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憎表》:這次是我真的決定離開 ——最後的張愛玲 藝文錄

2021-02-19 拾貳象島island

從前到《小團圓》,我們以為完了,未完;到《同學少年都不賤》,我們以為完了,未完;《易經》、《雷峰塔》,我們還以為完了,未完;《異鄉記》,我們又以為完了,未完;半部《少帥》,以為這次是真的完了,偏不!

今年《印刻文學生活志》第155期,刊登了《愛憎表》。華東師範大學陳子善教授曾意外發現了張愛玲早期散文,它是刊登在聖瑪利亞校刊《鳳藻》專欄上的「一碗什錦豆瓣湯」,六問六答。多年來少女張愛玲回答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無外乎「最怕:死;最恨:一個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結婚」。其釋解就在《愛憎表》(遺稿不全,《愛憎表》之名是張對那個調查欄的稱呼),張愛玲遺產繼承人宋以朗先生和香港學者馮睎乾將26頁遺稿(計兩萬三千餘字)整理並發表。


❶  最喜歡吃:叉燒炒飯;

❷  最喜歡:Edward Ⅷ;

❸  最怕:死;

❹  最恨:一個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結婚;

❺  常常掛在嘴上:「我又忘啦!」

❻  拿手好戲:繪畫。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曾說,張愛玲的意象既是具體的,又是象徵。試舉一例: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蝨子。原本這只是「象徵」,但在張愛玲的晚年,卻變為了現實/具象。她給宋淇夫婦的信中寫道:每日花200美元用於殺蟲,上午搬家,下午看病。(晚年,張的「蟲患」問題可謂相當嚴重。)正如同早年她在《傾城之戀》裡不甘心的一句:她們以為她這一輩子已經完了麼?早哩!

「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來,將蚊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傳奇裡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她大概也是沒有想到過,自己那句抽象的女主人公唇瓣邊的「早哩」,會成為學界或坊間一次又一次翻轉的「具象」主題——「最後的張愛玲」。無數個「張愛玲」,無數次的「最後」,似乎「流言」多了,也就成了「傳奇」。她對自己狠,手黑,一筆成讖。

張愛玲自言,對調查表所填內容,「隔了半世紀看來,十分突兀,末一項更完全陌生。都需要解釋,於是在出土的破陶器裡又檢出這麼一大堆陳穀子爛芝麻來。」

那些「陳穀子爛芝麻」是什麼,我們都很熟悉了,因為在張愛玲對自己人生一遍又一遍的複寫中,這些事體讀者幾乎比作者更如數家珍。


寫了一堆「陳穀子爛芝麻」的《小團圓》

馮睎乾在《<愛憎表>的寫作、重構與意義》中指出,與《小團圓》一樣,《愛憎表》呈現的寫作風格,也是迂迴曲折地講自己的過去。甚至於,在整理遺稿的過程中,馮君發現張氏寫作,並非是一揮而就的「天才」,而是「反覆重寫、添補內容」,可見其對每篇文章力求完美時的「慘澹經營」。

她自己講,最好的材料,是你深知的材料。還有什麼材料比自己的經歷與經驗更熟稔?何況晚年她如置身戰爭中那動蕩不安的遷家,三搬當一燒,手邊能用的材料不多,唯有記憶,在自敘的框架下,可供隨時驅遣。

《愛憎表》所述情節,不再新鮮。只是不大寫月亮了,改寫太陽。

奶媽說筷子拿得高嫁得遠,她就偏拿低,因是張家人,奶媽說,你不姓張,你姓碰,碰到哪家是哪家;她心底裡高興不用像弟弟那樣尷尬的叫父母為爹娘,而叫嬸嬸;大紅大綠的背心與短襖,深紫薄綢夾襖,被毛娘念諷「紅配綠,看不足。紅配紫,一泡屎。」她偏就喜歡紫襖加大紅背心,濃得化不開,像白流蘇新房門窗上沒幹的綠漆,「然後把那黏黏的指尖貼在牆上,一貼一個綠跡子。為什麼不?這又不犯法?這是她的家!她笑了,索性在那蒲公英的粉牆上打了一個鮮明的綠手印。」

還有,還有薇龍姑媽梁太太出場的時候,面紗上爬一粒綠寶石蜘蛛。紫襖紅背心,粉牆綠手印,觸目驚心的搭配、不近人情的執念,都使張如同一枚印戳,分明熱烈地蓋在我們心頭,摸上去卻是涼的

嬸嬸囑她不要人物底下畫一條橫線,為此生了氣,她依舊畫,認為「非畫不可」。讀到這些十三點兮兮的執拗,便想小時候的她是多不可愛,覺得伊錯氣。同樣,她寫那隻沒吃到的柿子猶若禁果,「一種預感青春虛度的恐懼」,心焦,真想買一籃子丟給她,管夠。


