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善和他的張愛玲:三十三年不是夢

2020-12-24 冰川思想庫

因了陳子善,張愛玲立體多面的文學形象為世人更為知曉。特立獨行、從不欠「人情」的祖師奶奶如果在天有靈,會對這位忠貞不渝的研究者說點什麼呢?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姚崢華

1987年至2020年,33年。

是的,三分之一世紀。

對陳子善來說,時光如白駒過隙,一晃而過。轉眼,到了張愛玲百年誕辰。

▲陳子善(作者供圖)

那個發現《小艾》、以「打撈」現代文學名家集外佚作聞名的39歲青年文史學者,如今已年過七十。張愛玲的話題還在繼續,「打撈」也在繼續。

因了陳子善,張愛玲立體多面的文學形象為世人更為知曉。特立獨行、從不欠「人情」的祖師奶奶如果在天有靈,會對這位忠貞不渝的研究者說點什麼呢?

且不管答案如何,我想,張愛玲的粉絲們,會衷心地對陳子善說一句:謝謝。

一、張愛玲因《小艾》知道陳子善

說到陳子善與張愛玲的緣起,可以確鑿無疑地追溯到一篇文章——《小艾》。

時間往前推到1986年,張愛玲的作品剛剛在內地重印,陳子善一看耳目一新,感覺與新文學運動以來很多小說家的風格不同。

1987年他在做周作人研究時,無意中發現了1951年上海《亦報》連載的《小艾》,署名梁京。文史研究的敏銳讓他認定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張愛玲發表的一個中篇小說。於是交與香港《明報月刊》發表,引起文學界大的反響。

▲張愛玲作品:《小艾》(圖/網絡)

當時陳子善想,既然發現這麼一篇,是不是還有更多?1949年之前張愛玲在中國大陸發表過的作品,應該有很多沒收進張愛玲的文集中。

陳子善開始進入這個領域,把張愛玲作為他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

其實,他當時不知道,《小艾》公諸於眾時,遠在美國的張愛玲已經看到了,並與她在香港的好友宋淇展開討論:這個陳子善是什麼人?

陳子善後來得知,張愛玲對自己這個作品是不滿意的,或是在當時那個語境下,她不願意重印。

二、陳子善發現張愛玲的幾種「第一」

1991年至1992年,臺灣影視公司到上海拍一部關於張愛玲的文獻片,陳子善也是參與者之一,他們到上海檔案館查資料。在裡邊,陳子善發現了1932年的學校校刊《鳳藻》。

張愛玲於1931年就讀於上海聖瑪利亞女校,該校原址地處上海長寧路1187號,即中山公園西南側,但2005年後被拆除,現成了長寧來福士廣場。

據說當年這所女子貴族教會學校招生的對象多為中上等家庭的女子,舊上海灘的很多名媛、影星都出自這所學校。張愛玲1932年在聖瑪利亞女校年刊《鳳藻》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不幸的她》,著力描寫中學女生的心理活動。這一年她才12歲。

▲張愛玲上初一時(左八灰衣者)(圖/網絡)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上海檔案館規定讀者於館內可以閱覽,但不能借出複印。因篇幅不長,陳子善便將此小說逐字逐句抄了下來,等他抄完後,影視公司也正好拍完節目。

好玩的是,另一本同期《鳳藻》竟漂流到香港,被香港收藏家,也是另一位張愛玲研究者吳邦謀在網上發現並收入囊中。

2020年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吳邦謀的作品《尋覓張愛玲》,裡邊就收有他的一系列藏品:張愛玲《不幸的她》的海外孤本《鳳藻》;張愛玲鈐印的首作《傳奇》;張愛玲在香港寫的於《西風》雜誌徵文比賽獲獎的《天才夢》;電影《不了情》試映戲票等。

陳子善說,其實在《鳳藻》中還有一篇張愛玲的英文散文,為吳邦謀所發現。如果說《不幸的她》是張愛玲的第一篇小說,那麼1932年《鳳藻》上的這篇小品《校鼠派對》則是張愛玲發表的第一篇英文作品。

除了以上兩個「第一」外,張愛玲的第一篇翻譯作品,則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陳子善根據宋淇1991年致皇冠編輯的信,理清了張愛玲為何翻譯《老人與海》:張愛玲於1952年「在香港報紙上看到《老人與海》徵求譯者的廣告,投書應聘,被宋淇慧眼相中,於『不計其數』的應聘者中脫穎而出,這當然也與張愛玲1940年代在上海文壇走紅有關」。

▲張愛玲(圖/網絡)

