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遺稿《愛憎表》真的曝光了?給你最真實的張愛玲……

2021-02-19 光明日報


  據臺灣旺報報導,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指出,最新近公開的張愛玲「遺作」,要屬她自己剖析學生時代想法的《愛憎表》。此文的重構過程,日前在「張愛玲誕辰95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上首次發表,全文並於臺灣《印刻文學生活志》率先刊登,為兩岸三地首見。

  張愛玲身後,其實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所謂的張愛玲「遺作」問世。作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很感慨,自己是統計學背景出身,要不是父母宋淇、鄺文美,他自己從沒想過有天要成為她的遺產守護者,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不違背張愛玲意願的前題下,整理她所留下的一切,還原更真實的張愛玲。

  原本宋以朗並不打算讓《愛憎表》發表,「手稿字跡模糊難辨且雜亂難以整理」,坦言自己也不怎麼懂得欣賞張愛玲,實難單憑一己之力進行;而後在香港文學評論者馮晞幹的協助下,從眾多支離零碎的手稿中重構其貌。

《愛憎表》手稿

  其中最費時的工作在於將張愛玲的字跡逐一辨讀後,一字一句搬入計算機。「像這裡,她寫『馬OO』,其實是要寫『馬桶蓋』(又稱馬子蓋),省筆畫她懶得寫就畫圈,因為她自己很清楚,可是我們不清楚呀!要推敲很久。」 宋以朗說。

  張愛玲最早提及《愛憎表》是1990年寫給宋淇夫婦的信上,提到1937年高中畢業時在校刊填過一個調查,其中她填下「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人太早結婚;最喜歡:愛德華八世;最喜歡吃:叉燒炒飯」故而她名為「愛憎表」。但即使是她自己,「隔了半世紀看來,十分突兀」甚至完全陌生,需要解釋,於是她花了約2個月的時間寫〈愛憎表〉但陸續擱下,始終沒有寫完。

張愛玲自述「最恨有天才的女孩太早結婚」

馮晞幹指出,張愛玲《愛憎表》如《小團圓》,迂迴曲折地講自己的過去,除張氏迴環往復式寫法的文學性值得一探,另有其傳記價值;相較於自傳性小說,此文更為直述,可藉以理解張愛玲的小說及其切身經歷的關連。

  馮晞幹以《少帥》為例,當中特別提17歲應具由特別意義,在《愛憎表》中可見她寫道:「我17歲那年因接連經過了些重大打擊,已經又退化到童年,歲數就是一切的時候。我17歲,是我唯一沒疑問的值得自矜的一個優點。」

  重構《愛憎表》另一個重大的收穫,在於從張愛玲的草稿中,可得知她的寫作方法,首先會條列式地擬定寫作大綱,且同一段話她會反覆重寫,添補內容,由此可知她為文力求盡善盡美,每篇文章皆悉心經營。

張愛玲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她的文字是否曾觸碰你的心靈?隨小薇一起,細細欣賞她的文字~

你最喜歡張愛玲的哪句話?

