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生命之母學院(羅馬大德蘭學院分院)靈修神學碩士
瑪利亞在教會內的地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一點可在教會對聖母的敬禮上略見一般。在瞻禮單上,除了天主(耶穌)的瞻禮之外,就屬瑪利亞的節日最多和最為重要;另外,一年中的5月和10月,一周中的周六都是敬禮聖母的日子;向瑪利亞的各種熱心敬禮及祈禱更是枚不勝舉。瑪利亞在信徒們信仰生活中的地位可謂非同一般。
而瑪利亞之所以享有如此殊榮,首先來源於天主的恩賜,是天主揀選她作為耶穌基督降生成人的母親,得做天主的母親;其次聖母又以其特殊方式積極參與了耶穌的救贖計劃(自天使報喜到十字架下),享有「襄救贖者」的至高榮譽。有鑑於此,自古以來瑪利亞在教會內就超越一切受造物,包括所有天使和聖人之上而獨享一份特殊的敬禮,該敬禮素有「超級敬禮」(Hyperdulie)之稱(聖多瑪斯語)。
即便如此,瑪利亞依然是一受造物,而非「女神」,且不會取代或減損天主獨有的尊位。瑪利亞身上所具備的卓越品質以及天主子民對瑪利亞的熱愛反而成了對天主自己的讚美和光榮。瑪利亞永遠不會取代天主,但卻是天人關係的中介。因此,所有加於瑪利亞身上的殊榮實質上都會導向天主,就像我們誇讚一幅畫的美妙即是對畫家本人的肯定一樣。另外,教會也常常在用語上做些區別,就像「超級敬禮」用於瑪利亞一樣,「朝拜」是天主的專屬用語。
無論對瑪利亞的敬禮多麼「超級」,也是屬於敬禮的級別,和「朝拜」永遠不是一個檔次,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十七世紀,聖若望·厄德(St. Jean Eudes 1601-1680)推動了耶穌聖心和聖母聖心敬禮,但這敬禮直到十九世紀才普及。十九世紀,教宗比約七世許可部分地區(奧斯定修會和羅馬教區)在聖母升天節後的主日慶祝聖母無玷聖心節。後來,比約九世再次重申此決定。
1942年10月31日,教宗比約十二世將聖母聖心節推廣至全教會,欽定八月二十二日為聖母聖心瞻禮,就是聖母升天節後第八日。
1969年,教宗保祿六世在聖母聖心節當天宣布把此節日移到聖神降臨後第三周的周六,也就是耶穌聖心瞻禮的次日慶祝。到目前為止,共有三位教宗選擇將全世界獻於聖母無玷聖心:1、1942年10月31日(聖母在葡萄牙法蒂瑪顯現二十五周年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教宗比約十二世奉獻世界於聖母聖心,為祈求和平。2、1984年3月25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問法蒂瑪,並將普世奉獻給聖母無玷聖心,再次更新了比約十二世的奉獻。3、2013年10月13日,教宗方濟各再次將普世獻於聖母聖心。
1924年,中國第一屆教務(上海)會議閉幕日,與會全體代表將中國奉獻於聖母。對聖母聖心的敬禮主要是為了突顯聖母超凡而獨有的聖徳,以及她對天主和她的聖子耶穌及其門徒們的愛,以此來激發我們對她的學習效法,就像她自己效法了耶穌一樣。「心」一詞在聖經出現過上千次(1163),是聖經中比較重要的詞彙之一。除了表達人或動物身上最重要的器官之外,心的寓意也很豐富。
心是人最內在,最深層的部分,那是只有天主可以視透的地方。(詠7,10a:公義的天主!唯有你洞察肺腑和人心;箴21,2: 人對自己的行為,都自覺正直;但審察人心的,卻是上主;耶11,20a: 公平審判和洞察肺腑的萬軍的上主。)
心也是天主最在意的地方。(撒上16,7b:人看外貌,上主卻看人心。)
心常是愛的象徵,因此天主要求人要「全心」地愛他(申6,5)、侍奉他(申10,12c;11,13)、歸向他(列下23,25)、親近他(德6,27)、敬畏他(德7,31)。而
心硬常代表愛的匱乏(申15,7),對天主的遠離和背叛(依46,12;則3,7)。
心也是人信仰生活質量的衡量標準,真正對天主的敬禮應發自內心(若4,24),天主所嫌棄的正是那種不走心的口頭敬禮(依29,13),天主所要的悔改是從內心的改變開始(詠51,12;嶽2,13;則11,19)。
