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寫完《鄧小平時代》10年後,我更覺得改開偉大

2020-12-23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訊)當地時間12月20日,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推特上發布消息稱,《鄧小平時代》作者、著名中美問題學者、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義於(Ezra F. Vogel)去世,終年90歲。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理察·塞繆爾斯(Richard J. Samuels)也在推特上確認了相關消息,並稱傅高義在手術後因併發症去世。

「(傅高義)作為學者、公僕和人類,是一個巨人。(他)不知疲倦地保持好奇心。(他的離世)是巨大的損失。」塞繆爾斯寫道。

傅高義出生於1930年7月,曾為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是一名社會學家、漢學研究學者,也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他精通中文和日文,撰有《日本第一》《日本的中產階級》《重整旗鼓一重建美國實例分析》《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和政治(1949-1968年)》等著作。

從事中國研究的傅高義曾這麼解釋自己的中文名字的雙重含"義":"我有兩個'義',一個是英文的(傅高義英文本名為Ezra F.Vogel),Vogel翻譯是'傅高','義'是Ezra,開始字母是'E',也有'英文'的意思;而在中文裡,我覺得一個老師(應該)很重視'義',是義氣的那個'義'。 我認為('義')是一個很好的目標。

上世紀50年代,美國研究中國的學者寥寥無幾。傅高義後來在一本書的序言裡寫道:「在美國的很多大學裡,儘管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學家都在教授關於中國的課程,但卻都對1949年之後的中國大陸沒有多少了解。」

到了上世紀50年代後期,傅高義說,當時哈佛大學已經有中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研究,但是在政治、社會、經濟、法律這些專業上,還沒有人做中國的研究。此時,研究過日本又有社會學背景的傅高義的出現,恰恰符合了費正清等人對未來中國研究者的需要。

1961年,傅高義來到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開始學習中文,也學習中國歷史、社會和經濟。為他上中文課的是語言學家趙元任的大女兒趙如蘭。 他後來曾說:「因為學中文非常難,想學這麼難的語言的,當然是優秀的學生。所以,當時無論是美國國務院的工作人員,還是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學者,研究中國的人都是美國社會的知識精英。」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有關當代中國研究的資料非常少。當時傅高義沒辦法去大陸做研究,有人選擇去臺灣,但是他覺得「臺灣對大陸肯定有偏見,相比之下,香港地區會客觀一些。」因此,1963年傅高義動身去香港,在香港生活的一年間,他開始了對當代中國的研究歷程。

傅高義覺得當時的美國媒體只專注於報導中國當時經濟政策失敗的消息,但他卻預測到中國與美國、世界的關係將逐步展開。「我們的學者不想抵制中國的發展而是為了更好地與中國交流,需要掌握和了解中國。」

赴港前,傅高義本來希望能做一些中國城市和農村的實際研究,但由於資料收集的困難和各種條件所限,他只能搜集到廣東的地方資料。1964年,傅高義回到哈佛,開始著手寫《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他專門請了一位廣東人做助手,一起看當地報紙,「我看的時候他在旁邊也看,不明白的就問他是什麼意思。比如我看報紙說『反對×××』,我就問他是什麼意思,背景是什麼。他就會把他了解到的很詳細地告訴我,特別是有關於土改的經驗,比如最開始的政策是什麼,幾個月後政策又變成了什麼。從中我可以了解報紙和現實矛盾的地方。」

1969年,該書正式出版,其中詳細介紹了關於社會主義改造、土改的過程,當時在美國很具影響力。

尼克森當選美國總統時,費正清與傅高義等十幾位研究中國的學者給他寫信,「我們說現在是跟中國接觸的好機會」。不僅如此,傅高義與費正清等8位學者還曾經去華盛頓,找到也曾是哈佛教授的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談話,就中國問題提出一些建議。1973年傅高義跟隨美國科學院代表團第一次訪問中國,去到了廣州、上海、蘇州、南京、北京等地,見到了當時已經身患癌症的周恩來。

