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最怕的是死,最恨的是...

2021-02-19 張局座召忠

據臺灣旺報報導,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指出,最新近公開的張愛玲「遺作」,要屬她自己剖析學生時代想法的《愛憎表》。此文的重構過程,日前在「張愛玲誕辰95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上首次發表,全文並於臺灣《印刻文學生活志》率先刊登,為兩岸三地首見。

張愛玲身後,其實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所謂的張愛玲「遺作」問世。作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很感慨,自己是統計學背景出身,要不是父母宋淇、鄺文美,他自己從沒想過有天要成為她的遺產守護者,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不違背張愛玲意願的前題下,整理她所留下的一切,還原更真實的張愛玲。

原本宋以朗並不打算讓《愛憎表》發表,「手稿字跡模糊難辨且雜亂難以整理」,坦言自己也不怎麼懂得欣賞張愛玲,實難單憑一己之力進行;而後在香港文學評論者馮晞幹的協助下,從眾多支離零碎的手稿中重構其貌。

《愛憎表》手稿

其中最費時的工作在於將張愛玲的字跡逐一辨讀後,一字一句搬入計算機。「像這裡,她寫『馬OO』,其實是要寫『馬桶蓋』(又稱馬子蓋),省筆畫她懶得寫就畫圈,因為她自己很清楚,可是我們不清楚呀!要推敲很久。」宋以朗說。

張愛玲最早提及《愛憎表》是1990年寫給宋淇夫婦的信上,提到1937年高中畢業時在校刊填過一個調查,其中她填下「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人太早結婚;最喜歡:愛德華八世;最喜歡吃:叉燒炒飯」故而她名為「愛憎表」。但即使是她自己,「隔了半世紀看來,十分突兀」甚至完全陌生,需要解釋,於是她花了約2個月的時間寫〈愛憎表〉但陸續擱下,始終沒有寫完。

張愛玲自述「最恨有天才的女孩太早結婚」

馮晞幹指出,張愛玲《愛憎表》如《小團圓》,迂迴曲折地講自己的過去,除張氏迴環往復式寫法的文學性值得一探,另有其傳記價值;相較於自傳性小說,此文更為直述,可藉以理解張愛玲的小說及其切身經歷的關連。

馮晞幹以《少帥》為例,當中特別提17歲應具由特別意義,在《愛憎表》中可見她寫道:「我17歲那年因接連經過了些重大打擊,已經又退化到童年,歲數就是一切的時候。我17歲,是我唯一沒疑問的值得自矜的一個優點。」

重構《愛憎表》另一個重大的收穫,在於從張愛玲的草稿中,可得知她的寫作方法,首先會條列式地擬定寫作大綱,且同一段話她會反覆重寫,添補內容,由此可知她為文力求盡善盡美,每篇文章皆悉心經營。

張愛玲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她的文字是否曾觸碰你的心靈?

著名導演侯孝賢曾這樣斷言說:

