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農村大學生辭職養黑豬,年入2600萬,帶160戶村民致富

2020-12-23 喜歡蹦迪的中年少女

遼寧省有一個小縣城,特別厲害,它就是是:昌圖縣。

昌圖縣,是全國著名的農業大縣,東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也是全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畜禽生產加工基地。

2019年,昌圖縣GDP是150億元。

這些年,縣裡的牲畜產量全省第一,昌圖黑豬就是其中一個大產業。

這其中,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幾十年前,當地人用本地母豬,與英國引進的巴克夏公豬,選育成了昌圖黑豬。

剛開始,養殖昌圖黑豬形勢大好,可到了2006年,只剩幾家養殖廠慘澹經營,昌圖黑豬幾乎快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

就在此時,有一個人,改變了這個局面。

他的名字是:康莊。

康莊辭去工作,回老家養殖昌圖黑豬,力挽狂瀾,走出了一條致富之路。

僅僅在去年,他靠養殖黑豬,一年銷售額高達2600萬元。

他不僅盤活了昌圖黑豬產業,還帶領160多戶村民養豬致富。

臨危受命,子承父業

康莊的家鄉就是昌圖縣。

1995年,他考上大學,在法律專業學習。1999年畢業後,回到昌圖鎮從事法律工作。

康莊的父親,在1989年開始養殖昌圖黑豬,是昌圖黑豬的源頭養殖場。

隨著時間的推移,黑豬的養殖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賺不到錢:

人們開始青睞瘦肉型的大白豬和長白豬,黑豬肥肉多,得不到市場認可;相比白豬五六個月就可以出欄,黑豬長得慢,養殖周期長,一年才能出欄,時間成本高;黑豬是土豬,養殖要求高,一頭黑豬成本比白豬要高200元左右,價格自然偏高,老百姓認為不值。

(昌圖黑豬)

零零總總的原因,導致昌圖黑豬的市場前景越來越糟糕,當地幾乎沒有人再養殖黑豬,而康莊的父親也賠了200多萬。

遭逢挫折後,上了年紀的父親萌生了退意,想讓兒子回來,子承父業。

康莊知道,自己若不回去,這份家族產業將後繼無人。如此一來,既會傷了父親的心,也會使得昌圖黑豬從此消失。

因為,當時養豬黑豬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一旦他的源頭養殖場關門,以後再想養殖,即便花再多的錢和精力,也是於事無補的。

想通這一點後,他辭去了穩定的法律相關工作,決定回來接班。

為此,他的同學朋友們都覺得他將事情想得太天真,畢竟,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工作既舒服,又沒有風險。

而新接觸一個專業,要現學現用,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可是,康莊卻下定決心,不僅要將黑豬產業發揚光大,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也要完成延續昌圖黑豬產業的使命,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走出舒適區,是多少人敢想又不敢做的。

更何況,臨危受命,難上加難。

不得不說,康莊是一個有魄力、有決斷的人。

挖掘亮點,按需餵養

回家初期,妻子建議他和別人一樣,養殖白豬;父親既想黑豬繼續繁殖,又不想賠錢,讓他一半養白豬,一半養黑豬。

可是,康莊卻做了一個大家都想像不到的決定,貸款200萬,擴大養殖規模。

(康莊妻子)

妻子覺得她不可理喻,非得幹與賺錢背道而馳的事情。

父親想到原來已經賠了200多萬,也有些猶豫,不過還是選擇讓他放手幹,覺得即便是虧了,就當買了個教訓。

其實,康莊並不是隨意做的這個決定。他覺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後,對豬肉的要求也會跟著提高。

康莊知道昌圖黑豬有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瘦不塞牙的特點,而且它抗病力強、耐粗飼及繁殖性能也非常好,如果餵養得當,昌圖黑豬將會是一隻潛力股。

通過諮詢農業大學牲畜養殖教授,他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為了改變黑豬肥肉多的特點,他開始打造特色養殖,讓黑豬運動起來減肥,提高瘦肉率。