上世紀80年代初,廣東省與哈佛大學所在的麻薩諸塞州建立了「姐妹關係」,傅高義受邀去廣東做研究,1987年傅高義帶著自己會說廣州話的妻子艾秀慈在廣東待了7個月,廣東100多個縣,去了70多個。在《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一書的序言中,傅高義表示,「沒有第二個外國人得到過這麼一個機會,可以從廣東的內部來考察這個省份,因此我感到更有責任來記錄這個省的很多細節,力求把廣東的發展實情提供給西方的學術群體。」

上世紀90年代初,傅高義曾擔任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東亞情報部門官員,為政府撰寫分析報告。2000年,傅高義從哈佛大學退休,決心「集中精力進行研究,來幫助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

傅高義在2018年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講座上發表的「中美關係40年」談話曾說,「我當時認為自己最重要的責任是給美國人介紹東亞文化,而若要讓美國人了解東亞、了解中國,就要了解改革開放、了解鄧小平。於是我花了十年工夫寫了《鄧小平時代》。寫完時就覺得(改革開放)是成功的,十年後更加覺得偉大。」

傅高義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曾表示,他一生中最接近鄧小平的一次,就是1979年1月鄧小平訪美期間,在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舉行的一場慶祝中美兩國正式建交的招待會。與會者是關心中國的工商界、學術界和外交界人士。鄧小平使用擴音器現場演講,而傅高義就站在他不遠處。傅高義回憶說:「他演講很認真,像一個戰士一樣。每個字都念得很認真,很正式。」

然而,20多年後,當傅高義決意專門研究鄧小平時,已無緣再見。

已經退休的傅高義花了二三年時間閱讀材料,有了輪廓後,開始拉綱要,構架每章的主題。同時,傅高義也去北京走訪一些人。鄧小平的女兒鄧榕幫他聯繫去鄧小平曾生活過的地方,如故鄉四川廣安、太行山區、江西瑞金等地了解情況。傅高義還去過鄧小平擔任西南局負責人時的基地——重慶與成都,同當地研究黨史和地方志的學者和幹部談話。

傅高義在該書大陸版的序言中寫到:「我認為他(鄧小平)對世界有著巨大的影響,改變了一個當時還承受著『大躍進』和『文革』後果的國家的前進方向。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對世界的發展有過更大的影響。我希望中國人民認可這本書是對理解改革開放時代的一次嚴肅的嘗試。」

2013年,傅高義曾做客觀察者網,與曾擔任過鄧小平翻譯的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張維為教授對談,解讀鄧小平的人生經歷與改革戰略,探討鄧小平對於中國命運的影響。

今年12月1日,傅高義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上表示,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機會,中美之間應該從高層會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進行推進。與會的中俄專家也持同樣觀點。傅高義還表示,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