幼年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

「人生往往是排長龍買不怎麼想要的東西」,而得不到的卻永遠在騷動,如舊時卡帶磁條莫名卡牢,自收音機裡拿出來,扯啊扯啊沒完沒了。一場白日噩夢。難怪《小團圓》的開頭便是:「大考的早晨,那慘澹的心情大概只有軍隊作戰前的黎明可以比擬,像『斯巴達克斯』裡奴隸起義的叛軍在晨霧中遙望羅馬大軍擺陣,所有的戰爭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為完全是等待。」

我總是在想,她最後的若干年,反覆在寫「姑姑問,喜歡嬸嬸還是姑姑;後母問,喜歡嬸嬸還是喜歡我」,竟是一種怎樣的情緒在流轉?夢裡是不是也還在追問,最喜歡我還是最喜歡他。呵,不如最喜歡愛德華八。

人在異鄉的她,如此迴環往復地書寫幼年的故事、學校的故事、父母關係的故事,甚至那場陽臺上紅塵滾滾之底事,許是為用記憶作鵲橋,承載她的夢,蹁躚返鄉。當她寫下咒語般的「喜歡你」,「破曉時分一聲微弱的雞啼,在遙遠的地平線上,嫋嫋上升。」耶穌說,在雞鳴前你會背叛我三次。而許子東教授說,(張)一下子栽進去後,一輩子也沒有拔出來過。


張愛玲和姑姑張茂淵

我不反對出版張愛的遺稿,誠如文化評論學者馬家輝所言,《小團圓》一出,再也沒有誰可以壟斷張愛玲了;所有與張愛玲相關的傳記也都白寫了,因為張愛玲分明還在,她還在「寫」,還在「出」。

她最出名的作品在二十三、四歲時就寫完了?不,並沒有,她後半生的作品並不比前半生差,只是那樣一個碎碎念的老婦人多少打破了文藝青年們對於乖張的意淫。她並不是香風細細淹然百媚的女子,沒有妥妥地擇一座城愛一個人,更沒有讓人讀懂已是不惑年。乍看意韻生香的「險句」學起來太容易不過,且是「雖然珠光寶氣,內裡卻空空洞洞,既沒有真正的歡暢,也沒有刻骨的悲哀」的句子。

《愛憎表》中無多幾句所謂張愛玲式金句,存在於她早期文字中一抄一把的驚豔,很少。正是這些少,成全了別人對她相對完整的識認,也正是這些少,把譏誚清傲的她變為我們周圍人。現在的她更立體,再不是趴在窗欞上的一朵蒼涼背影,舉著無動於衷的漂亮手勢,也由此原諒了她的喋喋不休,喝下了她念茲在茲的毒藥。「最怕死」的她說過,那一切與張有關的人物,「只是躺在我的血液裡,等我死去的時候再死一次」。

流蘇說,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該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戲劇與生活最大的不同,不是生活的戲劇化,而是戲劇的有效時間短,翻轉頻率卻高,從而有人生如戲般的假象;整個人生的翻轉頻率未必低,然而一旦教時間拉長,再盪氣迴腸的故事也就味同嚼蠟。

因此,雞在叫,又是一個凍白的早晨。我們這些自私的人若無其事地活下去了。

那次是你不經意的離開

成為我這許久不變的悲哀

淡漠了繁華無法再開懷

於是我守著寂寞不能歸來

· End ·

文字 / 安小羽(特約)

編輯 / 喬如月

視覺 / 徐銘遠

往 期 回 顧

該文章為拾貳象島island原創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針對侵權行為,拾貳象島保留訴諸法律的權利。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你就能成為「拾貳象島」的「島民」啦!


