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公開課回顧| 謝飛談「電影人生」

2021-02-10 重慶青年電影展

1978年,謝飛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作為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他執導了《湘女蕭蕭》、《本命年》、《香魂女》等多部榮獲國內外電影節大獎的電影。從影42年,謝飛平均三年一部影片,每片均獲得巨大反響,親歷時代重要節點也讓他的電影始終貫穿著哲理思考和歷史批判。

本屆影展邀請到謝飛導演蒞臨公開課現場,從「電影人生」的主題出發,講述自己的從業經驗與過往經歷,給青年創作者及年輕學子開堂授課,分享他與電影的故事。

謝飛,中國著名導演、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代表作品:《湘女蕭蕭》獲法國蒙特裡埃電影節"金熊貓獎"、西班牙聖•塞巴斯提安電影節"唐•吉訶德獎";《本命年》獲柏林國際電影節傑出個人成就"銀熊獎"、"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香魂女》,獲柏林國際電影"金熊獎"、《黑駿馬》獲蒙特婁世界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等。

謝飛:大家好,很高興來到川外參加重慶青年電影展,我大概在四年前來過第三屆重慶青年電影展。當時規模還可以,不及現在這麼大,很高興重慶青年電影展能越辦越好。

我已退休多年,這次講電影人生,主要就是講我們傳統與未來。我認為藝術教育,老師隔代教授是最好的,因為會有很多生活和歷史是你們沒有經歷過的、不太知道的,那麼年紀大的老師,可以給你們講講當年是怎麼一回事。

對於電影來說,時代是非常重要的。要與時俱進,跟隨時代而前進。


我要是60年代沒有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我就不可能做導演、做教授。因為那個年代,電影是一個很昂貴的職業,膠片很貴,技術方面也很複雜,不進學校是不可能學成的。跟今天數字時代完全不一樣,大家都可以拿手機、電腦,用視聽來寫作,表達自我。而那個年代,我是高中畢業,60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回想起來,就感覺是機會。在考大學前的年初,我被選中留學蘇聯。那個年代,沒有說不服從的,選中我就必須去。但是我在蘇聯的大學中沒有查到電影學院,所以我當時填的意向,一個是俄羅斯文學,一個是俄羅斯歷史。如果我當時去了,就不是搞電影的。但是後來由於減少名額,我就自己報考了戲劇學院與電影學院,最後進入電影學院。電影學院50年建所,53年建校,56年建院。當時的領導很重視電影學院,下面這張圖是周恩來總理來看電影學院表演師資,很多老演員在學校裡進行專業訓練。我個人從60-65年在學校接受完整的導演教育,然後畢業,當教師,做了50年導演、教師。所以,我的主要職業不是導演,是教師。

電影公開課現場

我認為大家趕上一個非常好的時代。在座可能有學習傳媒、編導專業的同學。學習電影製作、影視製作最大的經驗,我覺得就是看影視作品、拍影視作品。我還存有自己寫的4大本的看電影筆記,在15、6歲培養自己每看一部作品就寫下自己的觀後感。在大學期間,我們老師也是這樣要求的。紅字是老師的批語。我現在在豆瓣上每看一部片子,就寫一篇簡短的影評。博覽很多片子,是學習影視製作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翻看筆記,我寫的最多最長的是由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這邊是列夫託爾斯泰的《復活》在60年拍的一個很精彩的黑白片,這邊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當時在中國公演也很轟動。在高中時,凡是看了這些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馬上就去圖書館借原文小說,讀了小說,再去看電影。所以,我認為看片除了在電影藝術形式的發展中看的很廣,知道電影作為一個年輕的藝術,100多年怎麼發展,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容,即擴展你對人類歷史文化的了解。


謝飛:我認為,近百年中國電影有兩個做的非常成功的樣式:以中國功夫為主的動作片,有很成功的經驗,而且佔領市場也非常長久。可惜最近20年,中國沒有新的武打明星出現,說明中國這一樣式處於危急狀態。成龍、李連杰老了,吳京現在不是作為武打明星,而是主旋律英雄的形象。30-40年代,國內外深受歡迎的動作明星李小龍、成龍,說明中國功夫為基礎的動作片是中國電影業的成功創造。第二個成功類型就是家庭倫理片 ,寫家庭的悲歡離合,但放在歷史和文化的大時代中,解放前最成功的就是《一江春水向東流》,解放後最有名的是《芙蓉鎮》家庭倫理與大時代相結合,做得非常成功。

