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興傑
上午在備課的過程中,看到微信群有朋友轉發傅高義先生去世的消息,著實震驚。在過去幾年中,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是我給學生推薦的必讀書,尤其是了解改革開放時代中國的一本經典之作。在中美關係處於嚴冬之際,傅高義是為數不多依然就中美關係發出理性聲音的美國學者。傅高義、基辛格、布熱津斯基等人代表了推進和發展中美關係的一代「老人」,隨著這一代人的老去,中美關係需要建立在什麼樣的知識和觀念基礎之上呢?傅高義在很多訪談中,談到了自己研究中國的初衷就是為了「了解」中國,著書立說也是為了幫助美國的政治家和公眾更好地了解中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傅高義沉浸於中國,構建了與中國強大的關係網絡,正基於此,他眼中的中國也成為中國人了解自己的一面鏡子。
傅高義研究中國也是偶然,在上世紀60年代冷戰的背景之下,傅高義接受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裴澤教授的建議,開始了中國研究之旅。從《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到《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傅高義開始了沉浸式研究中國的旅程,早期著作的研究和寫作只能藉助《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等媒體資料,但傅高義對中國的觀察和研究依然體現出冷靜的觀察者的特質。在《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一書的結尾,傅高義說:「80年代可視為社會主義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這時,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已承認,社會主義制度並未取得他們一向追求的經濟進步。正當有些國家開始從資本主義世界吸取經驗、希望擺脫經濟停滯的困境時,廣東領導人已充分利用了這一機會,使廣東省先行了一大步。」
傅高義是一位社會學家,通過與中國學者、官員的深度訪談,傅高義能夠沉浸於中國,這也是他所強調的,通過「關係」能夠深入理解中國。在《鄧小平時代》一書中,單單是傅高義所進行的訪談以及使用的資料,就足以看到用功之深,他在序言中說,這本書是按照鄧小平「實事求是」的態度完成的。從廣州到廣東的改革,再到鄧小平時代,傅高義呈現了中國發展的脈絡和圖景。傅高義在《鄧小平時代》中國大陸版序中說:「我們這些哈佛大學的教師,不僅有教導自己的學生之責,還有進行研究以增進學識和為公眾撰文著書之責。」傅高義為美國的政治家和公眾理解中國提供了指南,這也體現了知識人的責任和胸懷。
傅高義先生研究中國的經歷穿越了大半個世紀,中美關係風雲變幻,但是要「了解」中國殊非易事,最大的障礙就是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無論身處冷戰,還是後冷戰時代,傅高義以觀察者的身份理解中國的態度和耐心是令人敬佩的。隨著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的代際更迭,能否為美國的決策者和公眾提供「靠譜」的、「實事求是」的中國知識,對中美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
過去一年來,中美關係波折不斷,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對華政策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傅高義也觀察到,美國國內關心中美關係發展的兩個群體是學者和產業界人士,但是這兩個群體對於中國、對於中美關係也出現越來越多的懷疑。他曾經呼籲,川普政府能夠謹言慎行,多任用比較能幹、了解亞洲情況的人,事實上,川普政府恰恰缺少類似於傅高義這樣的真正的「中國通」。
面對中美關係的持續下行,傅高義呼籲:「全世界的問題太複雜,不能不跟中國合作。為了避免衝突,應該積極合作。我認為現在的世界關係太複雜了。不能分開,要相互理解,相互合作,避免正面衝突。我認為這也是我們學者的責任。」為了增進美國對中國的了解,傅高義身體力行,不僅研究中國,也在研究日本以及中日關係,為中美關係的發展提供知識上的支撐。
傅高義先生在中美關係探底與重構的歷史節點故去,令人感慨。傅高義留下的知識、方法和態度,依然是那些矢志於中美兩國「了解」與合作的人們的寶貴遺產。
作者為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