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萬象 《紅樓夢魘》:張愛玲讀紅樓

2021-02-07 社科文獻



或許是因為生逢亂世,張愛玲的世紀末的悲涼之感尤為打動人心。我們在她的文學世界裡,領略著中國新舊轉型時代的人物的悲喜、時代的蒼涼,享受著漢語文字帶來的閱讀快感。張愛玲出身豪門,祖父是清代著名大臣張佩綸,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她的父親從小就培養她看《紅樓夢》,從此成就了她一生的痴迷,而張愛玲由此開啟了她的小說創作之門。


明清性靈小說之中,重視《紅樓夢》和《金瓶梅》的作家很多,研究成果也很豐富。大家熟悉的便有魯迅、胡適、俞平伯、林語堂等。張愛玲則是在20世紀下半葉給了世界一個驚喜。她沉潛十年,著書立說,終於完成自己有關《紅樓夢》的考證研究,出版了專著《紅樓夢魘》。

 

對張愛玲而言,紅學研究真正的機緣,首先是她當年離開大陸途徑香港時,無意中看到《胡適文存》上的一篇對《紅樓夢》考證的文章,方知有個《舊時真本》,寫湘云為丐,寶玉做更夫,雪夜重逢結為夫婦。張愛玲形容當時「看了真是石破天驚,雲垂海立,永遠不能忘記」。她太激動了。她終於發現自己少年時代的閱讀感覺原來沒有錯,當年自己看的《紅樓夢》原來是偽稿。

 

1972年,臺北幼獅文藝研究社出版的「幼獅月刊學術叢書」《紅樓夢研究集》第三十卷四十期上發表了她的最早成果《紅樓夢未完》,接下來幾年,陸續發表了《初詳紅樓夢》《二詳紅樓夢》《三詳紅樓夢》《四詳紅樓夢》《五詳紅樓夢》《紅樓夢插曲——高鶚、襲人和畹君》等專論,這些論作均各有所得,各臻其妙,直至結集而成《紅樓夢魘》。張愛玲將一生痴紅的情愫,轉嫁到「學術研究」中。對於《紅樓夢魘》這一特殊的研究成果,因為張愛玲獨特的身份,這部考證著作擁有諸多與眾不同之處。

 


首先,張愛玲的研究是證據考證和文學判斷相結合。曹雪芹曾自述「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曲折的寫作經歷,張愛玲根據這一線索追蹤,「改寫時間之長,何止十年間增刪五次?直到去世止,大概佔作者成年時代的全部……,共二十年之久。」伴隨著她的思索想像、分析推斷的過程,便構成《紅樓夢魘》的主線。張愛玲經過嚴密的考訂,大膽提出了一個觀點,她認為《紅樓夢》存在一個X版本。張愛玲在書中闡述了在X本之前應該有過兩種版本的紅樓夢,而且都已寫完。一是舊時早本《石頭記》,其中賈家只是衰敗沒落,貧困落魄的寶玉和湘雲終得團聚偕老。一是《百回紅樓夢》,其中黛玉早逝,金玉姻緣結成之後賈家獲罪(但未被抄家);寶玉最後「懸崖撒手」,出家為僧。小說以完全悲劇的形式告終。


而另一方面,張愛玲的學術研究具有明顯的文學家特徵。 「她以作家的氣質與才情感受作家與作品,在抉幽探微之中獲得『詩眼文心』、『莫逆暗契』的藝術感應。對《紅樓夢》的研究、考據的名義下的,是她對《紅樓夢》的詩藝淵源、審美情趣、風格意蘊等『詩眼文心』的入迷,甚至影響到她自己作品的敘事模式。張愛玲創作中的愛情婚姻題材選擇,飲食男女瑣事鋪陳和心理描寫、形象塑造和語言風格等文本構成因素,都可以確證她和它之間的千絲萬縷聯繫。所以,周汝昌先生盛讚《紅樓夢魘》,也用了一句性情中語:只有張愛玲,才堪稱雪芹知己。