電影公開課現場

我們那個時代有一些很好的教育是你們今天不太多的,因為現在被好萊塢通俗娛樂文化佔領,比如音樂方面盲目移植美國的音樂劇、嘻哈。但我認為,這些純外來的形式想紮根中國不太可能,影視工作者一定要了解中國的傳統。所以,現實主義傳統可能是百年中國電影最優秀的傳統。用現實主義的方法表現、記錄中國人面臨的、經歷的世界和歷史,這是非常有價值的。而對義大利經驗主義,50年代同期在中國公演,當時叫做資本主義進步電影,揭露資本主義落後與黑暗,我們學習它們的手法。包括我的老師輩——謝晉導演去電影院看了32遍《羅馬11時》,每次都帶著不同問題,拿著手電筒記錄這次看鏡頭、下次看道具、妝造、臺詞,最後整理出4萬多字的體會,老一輩認真學習、善於學習的態度值得青年學習。

《伊萬的童年》是蘇聯電影,在威尼斯得了大獎,講戰爭對兒童的危害。而另一部同題材的電影《小兵張嘎》,這兩部電影在黑白攝影、鏡頭場景運用上非常相似。

謝飛:建議各位一定要找機會,看知識、學知識,也要去拍自己的作業,拍短片。這些年的影展多數是以各國和國內青年拍攝的短片的展映與比賽,我認為是非常好的,因為短片是一個好的訓練青年人才成才的方式。當有了短片的經驗,尋找機遇參與長片。我們那個年代一定要去當助手,而現在從第6代導演開始,有不願意給人當副導演的現象,沒眼力見自以為是,一開口都是外國片,看不起國產片。

電影公開課現場

我真正的作品是1983年《我們的田野》。這部片子雖藝術上比較青澀,沒有的國際大獎,個人很看重,因為真實。我認為,現實主義最大的特點,表現你所看到的、所經歷的真實的人生或現實。後來,1985年拍了《湘女蕭蕭》,反思尋根中華文化,反思近百年處於挨打與落後的原因,傳統封建文化的劣根性。1989 《本命年》1991《香魂女》,兩部都是新寫實主義。這兩部戲除了情節真實,還做到了對人物人性真實深刻的剖析,真善美與假醜惡的糅合。它們得到國際大獎的原因是:人性剖析有了深度,即使完全不了解中國的人,都受到了感動。中國片子在奧斯卡不得獎的原因:我們送過我們認為很好的片子,但外國人無法理解,對人性剖析太簡單。

謝飛:要追求堅實的文學價值,探索視聽藝術的創新。

對於藝術家,永遠要認識自己的時代,認識自我,看到優缺點。像50年代,我們沒有丟棄傳統文化,但看問題不夠全面,比如對人的解釋的有階級性,是局限的,這要破除。找到優點,不要全面否定,對於缺點要改正。尤其是,近20年的應試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沒有發展自己本性的愛好。我在初中對理科不感興趣,只對文科感興趣。在高二時選擇學文,增長了文學欣賞寫作技能,最後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那個時期給了我們很多因材施教的機遇。但是進到大學後,我希望你們要認識時代認識自我,我認為藝術教育的大學很重要的是: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開發自己的能力。後來,拍了《黑駿馬》等兩部少數民族片,兩部電視劇,從此再沒有拍了,導演教師是我的主要職業。

在學校01年辦了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每年能收到1000-200部全世界專業影視院校的畢業作業或學生作業,挑100部放一周,這樣可以能看到全世界同齡的影視學子的水平,學生可以為自己學習樹立標杆,是非常好的方法。我對重慶青年電影展的建議:讓優秀作品進入傳媒學生的課堂,從而開闊視野,樹立學習的標杆。


