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紅樓夢魘》:她才是最懂曹雪芹的女人

2021-02-23 中國閱讀

/中國閱讀 享受悅讀好時光/

圖源網絡


十年一覺迷考據, 贏得紅樓夢魘名。

這句話是張愛玲在《紅樓夢魘》自序中對這本書的總結。誠然,這本書是她生命後期,經歷十年磨難、雕琢的嘔心力作,是繼紅學專家周汝昌之後的又一考證高峰,讓讀者對400年前的原著又進一步清晰了。

紅學專家周汝昌也曾欽佩其張愛玲的才華說:只有張愛玲,才堪稱雪芹知已,我現今對她非常敬佩,認為她是「紅學史」上一大怪傑,常流難以企及。張愛玲之奇才,心極細而記(記憶力)極強,萬難企及,我自慚枉作了「紅學家」!

張愛玲之才是國人有目共睹的,直到今天,依舊有一代又一代的人被她的寫作才華所折服,可見她的魅力所在,今天閱讀君就和大家分享她最經典的幾部作品。

《紅樓夢魘》這本書,不同於她以往寫的小說那樣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也不同於她以往文字清麗的散文,而是一部對《紅樓夢》有著極其細緻的考證、分析、糾錯的書。

十年磨一劍, 愛玲祥五遍。 紅樓夢裡魘, 神懼鬼亦寒
她對《紅樓夢》內容的熟悉和對考證的精益求精,還有她對文字左右逢源的嫻熟駕馭,讓人驚嘆!看過這本書之後,可以對《紅樓夢》這本著作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比如:《紅樓夢》共有幾個版本、幾個名稱、人生幾大恨事、原著中故事情節的前後照應、小說中複雜的人物關係及人物性格的本來面目等等,還有她抽絲剝繭、撥雲見日般的多方求證,都十分詳細。在她的引領下,如果再讀《紅樓夢》的時候,就不僅是一個讀者,而且是一個鑑賞者。  張愛玲醉心於《紅樓夢》世界的一切,曾經說:「偶偶指逆,事無大小,只要『詳』一會兒,紅樓夢》就好了。」  

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

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張愛玲在她那創作的年代並無任何前衛的思想,然而卻令人震驚地拉開了兩性世界溫情脈脈的面紗。主人公曾被作者稱為她小說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擁有著"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為了報復曾經傷害過她的社會,她用最為病態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剃刀片",隨心所欲地施展著淫威。

▲《金鎖記》話劇劇照

《金鎖記》在敘述體貌上還借鑑了民族舊小說的經驗,明顯反映了類似《紅樓夢》之類的小說手法已被作者用來表現她所要表現的華洋雜處的現代都市生活。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成名作,也是張愛玲最為傾心的作品之一。一對痴男怨女糾纏不清的愛情故事,在其筆下卻獨有一種韻味和情致。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卻《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

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範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港,博取範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

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服輸了,但在範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範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在生死交關時,兩人才得以真心相見,許下天長地久的諾言。戰爭,摧毀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電影《傾城之戀》

所謂的傾城之戀就是當整座城市陷落之際,你可以勇敢地說出心中所愛。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就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還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飯渣子,紅的還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於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而這本書的創作背後是張愛玲對胡蘭成的失望透頂。

1944年2月初, 張愛玲與胡蘭成戀愛了。在她看來, 遇到胡蘭成, 生命在荒涼的世界裡出現了亮色。即使胡蘭成當時是有婦之夫, 但張愛玲毫不在意, 一心一意地愛著他。不久胡蘭成離婚, 與張愛玲籤了婚約。但好景不長, 胡蘭成很快喜新厭舊, 又有範秀美、小周等情人。因此張愛玲不再與胡蘭成聯繫,初戀就此結束。《紅玫瑰與白玫瑰》就是這個時候寫成的。

書中講述的是一個男人在白、紅之間徘徊的的故事,白色是妻子,紅色是情人。歲月無情,花開花落,在淚光中,男人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已是一種現實中的幻影。舊日的善良也在一點一點地逼近他。

張愛玲曾說:小團圓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張愛玲從1970年代開始創作《小團圓》,期間反覆修改,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臨終前只有手稿遺世。