黑豬在35天到90天的時候,是骨骼成長的關鍵期。康莊用鋸末和稻穀殼鋪滿牙床,讓小豬仔在裡面跑動、玩耍,偶爾還來一場足球賽。

(小黑豬)

這樣既增加了小豬的活動量,促進新陳代謝,小豬長得快,還不傷豬蹄子。

90天到200天時育肥時間,每天至少得長一到兩斤。康莊將黑豬都趕到水泥牙床上,減少它們的運動量。

200天以後,黑豬都成了200多斤的大豬,這期間,就需要讓豬在養肥的同時,將肥肉轉化為瘦肉。

為此,康莊專門為黑豬建了一個30畝大的運動場,白天散養在裡面。

豬們每次吃飼料或者是吃草,都要經過相距600米左右運動場,每天幾個來回就是三四公裡,這無形之中增加了黑豬的運動量,使得豬肉更緊緻,並且脂肪沉積形成了大理石花紋的雪花肉。

另外,他還專門購買落地棗磨成粉末餵養黑豬,提高黑豬的瘦肉率。

不僅如此,他還在養豬場周圍結合生態,種植各種穀子、水果、蔬菜和牧草。

黑豬的糞便能為莊稼帶來養分,而成熟的農作物又成為黑豬的口糧,一舉兩得。

經過一番摸索後,康莊就成了養豬能手。

不得不說,有些時候,不是事情本身有問題,而是處理的方式有問題。

做任何事情如果能夠合理布局、科學規劃,一定能出成果。

穩住心性,建立品牌

2010年,康莊通過獨特方法養成了第一批豬。

他在自己的屠宰場對豬肉進行了精細分割,然後拿著樣品四處推銷。

因為白豬已經佔領市場多年,他的豬肉又比白豬貴一些,因此他的推銷都遭到了拒絕。

那幾年他一直在投入,沒有收益,說不心急是不可能的。

可是,他堅信,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他的黑豬一定能賣出去,只是自己的銷售方式出了問題。

仔細考慮之後,他在昌圖最繁華的街道開了一家店,自己賣豬肉。

剛開始,生意並不好,但為了建立品牌,他堅決不降價。

就像他說的那樣:「品牌創立之初,不在於大,而在於精。「

後來看當地人都喜歡吃小米,他便想到了個促銷方法,來買豬肉的都送養豬場種植的小米。

因為肉確實很好,又有禮品,久而久之,買肉的人都會推薦親戚朋友前來購買。

康莊豬肉店的生意也紅火的起來,有時一天的銷售收入高達2萬多元。

過年時,看到家家戶戶都殺年豬,他又想到認領年豬的點子。

顧客選好黑豬,交定金,由養殖場幫忙養殖,可以定期來看,過年時再領回去,比零售要便宜10%-15%。

沒想到,活動一經推出,黑豬就被認領了300多頭。

與此同時,他開展農旅活動,認領豬的客戶可以到養殖場裡面,免費採摘水果一次,沒有水果的季節,可以到養殖場的黑豬肉燉菜館,免費吃一頓當地特色殺豬菜。

(昌圖黑豬肉)

俗話說:「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越來越多的人成了回頭客,還為他介紹來更多的顧客。

是金子,只要用適當的方法,總會有發光的時候。

如果當初降價,說不定還會被質疑產品是否有品質問題,更談不上建立自己的品牌。

由此可見,康莊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本地市場打開銷路後,康莊舉辦了一個黑豬品嘗節,請了300多個外地經銷商來免費品嘗黑豬肉。

此舉一下子打開了他的外地市場,成功將黑豬暢銷至廣州、上海、深圳。

銷路打開後,康莊又開始打造黑豬產業鏈,推出了黑豬肉香腸等產品。

因為香腸肉質飽滿,味道鮮美,推出後一年的銷售額就高達100多萬元。

(黑豬肉香腸)