電影公開課現場

謝飛:現在數位技術發生了重大變化,我把它稱為大電影時代到小電影時代,這是過去的一種說法,所謂大電影時代指膠片在影院大屏幕放,小電影即錄像帶、電視、網絡上放。

還有就是大影院時代到大網絡電影。現在中國興起了各地都要辦電影學院的熱潮。由張國立建立起來的重大的美視電影學校,當年我問張為什麼新建一個教影視的地方叫電影學院,這十分落後,因為全世界的電影學院已經都叫電影電視學院,以後80%畢業生都是為電視事業服務,20%為電影業服務,他回答電影是藝術最高學堂,所以要這樣做。全世界的影視院校都是跟隨時代變化而變化。我很認可謝晉影視學院的教授內容——視聽藝術和技術。我們北京電影學院頒發了第二屆學院獎,以前都只針對畢業生在影院電影裡的作品,第二屆我堅持必須加入電視劇。因為我們很多學生從畢業就在做電視劇,不用再學習,都是一個行業。電影與電視劇是一種視聽藝術的技術,只是銷售方式不同。過去只有影院2個小時的銷售方式為主,後來有了電視連續劇、網絡劇。一定要明白,我們教授的是傳媒中間的視聽藝術和技術為主這一部分的學生。這樣的人才面臨著大網絡的時代。

給大家一些數字:影院時代最光輝的時代是60年左右。全世界有200億人次進入影院看電影,這是全世界人主要的觀影方式。一直到了07年就變了,07年由於電視、錄像帶,進影院的機會就少了。這就是大影院時代和小影院時代的變化,影視作品大家都看,不過是通過其他的方式。歐美是影視製作在本科期間不分專業,甚至在研究生期間也不分,不過在高年級可以選課偏重於個人能力興趣等方面。因為即使偏重導演課,22、3歲畢業以後,30歲才能找到位置,在過程中,原以為可以當導演,結果沒有機會,可能其他項目更成功。在我們學校一個一心想當導演的進修生,侯鴻亮,後成為製片人,再後來成立正午陽光。我問他選材成功的原因,他說是因為以前學導演的,了解人文觀點與美學觀點,知道哪些是觀眾愛看的。所以,每個人要在傳媒業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電影公開課現場

謝飛:針對各地開辦電影學院的熱潮,畢業生百分之八十為電視服務,百分之二十為電影業服務,在當時電影和電視的區別很大,一個是膠片、一個是錄像。學校教授內容應該是audio visual art and technology視聽藝術和技術,概念準確,作為傳媒中的一部分,有文字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手段,但是以視聽為主的藝術和技術是我們過去所強調的電影。北京電影學院的第二屆學院獎,相比先前畢業生在影院電影裡的評獎,今年加入了電視劇,很多學生在畢業後就在做電視劇,它們都是一個行當。比如《大宅門》、《圍城》、《蹉跎歲月》《三國演義》的導演都是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的。那麼像第五代的《長徵》、《雍正王朝》、《橘子紅了》,這些都是學校學生的成果。電影和電視劇是視聽藝術與技術,只不過是銷售方式不同,影院以兩個小時的銷售為主,後來演變為電視劇,再到如今12——16集的網絡劇,《隱秘的角落》、《無證之罪》、《河神》,這些都是年輕導演,反而贏得了更多的觀眾。老師教授的是傳媒之中的視聽藝術和技術的學生和人才,他們正面臨著大網絡時代,所以針對川外新聞傳播學院的編導專業來說,這個結構是很科學的。

電影公開課現場

謝飛:視覺形象感悟力,藝術作品構思力,創作實踐執行力是任何一個能成為好的導演的必備能力,缺一不可。


培養視覺形象感悟力,要多讀好的作家導演的傳記及回憶錄,感受細節及視覺記憶力與生動的場景及形象。人在成長發育時期視聽天賦、記憶力與感悟力強 ,青年學生更要感悟和對比自身。賈樟柯1993年電影理論專業旁聽,最後卻成為出色導演。他文學感悟力很強,寫《憂愁上身》時利用空間記憶講述汾陽故事,18歲起善於用人心感悟場面與情感,通過二三十年的電影歷程,記錄和講述了中國縣城人民的生活變化,極具文藝價值及人文歷史價值;藝術作品要有頭有尾,情節框架和結構要完整。賈樟柯從紀錄片式的電影到《小山回家》錄像,結識攝像師及投資人,畢業時用16mm攝影機投資12w拍攝《小武》獲柏林青年論壇大獎,後拍攝汾陽三部曲,都是小成本拍片,但他執行能力很強。