張愛玲的作品是一部人生的大書,要真正讀懂她,她的作品中每個字都能透出奇異的人生底色來。

相關焦點

  • 張愛玲遺稿《愛憎表》真的曝光了?給你最真實的張愛玲……
    張愛玲身後,其實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所謂的張愛玲「遺作」問世。作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很感慨,自己是統計學背景出身,要不是父母宋淇、鄺文美,他自己從沒想過有天要成為她的遺產守護者,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不違背張愛玲意願的前題下,整理她所留下的一切,還原更真實的張愛玲。
  • 張愛玲《多少恨》中的三重恨:恨相遇太晚,相愛太深,愛情太傲
    文/一隻旅行的貓圖/網絡在張愛玲眾多的名篇中,《多少恨》這篇算不上出名。可是在我看來,這篇小說中的男女主的愛情,是張愛玲式悲劇筆調下,著墨最溫柔的一對情侶了。《多少恨》是張愛玲根據電影劇本《不了情》改編的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對因緣分而結識進而相愛的一對男女,宗豫和家茵,卻因為現實的種種因素而無法在一起,最後不得不忍痛分開,留下各自感傷的故事。我大概十年前就看過這故事,其中有一段細節至今難忘。
  • 張愛玲的三大恨,不如金員外的五大恨
    比如,現代著名作家張愛玲說自己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這三恨,由口腹之求到眼鼻之娛,再到心靈之思,層層遞進,層層渲染,就顯得境界高遠,頗有意蘊。其實張愛玲所謂的「三大恨」構思不過是借宋人彭淵才的「五恨」而來。
  • 張愛玲小說《多少恨》: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
    張愛玲有一篇小說《多少恨》,熱度不太高,因為理解的人固然理解,沒有經歷過的人卻是不大明白的。很多年前張愛玲就注意到了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虞家茵的父親年輕時是個浪蕩公子哥,和家茵的母親離婚後娶了一個妖媚的女人,從此不管家茵母女的生活。母女倆相依為命,終於熬到家茵大學畢業長大成人。家茵到處找工作養活自己和母親。
  • 張愛玲語錄最經典的10句話,精心挑選
    ——張愛玲2、照片這種東西不過是生命的碎殼,紛紛的歲月已過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知道,留給大家看的唯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子殼。——張愛玲 《花凋》——張愛玲4、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或許不在我身邊。在我想要依靠的時候,你也不會適時地出現。在我需要安慰的時候,你的聲音只能在電話裡邊。在我孤獨無助的時候,你的身影只會出現在天邊。——張愛玲
  • 張愛玲:胡蘭成傷我最深,賴雅愛我最真
    張愛玲是中國近代著名才女之一,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小團圓》、《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張愛玲的愛情故事,也如同她的文學成就一樣,堪稱傳奇。張愛玲的祖上是顯赫之家,祖父是清末大元張佩綸,祖母是清朝中興名臣李鴻章之女,這樣的家庭自然是富貴富裕的。但到張愛玲父親時,家道中衰,並且父母不和離婚,母親遠遊海外,父親坐吃山空。童年不幸使張愛玲早熟。
  • 張愛玲《紅樓夢魘》:她才是最懂曹雪芹的女人
    張愛玲之奇才,心極細而記(記憶力)極強,萬難企及,我自慚枉作了「紅學家」!張愛玲之才是國人有目共睹的,直到今天,依舊有一代又一代的人被她的寫作才華所折服,可見她的魅力所在,今天閱讀君就和大家分享她最經典的幾部作品。
  • 張愛玲最經典的32句名言,已經分類整理,寫作必看
    (張愛玲)2.生命是一朵千瓣蓮花,我拒絕綻放同時我也拒絕枯萎和零落。(張愛玲)3.生命可以無限制地發展下去,變的更壞,更壞,比當初想像中最不堪的境界還要不堪。(張愛玲)4.短的是生命,長的是磨難。(張愛玲)這4句是張愛玲寫生命的,適用於「生命」的常考作文主題。
  • 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即使千瘡百孔,也願有些許的溫情點亮心燈
    琵琶安慰陵,陵沒反應,琵琶一剎間轉過許多念頭:怕弟弟以為自己在可憐他;怕弟弟責怪她派父母的不是;怕弟弟責怪她事發當時沒出面救他。想法太多,這是張愛玲;出言安慰似乎不像她,但確實是她。也可能正是弟弟張子靜總是不作聲,要別人猜他的心思,而又難猜中;而張愛玲卻又想得複雜,終至於姐弟兩人的心漸行漸遠,可談的話少了。琵琶特意冷落陵。
  • 《天才夢》 張愛玲
    世人原諒瓦格涅①的疏狂,(①通譯為華格納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國作曲家、文學家)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加上一點美國式的宣傳,也許我會被譽為神童。我三歲時能背誦唐詩。我還記得搖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眼看著他的淚珠滾下來。七歲時我寫了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遇到筆畫複雜的字,我常常跑去問廚子怎樣寫。