這個譯本署名譯者「範思平」,香港中一出版社1952年12月初版。為何「範思平」就是張愛玲?陳子善尋跡追蹤:香港中一出版社1955年5月三版,譯者署名「張愛玲」。

香港今日世界社1972年1月初版,譯者署名「張愛玲」。由此陳子善考證出張愛玲1952年到香港後,擬入香港大學繼續學習未果,應聘翻譯了《老人與海》。

之後,她還翻譯了《愛默森選集》《無頭騎士》等作品。在《老人與海》中,張愛玲寫了譯序,評價海明威有「一種緊張狀態下的從容」。奇怪的是,儘管譯了與海有關的作品,張愛玲本人並不喜歡海。陳子善說,張愛玲讀書時曾從香港坐船到上海,她在文章中寫過,在海上很無聊。

張愛玲另一部重要的翻譯作品《冰洋四傑》,是美國作家寫二戰時反法西斯的作品,美軍運輸船被德國潛水艇擊沉後,四位牧師視死如歸的故事。張愛玲當年在香港《中南日報》連載過此部翻譯小說,陳子善曾收有幾份報紙,看過其中的部分章節。目前只能倒推出連載的開始時間,卻不知連載何時結束。這一部作品有待於進一步挖掘。

張愛玲1955年離開香港赴美。到美國後,她用英文寫作,作品雖不少,影響卻不大,有的還無法出版。其中在1958年,她寫了一篇英文散文,手稿保存下來了,因年代久遠,標題中間有被抹掉的痕跡,只留下《紐英倫……中國》。該文已被收進臺灣版的張愛玲全集中,是了解那個年代張愛玲創作的重要文獻之一。

另外,還有一份「愛憎表」,是1937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女校畢業時學校發放的調查表,在這個「學生活動紀錄,關於高三」調查欄上,有「最喜歡吃、最喜歡、最怕……」6道問題讓學生作答。

1990年,陳子善發表《雛鳳新聲——新發現的張愛玲少作》,提到這份問卷。張愛玲寫信給宋淇、鄺文美夫婦,將這份調查表稱為「愛憎表」,並表示將就此寫一篇文章,回答這些問題。可惜她最終沒有寫完,只留下前三個問題的初稿,後三個問題的提綱。此文寫進《對照記》中,並收入張愛玲全集中。

此外,張愛玲在畫畫方面也頗有天賦。

陳子善說,早在中學時,她的速寫、漫畫都顯出很高的水平。第一次發表的作品是漫畫,在一份英文報上。張愛玲用當時的稿費為自己買了兩支口紅。但這幅漫畫至今還沒有找到。

陳子善特意強調,張愛玲的研究愛好者可以著眼於1952年至1955年張愛玲在香港的文學活動,這段時間空白點甚多。

三、圍繞張愛玲,陳子善所做的事

陳子善對張愛玲研究的成果,多不勝數。我想到的大致可分三類。

第一類,編輯張愛玲作品,即「張愛玲的張愛玲」。

第二類,對張愛玲研究的整理,包括與張愛玲交往的學人或是研究者的文章及其回憶的編輯收集,即「他們的張愛玲」,如各種「張愛玲」——《私語張愛玲》《作別張愛玲》《重讀張愛玲》《記憶張愛玲》《張愛玲的風氣:1949年前的張愛玲評說》等。

第三類是陳子善自己書寫的張愛玲,即「陳子善的張愛玲」,如《說不盡的張愛玲》《看張及其他》《研讀張愛玲長短錄》《沉香譚屑:張愛玲生平與創作考釋》《從魯迅到張愛玲:文學史內外》等。

▲陳子善對張愛玲研究的成果多不勝數(作者供圖)

問陳子善所著的關於張愛玲的文章至今有多少篇,他自己也記不清了。「沒統計過。我2015年前寫的關於張愛玲的各種研究文章都收入《張愛玲叢考》(上下)一書。2015至2020年寫的則收入《不為人知的張愛玲》一書,即將出版。」

編輯張愛玲的作品有多少種?

「編有張愛玲著作《張愛玲集》(六卷本)《沉香》兩種,還有張愛玲研究資料七種。」

對張愛玲,陳子善有絕對的發言權。

在他眼裡,張愛玲受舊小說影響很深,從舊文學中汲取營養,將文學帶到一個新的高度。張愛玲同時也關注「五四」新文學,在某些方面的見解與魯迅有相通及暗合之處。

張愛玲本人的古典文學造詣很高,如對《紅樓夢》的一些見解,連周汝昌都折服,說只有張愛玲堪稱曹雪芹知己,張愛玲才是最有資格英譯《紅樓夢》的人(《師友襟期》,周倫玲整理,北京出版社)。

陳子善說,張愛玲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和豐富。很多人認為張愛玲以前寫的作品都很好,到《小團圓》則無法接受。其實只要仔細閱讀,會發現她在後期的追求和表達上有很大的突破。

四、張愛玲怎麼看陳子善

陳子善無私地把三十多年美好光陰奉獻給張愛玲,那麼張愛玲生前又是如何評價呢?