電影公開課現場

謝飛:老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開發自己。


傳統繼承到未來開發,數字電影開啟的新時代,從景別、角度、採訪、深化剪輯的手法來看,視聽寫作將成為未來人類的必備能力。對於影視製作人員來說,數字時代將引起影視傳媒變革,面對重慶青年影展,學生更應成為影展主體,在原汁原味中汲取好作品,以短片為主,同傳媒教育的學院聯合推進重慶青年電影展做大做強。

觀眾:長久以來被群體貼上異類標籤,在電影中看到《蘇州河》中美美和馬達的愛情,《四百擊》、《少年的你》,如今大概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但如何在低谷時期依然堅定自我表達?以及謝飛導演對學生有什麼建議和期許?

謝飛:這是一個比當年更好更容易成為導演的時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當導演的存活率高是因為那時候是導演計劃經濟,對於現在的學生而言,建議通過未來視聽藝術技術來表達自我,多見觀眾,增強視聽表達,寫日記論文。對於更加專業的方向而言:六代以後編導合一似乎成為了一種必然景象,但這並非一種好現象。而是應該重視編劇,提高編劇能力與寫作能力,為導演提供好的基礎。相比美國韓國的編劇為王,我們更不能縱容編導合一,要拒絕無頭蒼蠅、無病呻吟和急功近利,要確認眼前出現的現象是否正確和科學。與劇院模式相比,網劇模式未經過宣發的模式成功,從《隱秘的角落》到《沉默的真相》,都非簡單的自我表達,而是需要成熟的小說劇作以及導演團隊。

現場觀眾大合照

觀眾:賈樟柯導演一周前宣布退出平遙影展,技術進步對電影創作來說是便捷,但如今的大環境卻不利於青年創作,想知道您對此的看法。

謝飛:首先對於部分國內的影展來說,first影展面向國內,而平遙影展面向國際,不論形式如何,專業影展模式應該有更多人繼承。提高在校影視專業學生的鑑賞力與組織力,更應讓他們看到主流市場看不到的影片,民辦為主、官方支持,才能加強學習和文化交流,但不能做浪費錢、浪費時間的無用功,要把錢花到點子上。民辦力量與官方支持,對民生及地區發展起著極大的積極作用。對於重慶青年影展的所在地來說,人口、經濟體量大,規模辦大辦強,不應走老路。民辦為主加上自籌資金的社會支持,尊重文化、尊重藝術本質。還應該鼓勵地區影視發展,以平遙國際電影展為例,從山西出發,支持本地人寫本地故事,給予評價及支持,關心身邊故事。針對於現在影視人員集中北京的現象,我們更應該鼓勵地方影片的發展,找到特色,才能讓影展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觀眾:時代創作電影是困難但有意義有價值的事,但大四學生即將各奔東西,如何將自己和時代聯繫起來,堅持電影,不錯付自己的付出?

謝飛:每個人尋找個人未來路徑並非要固定在大學本科期間,知識是自己的財富。事業成功是作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人存在,而成材率與教學方式有關。對於綜合類語言大學,應該提供轉換專業機會,尊重學與教的互動機會。事業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但也不應忘記,人生由事業與家庭組成。人生三件大事結婚生子送老人,責任來自家庭,編導更應經歷這個過程,經營好家庭與人生,經歷的豐富對自身的創作會有很大好處。人類家庭生活的豐富性與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的經歷也會滋養和豐富創作。正確處理家庭關係,豐富正確地經營好家庭和人生。

