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入圍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後,近日,改編自張愛玲小說、導演許鞍華新作《第一爐香》接連入圍第25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和第3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然而,9月初曝光預告片以來,該片在國內觀眾中頻頻引發爭議。男女主演馬思純、彭于晏分別和張愛玲筆下長了一張粉撲子臉的葛薇龍、「連嘴唇都是蒼白的」喬琪喬頗有反差。有人甚至調侃:這樣的《第一爐香》,怕是要成為「第一爐鋼」。
「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張愛玲」,張愛玲小說改編電影,為何這麼難?
不妨把電影看作一種解讀方式
音樂人姚謙是個有著37年「書齡」的張迷,他在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張愛玲作品其實很適合改編影視作品,「近現代文學作品裡,除了瓊瑤,也許張愛玲是最適合影視改編的。大眾對這樣的題材——關於愛情、時代和友誼之間的關係是有興趣的。」但另一方面,幾乎所有膾炙人口的小說,改編影視劇都吃力不討好。每個讀者心目中都會有自己的理解,這些精彩的描寫一旦變成具體形象,總有人滿意,有人不滿意。
「不像現在許多影視文學開發同步的產品,過去的文學作品本身不是為影視改編服務的,我把這些電影看作導演在這個時代對張愛玲的理解。」姚謙認為,我們應該用窺見不同解讀方式的心態,去審視這些張愛玲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允許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在參加西西弗書店主辦的張愛玲誕辰紀念日直播活動時,華師大中文系研究員陳子善也表示,「通過電影,更多是看編劇、導演怎麼看張愛玲,粉絲不必太苛刻。」
「每次有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出來,只要稍微提一下故事情節,大家都會有興趣,甚至從選角就開始感興趣。」姚謙說。陳子善認為,張愛玲作品改編電影最好給沒看過原著的觀眾看,這樣不會有先入為主的限制。「對於很多張愛玲的書迷來說,的確有這樣的矛盾:既希望更多導演改編,又擔心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但不妨一起期待,不足之處也可以批評。」
選對角色,電影成功一半
在《第一爐香》之前,張愛玲被搬上大銀幕的小說還有《傾城之戀》《半生緣》《色戒》《紅玫瑰白玫瑰》等。《第一爐香》影片由許鞍華指導,王安憶擔任編劇,杜可風任攝影指導,還有服裝及造型設計和田惠美、音樂監製坂本龍一等重量級人物參與。從目前發布的預告片可見,電影有不錯的品質。對這部電影,陳子善抱著期待的態度,「許鞍華是很文藝細膩的,王安憶編劇值得信任。」
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改編,容易引發爭議的往往是選角。許鞍華此前翻拍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半生緣》,在《傾城之戀》中由繆騫人和周潤發分別飾演白流蘇和範柳原,讓不少人覺得不對味;而《半生緣》的選角被大多數觀眾認可,梅豔芳的顧曼璐、吳倩蓮的顧曼楨和黎明的沈世鈞都入木三分。選對角色,電影成功了一半。
「《半生緣》電影我很喜歡,我和許導演合作過,她是一個樸實之人,穩穩噹噹地講清楚故事。我相信她是張愛玲的深度粉絲,一個對作者充滿了敬意和熱情的人,拍出來的電影應該不會太差。」姚謙說,他同時期待《第一爐香》,「我很期待飾演葛薇龍的馬思純和飾演姑媽的俞飛鴻之間的對手戲。張愛玲小說經常有兩個女性角色的博弈,我很好奇她們之間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劇照一出來,我就覺得選對了。現在影視評論常有一些粉絲群體的偏激觀點,但我相信許鞍華的選擇。」
欣賞改編電影,也是走進張愛玲作品的一種方式,不管是否接受導演的改編方式,最重要的是由此去閱讀作品,產生自己的感悟。姚謙從少年時就開始讀張愛玲的作品,他根據張愛玲散文《愛》創作的歌曲《原來你也在這裡》被廣為傳唱,「我有很多書寫方法得自張愛玲,她很擅長以景致情,這也是我受她影響最深的地方。」
「我建議喜歡張愛玲的人,不要看那些張愛玲的傳記,直接讀她的作品,哪怕開始讀的時候覺得不能理解也沒關係,慢慢來。年輕時讀不懂,就等中年時讀,總有一天能讀懂。」陳子善說。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