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影早期黑白片的年代,是有不少以小見大的經典好片的,以一個破敗小院目睹人間枯榮的《小城之春》是一個例子,笑中藏淚細碎家常的《太太萬歲》也是一個例子。
《太太萬歲》是一部可以代表張愛玲創作高峰期的作品,它被評為中國電影史上十大喜劇之一。但張愛玲的這個「調」,怎麼可能儘是喜劇呢?只道是,浮世的悲歡。雖同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我其實並不是很喜歡張愛玲筆下市井人家的細碎,總覺得她過於聰明,過於精緻,過於「算計」;她當然是有才華的,但她的才華總是跳不出情感滄桑、人世悲涼的調子,場面熱鬧,背裡悽涼。當然,這其實是張愛玲生活的世界、生活的時代。或許有人會說,這都是生活本來的樣子——但是生活本來就有千千萬萬種。而張愛玲,張愛玲最愛的永遠都是她自己,寫的也是她自己的影子。她說過,「《太太萬歲》是關於一個普通人的太太。上海的弄堂裡,一幢房子裡就可以有好幾個她。」但是,她筆下的思珍可不是一般人的太太,她做到的事情,恐怕絕大部分的太太都做不到。你看,張愛玲始終是不接地氣的,她看底層百姓的生活,是從雲端裡看下來的。所以,雖然這是一個「熱鬧」的故事,張愛玲也確實很會寫(電影票房的成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骨子裡,它是冰冷的,沒有溫度的。
但是,張愛玲本人,她的性格,她的言語,她的才華,遠比她的小說生動得多。她的最大魅力,就是她自己。而《太太萬歲》也是一部代表中國早期電影成就的好電影。因而,當得知電影劇本的原手稿將要展出的時候,我還是頗為關注的。因為我很想看一看張愛玲的親筆字跡。據說這部手稿是張愛玲一氣呵成、一稿完成終稿的,於是對手稿的樣子更為好奇。我們現在習慣用鍵盤碼字,打錯了字,退格一下;刪掉段落,選中、回車;然後就是乾乾淨淨、整齊劃一的頁面,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過。高科技在給人類社會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抹去了時間的痕跡與溫存。因而,在今天的時代,手稿顯得尤為珍貴。
老上海茶館一角
《太太萬歲》的手稿發布會,是在城隍廟上海老街的老上海茶館,手稿現由茶館主人張薦茗先生收藏。他說發現手稿是很多年前一次「淘寶」偶遇,而賣主並不知道手稿的價值。記得我第一次去老上海茶館的時候,是一個比較悶熱的夏末午後,當時有清茶,有現場評彈表演,不時地和窗外轟隆而過的觀光巴士的鳴笛聲混合在一起,有趣的體驗。茶館同時也是小型博物館,各種老上海的老東西都可以看到:香菸牌、月份牌、六神花露水海報、老鋼琴、膠片照相機、西洋鏡、老茶壺、郵票、老照片、老琴譜.在有點舊舊的展示櫃中、舊舊的玻璃後面詮釋著舊日時光。 張薦茗現在要給《太太萬歲》手稿舉辦一個展覽,還在爭取與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聯繫商洽是否可能給手稿出版書籍,有可能的話,還會籌資重拍《太太萬歲》。發布會那天,致力於張愛玲佚作研究的知名學者陳子善來了,知名作家兼影評人毛尖來了,「綠房子老克勒」嚴爾純來了,漫畫家鄭辛遙來了,還有諸多人文學院、社科歷史研究所專家也來了。他們帶著比較詳細的研究和了解,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了手稿的內容和面貌。而對我來說,看著手稿中那些圈圈畫畫,揣摩字裡行間之意,遠比單純看故事情節有趣多了。據說,這套《太太萬歲》電影劇本手稿是目前大陸僅有的張愛玲1949年前的作品手稿,共計135張、200餘頁。
手稿
手稿蘊藏了時光,蘊藏了智慧,蘊藏了一個時代的風華。而對手稿的收藏難度也是較大的,因為一來真假較難鑑定,二來保存極易散失或損壞。所以,這是可遇不可求之事。如你我有一日遇見這樣的原稿,或許就能真正體會到這句話的美妙了: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哦,你也在這裡嗎?」
手稿收藏者張薦茗(左)與知名影評人毛尖(右)
手稿收藏者張薦茗(右)與陳子善老師(左)
友情提示:手稿(部分)在老上海茶館(方浜中路385號展出,可事先聯繫張薦茗本人,聊聊手稿,聊聊他的藏品,聊聊老上海。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如需轉載本文,請聯繫作者!
關於作者:菠蘿Lynn ,藝術史研究生,現為某藝術雜誌編輯。信奉唯有藝術與美食不可辜負。
新浪微博帳號: @菠蘿Lynn
他為我們寫過的文章
1、錦衣夜行的行吟畫者,回復「20140831」查看;
2、時裝Or雕塑?不,是陽光和空氣,回復「20141202」查看;
3、當油畫家們開始畫水墨畫,回復「20150202」查看;
4、孤獨的人清醒的夢,回復「20150320」查看;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作者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