看到電商的機遇,康莊開始製作黑豬小視頻發布在電商平臺,吸引到更多的顧客到網點購買,黑豬終於暢銷至全國。

2013年,康莊養殖場的銷售額只有600多萬。

但是,到2019年,銷售額已經高達2600多萬元。

今年,康莊又建了一個養殖場,將規模擴大,計劃將銷售翻倍。

與此同時,康莊成立了黑豬養殖專業合作社。

同時建立了黑豬人工授精站,給農戶養殖的黑豬免費受精,無償進行技術指導,帶動當地160多家農戶一起養黑豬,增收致富。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有大格局的人都明白,錢是賺不完的。贏不算贏,大家一起致富才是長久之道。

而康莊他深知此理。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他的養殖之路將會越走越順。

作者:銅豌豆

-END-

相關焦點

  • 遼寧鐵嶺昌圖縣男子養黑豬,一年銷售額2600多萬元
    昌圖黑豬,又叫遼寧黑豬昌圖型,具有肉質好、耐粗飼、抗病力強、繁殖力強的優點。一頭成年的昌圖黑豬,體重能達到300斤以上。遼寧鐵嶺昌圖縣的康莊,子承父業、回家養殖昌圖黑豬已經14年了。2019年,康莊的養殖場,一年出欄生豬5千多頭,年總銷售額達到2600多萬元。近日,《致富經》報導了康莊擴大黑豬養殖規模,創新經營模式,打造農旅結合的種養基地,將企業規模做大的事跡。
  • 小小桑芽菜 村民「致富菜」
    同時,著力打造跨縣域的特色優勢產業帶,紮實推進農業產業鏈現代化,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樣板區項目等重點項目、重大平臺建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南方日報記者 何帆燕小小「致富菜」 富民又興村說這小小的桑芽菜是河頭村民的「致富菜」並不為過。河頭村坐落在英西峰林走廊腳下,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
  • 「窮苦」已到站 下一站是「幸福」——來自遼寧的脫貧攻堅觀察
    &nbsp&nbsp&nbsp&nbsp今年37歲的王衍彥從2016年開始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長期「紮根」在東村。&nbsp&nbsp&nbsp&nbsp「全國都在搞脫貧攻堅,要想真正帶動村民致富,就得在『特』字上下功夫,否則,同質化競爭嚴重,農產品仍免不了滯銷。」王衍彥說。
  • 草坪經紀人姚瑞雪帶村民鋪就綠色致富路
    草坪經紀人姚瑞雪帶村民鋪就綠色致富路如今,鐵嶺縣李千戶鎮康莊村的大地裡,軟軟的草坪好似綠色的地毯,人們正將草坪裁成草卷,再裝入大貨車中。這批草坪出售後,又將為姚瑞雪和草坪種植戶們帶來豐厚的收益。2005年畢業於遼東學院的姚瑞雪,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李千戶鎮康莊村,開始種植草坪。由於對種植草坪的技術掌握得不是很熟練,對市場需求、草坪品種老化、病蟲害管理等方面問題掌握得不夠準確全面,第一批草坪的收益並不好,再加上草坪後期的管理也不是特別懂,吃了不少虧,不僅沒有給自己帶來豐厚的收益,反到賠了很多錢。
  • 【決勝2020】記者手記:直播帶貨的「網紅街」 打通村民致富路
    過去數十年裡,基礎設施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對提升生產效率、改善人民生活質量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基建狂魔」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條條道路逐漸打破偏遠地區的閉塞。但隨著社會生產生活模式的不斷進化升級,原有基礎設施開始難以滿足社會高效運作的需求。酒香也怕巷子深,大山裡的好風光無人知、好產品無人買,銷路往往成為巨大難題。地處偏遠仍然是致富的攔門虎。
  • 漳縣 從種菜換油鹽到致富「綠寶寶」
    漳縣 從種菜換油鹽到致富「綠寶寶」每日甘肅網9月21日漳縣訊(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何繼強)「今年種了兩畝西蘭花,長勢好,一畝能產5000多斤,估計能收入1萬多元。還能種一茬菜,一年能收入2萬多元。過去種菜換油鹽,現在菜成了咱農民致富的『綠寶寶』。」初秋時節,金鐘鎮大石門村民李金煥喜滋滋地說。