坦白講,這還真有個過程。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小艾》的「重見天日」讓張愛玲記住了「陳子善」這個名字後,陳子善的發掘工作並沒有得到作家本人的鼓勵。因為他的工作是發掘張愛玲集外的作品,而這樣的「發掘」會給作者帶來不愉快。

2012年三四月份,臺灣有位學者公布了張愛玲寫給皇冠編輯的一封信,其中有幾句話:「陳子善想必就是發掘出我畢業那年的《鳳藻》校刊的人」。信中還寫,「錢鍾書不喜歡人發表他的少作,我感激他說這話。」

看到這封信,陳子善的感受是:這口氣比直接說壞蛋好不到哪去。而她引用錢先生的話也表明對我的工作頗不以為然。

儘管如此。陳子善還是堅持自己的方向。他認為,發掘被研究對象不僅不成熟而且長期埋沒的少作,是研究工作的應有之義,錢鍾書稱之為發掘文墓。

▲2020年11月8日,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現場(作者供圖)

張愛玲在世時,與她相關的作品出版前,出版社都要寫信徵求她的意見。張愛玲後來的態度是,你們要發表就發表吧,但她本人是不贊成的。她知道陳子善是「始作俑者」。

不過,讓陳子善釋懷的是,張愛玲後來對他的發掘還是「部分認可」了。至少有兩個依據可以解釋——

第一,張愛玲的最後一本書《對照記》出版,其時她的姑父李開第還健在。因同在上海,陳子善跟李開第比較熟,便跟他提起,希望得到張愛玲《對照記》的籤名本。李開第爽快地答應了。

不久後陳子善收到了從皇冠出版社寄來的書,封皮上面寫著「張愛玲女士囑寄」。「這表示她對我沒有什麼成見了,願意送一本書給我。」

第二,陳子善後來搜集到三篇張愛玲的集外文,是她成名後的作品,被收進《對照記》裡面。陳子善說,「《對照記》收入這三篇,應是編輯的主意,收入後書可厚一些。她沒有反對,否則不會收。」

儘管張愛玲提到過陳子善的名字,知道陳子善多年來的努力,也籤名送書給陳子善。但他們倆始終沒有直接通過信。

2020年,張愛玲誕辰百年,很多關於張愛玲的書或書信相繼出版。各種話題、講座、紀念活動層出不窮。

2020年11月8日,陳子善應邀在深圳本來書店做了一場關於張愛玲的主題講座。胡洪俠主持。

▲2020年11月8日,陳子善(左)在深圳做了一場關於張愛玲的主題講座(作者供圖)