相關焦點

  • 知名中國問題專家,《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
    新京報記者曾於12月12日與傅高義取得了聯繫,他表示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需要前往醫院,等出院後再接受採訪。傅高義是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知名中國問題專家,著有《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和政治(1949-1968年)》、《鄧小平時代》、《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等。
  • 《鄧小平時代》出版人李昕:傅高義生前還想寫兩個人,胡耀邦和朱鎔基
    他研究胡耀邦也採訪過很多人,我還帶著他去採訪過一些高幹子弟,大概在2014或2015年。我想他還是像寫《鄧小平時代》一樣,要去採訪和胡耀邦一起共事過的人、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人、一些領導人家屬,還有一些外國政要。但他的身體已經越來越差了,再讓他像以前那樣跑,太吃力了。所以他材料收集得比較困難,寫胡耀邦的那本應該沒有完成。至於朱鎔基,應該是沒有動筆。
  •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生前著有《鄧小平時代》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生前著有《鄧小平時代》 2020-12-22 1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哈佛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將深刻懷念
    據中新社消息,當地時間12月20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社交網站上發布消息稱,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消息表示:「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義去世。在1973-1975年和1995-1999年期間,傅高義教授擔任中心主任。他是我們中心真正的守護者,一位博學的學者,一位很好的朋友,我們將深刻懷念他。」傅高義1930年7月生,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社會學家、漢學研究學者,也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他精通中文和日文。主要著作有《鄧小平時代》《日本新中產階級》等。傅高義。
  • 傅高義去世:幾十年後,人們都會看《鄧小平時代》
    2010年,傅高義著作《鄧小平時代》英文版出版,引發國外主要媒體關注。2012年歲末,本刊記者李菁在哈佛大學劍橋小鎮傅高義的家裡,與其暢談了4個多小時。以下是本刊當年對傅高義的專訪文章。2012年,《鄧小平時代》獲得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萊昂內爾·蓋爾伯獎(Lionel Gelber Prize),該獎專門授予以英語寫作的外國事務非虛構類著作,傅高義的競爭者包括因《論中國》而入圍的基辛格。2012年歲末,在哈佛大學劍橋小鎮傅高義的家裡,我們暢談了4個多小時。面對有一口流利漢語的傅高義,我有一種對面坐的是一位地道的中國學者的錯覺。
  • 傅高義是誰?鄧小平時代讓他譽滿中國,曾質疑美國誤炸前南使館說
    1987年,受廣東政府邀請,傅高義開始了為期7個月的廣東之行。兩年後,他這次在廣東長期考察行程的研究成果《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出版。不過,真正讓傅高義在中國變得享有盛譽,還是他於2011年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耗費十年時間完成的力作《鄧小平改變中國》。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 呼籲美國承認中國的貢獻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呼籲美國承認中國的貢獻傅高義最後一次在中國公開露面是12月1日。傅高義生於1930年,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他精通中文和日語,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在哈佛有著「中國先生」的稱號,著作包括《日本的新中產階級》《日本第一》《鄧小平時代》等。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川普政府恰恰缺少他這樣的「中國...
    在過去幾年中,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是我給學生推薦的必讀書,尤其是了解改革開放時代中國的一本經典之作。在中美關係處於嚴冬之際,傅高義是為數不多依然就中美關係發出理性聲音的美國學者。傅高義、基辛格、布熱津斯基等人代表了推進和發展中美關係的一代「老人」,隨著這一代人的老去,中美關係需要建立在什麼樣的知識和觀念基礎之上呢?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生前因東亞研究具有盛名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他收到了哈佛大學日美關係項目負責人克裡斯蒂娜·戴維斯(Christina Davis)發來的郵件,得知傅高義去世的消息。戴維斯也對《朝日新聞》證實傅高義了去世的消息。戴維斯稱,傅高義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於劍橋奧本山醫院離世。
  • 傅高義的重慶情緣