內容綜合自:光明網、中國新聞網、臺灣旺報、人民網新浪微博

本期編輯:王佳、周夢爽

相關焦點

  • 張愛玲遺稿《愛憎表》曝光 迂迴曲折講述自己過往
    作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很感慨,自己是統計學背景出身,要不是父母宋淇、鄺文美,他自己從沒想過有天要成為她的遺產守護者,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不違背張愛玲意願的前題下,整理她所留下的一切,還原更真實的張愛玲。
  • 《愛憎表》:這次是我真的決定離開 ——最後的張愛玲 藝文錄
    從前到《小團圓》,我們以為完了,未完;到《同學少年都不賤》,我們以為完了,未完;《易經》、《雷峰塔》,我們還以為完了,未完;《異鄉記》,我們又以為完了,未完;半部《少帥》,以為這次是真的完了,偏不!今年《印刻文學生活志》第155期,刊登了《愛憎表》。華東師範大學陳子善教授曾意外發現了張愛玲早期散文,它是刊登在聖瑪利亞校刊《鳳藻》專欄上的「一碗什錦豆瓣湯」,六問六答。
  • 祝宇紅《無雙的自我——張愛玲的個人主義文學建構》連載之四:餘論·張愛玲的人與文——從《愛憎表》談起
    從這個角度來看,散文《愛憎錄》是張愛玲最後一次書寫自己的故事,也最像以此勾勒出「自畫像」的。拋開《雷峰塔》、《易經》、《小團圓》不曾出版這一點,《愛憎表》的重寫自我和張愛玲之前的寫作相比,對自我的認識、希望讀者了解的重點有什麼新變嗎? 2.
  • 張愛玲最怕的是死,最恨的是...
    作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很感慨,自己是統計學背景出身,要不是父母宋淇、鄺文美,他自己從沒想過有天要成為她的遺產守護者,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不違背張愛玲意願的前題下,整理她所留下的一切,還原更真實的張愛玲。
  • 張愛玲文字風格是怎麼煉成的?
    今年是張愛玲百歲誕辰,整理出版她生前未刊出的書信集,系統再版她的作品,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出版社動作。比如皇冠出版社推出了「百歲誕辰紀念版」的張愛玲文集,一共18本。這套再版張愛玲文集的書名字體都是出自張愛玲之手。書的封面以素雅的白底配上燙金的張愛玲親筆繪製插圖,明淨大方。
  • 張愛玲:最恨有天才的女人太早結婚
    《愛憎表》。作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很感慨,自己是統計學背景出身,要不是父母宋淇、鄺文美,他自己從沒想過有天要成為她的遺產守護者,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不違背張愛玲意願的前題下,整理她所留下的一切,還原更真實的張愛玲。
  • 張愛玲:我愛你,關你什麼事?
    ,她的作品無數次被翻拍,每次都能引起轟動,《色戒》《傾城之戀》《半生緣》《金鎖記》《沉香屑·第一爐香》……即使你沒看過她的小說、影視劇,也總能說出幾句她的金句:你年輕麼?你疑心你的妻子,她就欺騙你。你不疑心你的妻子,她就疑心你。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 宋以朗:遺產執行人眼中的張愛玲作品|訪談
    「我不認為《少帥》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如果不熟悉張愛玲,你會看得一頭霧水。」宋以朗這樣形容這部作品。《少帥》是張愛玲在上世紀60年代移居美國後,用英文寫成的小說。她為了這個故事,甚至用長達三年的時間來搜集、考證歷史資料,但最終在寫完短短七章之後,她放棄了它。沒有人知道張愛玲提起筆並最終放下的原因。
  • 資訊|蒲松齡、卡夫卡、張愛玲的手稿之迷
    張愛玲「遺作」手稿公開字跡模糊難辨且雜亂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張愛玲剖析學生時代想法的《愛憎表》,日前在「張愛玲誕辰95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上首次發表張愛玲最早提及《愛憎表》是1990年寫給宋淇夫婦的信上,提到1937年高中畢業時在校刊填過一個調查,其中她填下「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人太早結婚;最喜歡:愛德華八世;最喜歡吃:叉燒炒飯」故而她名為「愛憎表」。但即使是她自己,「隔了半世紀看來,十分突兀」甚至完全陌生,需要解釋,於是她花了約2個月的時間寫〈愛憎表〉但陸續擱下,始終沒有寫完。
  • 張愛玲17 歲的愛與憎
    1937年,張愛玲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中學畢業。學校年刊《鳳藻》刊登了一張調查表,由當年的畢業生填寫自己最喜歡什麼,最恨什麼等。張愛玲的答案往往出人意表,非常有性格:在「最喜歡吃」的欄目裡,她填的是「叉燒炒飯」;最喜歡愛德華八世;最怕死;最恨「一個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結婚」;常常掛在嘴上的是「我又忘啦!」;拿手好戲是繪畫。到1990年,張愛玲在信中跟我父親提到這張調查表時,稱它為「愛憎表」。