人心更是聖神的住所(格後1,22;羅5,5;迦4,6)。總之,心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人的全部和所有,人心如何,整個人就怎樣。天使報喜是天主實施他救贖人類計劃的開端,是整個救贖計劃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聖史路加特別詳盡地記錄了這一事件: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發展的過程,還包括其中的諸多細節(奉天主差遣、加裡肋亞的、一位童貞女、達味家族)。聖路加以這樣的方式特別點出了這一事件在整個救贖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天使報喜也被作為一個節日寫在了教會的瞻禮單上(3月25日),藉以紀念這一關乎人類救恩的歷史事件。路加福音所記述的整個事件的焦點是瑪利亞這位納匝肋的童貞女,這是瑪利亞第一次在福音中出現,路加似乎有意在強調瑪利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和這一重要時刻聯繫在了一起。前面我們說,這也是所有對瑪利亞敬禮的緣由,那就是她生育了降生成人的天主,並協助耶穌完成了天父的救世計劃。聖伯爾納多對這一段聖經有一個特別美妙的描述,尤其是對等待瑪利亞點頭說「是」的那一刻,特別突出了瑪利亞參與的重要:時間好像在那一刻靜止,亞當、亞巴郎、達味以及全人類、大地和穹蒼都在注視著瑪利亞的嘴唇,似乎都在說:趕快答應了吧,答應了萬物就有救了。作為主角的瑪利亞在整個事件過程中只有兩句話,她一直在聆聽,是在聆聽的狀態和過程中,她慢慢明白並接納了天主的旨意。
聆聽天主是人進入內心的必要條件,因為聆聽天主就是將自己的心靠近天主的心。所以一顆聆聽的心是距離天主最近的心,相反的,罪惡使人害怕聽見天主的聲音,進而躲避天主(參創3,8)。
天主對選民的要求首先是聆聽:「以色列!你要聽……」(申6,3—4),因此申6:4-9被稱為猶太人的「信經」而每天誦念。
聆聽天主是天主對人的第一要求,也是人面對天主的第一反應。大家應該還記得小撒慕爾的故事:「上主,請你發言,你的僕人在此靜聽」(撒上3,9-10)。
在撒慕爾身上,我們懂得了聆聽的狀態是明白天主旨意的必要準備。耶穌在福音中,也多次說到「有耳朵能聽的,聽吧」(瑪13,23)。
那些真正渴望明白耶穌話的人,都有一雙會聆聽的耳朵。這種聆聽的姿態也可以說就是祈禱的狀態,聆聽是祈禱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最容易和經常被我們所忽略的部分。在我們大部分的祈禱中,我們往往自定義為主角,是我們在念、在說,我們念完了,祈禱就結束了。於是,我們對祈禱的認識就是念經,而念經的意義就是為了盡本分,於是,在這一刻,祈禱就變成了冷冰冰的應付。
事實上,在祈禱中最重要的是天主,而不是我們,是首先意識到了他的臨在,或者相信他活在我們的祈禱裡,我們才開始祈禱;是在這一前提下,
祈禱才變成了一種交談,一種對話。所以,缺少了聆聽,祈禱就成了我們個人的自說自話,這樣的祈禱最容易淪為機械式。
在祈禱中,天主不需要一個複讀機或機器人,而需要一個可以和他建立關係的人,因此,我們可以完全相信瑪利亞是在一種深沉的祈禱中接受了天主的旨意,而接受一個如此偉大而又奇妙的計劃,又怎能缺少了深沉的祈禱?就在前不久的5月13日,應教宗方濟各的要求,義大利北部一教區將一個方濟各修會的聖堂和會院用為第一座敬禮「靜默聖母」的朝聖地。朝聖地負責人說:「聖母朝聖地首先是一個靜默的地方,與遍布在社會中並主導我們的噪音相抗衡,如同教宗所說的,這也是為了對抗在教會內也有的閒言碎語現象。」這是時代的需要。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人們逐漸失去了安靜的能力,不知道該如何讓自己靜下來,甚至會害怕靜下來,一靜下來便不知所措,就會更加浮躁。於是便會逃避安靜,在這種惡性循環中,心永遠是空虛的。