  • 瑞金市一八旬老太網上賣鹹鴨蛋 帶動村民致富
    從周邊村民家中收購來的土鴨蛋,都先要用清水洗乾淨,然後烘乾,將鴨蛋裹上黃泥、鹽等用料,放到水缸裡,一個月後才能醃製完畢。醃製出來的鹹鴨蛋蛋黃流油,蛋白不鹹,非常有特色,大家都喜歡吃。」廖奶奶的孫媳婦曾玉英說。  過去,由於生活物資匱乏,在農村,雞蛋、鴨蛋雖然常見,但都是奢侈品,只有家裡來了客人,農村人才捨得買、捨得吃。
  • 【景縣好網民 脫貧故事】一位農村黨支部書記的「致富經」
    西場村是景縣王瞳鎮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村莊,多年來,村裡種植結構單一,村民收入低。劉立明上任後,通過外出學習、考察項目,決定調整傳統產業種植結構,發展蔬菜大棚。如今村裡從當初的一個大棚,發展到現在的28個大棚,每畝棚地的收入達到1萬元,蔬菜品種包括豆角、西紅柿、黃瓜等,銷往周邊的超市,帶動了全村30多戶人致富。
  • 打工不僅能致富,還能交友娶媳婦?2020年返鄉致富方向「冷思考」
    回到鄉下,看到布滿黑泥的農村「刷牆」:打工不僅能致富,還能交友娶媳婦!可是,2019年經濟寒冬,打工者返鄉不得不再面對這兩件事兒:「致富如何了?」和「媳婦帶回來了嗎?」 2018年,在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論壇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公布:目前,全國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已達740萬! 另外一個數據調查顯示:返鄉創業中,已婚人員佔88.3%,家庭因素成為主要原因;為了不讓父母和孩子成為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選擇返鄉創業方便照顧的人員佔52.9%。
  • 農村又要富一批人?馬雲看好的這個行業,已成新的致富風口
    中國人向來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如果不是農村「致富難、致富路子窄」,誰又願意丟下老人孩子到城市裡去謀生呢?老人養老、孩子上學、生病住院,各項生活開支,都得花錢,在農村種田哪能支撐得起呢!
  • 菜地裡「種出」好日子村民變「股東」同寫致富經
    通過土地流轉,他發放給17戶貧困戶5.8萬元,安置12名貧困群眾在基地務工,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先後為魯山縣貧困村優惠提供苗木8萬多株,為特困戶免費提供苗木2000多株,免收資金20多萬元。為回鄉「新農人」提供一站式農業技術創客服務,針對種植大戶需求提供技術培訓,年培訓農戶1200人次,每年為農戶提供種苗3000萬株,提供產前種植技術規劃、產中技術管理植保、產後市場分類銷售分析等服務,帶動五省20多個縣市8000餘戶年增收3億元。
  • 忠仁鎮康樂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忠仁鎮康樂村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促進村民增收致富過程中,充分發揮典型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打造「庭院經濟」致富模式,提高種植水平,有效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在76歲的忠仁鎮康樂村村民祝慶德家中,一進門口,乾淨整潔的院子映入眼帘,祝慶德把他家後院的菜園子分成了兩片,一片種玉米,一片種農家小菜,不僅拓寬了收入渠道,還大大改善了居住環境。
  • 通許縣厲莊鄉致富帶頭人戶三麗:致富後反哺桑梓
    近日,通許縣厲莊鄉致富帶頭人戶三麗告訴記者。戶三麗生於農村,對農村,農民和農業,有著深入的了解。對父老鄉親們有著深厚的感情,在過去的20年裡,戶三麗曾做過多種行業,涉及養殖、種植等多項農業技術。多年來各種經驗的積累、多次的成功與失敗,歷練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和永不言敗的精神,並始終堅持女性應有的自信,自立和自強。
  • 大路通到村口,村民走上致富幸福路
