這部抒情電影是二十世紀世界電影史上的偉大作品,是使中國電影立於世界電影之林的先鋒之作。而這兩篇影評的重見天日,說明即便在當年,也仍有方家慧眼獨具。

    

《看了〈小城之春〉》署名東方蝃蝀,即著有小說集《紳士淑女圖》的李君維;《韋偉是中國的白蓓蘭史丹妃》署名麥耶,即後來翻譯了《一九八四》的董樂山,他們是大學同學。兩篇影評同刊於1948年10月上海《影迷俱樂部》創刊號。


本文刊於2017年6月24日《文匯報 筆會》

「不日記」為陳子善先生在筆會的專欄

--

【筆會上月好文推薦】

韓天衡:教誨直到魂靈——雜憶恩師謝稚柳

楊絳未刊稿:《幼年往事》《猢猻精》

李天綱:顏福慶,上海不能忘記的人

郜元寶:多面的汪曾祺

莫言:朗讀與吶喊

了解筆會新選集《歌以言志》,請點擊:

不斷磨洗,直至透明 | 周毅

相關焦點

  • 《小城之春》的現代性
    《〈小城之春〉的現代性》法文原題為 «Modernité du Printemps», 載於《電影手冊》2003 年 11 月第
  • 【一毛評-木舌】經典老片回顧之《小城之春》
    1948年上映的《小城之春》,是由費穆執導,石羽、李緯、韋偉、張鴻眉主演的一部劇情片,講述的是已婚女人周玉紋在丈夫戴禮言久病不起的情況下再次見到昔日戀人章志忱時發生的故事,被評選為中國電影90年歷史上10部經典作品之一。
  • 沒想到,《小城之春》又迎來新一「春」!
    2015年,李六乙導演版話劇《小城之春》現在,在電影《小城之春》初映70餘年之後,這棵「廢墟」上的大樹再次伸展出新的枝杈,開出新的花朵。一部全新的《小城之春》越劇版,將帶我們一起走出劇場的「小城」和「圍牆」,重新發掘這個故事的當代意義。讓觀眾在這個令人無所適從的時代裡,依然能感受到春光與希望,並解鎖越劇的現代表現方式。實驗越劇《小城之春》插曲 作曲:趙斌 作詞:黃銳爍 1948年,中國的戰爭結束了,但人們內心的戰爭還在繼續。中國南方的一座小城裡,到處都是戰後遺留的廢墟。
  • 婚外情:《小城之春》偶遇《相見恨晚》
    參考文獻:[1]李相,李鎮,江川.韋偉訪談錄[J].當代電影,2011(9).轉引自謝波.再讀《小城之春》:喜劇性衝突的建構與消解[C].中國電影資料館.第七屆中國電影史年會會議論文集(待出版),2018.[2]趙劍.發乎情,越乎禮,止乎仁:《小城之春》的倫理敘事新論[C]//中國電影資料館.第七屆中國電影史年會會議論文集(待出版),2018.
  • 《小城之春》的網絡遭遇:空虛少婦移情舊時戀人?
    5、空虛少婦投懷送抱,遭拒傷心欲絕6、病弱少爺昏迷,經搶救挽回一命7、深深愛戀藏心底,靜靜目送愛人離開看完這些標題後,看過《小城之春》的影迷一定會覺得這是另一部網文改編的2015年的網絡大電影,比如《虐心愛情故事之欲愛》。
  • 速讀電影《鎌倉物語》&《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Spring in a Small Town)執導了批判現實的劇情片《城市之夜》,由此受到關注,在現實主義和左翼電影盛行的時代,費穆的詩意表達和春秋筆法是一鶴沖天的異類,以至於他的作品往往一開始不為人接受甚至遭到詬病,而漸漸地越來越散發出雋永的光芒,他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1951年1月31,費穆因心臟病突發辭世,享年四十五歲。主要作品:《城市之夜》《香雪海》《狼山喋血記》《世界兒女》《生死恨》《小城之春》。
  • 回顧︱電影《小城之春》賞析
    5月31日下午,元培學堂與覓書店聯合主辦的生活美學系列講座第二場:「電影《小城之春》賞析講座」在覓書店如期開展。
  • 費穆和田壯壯的《小城之春》,同是經典,卻有不同的韻味
    費穆的電影《小城之春》似乎就向大家展現了這樣一幅唯美的畫卷。身著旗袍、漫步城牆的女人;身患疾病、弱不禁風的少爺;書生意氣、正值芳華的學子,在斑駁的城牆、破舊的院巷,繪出了一幅"義高於情"的糾葛情緣。《小城之春》是費穆導演1948年的作品,而幾十年後,作為向費穆致敬的田壯壯版《小城之春》也在2002年出現在銀幕。
  • 《小城之春》「剪不斷,理還亂」韓青意難平
    4月2日至4月4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導演李六乙改編並執導,韓青、廬芳、雷佳等傾力主演的話劇《小城之春》,連續三天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話劇《小城之春》改編自費穆導演1948年電影,此前在香港的巡演,反響就頗為熱烈。這次適逢清明小長假,觀劇的氛圍更是達到了空前的高峰。劇中,實力派演員韓青飾演的戴禮言,是一個身體長期抱恙的知識分子,在妻子曾經的戀人也是兒時的玩伴回城後,面對彼此錯綜複雜的糾葛備感煎熬。