靜不下來使我們錯失了那原本可以填滿我們生命所有空虛的聖言。「靜默是天主的第一語言」(聖十字若望),
不懂得安靜的人便不懂得和天主交談,更無法聽到天主的聲音。大家應該熟悉厄裡亞與天主在曷勒布山上相遇的故事(列上19,11-16):上主不在風暴中,不在地震中,不在烈火中,但當有輕微細弱的風聲時,厄裡亞知道上主來了。
安靜是與天主相遇的最佳環境。學會在一天的生活中除了特定的祈禱時間外,也能夠找到一些自己可以舉心向上的機會,放下手上所從事的工作,讓自己的心轉向天主,
給自己的生活按下暫停鍵,讓自己的心進入與天主同在的永恆中。這一善工可以在一天中多次重複,慢慢鍛鍊自己,去經驗厄瑪奴耳的天主,生活的天主,
向瑪利亞學習,在自己的內心打造一塊適宜聆聽天主的靜土,準備好自己常能高質量地接收到來自天主的信號。「看!上主的婢女」這一句完全道出了瑪利亞對天主旨意的絕對服從,承行主旨也成了瑪利亞一生最耀眼的聖德。
一顆被恩寵充滿的心定會是一顆時刻準備承行主旨的心。就像一個奴婢無條件地聽從主人的意願一樣,瑪利亞欣然接受了天使的報喜,從而促成了天主的計劃。正如聖依肋內所說的:「她因服從而成為自己和全人類得救的原因。」[1]這裡的服從除了接受天主的計劃,還有就是承認天主對完成此事的能力,也就是承認
「在天主前沒有不可能的事」(37節)。所以,服從又是信德的表現,而信德的服從是我們面對天主該有的姿態。「堅強我們的信德與望德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把『在天主前沒有不可能的事』這個信念,深深地銘刻在我們的心靈上。因為凡信經教我們信的事,無論如何偉大、不可思議,以及超越自然常律的事物,只要我們的理智有了天主全能的意識,自然就毫無疑慮地相信了[2]。」面對這人世間所發生的一切(天災人禍),唯一可以使我們處事不驚,心平氣和的,便是向天主的交付,或者說服從。
相信天主總有最好的安排,因為他是站在天主的高度上。「婢女」表達的不僅僅是瑪利亞對天主旨意的服從之心,也包含了瑪利亞的謙卑。
謙卑是服從的必要條件,缺少了謙卑,將不會有服從。是瑪利亞的謙卑促成了她對天主旨意的服從。
而服從就在于謙卑地承認天主比自己大,天主的意願和安排高於自己的想法和計劃。聖本篤說:
「高度的謙卑是不遲延的服從」(會規第五章:論聽命),而謙卑的第一級便是敬畏天主(會規第七章:論謙遜)。因此,
服從天主是最大的謙卑。服從是放下自己所堅持的,然後在信德內去接受,但有時候所堅持的不一定是錯誤的,所接受的不一定是自己所贊同的。這即是服從可貴的地方,這也是服從離不開謙卑的地方。謙卑與服從是不可分的一對德行。但是瑪利亞在謙卑中服從之前,首先是天主自己如此做了。《斐理伯書》對此有一深刻的描寫:「你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他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舍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他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2,5-8)
再也沒有比取了奴僕形體的耶穌更大的謙卑了,再沒有比聽命至死的基督更大的服從了。世間所有的謙卑與服從皆是對降生成人和被釘十字架之耶穌基督的效仿。所以,瑪利亞的這句話(看,上主的婢女……)像極了耶穌在山園祈禱時所說的「父啊,不要照我的意願,但照你的話成就吧」,或者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最後一句話「完成了」(這一句包含了耶穌所有對父的服從)。一個人進入救恩的標誌就是不斷去接受天主的計劃,承行他的旨意,讓天主在自己內可以自由而絕對地行動。因為救恩就是被天主所同化,逐漸地,我的意願與天主所願意的「我的意願」產生共鳴,我們的心與天主的心靈犀相通,默契無間。不是天主綁架了我的意志,而是我完全地活在了天主內,就是保祿所說的:「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2,20)
