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
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這是狄更斯在著作《雙城記》開篇第一段所寫的一段話。
這裡用來管中窺豹地解說電影《小丑2019》,作文章開篇再合適不過。
一個平凡人的世界有多大?
很早之前看到過一段話,已經記不得出處了,大概意思就是:一個普通人一生能夠接觸的人的數量是有限的!
假如,人能活一百歲,一年按365天算,那就是36500天,每天要留三分之一時間睡覺,醒著的時間也就是24455天,不到2萬5千天,每天能遇到多少人呢?
如果我們外出,不停的看,估計能和100人有一面之緣,我們取最大值,100人!
那無非是不到250萬。
也就是說,少則幾萬,多不過300萬,這就是一個普通人一生遇到的人數。
現在再假設,你身邊的所有人都認為你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你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
備受身邊人指責的同時,地球上七十億人之多,所以充其量不過是地球人口的0.43%對你有這麼一個認識。
所以其實無論你做什麼,在宏觀的人類歷史面前都不值一提。而今天電影的主角小丑,偏偏做了一些讓剩下的99%的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小丑2019》是華納旗下的DC漫畫單獨開發的一個以反派人物為主角的影片
獨立於之前由希斯萊傑飾演小丑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系列》
但是影片中多次出現了情節上高度相似甚至可以說得上是與黑暗騎士系列中某些場景互為因果的畫面。
所以如果說這次小丑的出現與之前DC宇宙中的小丑形象完全沒有聯繫的話很難讓人信服,
作為一個DC粉,看到這部電影打破時空限制時不時地穿越到黑暗騎士系列,內心還是有點小激動的。
尤其是亞瑟老媽說其實自己跟託馬斯維恩有過一段情感並且誕下了一個兒子,而這個兒子就是亞瑟的時候,我完全震驚了:
難道這部電影裡,編劇把小丑寫成了布魯斯同父異母的哥哥?
雖然之後劇情有交代其實亞瑟老媽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亞瑟也不過是領養的,但是擋不住塑料粉們暗戳戳地腦補小丑跟蝙蝠俠其實是哥倆的畫面。
一部可以刻畫出複雜人物內心世界的電影不會差到哪裡去,更何況是這部刻畫亞瑟內心世界細膩到讓觀眾為之瘋狂、喝彩的優秀影片。
儘管我對心理學一竅不通,還是能夠半知半覺地感悟到幾個刻畫小丑內心世界的場景。
亞瑟在地鐵上遭遇三名青年的毆打,掏出隨身攜帶的手槍自衛反擊,槍聲響起的那一刻,他已經找到了真實的自己。
這裡沒有說是暴力跟使人恐懼治癒了小丑,是因為我覺得小丑之前根本沒有所謂的精神病,只是身邊他所認識的人沒有更大限度地包容他。
影片前半段亞瑟塗抹掉門上的forget,一腳踹開鐵門走入外面的世界,這一刻迎面而來的是刺眼的光明,亞瑟以小丑的身份進入到那個白的刺眼的門外世界,與此同時等待世人的將是被恐懼與暴力支配的黑暗。
亞瑟終將為這個冷漠黑暗的世界帶來歡笑,從此人們只知道害怕那個令人聞風喪膽的小丑,卻壓根沒記住過曾經有個叫亞瑟的人想當一個單口喜劇演員。
從始至終,亞瑟想做的事情都很簡單也很純粹,那就是讓身邊的人多注意一下自己,甚至談不上要被尊重,只需要世人像看待正常人一樣看待自己,可悲的是包括自己母親在內的別人,都把亞瑟當做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精神病。
人們如果對精神病多一些關注,可能也只是在等待對方「故作正常」地向周圍人宣稱自己不是精神病,並在背後取笑。
所謂的心理醫生、政府救助也不過是多安排一個在上層人士看來有錢時可有可無,沒錢的時候果斷停止資助的小崗位,沒有人真正關心社會底層大眾的生活狀況。政客們不過是想為了多拉幾個選票才會在攝影機前冠冕堂皇,一切都是那麼的諷刺。
亞瑟並不是唯一一個被特殊對待的人,但他卻是第一個讓世界、讓哥譚市顫抖的人,瘋狂卻又正常的日子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