 

作為當代最著名的紅學研究家,周汝昌高度讚譽張愛玲對《紅樓夢》的解讀和考證。周汝昌說:「她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紅學研究路徑,憑藉作家特有的敏感和創作經驗,想他人之未曾想,未敢想。我現今對她非常敬佩,認為她是『紅學史』上一大怪傑,常流難以企及。……她給自著小說所繪人物像,充分流露出一種英俊之氣,是我所僅見的畫像高手,令我折服。可見她絕非一個作家之名義所能『框』住,她若從事任何一門藝術創作,都會是第一流的大家,對此我是深信而讚嘆不已的。」


 


細心一點的讀者會發現,張愛玲通篇都沒有涉及小說的創作思想,也不談重要人物,也不談小說技法,而是花了大量的精力在極小的細節上進行詳盡考證,真正如標題所說是「詳」考了。比如,她提到了小說中一個幾乎被所有人都忽略的問題:賈府裡的女眷們,尤其是年輕的女眷們到底纏足還是不纏足?通過全篇搜索,張愛玲得出的結論是,曹家本來也就是女眷半漢半滿,裹腳的也有,大腳的也有。但她注意到「金蓮」這個字眼出現的時候,往往該女子一定纏過足。比如尤二姐初見賈母之時,賈母等人特意撩開尤二姐的裙子去查驗她是否是小腳,驗實之後,都很滿意地笑了。還描述了晴雯穿著「睡鞋」,張愛玲推斷這一定是纏腳布,而且《芙蓉誄》有「蓮瓣無聲」之句,就是特指晴雯是纏過足,所以走路悄沒聲息。張愛玲還進一步推斷,曹雪芹有意識不寫出來女眷們到底纏不纏足,是因為曹雪芹很聰明,他這樣塑造的女性可以滿足各朝代男子的想像。

 

書中的許多論述,都可看出張愛玲作為女性作家的縝密和獨特。張愛玲從來都注重人生卑微和悲哀的一面,作品都傾向於悲劇的結局,她本身就受益於《紅樓夢》,這是不言自明的。而且,在她的認識中,《紅樓夢》應該是一部有關人生觀、人生感悟或人生理想的書,她總不言及開卷大書特書的「大旨談情」的情字,應該並也限於「愛情」這個角度,似應是更博大高層次的情。當然,她也不是隻字不提,而是用了關聯法來側面表現重要人物和相關主題。


87版《紅樓夢》的史湘雲


最後,張愛玲在著作中基本沒有得出特別重大的結論,都是在前人觀點的基礎上加以發揮,但解讀、辨析上個性十足,尤其是對史湘雲、花襲人的人物分析,令人印象深刻。張愛玲在書中有一個特別的觀點,那就是,她認為湘雲是有原型的、作者的真幼侶,而黛玉這個人物與相涉的「愛情故事」,卻是後來修改增刪時添加的,史湘雲在寶黛愛情中,雖不唱主角,卻一直贏得很多讀者喜愛,所謂「讀者大眾偏愛湘雲」。甚至很多讀者認為史湘雲才是賈寶玉妻子的最佳人選。張愛玲對此也有精準的分析:「欣賞《紅樓夢》內中要數史湘雲的呼聲最高。自有《紅樓夢》以來,大概就是湘雲最孚眾望。她稚氣,帶幾分憨,因此更天真無邪。」


 


在這部著作的結尾,張愛玲寫道:「天才在現實生活中象白痴一樣的也許有。這樣的人卻寫不出《紅樓夢》來。」這又該做怎樣的考證呢?所以,張愛玲期待的恐怕仍然是讀者的默契。


轉自:人文萬象


摘自:

20世紀中國作家對明清性靈文學的接受

許愛珠 著

2016年8月

下期預告:

明日微信將推送12.12活動,敬請期待。

▲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與《紅樓夢魘》
    《紅樓夢魘》是張愛玲到美國後,歷經十年,針對《紅樓夢》做的考據錦集。
  • 一本《紅樓夢魘》,走進張愛玲後半生蒼涼的心境
    張愛玲一本《紅樓夢魘》,走進張愛玲後半生蒼涼的心境劉宜慶(柳已青)像張愛玲這樣一位作家,用十年時間,對
  • 《紅樓夢魘》,魘住張愛玲的長篇?
    「夢魘」一詞指在睡夢中被噩夢驚醒,老話常把人失常的情景稱之為「魘住了」,意思類似靈或鬼上身。張愛玲一貫對小說及出書的名字非常講究,對文字的意象在歷史中的流轉非常注目,「流言」、「小團圓」、「色戒」、「餘韻」等詞大有說法。以「夢魘」來標題這一系列工作,表達對《紅樓》的痴迷、上癮達到瘋狂狀態,含義激烈而富於感情。
  • 【問道語文課】| 周汝昌:張愛玲《紅樓夢魘》
    晚年旅居美國後,張愛玲拿出十年時間,廣泛閱讀《紅樓夢》各種版本和相關論著,做各種近乎繁瑣的考據,著成《紅樓夢魘》一書。這也是張愛玲一生惟一的一本學術論著。張愛玲對《紅樓夢》的熟悉,達到了「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會蹦出來」的程度。她醉心於《紅樓夢》世界的一切,甚至「偶偶指逆,事無大小,只要『詳』一會兒《紅樓夢》就好了。」
  • 【名著選讀】張愛玲《紅樓夢魘》
    點擊題目下方世界名著每日讀,每日陪伴你有品位地閱讀編輯:世界名著每日讀(ticesmall)《紅樓夢魘》是張愛玲旅居美國研究《紅樓夢像張愛玲這樣一位作家,用十年時間,對《紅樓夢》作如此近乎繁瑣的考據,似乎真是「夢魘」一般奇特。不過,喜愛張氏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實在與這部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有太深太深的關係,她從小就愛讀《紅樓夢》,以後每隔幾年又重讀一次,對,紅樓夢》真到「熟讀」的程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會蹦出來。」
  • 《紅樓夢魘》:有人說張愛玲是天才,她自己也沒有否認
    《紅樓夢魘》:有人說張愛玲是天才,她自己也沒有否認據說,張愛玲曾留下遺囑,要將她的骨灰撒於荒野之地,但由於美國的法律不準,遂又決定海葬;而臺灣作家三毛就是這樣一把鮮花一把骨灰,在茫茫大海裡找到歸宿。而香港一位學者對此提出異議,因為張愛玲壓根兒就不喜歡大海。
  • 張愛玲《紅樓夢魘》:她才是最懂曹雪芹的女人
    十年一覺迷考據, 贏得紅樓夢魘名。這句話是張愛玲在《紅樓夢魘》自序中對這本書的總結。紅學專家周汝昌也曾欽佩其張愛玲的才華說:只有張愛玲,才堪稱雪芹知已,我現今對她非常敬佩,認為她是「紅學史」上一大怪傑,常流難以企及。張愛玲之奇才,心極細而記(記憶力)極強,萬難企及,我自慚枉作了「紅學家」!張愛玲之才是國人有目共睹的,直到今天,依舊有一代又一代的人被她的寫作才華所折服,可見她的魅力所在,今天閱讀君就和大家分享她最經典的幾部作品。
  • 張愛玲:《紅樓夢魘》自序
    文/張愛玲這是八九年前的事了。我寄了些考據紅樓夢的大綱給宋淇看,有些內容看上去很奇特。宋淇戲稱為NightmareintheRedChamber(紅樓夢魘),有時候隔些時就在信上問起「你的紅樓夢魘做得怎樣了?」我覺得這題目非常好,而且也確是這情形——一種瘋狂。
  • 《紅樓夢魘》
    7/4日23:20,我終於讀完張愛玲的作品《紅樓夢魘》。這本書短到不能再短,總共不過319頁,我卻讀地很慢。從六月初斷斷續續,中間穿插著讀完了好多其他的,終於磨到如今,把它讀完。她在書中最後一段話,我深以為然:曹雪芹是個正常的人,沒有心理學上所謂「死亡的願望」。
  • 張愛玲·皇冠版《流言》·裝幀
    張愛玲作品正式進入臺灣是1968年。根據版權頁顯示,第一批兩種,即《秧歌》和《流言》,出版時間均為1968年6月;第二批也是兩種,即《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傳奇》增訂本改名)和《怨女》,出版時間均為同年7月。這是現在所知的張愛玲作品最早的四種臺灣版,封面設計均由夏祖明擔任,四種書前勒口均印有「封面設計夏祖明」字樣。