這位被學生毛尖冠名為「張愛玲的男朋友」的兢兢業業的張愛玲研究者,講起張愛玲,一如既往地嚴肅、專注、鄭重其事。

三十三年,陳子善在張愛玲作品的研究、出版、傳播上起了巨大的作用,無人可以相比,無人可以替代。

相關焦點

  • 姚言:朱天心的《三十三年夢》
    閒聊間說起一本書《三十三年夢》,朱天心作品,臺灣「印刻」新鮮出爐。朱天心與我在臺灣有緣一見,書中提到的很多人這些年我也有緣相識,比如唐諾,初安民、張大春、楊照、南方朔,王健壯,陳雪,吳音寧,甚至劉克襄。
  • 張愛玲和她的《太太萬歲》
    《太太萬歲》是一部可以代表張愛玲創作高峰期的作品,它被評為中國電影史上十大喜劇之一。但張愛玲的這個「調」,怎麼可能儘是喜劇呢?只道是,浮世的悲歡。雖同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我其實並不是很喜歡張愛玲筆下市井人家的細碎,總覺得她過於聰明,過於精緻,過於「算計」;她當然是有才華的,但她的才華總是跳不出情感滄桑、人世悲涼的調子,場面熱鬧,背裡悽涼。當然,這其實是張愛玲生活的世界、生活的時代。
  • 100年:重新發現張愛玲
    批評的聲音並不是沒有。除了傅雷以迅雨為筆名提出中肯的文學意見,無視創作而純施以人身攻擊的也不少。人紅是非多,比如有人會說:張愛玲為什麼筆下都是遺老遺少,從來不寫勞動人民?對他們一點同情也沒有嗎?   在陳子善看來,張愛玲的寫作題材自然大部分是她「家裡的故事」,「這些故事她最熟悉,也最有把握。
  • 張愛玲去世20年了,為什麼新作一本接一本的出?
    張愛玲1995年去世,今年正好20周年。在這段時間裡,《小團圓》、《雷峰塔》、《易經》等一本又一本新作面世,不是炒冷飯式的重新編選,而是未曾與讀者見面的「遺作」。在昨日《少帥》的首發式上,止庵說,張愛玲的小說「到此為止了」,「全部在這擱著」——但這只是小說部分,還有數量龐大的書信正待整理出版呢!為什麼張愛玲已經逝世了20年,新作卻一本接一本呢?
  • 張愛玲的小說改編成電影,為什麼引發爭議的總是選角?
    不妨把電影看作一種解讀方式音樂人姚謙是個有著37年「書齡」的張迷,他在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張愛玲作品其實很適合改編影視作品姚謙認為,我們應該用窺見不同解讀方式的心態,去審視這些張愛玲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允許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在參加西西弗書店主辦的張愛玲誕辰紀念日直播活動時,華師大中文系研究員陳子善也表示,「通過電影,更多是看編劇、導演怎麼看張愛玲,粉絲不必太苛刻。」
  • 帶著《三十三年夢》遊京都
    我得空就翻翻天心老師的《三十三年夢》,出門時也都背在身上,總算,大致想出了最後一日的路線。早上完成日常工作,已經接近上午十點。出了民宿,隨機擇一條小路一路往東邊扎。我們住在三條與四條之間的油小町路上,除第一日因尚且不熟悉地形走了大路,其餘時,日日走小路,比大路有趣多了。
  • 講別人沒講透的張愛玲,《張愛玲傳》出版
    《張愛玲傳》是張愛玲研究專家劉川鄂積40年之功寫就的一部張愛玲的全傳、真傳,2020年11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全書40餘萬字,以數百萬言的張愛玲研究資料為依託,據實寫來,力求全面、客觀,追求資料之實、洞察之微、理解之徹。
  • 她看見,她記得,她寫下 | 朱天心和她的《三十三年夢》
    早先當然有父親、有母親、有姐妹;之後有了先生唐諾、小孩海盟、妹妹的小孩符容;再之後有了過往的各種友人,詹宏志、王宣一夫妻(當然也有他們的小孩阿樸);張大春、葉美瑤夫妻(當然也有張容和還在美瑤腹中的張宜);駱以軍、鄭穎夫妻(當然也有阿白);再到鄭麗文和馬各、到尹乃菁、到黃宗英、梅芬夫妻、到林俊穎(俊穎大人這些年幫我好多,我很喜歡與他聊天,覺得他事事看眼裡,心如明鏡)等等。
  • 張愛玲的生日蛋糕,按順序一塊一塊吃
    >——作家淳子解讀張愛玲與「海派文化」2020年最新出版《惘然·張愛玲》一書,也是淳子關於張愛玲的第十二部作品。活動詳情時間:2020年9月25日(周五)19:00~21:00地點:海派文化中心景雲廳(四川北路1468號 四川北路公園內)嘉賓:淳子 郭皓02《傳奇 · 張愛玲》新書賞讀暨籤售會活動詳情
  • 1946年張愛玲尋夫:哀唱《何日君再來》
    據《今生今世》(〈天涯道路·十八相送〉),1945年12月1日至3日,斯君與胡蘭成、範秀美從浙江諸暨一路走到金華。12月6日,胡蘭成與範秀美從金華前往溫州,斯君已不再同行,可推測他此時已動身去上海,與張愛玲會面商議後,再帶她去找胡蘭成。張愛玲《異鄉記》所寫的即是這一段旅程,書中沒有寫明他們從上海出發的具體日期,但第六章中有句話值得注意:「臘月二十七,他們家第二次殺豬。」