    《紅巖春秋》2021年第1期推出了傅高義系列稿件,以下為特約記者劉曉娜採寫的《傅高義的重慶情緣》全文。在2020年的尾聲,重慶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朋友。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於當地時間12月20日去世,享年90歲。早在2000年前後,因為研究鄧小平的緣故,傅高義就來過重慶。不過那時,重慶學界與傅高義還未正式建立聯繫。
  • 專家:傅高義去世,可能代表一個研究中國的範式結束,即「理解中國」
    作為東亞研究專家,被認為是美國少有精通中日兩國事務的學者,撰有《鄧小平時代》、《日本新中產階級》等著作。 1930年7月11日,傅高義出生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德拉瓦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50年畢業於俄亥俄州的威斯理安大學。在美軍服過兩年兵役後,他考入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
  • 傅高義:為何鄧小平能夠「摸著石頭過河」?
    傅高義是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學榮休教授,其代表作有《鄧小平時代》、《日本第一》等。《鄧小平時代》是傅高義享譽海內外的名作。傅高義傾十年心血,嚴謹而詳實地使用了豐富的檔案資料和研究成果,對鄧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國驚險崎嶇的改革開放之路做出了全景式的描述。
  • 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他的巨著《鄧小平時代》讓中國讀者感念
    2000年從哈佛退休時,傅高義決定專注於研究在他看來對理解今天中國最為關鍵的問題:「1978年後中國轉型的性質;究竟是哪些力量在推動這場變革,又是哪些力量在抵制這場變革。成百上千萬的中國人在這場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中扮演了角色,但處在所有變化中心的人物是鄧小平。」
  •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逝世
    他的《鄧小平時代》一書被視為向西方客觀介紹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的重要著作。  去年7月,傅高義與史文等人共同執筆在《華盛頓郵報》網站上刊登題為「中國不是敵人」的公開信。今年4月,傅高義曾與近百位美國前政府高官、專家學者一同呼籲美國與中國開展合作,共同抗擊新冠疫情。  傅高義曾說:「我想更近距離地了解中國,也讓更多外國人了解更加真實的中國。」
  • 傅高義去世
    資料圖傅高義是美國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知名中國問題專家,著有《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和政治(1949-1968年)》、《鄧小平時代》、《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等。在美軍服過兩年兵役後,他考入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即將從哈佛畢業時,他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是留在學校做美國社會研究。「我的一位教授對我說:你如果想要搞好美國社會學研究,就應該到國外去,先了解國外不同的文化;做比較研究,應該去相對現代化的國家,如果去非洲的話,情況差距太大,而歐洲文化又太接近,最好的選擇是去日本。」
  • 傅高義:我是旁觀者,我喜歡中國,也喜歡日本
    《南方周末》曾在2017年對傅高義進行過專訪,現推出專訪舊稿,以供閱讀。(本文首發於2017年8月3日《南方周末》)有時候旁觀者更清。我的目標就是寫比較客觀的書。」——傅高義下午,街區安靜,太陽照著哈佛校園裡的一排排教授們住的別墅,但波士頓四月的風有點冷。傅高義家的門鈴按鈕有點老化了。傅高義開門,笑著,藍色的襯衫塞進褲子裡,白襪子,棉拖鞋。他示意南方周末記者坐在沙發上,自己搬來一把白色的椅子,翹著二郎腿坐下了。角落桌子上的水壺正燒著開水,發出些噪音。
  • 傅高義去世,一個時代之結束
    一方面,高齡的傅高義去世,代表著二戰後美國第一代「知華派」的退場。另一方面,一個美國式現代化的「樣板時代」確實已經左支右絀,而整個東亞乃至中國內部的巨大異質性,也令傅高義終生所期待的「現代化東亞」困難重重。
  • 世界觀|我和傅高義先生的緣分
    我在美國工作近九年,採訪了數十位著名中國通,傅高義是最值得尊敬的學者之一。第一次見到傅高義是2011年10月4日晚在紐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講座上,他介紹自己剛出版的巨著《鄧小平傳》。在問答環節,他還談到中國日報出版的美國版,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中國日報只有去適應美國讀者才能在當地成功,而中國日報也正朝這方向在努力」。
  • 傅高義談中美關係40年 | 逝者紀念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口述|傅高義新京報特約記者 | 孫林、任辰凱「十年後更覺偉大」: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與中美關係我從1961年開始研究中國,1973年跟著自然科學代表團第一次來到中國,那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我當時認為自己最重要的責任是給美國人介紹東亞文化,而若要讓美國人了解東亞、了解中國,就要了解改革開放、了解鄧小平。於是我花了十年工夫寫了《鄧小平時代》。寫完時就覺得(改革開放)是成功的,十年後更加覺得偉大。20世紀改變世界歷史的人中誰的貢獻最大?我認為是鄧小平。
  • 傅高義:中日做「好鄰居」的關鍵在於處理好歷史情緒
    在改善中日關係方面,我覺得自己有一種特殊的責任感。」傅高義:2010至2011年間我寫完《鄧小平時代》,當時正是中日關係變得糟糕和危險的時期。作為哈佛學者,我的主要責任是幫助美國人了解中國和日本。我喜歡日本,也喜歡中國,希望兩個國家都能夠成功。在改善中日關係方面,我覺得自己有一種特殊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