書中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九莉與有婦之夫邵之雍的一段愛情故事,可看作是張愛玲的自述性小說。

《小團圓》以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刻畫出張愛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歷史中過往來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現實人物,於此處實現了歷史的團圓。那餘韻不盡的情感鋪陳已臻爐火純青之境,讀來時時有被針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掙扎和顛倒迷亂,正映現了我們心底深處諸般複雜的情結。


身處大時代的變遷,20世紀40年代的人們更關心人生飛揚的一面。張愛玲則平靜地關注著邊緣化的飲食男女。

她認為寫作應該把安穩、真實、樸素作為人生的底子,這樣才能觸到人生真實的一面,所以她小說的人物是世俗的市民,故事不過是平凡的男男女女的小恩小怨,題材不夠重大,但最接近真實的人生,直指人性的最隱秘處,道盡了人生的悲涼與無奈,無人能出其右。

—THE END—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參考:豆瓣讀書

編輯:貓力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與《紅樓夢魘》
    《紅樓夢魘》是張愛玲到美國後,歷經十年,針對《紅樓夢》做的考據錦集。
  • 【問道語文課】| 周汝昌:張愛玲《紅樓夢魘》
    例如她在無意中看見《胡適文存》中一篇對《紅樓夢》考證的文章,才知道有個《舊時真本》,寫湘云為丐,寶雲做更夫,雪夜重逢結為夫婦。張愛玲形容當時「看了真是石破天驚,雲垂海立,永遠不能忘記」。  她還從一個創作者的切身體會出發,認為曹雪芹自述「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寫作經歷,其實應該有二十年之久,伴隨了曹雪芹整個成年時代的全部過程。
  • 人文萬象 《紅樓夢魘》:張愛玲讀紅樓
    張愛玲則是在20世紀下半葉給了世界一個驚喜。她沉潛十年,著書立說,終於完成自己有關《紅樓夢》的考證研究,出版了專著《紅樓夢魘》。  1972年,臺北幼獅文藝研究社出版的「幼獅月刊學術叢書」《紅樓夢研究集》第三十卷四十期上發表了她的最早成果《紅樓夢未完》,接下來幾年,陸續發表了《初詳紅樓夢》《二詳紅樓夢》《三詳紅樓夢》《四詳紅樓夢》《五詳紅樓夢》《紅樓夢插曲——高鶚、襲人和畹君》等專論,這些論作均各有所得,各臻其妙,直至結集而成《紅樓夢魘》。張愛玲將一生痴紅的情愫,轉嫁到「學術研究」中。
  • 《紅樓夢魘》,魘住張愛玲的長篇?
    多為評價書畫、音樂、服裝、電影等其他形式的創作,語言比較經濟,基本可算有理有據,結構清晰。比如分析電影《叛艦喋血記》的《談看書》及《談看書》後記,主要觀點鮮明,然後在許多史料中一一分析,加以聯繫,得到結論。很多人會說看不慣張愛玲的小說(太細),但是她的散文,如果對所評價的對象熟悉的話(其實這也蠻難的),要想看懂就非常容易了。
  • 【名著選讀】張愛玲《紅樓夢魘》
    點擊題目下方世界名著每日讀,每日陪伴你有品位地閱讀編輯:世界名著每日讀(ticesmall)《紅樓夢魘》是張愛玲旅居美國研究《紅樓夢像張愛玲這樣一位作家,用十年時間,對《紅樓夢》作如此近乎繁瑣的考據,似乎真是「夢魘」一般奇特。不過,喜愛張氏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實在與這部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有太深太深的關係,她從小就愛讀《紅樓夢》,以後每隔幾年又重讀一次,對,紅樓夢》真到「熟讀」的程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會蹦出來。」