  •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是什麼意思?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是什麼意思?我猜她想表達:「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其實這何嘗不是在說她自己的心事,她的命運多舛、她遇人不淑以及她的紅樓之夢呢?1. 第一遺憾:鰣魚多刺鰣魚有兩大特點:美味、多刺。
  • 張愛玲最美短文《愛》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愛作者:張愛玲這是真的。
  • 朗誦 | 張愛玲:愛
    愛文/張愛玲,朗誦/宮雪敏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
  • 紅樓夢魘
    小時候沉迷紅樓,從注音版到初中後買了胭脂齋批評本,填補了許多課餘時光。當時除卻騰訊QQ外並無太多可用的社交媒體,廣播和電視依舊盛行。
  • 刻骨蒼涼,富有才華——張愛玲作品集
    曼楨畢業後在一家公司工作,與來自南京的許世鈞相愛,世鈞深深同情曼楨的處境,決定與之結婚。夏世清,畢業於北大中文系,著名歷史人物研究者,現從事「張愛玲與胡蘭成」研究。本書試圖從二人的人生經歷著手,沿著他們相識、愛戀、分手的軌跡,尋覓他們的今生今世、愛恨情仇,全景展現一代才女張愛玲的魅力與哀愁,胡蘭成的飛揚與落寞。
  • 張愛玲誕辰百年︱謝其章:張愛玲的投稿路徑
    張愛玲的《沉香屑》於《紫羅蘭》第二期連載至第六期,未等連載完畢,張愛玲就調轉方向進攻《萬象》和《雜誌》去了。那年代不興「籤約作家」,來去自由。很快,長張愛玲二十五歲的周瘦鵑也許會慶幸,長張愛玲二十八歲的《萬象》老闆平襟亞領教過的互懟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
  • 【人物】民國大家之張愛玲:現代文學史中最具天才的作家
    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早年經歷張愛玲,上海出世,生於1920年9月19日(張愛玲的美國綠卡、美國結婚證、死亡證上寫的出生日期均為9月30日。學校註冊文件可能有誤)。
  • 張愛玲式的滄涼和孤獨,世間僅此一件
    1943年(23歲),開始在《紫羅蘭》、《萬象》、《雜誌》、《天地》、《古今》等各種類型的刊物上大量發表小說和散文。1943-1944年,是張愛玲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年份。1943年,她在周瘦娟主編的《紫羅蘭》上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後,一發而不可收,在這兩年的時間裡,她創作和發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和散文,包括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1943年4月)等多部重要作品。
  • 紅樓夢魘(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走上社會後,終於意識到這樣不好,開始刻意疏離了文字,疏離了紅樓,只是不後悔曾愛過它!近幾 年,紅樓越來越熱,乃至於重拍,聲勢浩大,紅樓被人喜歡,我自然歡喜,有關紅樓的網站,論壇也去過不少,但是很少留言,最多把自己珍愛的紅樓圖片貼上去,以示感激之情,因為對紅樓,是愛,生出一份敬意,不肯隨意褻瀆,想寫一些關於它的東西,卻不敢下筆。
  • 張愛玲作品精選共8冊精選
    《張愛玲作品精選(共8冊)》全新電子書套裝重磅上線,作品收錄中短篇小說集《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長篇小說《半生緣》,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