  • 江南小鎮的小城之春,殘垣中涅槃的春天
    戰後的中國電影恰似在嚴冬之後獲得生機,而此時,費穆導演的《小城之春》仿佛一首帶有淡淡離愁別緒的詩篇,撩起人無限的思緒,也打開了中國電影的春天之序幕,讓戰後的中國電影以新的面目呈現在大眾眼前。《小城之春》講述的是發生在抗戰後一個小城人家的故事。
  • 《小城之春》:70年來依然難以超越的華語片
    《小城之春》公映海報2005年,中國電影百年誕辰之時,香港電影金像獎將《小城之春》評為百年百大華語電影第一名。作為導演的費穆,被認為是最大功臣。此份後輩追授費穆的榮譽,時至今日在眾多影迷心中依然實至名歸。
  • 影評|《小城之春》:中國倫理的情懷與個人感情的糾葛
    影片小檔案為慶祝中國電影誕生100周年,由香港電影金像獎組委會舉辦的「中國電影百年百部佳片」評選中,費穆導演的影片《小城之春》獲得最高票數,成最具影響力影片。《小城之春》是1948年的影片,雖然歷時久遠,但在電影人心中的地位卻沒有絲毫變化。香港資深影評人石琪認為,《小城之春》是文藝片中的經典,擁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 跨越五十四年,新舊兩版《小城之春》有何不同?
    回顧華語電影史,《小城之春》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其被香港金像獎譽為百大華語片之首。無論是費穆導演的《小城之春》,亦或是田壯壯翻拍的《小城之春》,二者從片名還是到故事內容,都保持著高度一致。然而小城之春,「春」究竟體現在哪裡?兩版《小城之春》均未將春色的字面意義單純地詮釋為畫面,而是運用另一種隱喻象徵的表現手法展現春意---風起情動即為春,水面蕩漾即為春,暗生情愫即為春。
  • 春日,靜靜欣賞了不起的經典電影《小城之春》
    (電影《小城之春》旁白)電影《小城之春》是我國著名導演費穆先生在1948年出品的一部極其優美的,了不起的經典電影。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結束後,我國南方一個大戶人家躲避戰爭後回到自己的住處,昔日華麗舒適的家園已經面目全非,到處是斷垣殘壁,一家人在這裡生活的故事。
  • 永靖:小城之春 太極島上「鬱」見你
    永靖:小城之春 太極島上「鬱」見你 2020-04-18 14: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本周日,費穆版《小城之春》電影放映+戲劇沙龍
    1948年,導演費穆將李天濟的一篇短劇改編為電影《小城之春》。
  • 《小城之春》:故事背後透露的時代道德觀讓人悲憫
    《小城之春》是中國第二代導演費穆在1948年拍攝的代表作品,被評為中國電影90年歷史10部經典作品之一,香港金像獎更是評選該影片為百年百大電影第一名。今天看這部電影,人設簡單,劇情簡單,但情節編排精緻緊湊,對時代道德觀的講述更是讓人心生悲憫。
  • 陳子善和他的張愛玲:三十三年不是夢
    陳子善開始進入這個領域,把張愛玲作為他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其實,他當時不知道,《小艾》公諸於眾時,遠在美國的張愛玲已經看到了,並與她在香港的好友宋淇展開討論:這個陳子善是什麼人?陳子善後來得知,張愛玲對自己這個作品是不滿意的,或是在當時那個語境下,她不願意重印。
  • 《小城之春》華語影史最佳?恕我無法苟同 | 歪萊塢
    《小城之春》(1948)(選自香港電影資料館 「修復珍藏—中國數碼修復精選」 報道官網)《小城之春》重新走向前臺並成為中國電影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和整個華語地區在七十年代末擺脫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持續政治高壓氛圍有著潛在的聯繫。
  • 豆瓣8.6丨從三方面解讀費穆《小城之春》超越時代的創新美學意識
    電影評論家黃建業說:「《小城之春》在中國電影史的際遇,有幾分似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撥開了自身所處的時代迷霧,超前了當時的主流關注,讓觀眾耳聆陣陣既壓抑又華麗的感性獨語,如此真實地透露出一位知識分子的彷徨和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