  • 《紅樓夢魘》:有人說張愛玲是天才,她自己也沒有否認
    《紅樓夢魘》:有人說張愛玲是天才,她自己也沒有否認據說,張愛玲曾留下遺囑,要將她的骨灰撒於荒野之地,但由於美國的法律不準,遂又決定海葬;而臺灣作家三毛就是這樣一把鮮花一把骨灰,在茫茫大海裡找到歸宿。而香港一位學者對此提出異議,因為張愛玲壓根兒就不喜歡大海。
  • 張愛玲:《紅樓夢魘》自序
    文/張愛玲這是八九年前的事了。我寄了些考據紅樓夢的大綱給宋淇看,有些內容看上去很奇特。宋淇戲稱為NightmareintheRedChamber(紅樓夢魘),有時候隔些時就在信上問起「你的紅樓夢魘做得怎樣了?」我覺得這題目非常好,而且也確是這情形——一種瘋狂。
  • 《紅樓夢魘》
    7/4日23:20,我終於讀完張愛玲的作品《紅樓夢魘》。這本書短到不能再短,總共不過319頁,我卻讀地很慢。從六月初斷斷續續,中間穿插著讀完了好多其他的,終於磨到如今,把它讀完。她在書中最後一段話,我深以為然:曹雪芹是個正常的人,沒有心理學上所謂「死亡的願望」。
  • 一本《紅樓夢魘》,走進張愛玲後半生蒼涼的心境
    其次,張愛玲到美國後的心境和悲歡藏在 《紅樓夢魘》中。《紅樓夢魘》可以說是張愛玲後半生的一部代表作,我是把這本書看作她的精神自傳讀的,其心境、悲歡隱藏在書裡。1955年,張愛玲離開香港赴美國;1969年《紅樓夢未完》在臺灣發表;1973年定居洛杉磯,《初詳紅樓夢》刊載於臺灣雜誌;1975年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二詳紅樓夢》在臺灣發表;1976年《三詳紅樓夢》在臺灣發表;1977年《紅樓夢魘》在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從醞釀、寫作、到書出版,有十年的時間,其間,她生命中的第二個男人,賴雅,1967年去世,與她相依為命的男人也沒有了。
  • 曹雪芹交代《紅樓夢》結局的一首伏筆詩,張愛玲三恨也源於此詩!
    1.虹亭小語張愛玲女士是位優美的中華女性,她幼受庭訓飽讀詩書,傳統文化涵養極高,她舉止優雅,風姿盡彰女性的柔美,讀她的書仿佛置身月下花叢慢品一杯甜酒般恬淡雍容。她的文字處處充滿了善意的延展,而在《紅樓夢魘》裡她卻公開「三恨」真是讓人匪夷所思,張愛玲女士平生三恨是「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待續。」。人間的愛恨最是糾葛難纏的,愛得太深、太執著,當然希望所愛完美,稍有一丁點不完美就大恨特恨,張愛玲女士的這三恨就糾結於此。
  •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是什麼意思?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是什麼意思?我猜她想表達:「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其實這何嘗不是在說她自己的心事,她的命運多舛、她遇人不淑以及她的紅樓之夢呢?1. 第一遺憾:鰣魚多刺鰣魚有兩大特點:美味、多刺。
  • 紅樓夢魘
    有時寫完作業就去聽一些大家講紅樓,講人,講詩,講曹雪芹的七十回後應是怎樣的結局。迷到金陵十二釵的判詞都倒背如流。女子各個風流倜儻。世外仙姝,人中龍鳳,與世事周旋,與人對壘,最後走的走,病的病,死的死,嫁的嫁,被辱的被辱,報恩的報恩,因果輪迴,終究散盡。前人談寶黛釵三人的太多。若談及四姐妹,很難說誰更幸運。元春出場省親好不風光,於寶黛釵等後輩而言,無省親便無大觀園。
  • 張愛玲:狗尾續貂
    張愛玲在《紅樓夢魘》中評價《紅樓夢》後四十回: 「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一個個人物都言語無味,面目可憎起來,我只抱怨「怎麼後來不好看了」,仍舊每隔幾年又從頭看一遍,每次印象稍有點不同……很久以後才聽見說後四十回是有一個高鶚續的。怪不得!」