相關焦點

  • 張愛玲遺稿《愛憎表》真的曝光了?給你最真實的張愛玲……
    原本宋以朗並不打算讓《愛憎表》發表,「手稿字跡模糊難辨且雜亂難以整理」,坦言自己也不怎麼懂得欣賞張愛玲,實難單憑一己之力進行;而後在香港文學評論者馮晞幹的協助下,從眾多支離零碎的手稿中重構其貌。  張愛玲最早提及《愛憎表》是1990年寫給宋淇夫婦的信上,提到1937年高中畢業時在校刊填過一個調查,其中她填下「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人太早結婚;最喜歡:愛德華八世;最喜歡吃:叉燒炒飯」故而她名為「愛憎表」。但即使是她自己,「隔了半世紀看來,十分突兀」甚至完全陌生,需要解釋,於是她花了約2個月的時間寫〈愛憎表〉但陸續擱下,始終沒有寫完。
  • 張愛玲遺稿《愛憎表》曝光 迂迴曲折講述自己過往
    中新網8月5日電據臺灣旺報報導,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指出,最新近公開的張愛玲「遺作」,要屬她自己剖析學生時代想法的《愛憎表》。
  • 祝宇紅《無雙的自我——張愛玲的個人主義文學建構》連載之四:餘論·張愛玲的人與文——從《愛憎表》談起
    從這個角度來看,散文《愛憎錄》是張愛玲最後一次書寫自己的故事,也最像以此勾勒出「自畫像」的。拋開《雷峰塔》、《易經》、《小團圓》不曾出版這一點,《愛憎表》的重寫自我和張愛玲之前的寫作相比,對自我的認識、希望讀者了解的重點有什麼新變嗎? 2.
  • 張愛玲最怕的是死,最恨的是...
    原本宋以朗並不打算讓《愛憎表》發表,「手稿字跡模糊難辨且雜亂難以整理」,坦言自己也不怎麼懂得欣賞張愛玲,實難單憑一己之力進行;而後在香港文學評論者馮晞幹的協助下,從眾多支離零碎的手稿中重構其貌。《愛憎表》手稿其中最費時的工作在於將張愛玲的字跡逐一辨讀後,一字一句搬入計算機。
  • 張愛玲:最恨有天才的女人太早結婚
    《愛憎表》。原本宋以朗並不打算讓《愛憎表》發表,「手稿字跡模糊難辨且雜亂難以整理」,坦言自己也不怎麼懂得欣賞張愛玲,實難單憑一己之力進行;而後在香港文學評論者馮晞幹的協助下,從眾多支離零碎的手稿中重構其貌。
  • 70歲的張愛玲如何回望17歲的自己? 附《愛憎表》(選摘)
    《愛憎表》(選摘)文:張愛玲我近年來寫作太少,物以稀為貴,就有熱心人發掘出我中學時代一些見不得人的少作,陸續發表,我看了往往啼笑皆非。最近的一篇是學校的年刊上的,附有畢業班諸生的愛憎表。替我弟弟削蘋果,一面教我怎樣削,又講解營養學。此外第一要糾正我的小孩倚賴性。「你反正什麼都是何幹——」叫女傭為某「幹」某「幹」,是乾媽的簡稱,與溼的奶媽對立。「她要是死了呢?當然,她死了還有我。」她說到這裡聲音一低,又輕又快,幾乎聽不見,下句又如常,「我要是死了呢?人都要死的。」她看看飯桌上的一瓶花。「這花今天開著,明天就要謝了。
  • 資訊|蒲松齡、卡夫卡、張愛玲的手稿之迷
    就在這滾滾人流中,蒲松齡的七世孫蒲價人攜帶家眷離開家鄉來到瀋陽。當時的瀋陽佔卜業比較興旺,而蒲價人又粗通佔卜之道,便在瀋陽城裡擺了個卦攤兒,以卜卦和代寫文書為生,即使生活窘迫,他也不願以手稿謀利。臨終前,蒲價人按照祖上的規矩,把《聊齋志異》手稿傳給了大兒子蒲英灝。
  • 張愛玲:我愛你,關你什麼事?
    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曼楨畢業後在一家公司工作,與來自南京的沈世鈞相愛,世鈞深深同情曼楨的處境,決定與之結婚。>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 離開胡蘭成後, 張愛玲真的枯萎了嗎?
    文|晏凌羊    主播|夏末來源晏凌羊(qiushan08)每次看張愛玲失戀後寫的文字,我都覺得她真的是個文學天才,能把失戀女人的心態臨摹得那麼到位。臨行前,張愛玲對胡蘭成說了寥寥幾句傷心話:「倘使我不得不離開你,不會去尋短見,也不會愛別人,我將只是自我萎謝了。」
  • 張愛玲文字風格是怎麼煉成的?
    今年是張愛玲百歲誕辰,整理出版她生前未刊出的書信集,系統再版她的作品,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出版社動作。比如皇冠出版社推出了「百歲誕辰紀念版」的張愛玲文集,一共18本。這套再版張愛玲文集的書名字體都是出自張愛玲之手。書的封面以素雅的白底配上燙金的張愛玲親筆繪製插圖,明淨大方。
  • 張愛玲17 歲的愛與憎
    這「愛憎表」沒有收入張愛玲的文集,也沒多少人看過,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才被一位熱心人陳子善發掘出來發表。當時張愛玲在編《對照記》,本打算寫一篇很長的散文當作附錄,稱為《填過一張愛憎表》,又簡稱《愛憎表》。按照她1991年給我父親的信中所言,這篇《愛憎表》應該是「輕鬆的散文體裁」,可惜她沒有寫完。現在我家裡有這長文的手稿,很不完整,明顯只是草稿,所以我也不準備發表。
