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日,潮流電商平臺「毒App」於啟動品牌升級,正式更名為「得物App」。今年10月,炒鞋曾被央行通報亮「紅燈」,那麼「毒APP」有「毒」嗎?此舉能否讓它有效化解其中風險?
毒App啟動品牌升級 正式更名為得物
新更名的「得物App」專注打造潮流網購社區,不斷擴充球鞋服裝之外的潮流單品品類。此次僅限於品牌名稱升級,業務層面的定位方向與服務流程等均不作調整。
得物App介紹,新品牌名「得物」更具清晰指向性,大大降低與新用戶的溝通成本。其團隊調研發現,有新用戶在第一次看到"毒"的時候,不太清楚平臺提供什麼服務,理解起來略顯模糊。得物這個新的品牌名在意義上契合得物App「幫助用戶得到(了解/獲取/交流)美好事物」的業務方向,也是取 「得物-毒 (de wu du)」的發音關聯,幫助已有用戶理解「得物就是毒App」。
據網經社電數寶「App Store資料庫」顯示,"毒APP"最新版本發布日期為2020年1月1日,分類榜單(體育)排第一,用戶平均評分為4星。
得物App創始人兼CEO楊冰表示,進入20年代,消費升級將成為中國經濟的主題之一,以90後00後為代表的年輕世代正在成為消費升級的主力,年輕用戶在滿足了衣食住行這樣的基礎生存需求之後,對附有文化價值消費品的需求是必然選擇,潮流文化和時尚消費是年輕用戶消費升級的重要選項。得物App致力於「幫助用戶得到(了解/獲取/交流)美好事物」,專注年輕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需求。
據網經社「電數寶」資料庫顯示,2018年10月22日,毒APP完成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虎撲體育;2019年1月18日,完成A輪融資,投資方為普思資本;2019年4月29日,完成A1輪融資,投資方為DST。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當代年輕人的消費觀念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彰顯個性的「悅己」式需求已經成為消費趨勢。
「炒鞋」能否化解風險?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發布《警惕「炒鞋」熱潮 防範金融風險》。簡報提到,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各義務機構應高度關注,採取有效措施切實防範此類風險。與此同時,深圳市金融監管局通報稱,深圳10月初起已加大對轄區「炒鞋」、「沙盲盒」、「炒扭蛋」、「炒娃娃機」的排查力度,加強風險防控。
此前,9月17日,網經社就發布了《【電商快評】潮鞋電商成「吸金」熱門 六大「亂象」待解》。文中寫到,據「電訴寶」(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平臺)用戶投訴大數據顯示,涉及投訴較多的二手潮鞋鑑定交易平臺主要有:毒APP、Get、Nice、有貨、切克、識貨,其熱點被投訴問題主要聚焦在:商品質量、假貨泛濫、久未發貨、惡意扣款、退換貨難、商家「砍單」等這六個方面。為此,網經社啟動2019電商系列調查專項行動之二手潮鞋交易平臺亂象。
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律師表示,泡沫經濟註定不會長久,只是「曇花一現」。有些人將「炒鞋」當作一種理財或是投資手段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炒鞋」最突出的風險就是泡沫太大,球鞋價格容易被操縱。
趙佔領認為,「炒鞋」還有一大風險就是讓不少沒有風險把控能力的年輕人進入球鞋交易市場,如果最終因為不理性投資出現資金鍊斷裂甚至負債等問題,那麼將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年輕人容易盲目衝動,而這點也正是推動「炒鞋熱」的一大原因。
此外,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李旻表示,對炒鞋者來說,「炒鞋」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售假風險。部分「炒鞋」平臺在提供鑑定服務的同時,也進行銷售,既做裁判、又做運動員;此外,部分平臺之前推出的「雲炒鞋」,在出現質量問題時,將難以追責;第二,市場泡沫破裂所帶來的風險。部分炒鞋者盲目地衝進「炒鞋」市場,並通過分期付款、借貸等槓桿方式購入鞋子,一旦「炒鞋」市場泡沫破裂,將對炒鞋者的償還能力造成影響;第三,無法提現的退出風險。「炒鞋」平臺的運營如出現問題,其提現功能往往也會受到影響。
「毒APP」2019年獲17次 「不建議下單」
據「電數寶」數據顯示,2019年度「毒APP」共獲得20次消費評級,17次獲「不建議下單」消費評級,2次獲「謹慎下單」消費評級,僅1次獲「建議下單」消費評級。近倆個月平臺反饋率整體偏低,需引起平臺的重視,在今後的受理過程中積極處理並及時回復。
隨著不斷升溫的「炒鞋」市場,二手潮鞋交易平臺也掀起「炒鞋」的交易模式,與此同時也引發了行業亂象橫生:假貨泛濫、鑑定不準確、退貨收取高額服務費、售後困難、虛假髮貨甚至拒絕退貨等問題。
同時,炒鞋市場亟需整頓,但其結果可能是寸草不生。但對於體育的衍生產品,在特定的群體中,最終會恢復到什麼樣子,實際上是很難判斷的。其中,在這一過程中,由於大部分炒鞋商品的發貨都是國外的廠商,可能涉及到外匯的管制、資本等影響,也可能跟共享經濟一樣,最後一地雞毛。(文/溡洸)
【小貼士】
球鞋的暴利掀起了「炒鞋」、「買鞋」的風潮,假鞋也混跡其中。同時,據「電訴寶」用戶維權案例庫顯示,二手潮鞋鑑定交易平臺毒APP、Get、Nice、有貨、切克、識貨等存在諸多亂象,其熱點被投訴問題主要聚焦在:商品質量、假貨泛濫、久未發貨、惡意扣款、退換貨難、商家「砍單」等這六個方面,營影響用戶的體驗。如果您有上述亂象相關線索,請提供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