  • 張愛玲《花凋》:死前悽涼,死後體面的少女,人間的悲歡並不相通
    《花凋》是張愛玲創作於1944年的短篇小說,張愛玲用一貫蒼涼的筆調講述了一個少女短暫而又壓抑的一生。張愛玲在寫這個故事時,依然延續著她悲天憫人的情懷,站在了女性的角度,從女性的視野關懷著那些被時代,被家庭,被自身所困擾的女子。一個作者筆下的角色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自己的影子,【花凋】中的川嫦也有著張愛玲自身經歷的一些投射。
  • 張愛玲最經典一句語錄,只有16個字,卻寫盡了世間所有哭和笑
    這便是張愛玲張愛玲最經典一句語錄,只有16個字,卻寫盡了世間所有哭和笑,這句是張愛玲《花凋》中的一句,全文如下:笑,全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張愛玲——姐妹的愛情哭和笑我記得我一姐妹說,每每想起張愛玲這句話時候,我多想說,哭,我陪你一起哭。可惜我不能,因為你不需要我,你已經有了她。而我一個人哭的時候,卻只能獨自哭泣。
  • 張愛玲最扎心的17句話:笑,全世界與你同笑;哭,你便獨自哭
    貴族的出身、非凡的才華、怪癖的性情,以及一段很快夭折的戀情,構成了世人心中的張愛玲傳奇。記憶裡,她似乎永遠是著一襲華美的旗袍,微仰著頭,眉眼間疏離清冷而高傲的模樣。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身影在舊時月色中消去。她悄然轉身,卻用文字定格成一種傳奇。笑,全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男人徹底懂得一個女人之後,是不會愛她的。
  • 《愛憎表》:這次是我真的決定離開 ——最後的張愛玲 藝文錄
    華東師範大學陳子善教授曾意外發現了張愛玲早期散文,它是刊登在聖瑪利亞校刊《鳳藻》專欄上的「一碗什錦豆瓣湯」,六問六答。多年來少女張愛玲回答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無外乎「最怕:死;最恨:一個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結婚」。
  • 開卷有益|張愛玲:我的天才夢
    【編者按】張愛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
  • 張愛玲最精闢的一句經典語錄,僅14個字,卻一針見血,很刺耳!
    張愛玲是近代文學界才女之一,她的文學作品讓很多人喜歡,喜歡的原因,怕都是簡單而精髓,言簡而意駭。文字在她的筆下,就像煥然一新,重新有了生命力一樣,有了靈魂。打動了千萬人。譬如張愛玲說過一句讓很多男子都很震驚的句子:「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
  • 張愛玲:身有傲骨的人,可能最受不了的,就是身邊人的「沒志氣」
    身有傲骨的人可能最受不了的就是身邊人的「沒志氣」《小團圓》中九莉是張愛玲自己為原型,而九林則是以胞弟張子靜為原型,張愛玲曾經在文章裡說過,她覺得她弟弟十分美麗,但是就是沒志氣。張愛玲去世的時候,是過了幾天才被發現的,而弟弟張子靜,因為害怕自己死了也沒人發現,自張愛玲離世開始,就一直開著門,這也看出姐弟二人的差別,姐姐視隱私如命,弟弟卻不在乎隱私。
  • 張愛玲17 歲的愛與憎
    1937年,張愛玲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中學畢業。學校年刊《鳳藻》刊登了一張調查表,由當年的畢業生填寫自己最喜歡什麼,最恨什麼等。張愛玲的答案往往出人意表,非常有性格:在「最喜歡吃」的欄目裡,她填的是「叉燒炒飯」;最喜歡愛德華八世;最怕死;最恨「一個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結婚」;常常掛在嘴上的是「我又忘啦!」;拿手好戲是繪畫。到1990年,張愛玲在信中跟我父親提到這張調查表時,稱它為「愛憎表」。
  • 張愛玲:天才夢
    《天才夢》作者:張愛玲「出名要趁早」這句話雖然出自張愛玲之口,可偏偏現在被用在許多不合時宜的場面和人物身上。不過,張愛玲出名的《天才夢》倒是常常被人提起,那樣開始蒼涼的口氣和文字其實就是她在十八歲時寫下的。今天,我們來重讀這篇《天才夢》。沒有當日十八歲的銳氣,倒只是一位女子涼意的鋪陳和坦白。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
  • 張愛玲最經典一句名言,僅12個字,卻寫盡了所有人的孤獨,寫絕了
    而在各種各樣的孤獨中,人最怕的孤獨,怕還是精神上的吧,因為巴爾扎克說過:「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赫胥黎也這樣描敘過孤獨,他說:「越偉大、越有獨創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所以說孤獨的人,寫孤獨的人很多很多,我卻獨愛張愛玲說的,亦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張愛玲最經典一句名言,僅12個字,卻寫盡了所有人的孤獨,寫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