    大路通到村口,村民走上致富幸福路雲南省公安廳結對幫扶臨滄市臨翔區平河村脫貧致富民警(左一)邀請技術人員講解芽茶嫁接技術。全村16個村民小組,7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達225戶。自然條件不足,村民長期過著靠山吃飯、看天出門的生活。受交通、地域、環境等因素限制,投資企業望而卻步,失去了很多產業項目和發展機遇。2015年8月,雲南省委、省政府部署新一輪扶貧工作,雲南省公安廳與馬臺鄉平河、南糯、那杏3個行政村結成扶貧對子。
  • 把致富經送到田間地頭
    貧窮山村裡,紅色火龍果成就致富帶頭人;希望田野上,紫色稻米走向廣闊市場;碧綠魚塘裡,青龍蝦上線電商平臺……2019年以來,響應省科技興農的號召,江門職業技術學院(下稱「江門職院」)累計11組共40餘位農村科技特派員對接雲浮市30條省定貧困村,開展包括紫米產業基地建設、新農村規劃、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信息化培訓、鄉村科普等11個項目的幫扶。
  • 葉建軍:帶著正峰澗村民走產業致富路
    陽高縣正峰澗村的村民,最近一段時間一直沉浸在幸福的喜悅中,駐村第一書記葉建軍,為村裡申請集中連片發展500畝穀子產業項目,化肥、地膜、籽種……發給鄉親們。這樣的場景在正峰澗村已經出現過多次了。村民們笑著說:「我們的第一書記,對我們好著嘞!」村民們口中的好書記叫葉建軍,是2015年8月由陽高縣紀委監委派到王官屯鎮正峰澗村擔任第一書記的。
  • 遼寧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村民評理說事點」覆蓋全部行政村村裡多一...
    原標題:遼寧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村民評理說事點」覆蓋全部行政村村裡多一「點」,矛盾少一些(基層治理新實踐)核心閱讀遼寧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村民評理說事點」覆蓋全部行政村,成為暢通和規範群眾表達訴求、協調利益、保障權益的平臺,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
  • 萬畝仙桃結碩果 果農致富奔小康
    時下正值桃子成熟上市的季節,蓬溪縣任隆鎮萬畝仙桃喜獲豐收。仙桃產業成為該鎮脫貧攻堅和致富奔康的主導產業。桃樹下,種植戶黃金和妻子忙著採摘裝框,今年天氣晴好,他家桃子的產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優質桃子比例增多,市場上供不應求。
  • 十堰八旬老人夏榮鎬:紮根深山20載 帶領村民種梭羅致富
    今年80歲的竹谿縣豐溪鎮退休老人夏榮鎬,近20年來心繫山區貧困百姓,以身示範種植梭羅樹,帶動當地村民致富,為當地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事業貢獻光和熱。「這些年收穫的梭羅果盡數留下,發展苗圃基地,育成大苗嫁接後,無償分給當地貧困農民,並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夏榮鎬說。1940年出生的夏榮鎬,1964年4月參加工作,在竹谿縣豐溪鎮政府工作32年,1996年從豐溪鎮人大主席工作崗位上退休。2001年,夏榮鎬看到當地村民肩挑背馱,為生活奔波的身影時,腦海裡冒出一個想法:要自己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 散養「 香豬」 村民共致富
    自養殖基地成立以來,村裡的貧困戶都有了固定收入,還帶動村民持續增收,阿胖的致富故事只是京都村村民奔向小康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黨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如今,京都村有了寬敞、平坦的水泥路,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記者 梁蘭生活艱苦 謀求發展下察隅鎮京都村位於察隅縣西南部,距察隅縣城65公裡,是一個以人為主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