  • 資訊 張愛玲遺著《少帥》將首次出版 取材於張學良趙四小姐
  • 宋以朗:遺產執行人眼中的張愛玲作品|訪談
    但那似乎並不是我們所能夠想像出的張學良與趙四小姐,而是張愛玲對於歷史抑或自身的某種投射。與《小團圓》所不同的是,《少帥》的文字稿在張愛玲在世時,除了她自己,從未有人真正讀過。在1995年張愛玲去世之後,《少帥》的英文打字稿夾雜在大批遺物中,郵寄到香港宋淇與鄺文美夫婦手中。鄺文美後來又將它與一部分張愛玲的書信一起,捐贈給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圖書館,並在那裡靜靜擱置了十幾年。
  • 【國慶系列 10.5下午】品逸於梅——從鄭逸梅先生看鴛鴦蝴蝶派的掌故寫作(陳子善 湯潑潑)
    主講嘉賓:陳子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表演嘉賓:湯潑潑(上海崑劇團青年優秀花旦演員)講座時間:10月5日(周日)下午2:00講座地點:上海圖書館西區2F報告廳(高安路口進)本次講座,著名現當代文學研究學者陳子善將為您講述鄭逸梅先生與鴛鴦蝴蝶派的那些事。青年崑曲演員湯潑潑也將親臨現場作精彩崑曲表演。
  • 目不染塵的張愛玲,為什麼偏要粉丁玲?
    然而,其實,從始至終,張愛玲一直遙望、關注著丁玲,甚至一度把她當做自己的寫作對象。這是為何呢?陳子善老師新書《從魯迅到張愛玲》為讀者揭開了一段趣史。(獲得25日微信贈書的讀者是:T 121 3121,請私信後臺與我們聯繫)        1936年,張愛玲正在讀高中二年級,丁玲已經是風靡一時的女作家。
  • 《愛憎表》:這次是我真的決定離開 ——最後的張愛玲 藝文錄
    華東師範大學陳子善教授曾意外發現了張愛玲早期散文,它是刊登在聖瑪利亞校刊《鳳藻》專欄上的「一碗什錦豆瓣湯」,六問六答。多年來少女張愛玲回答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無外乎「最怕:死;最恨:一個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結婚」。
  • 三十三年夢
    一九七九年,五月(節選)作者/讀詩:朱天心  那時地鐵東西線未開(十年後開工,二十年後第一次搭乘胡爺說,這是豐臣秀吉晚年最後一次賞櫻(花見)的地方(他在想自身的心事嗎?),他要我們也想像看看,那樣開創一個繁華時代的繁華之人,對此良辰美景感嘆「如朝露而生,如朝露而逝,大阪的往事,夢又夢」的情境。 耽美的天文陷入沉思……那棵正抽著新綠的大垂櫻,不說完全像株垂柳,襯著羊皮卷白的土牆,是我想像的江南好風景,我已經很喜歡,不貪想它一個月前、一年前乃至數百年前的花見盛事。
  • 我們曾相愛,想到就心酸——張愛玲和桑弧
    張愛玲惦記他,在冬天裡,做了件翠藍的棉袍作為行裝,沿著他走過的路,迢迢苦旅,千山萬水,來到他藏身的地方。見了面,來不及訴說別情,她就要開口跟他談,讓他放棄新歡小周。胡蘭成錯愕而得意:這九天玄女般的女子也會吃醋?卻始終不鬆口,張愛玲發現,他在逃亡路上,又身手麻利地搭上一個範秀美,做起了有朝一日重見天日三美團圓的清秋夢。
  • 關於張愛玲的20個誤會
    早年在上海,她就自己去小菜場買菜,對賣菜賣肉的都留意觀察,回到家裡拿出本子記下來——「天才夢」的綺麗,總是讓人忘記張愛玲「下生活」的努力:「道路以目」地,看街上的櫥窗,看路上女人的絨線衫,也看小飯鋪在門口煮南瓜……在散文《寫什麼》裡,她總結道:「文人只須老老實實生活著,然後,如果他是個文人,他自然會把他想到的一切寫出來。他寫所能夠寫的,無所謂應當。」
  • 張愛玲誕辰百年︱謝其章:張愛玲的投稿路徑
    我是對著原書原圖抄錄下來的,因此看見《張愛玲年譜》(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對這封信的釋文及所加標點,如「畫畫子」認成「書:子」,不禁駭笑。據我所見,引用這封投稿信的張愛玲研究者沒有一位不漏抄或不抄錯。我們的張學家長於誇誇其談地議論,於史料和史實方面簡直一塌胡塗。
  • 原版薦書丨百年誕辰之際,細讀張愛玲.
    是傳奇才女——張愛玲的百年誕辰和逝世廿五周年,也被張迷們稱為「愛玲愛玲」年。──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家 陳子善  每個張迷心中都有一個張愛玲,但褪下作家光環的她,又是何種樣貌?若非她自己提起,我們無從得知她三歲能誦唐詩、七歲完成首部小說、九歲立志當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