相關焦點

  • 張寧老師主題寫作公開課回顧 │ 透析電影《我願意》中的「美麗新世界」
    於是,情敵之戰,一觸即發……【簡介源自豆瓣】正式開課時,張寧老師首先詢問了看過電影的同學個人對這部電影的看法與評價,做了一個簡單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對這部電影持肯定態度的同學幾乎沒有;一部分同學對其持否定態度,剩餘部分保持了中立態度。張寧老師採訪了持不同態度的同學。
  • 奕齊文化MCN受邀參與電影《八佰》攝影公開課現場
    在影片攝影指導曹鬱於近日舉辦的「最黑的夜,最亮的光——《八佰》攝影公開課」中,奕齊文化MCN成員以新浪微博電影嘉賓的身份出席現場。 公開課上,《八佰》攝影指導曹鬱向在場嘉賓們作了攝影思路、燈光創作、鏡頭調整,以及《八佰》精神這四大要點的闡述。
  • 抖音公開課推出「畫外旁白」電影主題系列講座 助力電影工業重啟
    為豐富電影愛好者的暑期時間,抖音公開課隨之推出「畫外旁白」電影主題系列講座。來自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共7位老師,以及資深影評人「奇愛博士」受邀走進抖音直播間,向廣大電影愛好者講解電影知識。截至目前,直播間觀看人數已超十餘萬。
  • SALSA舞公開課回顧
    很多同學意猶未盡,和搭檔繼續跳,還有的諮詢Joseph動作要領,和老師一起跳。這樣的場合自然也少不了照相,大家紛紛秀出新學的動作,記錄這歡樂的一晚。
  • 「吳天明和他的中國電影」回顧展西安點映,現經典《人生》重映感動幾代人!
    」回顧展,在吳天明導演的故鄉西安拉開序幕。當天放映的《人生》是152分鐘的完整版,當這部有著濃鬱吳天明風格的影片首次以最完整的樣貌展示出來後,成為本次《吳天明和他的中國電影》回顧展中,最驚喜的部分。放映結束後現場掌聲如潮,經久不息。儘管這是一部33年前拍攝的老電影,沒有明星華服、豪車美女,但卻有很多大學的大學生慕名前來觀看。
  • 【經典回顧】美麗人生電影來襲..
    《美麗人生》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述了圭多一家在納粹集中營中的悲歡離合,展示了圭多對美麗人生的憧憬,和在殘酷環境中特有的樂觀。這部電影完全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反映二戰題材的影片,和在殘酷環境中特有的樂觀 。這部電影完全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反映二戰題材的影片,它是一幕黑色的喜劇,它以一種超越常規的新鮮的角度,通過另一個側面來面對二戰這段歷史。羅貝託·貝尼尼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為在二戰中所有受傷的人們注射了一針止痛劑。       《美麗人生》不是一場悲劇,從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羅貝託·貝尼尼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但絕對不是為了媚俗大眾而故意削弱電影的思想性。
  • 香港經典電影回顧,第一期回顧電影:最佳拍檔
    香港號稱東方好萊塢,為我們帶來無數經典佳片20世紀80年,香港電影正處於最輝煌的時期,武俠、愛情、文藝、動作、科幻等不同題材的電影層出不窮,香港年出品電影量高達上千部,佔據了全亞洲電影市場的主要份額,還出口歐洲、美國、澳洲等世界其他地區,香港由此榮獲「東方好萊塢」的稱號。
  • 徐崢畢業26年重回母校,華為手機影像大師班公開課都有哪些料?
    而這批獎項,也表明了其對「手機電影新浪潮」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而2020年11月,華為又與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聯手發起了新影像·手機電影計劃,面向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個人與團體,徵集手機影片作品,力求為手機電影創作者,實力構建起一個展示、交流和學習的平臺。
  • 電影《秀美人生》在邕首映!回顧黃文秀短暫而燦爛的一生,觀眾幾度...
    8月23日下午,以黃文秀為創作原型的電影《秀美人生》在壯鄉首府南寧舉行了盛大首映禮,廣西各界人士走進影院,一同回顧她短暫而燦爛的一生。影片出品方,主創和主演團隊、黃文秀家人和生前同事、駐村第一書記代表、影迷代表等共同出席當天首映禮並觀看影片。
  • 在古都暢想電影未來