  • 宋以朗:遺產執行人眼中的張愛玲作品|訪談
    「我想張愛玲對這個故事感興趣,是因為它看上去有一點像《傾城之戀》,是 西安事變 成全了趙四小姐,如果沒有那場事變,他們倆人的關係就算完了。」宋以朗「揣度」著張愛玲寫作《少帥》的初衷。那是一個沒有寫完的故事,夾雜在雲遮霧罩的歷史敘事中,我們隱隱看出了一個單純少女與一個倜儻軍官之間的愛情故事。
  • 抖音這次是我真的決定離開是什麼歌 現如今年輕人是越發離不開手機了
    抖音這次是我真的決定離開是什麼歌 現如今年輕人是越發離不開手機了時間:2019-03-23 10:32   來源:樂享紅館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這次是我真的決定離開是什麼歌 現如今年輕人是越發離不開手機了 樂享紅館 年輕一代已經成長為網際網路的主力軍,特別是行動網路的普及更是推動了各個IP行業的發展
  • 張愛玲《對照記》改名記
    尤其大家熟悉的《對照記》,它是張愛玲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散文集,整個出籠的過程,張愛玲與宋淇來鴻去雁,前前後後,幾次反覆,差點更名為《張家玲面面觀》。 果然一個月後1990年12月23日在給宋淇的信中,張愛玲又反悔了:「……擱了些時沒寫的長文(暫名《愛憎表》)把《小團圓》內有些早年材料用進去,與照片無關。作為附錄有點尾大不掉,我想書名還是用《張愛玲面面觀》,較能涵蓋一切。」
  • 陳子善和他的張愛玲:三十三年不是夢
    張愛玲1955年離開香港赴美。到美國後,她用英文寫作,作品雖不少,影響卻不大,有的還無法出版。其中在1958年,她寫了一篇英文散文,手稿保存下來了,因年代久遠,標題中間有被抹掉的痕跡,只留下《紐英倫……中國》。該文已被收進臺灣版的張愛玲全集中,是了解那個年代張愛玲創作的重要文獻之一。
  • 張愛玲和賴雅婚戀的最後一爐香 於青
    張愛玲與賴雅張愛玲對我們講:「請你尋出家傳的黴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段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說完了。」其實,故事並不離奇,只是因了張愛玲在她生活著的那個晦明難辨的年代,敢於揭示出生活中人們不敢面對的種種心獄。也因為此,人們對張愛玲有著許多誤讀,尤其是她離開中國獨自飄落在異國的封閉生活,更令喜歡她的讀者無法理解,甚至對她投射了她最不能接受的憐憫的目光。沉香屑,這最後一爐香,是張愛玲給她自己點燃的。
  • 張愛玲:我自將萎謝了……
    早在3年前,張愛玲就給林世同寄過一封信,信裡有一份遺書,並且請林世同做遺囑執行人。張愛玲生前從不請人去她的房間,林世同是唯一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有機會進入她的房間的人。當她在美國時,她只是一個孤苦驕傲的老太太,曾經的傳奇與流言都與她無關,就連最後,沒有一個人、一滴眼淚送她,她選擇了獨自退場。我在想,就在離世那一天,穿著暗紅色旗袍的張愛玲,整理完了信件,穿過地面上凌亂擺著的紙袋,靠在行軍床上,看著灰撲撲的天花板,視線裡,緊閉的窗戶透過來的光線中,塵埃飛舞,生命漸行漸遠之間,她會想到什麼?
  • 張愛玲談《小團圓》(三個不同版本的《小團圓》))
    我覺得leak消息的辦法非常好,反正不過是遲早的問題。於我不利的地方是根本無法避免的。如果紐約《星島日報》的稿費比 《明報月刊》多些,也許還是給《星島》《皇冠》同時連載。我知道《明報》的聲望,不過總覺得讀者太多怕影響單行本銷路——已經有皇冠那麼些讀者了。當然還是等到時候請你看看情形再作決定。
  • 胡蘭成為什麼能追到張愛玲?
    胡蘭成在自己的自傳中寫道:「我在憂患驚險中,與秀美結為夫婦,不是沒有利用之意,要利用人,可見我不老實。但我沒利用人,必定弄假成真,一分情還他兩分,忠實與機智唯一,要說這是我的不純,我亦難辨。」1946年,張愛玲決定來看看已安頓好的胡蘭成,從上海一路到了溫州,胡蘭成顧著自己逃命,隱居,並不喜歡張愛玲過來,見到之後並無驚喜之色。張愛玲此時對胡蘭成仍一片情深。
  • 胡蘭成 張愛玲
    但是有著驚人才氣的張愛玲還是不可救藥的愛上了胡蘭成!她的愛真是所謂的低到塵埃裡了!她的名言:生命是一件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她的愛變得沒有緣由的蒼白…… 1944年張愛玲與才子胡蘭成舉行了婚禮,完成了她的第一次婚姻,由好友炎櫻證婚。不幸的是,這次婚姻只維了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