學習瑪利亞,在謙卑與信賴中接受天主的旨意,把敬畏天主常放在生命的首位。如此,讓天主來成全我們的人生,只有印有天主的生命才會完美,才會豐滿。讓我們把自己擺放在天主的臨在中,把我們的心調成靜音模式,用信德去感受祂的鼻息(噓氣)。然後真誠地對他說:我願意,我願意放下我自己,我願意完全屬於你,我願意跟隨你,去承行你的旨意。天使報喜和聖母訪親是一個連貫的整體,不僅僅在於故事發生的順序上,更在於故事的內在邏輯。天使在向瑪利亞報喜時為了證實「在天主前沒有不可能的事」,便向瑪利亞啟示了依撒伯爾老齡懷孕的事,天使並沒有要求瑪利亞去拜訪她的表姐,但瑪利亞卻從天使的話中聽出了依撒伯爾的需要。
一顆會聆聽、願服從的心常是一顆服務的心。福音說:「瑪利亞就在那幾日起身,急速往山區去」(39節),瑪利亞沒有過多停留,迫不及待要給老年有孕的表姐予貼心的服務。福音強調說:「瑪利亞同依撒伯爾住了三個月左右,就回本家去了」(56節)。瑪利亞是在依撒伯爾有孕六個月後得到了天使的啟示,再加上三個月的服侍,意思是瑪利亞是在表姐依撒伯爾生產以後才離開的,而那時瑪利亞自己也已有孕三個月了。服務他人是耶穌教導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耶穌也把自己定位成「服侍人的」,而非「受人服侍者」(參谷10,45)。他在最後晚餐中為門徒們洗腳的行為也成了後世門徒們彼此服侍的標誌性行為(若13,1-17)。耶穌也多次強調為門徒中最小一個的服侍便是對基督自身的服侍(參瑪25,40)。聖若望把天主定義為愛(若壹4,16),任何愛德的行為便是天主的和為了天主的行為。聖保祿也把愛德行為列為三超德中最大的德行(參格前13,1-13)。聖十字若望更說愛德是天主審判我們的唯一標準。瑪利亞與依撒伯爾相遇的整個過程是在一個相當喜樂和溫馨的過程中進行的。相遇是一件喜人的事情,
信仰是一個與天主相遇的過程,救恩便是這一相遇的果實。而這一過程和果實都源於天主自己,是天主促成了這樣的相遇,也是天主帶給我們救恩。基督徒要為天主與人的相遇忠誠服務,所以教會(基督徒)要不斷地走出去,去與這個世界相遇。首先從我們周邊的世界開始,把我們所遇見的天主介紹於人,把我們所獲得的救恩分施於人。
瑪利亞告訴我們,這即是基督徒可以給這個世界提供的服務,那就是使他人認識天主,接受他的救恩。但是要小心,我們不可以把我們的愛德工作定義為慈善事業,愛心只是方式,「推銷天主」才是目的。任何一個愛德服務就是把天主帶給他人,就是在幫助他人看到天主的臨在,或者說就是使天主在那一刻、那個地方、那個人面前「赤裸裸」地、顯明地臨現。我們總不應忘記愛德的此一神效。瑪利亞此次訪親的行為便是這樣的一次愛德服務行為,她不僅僅給依撒伯爾提供了周到的服務,更把天主的救恩帶給了她們全家。愛德來自於天主,又將人導向天主。當然,這樣的愛德服務不只限於教外人,在我們的信仰團體內,或者我們的家人中,依然是需要的。保祿就曾如此提醒我們:「我們行善不要厭倦;如果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節,必可收穫。所以,我們一有機會,就應向眾人行善,尤其應向有同樣信德的家人。」(迦6,9-10)因此,我們不要一說到愛德服務,就只想到那些外教人、那些窮人、病人,進而冷落了我們的信仰團體、我們的家人。有時候,我們甚至會認為後者不是我們愛的對象。愛德服務就是照顧到外面有需要的,還要惦記著我們身邊的。
學習瑪利亞,常以愛天主的心去服務他人,也常以一顆敏感的心去發現、把握一些愛德的機會。讓愛德服務提升我們信仰的高度和純度。注釋:
[1]《天主教教理》494。
[2]《羅馬教理》1,2,13。參閱《天主教教理》274。
未完待續排版 | 小餃子;朗讀 | 莊培鑫;圖片 | 網絡歡迎向本平臺投稿!納爵之盾接到稿件後,會有審稿專家匿名審稿,兩周內回復接受、給予修改意見或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