  • 重讀愛玲② 張愛玲文字風格是怎麼煉成的?別光盯遺著,譯著也大有文章
    這套再版張愛玲文集的書名字體都是出自張愛玲之手。書的封面以素雅的白底配上燙金的張愛玲親筆繪製插圖,明淨大方。其中《對照記》收錄了最新發現的張愛玲英文散文。這篇散文稿是張愛玲英譯者金凱筠在賴雅遺物中發現,寫她在紐英倫小鎮的生活,有張愛玲和賴雅共同修改的筆跡。這一版《對照記》內容豐富,除了這篇珍貴散文,還有張愛玲遺稿《愛憎表》、張愛玲手繪插圖特別收錄其中。
  • 暑期專號 | 張愛玲寫「砍頭」
    《The Young Marshal》是張愛玲「當年銳意打入美國市場之作,結果因為各種理由而沒有完成」,近來由鄭遠濤先生翻譯為中文《少帥》,以張愛玲遺稿的形式推向中國市場。2015年9月,在大陸推出了簡體字版,封面配圖出自冷冰川先生之手,可謂「張迷」界一時之盛事。但是,相比於遺稿《小團圓》的「轟動」效應,《少帥》多少顯得冷清與寂寞。
  • 70歲的張愛玲如何回望17歲的自己? 附《愛憎表》(選摘)
    《愛憎表》(選摘)文:張愛玲我近年來寫作太少,物以稀為貴,就有熱心人發掘出我中學時代一些見不得人的少作,陸續發表,我看了往往啼笑皆非。最近的一篇是學校的年刊上的,附有畢業班諸生的愛憎表。我填的表是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孩太早結婚,最喜歡愛德華八世,最愛吃叉燒炒飯。隔了半世紀看來,十分突兀,末一項更完全陌生。都需要解釋,於是在出土的破陶器裡又撿出這麼一大堆陳穀子爛芝麻來。最怕死我母親回國後,我跟我弟弟也是第一次「上桌吃飯」,以前都是飯菜放在椅子上,坐在小矮凳上在自己房裡吃。
  • 張愛玲《色戒》手稿曝光
    張愛玲《色戒》手稿曝光 不知道看過 李安《色戒》的人中 有幾個看過張愛玲的《色戒》
  • 張愛玲編劇的《太太萬歲》在溫州放映,胡蘭成包全場
    > 張愛玲編劇桑弧導演的電影《太太萬歲》,1947年12月13日在上海公開上映。可是只有銀幕上映出張愛玲三個字,她曉得我。人家說得意忘形,我是連離異都糊塗了,詩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離異的真實亦不過是像死生契闊的真實。」結合《今生今世》中這一段描述的前後文,可知「此事」已然是在1949年的2月份。以往有人編胡蘭成簡略年譜,也將此記在1949年2月。
  • 陳子善和他的張愛玲:三十三年不是夢
    另外,還有一份「愛憎表」,是1937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女校畢業時學校發放的調查表,在這個「學生活動紀錄,關於高三」調查欄上,有「最喜歡吃、最喜歡、最怕……」6道問題讓學生作答。1990年,陳子善發表《雛鳳新聲——新發現的張愛玲少作》,提到這份問卷。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上)
    你對張愛玲哪部作品印象最深刻?說實在話,我不是張迷,她的小說中認真讀過的也只有《傾城之戀》,她的散文集《流言》也只看了一半就擱在書櫥裡了。但這並不妨礙我對她的認識。在這個信息四通八達的當下,有關她的介紹和評論遍地開花。4. 你什麼時候開始讀張愛玲?哈哈,說來慚愧,讀張愛玲應該是在三十歲以後吧。
  • 張愛玲談《小團圓》(三個不同版本的《小團圓》))
    ,是最珍貴的原始文本。當然還是等到時候請你看看情形再作決定。(1976年1月3日) 按:leak為洩露之意,因前此宋淇信中有謂:「胡蘭成本在中國文化學院教書,給人在《中央日報》一罵,撤了職。(1976年4月2日致鄺文美、宋淇) (十八)我寫《小團圓》並不是為了發洩出氣,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為了國家主義的制裁,一直無法寫。我是真的沒有國家思想,這也是中共對我沒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我跟陳若曦在臺北的談話是因為我對國民政府的看法一直受我童年與青少年的影響,並不是親共。
  • 張愛玲《對照記》改名記
    我懶得去翻舊信,我相信我一直主張用《對照記》,《對照記》使人想起《惘然記》這種書名,有張愛玲筆觸,而《面面觀》令人誤會以為是第三者的報導。大概你信筆寫來,不禁互相通用,希望你回信confirm 一下。」 張愛玲接下來1990年11月23日的信中回應:「九月廿四信上我說不能用「有相為證」書名,下句就是「還是《面面觀》較妥」確定沒寫錯。書中長文《對照記》未改名。
  • 《小團圓》是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可是女主角的母親和姑姑讓人生疑
    在民國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病逝多年後,一本《小團圓》橫空出世,都說是張愛玲的遺稿,而且還是自傳體小說,女主角九莉就是張愛玲本人,九莉的母親蕊秋就是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九莉的姑姑楚娣就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最奇葩的是,蕊秋打胎的事根本不對楚娣隱瞞,後來楚娣又告訴了九莉,姑姑告訴侄女,你母親經常打胎。而蕊秋和楚娣還共享一個男友,和小說《紅樓夢》裡的說聚麀有一比。(註:《禮記》:「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