    ·青藍計劃」的重磅活動,大師主題公開課於10月12日壓軸亮相。 上午十時,在看電影傳媒國際總監楊瑩的介紹下,大師主題公開課的第一場主講大師好萊塢著名導演羅伯·科恩登臺,開啟整個大師公開課活動。 公開課結束後,臺下的青年導演積極向大師羅伯·科恩發問,而大師也針對每一位青年導演在初入影壇時遇到的問題進行認真解答。 在第二場大師主題公開課中,「臺灣新電影教母」著名電影人焦雄屏登臺,她用輕鬆自由的對談方式,站在監製角度與青年電影人和現場觀眾,分享了自己從業多年的經驗。
  • 【編導公開課】影片分析:《野戰排》
    第3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小五班線上公開課-戰爭片_1小五班線上公開課-戰爭片_2【編導公開課】影片分析:《拯救大兵瑞恩》影片分析之《海上鋼琴師》(上) | 編導視頻公開課影片分析之《海上鋼琴師》(下) | 編導視頻公開課戲劇作品分析《暗戀·桃花源》
  • 回顧五部電影,為了愛而大變身,完美逆襲人生
    回顧五部為愛而大變身的好看電影,每部都勵志。1.《初戀這件小事》第一個肯定是這個電影,小水變身的前後反差太大。初中生小水相貌平平,家境一般,所以在學校裡並不受重視。但是她心地善良,又有一群死黨,日子過得倒也開心。某天,她遇見了帥氣的學長阿亮,春心萌動,無法遏制。於是她不停地為了得到學長的青睞而努力......
  • 「電影萬歲」丨吳貽弓導演追思與作品回顧
    2019年10月18日,由北京電影學院主辦,導演系承辦的「電影萬歲——吳貽弓導演追思與作品回顧
  • 臺灣舉辦侯孝賢電影回顧 14部經典電影橫跨30年
    回顧影展將於7月10日(周五)開賣,8月14日至8月24日於光點華山、光點臺北映演,每部片僅放映一場珍貴35釐米膠捲,新舊「侯粉」們可同時透過電影、座談、劇照展,重溫侯孝賢導演屢屢開發新的可能、大膽卻又匠心獨具的每部經典作品。
  • 導演李楊:一部好電影的價值比抄10萬遍金剛經有用得多|導演公開課
    李楊導演多年來一直堅持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創作,從電影處女作《盲井》到第二部作品《盲山》,他的電影曾多獲得過柏林電影節、坎城電影節、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提名和獎項。暌違10年,李楊再次回歸,完成「盲」系列三部曲影片《盲·道》。 1月27日的公開課上,我們有幸邀請到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導演李楊來分享「要表達還是要控訴,新現實主義題材怎麼拍?」
  • 艾米爾·庫斯圖裡卡做客中戲大師公開課
    人民網北京3月27日電(趙婀娜、唐國榮)世界電影導演藝術大師、塞爾維亞籍著名導演艾米爾·庫斯圖裡卡日前做客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圍繞「艾米爾·庫斯圖裡卡的關切與質詢」這一話題,為現場師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大師公開課。在公開課開始之前,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郝戎授予了庫斯圖裡卡導演名譽教授稱號,並為其頒發了榮譽證書。
  • 電影大師羅曼-波蘭斯基早期作品回顧展
    羅曼-波蘭斯基是奧斯卡和世界三大電影節的常客,善於在電影創作中挖掘人性之惡、批判人性之罪,被譽為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新浪娛樂訊 11月25日下午,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在上海舉行「電影大師羅曼-波蘭斯基早期作品回顧展」發布會。
  • 撒哈拉 |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回顧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回顧
  • 銀幕女神 | 羅密·施奈德電影回顧展
    時至今日,在奧地利和德國等德語地區,每年聖誕節總有電視臺重複播放電影《茜茜公主》。而全世界範圍內,那些痴情的影迷和專業的電影人們,也沒有一時一刻不在重溫她的經典。     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將通過舉辦奧地利女演員羅密·施奈德作品回顧展來作為全新推出的「銀幕女神」系列開篇。
  • 走近電影《秀美人生》
    《秀美人生》是一部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黃文秀為原型拍攝的電影,由國家電影局主抓,中宣部電影劇本規劃策劃中心組織劇本論證,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策劃拍攝,由廣西文化產業集團、廣西電影集團、國悅文化公司等單位負責攝製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