  • 張愛玲·皇冠版《流言》·裝幀
    在張愛玲逝世21周年前夕,我得到了一本她親自設計裝幀的臺灣皇冠出版社版散文集《流言》。圖1:1979年6月臺灣皇冠版《流言》封面 也許讀者會感到奇怪。張愛玲為上海版中短篇小說集《傳奇》設計了三個裝幀,初版本是她獨自設計,再版本和增訂本是與好友炎櫻合作設計;也為上海版《流言》設計了封面,這早已為張愛玲研究界所共知。
  • 觀「紅樓」談「夢」,脂硯齋比曹雪芹更神秘,宅在紅樓吃胭脂
    「脂」這個姓氏很少,和「門」姓一樣稀缺,現在幾乎很少見到,《漢書》中提到了這個姓氏,曰:「漢代有脂習……」,除了這個記載以外,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就要算這個脂硯齋了,脂硯——胭脂,齋——宅,如果從諧音去認知這個名字,確實很有趣。
  • 小路寂寂憶雪芹 石頭默默夢紅樓
    那天,我們去北京西山踏青,同行的夥伴帶著走了一條石塊鋪成的小路,說是「曹雪芹小道」。這條曲折的山間小路,趴在山坡上,隱蔽在樹叢中,若非有人指點,不易發現。  然後,我才進一步了解到,這片山林裡,流傳著不少曹雪芹的故事。據說,山前黃葉村、山後白家疃村,是雪芹先生晚年居住過的兩個地方,而傳說中他足跡所到之處,許多地方已被標註。
  • 紅樓詩社第十社·紀念曹雪芹誕辰300周年
    追步於楚騷之情,應憐君癖; 效顰於稗官之境,莫道我痴。冰雪奇文,料千秋猶炳耀;滄浪素志,雖十紀而彰彌。今歲恰逢曹公華誕三百載,舉世鹹慶,焉能不為之辭?故開壇徵稿,啟社應期。望諸賢不吝貽教,惠賜珠璣。主題:紀念曹雪芹誕辰三百周年詩題自擬,不宜過長。可有序,亦不宜過長。以文言為宜。體裁不限,可歌行古風絕句律詩排律,亦可填詞。格律上要求符合所選體裁。亦可組詩。
  • 百年愛玲:做天才,做女人
    付如初/文愛玲夢魘張愛玲痴迷《紅樓夢》,到不同版本的不同用字會自動蹦到眼前的程度,無論多大的煩心事,「詳」一會兒紅樓就好了。她說這是「一種瘋狂」,所以把自己十年考據的成果命名為《紅樓夢魘》。何況,這一次的天才還是女人,是落魄貴族,還生在亂世,還顛沛流離,還懂得自我經營。所以,張愛玲實在具備了成為「愛玲夢魘」的天時、地利、人和。她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胡蘭成語),也是抗戰烽火中的「亂世佳人」(木心語)。她迷戀貴族的天賦華麗,也醉心小市民的物質算計。她是天才,也懂得如何做天才;她是女人,也懂得如何做女人。
  • 刻骨蒼涼,富有才華——張愛玲作品集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她轉身消失,卻把你留下。 你兀自在其中徘徊。不待瞎子撥動三弦唱出命運,百年上海的滋味就從方塊字的隔窗裡飄散出來…… ──劇作家 王蕙玲  從《金鎖記》到《怨女》,張愛玲以隱匿屏蔽的敘事講述了分裂的他者/主體如何挪用自我的匱乏去建構女性文本。
  • 百年愛玲:做天才,做女人-虎嗅網
    愛玲夢魘張愛玲痴迷《紅樓夢》,到不同版本的不同用字會自動蹦到眼前的程度,無論多大的煩心事,「詳」一會兒紅樓就好了。她說這是「一種瘋狂」,所以把自己十年考據的成果命名為《紅樓夢魘》。何況,這一次的天才還是女人,是落魄貴族,還生在亂世,還顛沛流離,還懂得自我經營。所以,張愛玲實在具備了成為「愛玲夢魘」的天時、地利、人和。她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也是抗戰烽火中的「亂世佳人」。她迷戀貴族的天賦華麗,也醉心小市民的物質算計。她是天才,也懂得如何做天才;她是女人,也懂得如何做女人。但天才和女人一疊加,卻讓她紙上洞明練達,世間千瘡百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