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人存在本身就要傷害另一個人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

強烈的孤獨感和沉重的悲觀主義思想,幾乎成了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的基調。這個經常用哲學搞腦子的波蘭導演倒是與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有著同樣的理性探求,「在某種情況下,一個人的存在本身就要傷害另一個人」,又或者,「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終止之時,尋覓的過程亦即失去的過程」。

「世界上有沒有另一個我,過著我想要的生活。」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曾這樣說過。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向大師致敬」單元將展映這位天才波蘭導演六部最具代表性的電影作品,包括《藍白紅三部曲》及《愛情短片》等,以紀念基耶斯洛夫斯基誕辰70周年。今天,《藍白紅三部曲》將分別在上影希傑莘莊影城和新衡山影院放映。

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生於華沙,文字、影像、音樂是他表達情感的拿手方式。多少年了,幾代中國文青都是從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藍白紅三部曲》)開始文藝範兒的。有人說他的片子只不過是給知識分子看的,除了悲觀主義的不安情緒,就是敏感的「道德焦慮」。但其擁躉則認為他具有「伯格曼的詩情、希區柯克的敘事技巧」,堪稱是「當代歐洲最具獨創性、最有才華和最無所顧忌的」電影人。

天生的灰色本性

因為父親患有肺結核,兒時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總是跟隨父母輾轉於各個城市的療養院。從父親患病到去世,12年間基耶斯洛夫斯基幾乎過著一種貧困且顛沛流離的生活,他養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時常表情嚴肅,不苟言笑,他內心掙扎的開始,在早期作品《初戀》中若隱若現,電車、告別、女孩,這些元素也成了後人模仿青春傷痛電影的必現畫面。1957至1962年間,他在劇院裡的學校裡學習戲劇技巧;之後他考取洛茲電影學院,也是大費周折,險些放棄電影事業;畢業後他去了華沙電影製片廠,開始了他的紀錄片生涯。在此期間,他更多關注政治大背景下人的生存狀況,其間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是關於1971年什切青(位于波蘭西北部)罷工事件的《工人的七一年》。1980年代的波蘭電影有審查機制,在題材和風格上都有所限制,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自喻是「樸素、地方性的」導演,永遠不動聲色地傳達著一個看似無聊的問題:「人們如何在生命中克盡其職地扮演自己」。雖然後來獲獎無數,但在拍電影這條道路上荊棘遍布。例如《機遇之歌》在1981年11月軍事法公布後就慘遭禁映,直至1987年才重見天日,這部探討生命多種可能性的三段式電影後來被《羅拉快跑》和《滑動門》效仿;1994年,坎城電影節評審會最終將「金棕櫚」頒給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基氏耗盡心力拍攝的《紅》慘遭落馬;在拍完 《藍》、《白》、《紅》三部曲之後,1996年3月13日,因心臟手術不成功,基耶斯洛夫斯基結束了年僅55歲的生命。

悲觀的離經叛道者

拍攝於1969年的紀錄片《照片》,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拍的第一部紀錄片,他一生共拍了30多部紀錄片,但讓他很不滿。「攝影機越和它的人類目標接近,這個人類目標就好像會在攝影機前消失。」他認為,「紀錄片先天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限制,在真實的生活中,人們不會讓你拍到他們的眼淚,他們想哭的時候會把門關上。」於是在拍了十多年紀錄片之後,他離開轉向了劇情片。基耶斯洛夫斯基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拍成了後來的傳世作品《十誡》。這部片子是往歐洲電影扔的一枚炸彈,炸飛了所有歐洲風格的類型片,成了基耶斯洛夫斯基離經叛道的最好證明。就像他說過的「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些神秘的話,隱秘不可告人的!」

《十誡》取材於《聖經-出埃及記》,他將十個短片故事緊緊圍繞摩西十誡展開,講述了以波蘭背景的十個現代故事。對人道主義、享樂拜金主義、自由主義甚至科學都進行了一次徹底而廣泛的質疑,這個懷疑論者讓學術界以及各個主義群體譁然、痛恨。但《十誡》還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的《殺人短片》和《愛情短片》最為震撼,而後又被基耶斯洛夫斯基重新剪輯成為完整片,蟬聯了兩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基氏的悲觀是深入骨髓的,他不用任何煽情的手法,看似只提供生活的平常,卻成心讓人物陷入無盡頭的困境中。

《十誡》的出現,讓基耶斯洛夫斯基咄咄逼人,也更加表明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對人生的悲觀態度:「一個陰暗可怕的世界,一個人們互相之間沒有任何同情心的世界,一個人們之間互相憎恨的世界,一個人們之間不但不互相幫助反而互相拆臺的世界,一個人們互相厭惡的世界,一個人們獨居的世界。」

從宿命論到人道主義

西班牙畫家畢卡索的作品被分為「藍色時期」和「玫瑰時期」,以界定其不同情感時期的創作風格。同樣的,《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又名《兩生花》)的開始,可以算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玫瑰時期」的到來。這是1991年的作品,一個法國女孩收到一件件神秘禮物,愈來愈感到世界的某個地方存在著另一個自己。來自波蘭和法國的兩個薇羅尼卡互相感應,仿佛是水中的倒影,兩個同樣有先天心臟病的薇羅尼卡,雖註定悲劇的結果,但在同樣潛意識裡對彼此的存在如此渴求,曾擦身而過卻懵然不覺。這部純藝術影片在歐洲和美國都很賣座。他不溫不火地將宿命論發揮到極致,非理性的神秘主義傾向得到充分體現,唯美,充滿感傷,孤獨與精神追求竟然不期而遇。如果說《殺人短片》是表現了導演對任何暴力形式的痛恨與無助,《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則更追求純粹的靈魂溝通。從宿命論到人道主義救贖,基耶斯洛夫斯基經過類似禪學的自修,漸漸改變著自己的表達,從平鋪直敘、紀錄式的殘忍揭露,到能夠進行多項選擇的有愛的人物,雖仍帶有悲劇色彩,但已從被動變為主動,更深層地引導思考。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拍完「三色」之後,似乎想歇一歇。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在坎城的成功,暗示著歐洲電影以思想取勝的時代終結了,以敘事、角色塑造和平緩節奏見長的電影傳統不見了。這是電影史上關鍵的轉折性時刻,對基耶斯洛夫斯基來說,這一時刻也使他猛醒,「電影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在1960年代、1970年代以及1980年代初期,電影是有價值的。而現在,觀眾們已經不知道自己想看什麼了,我們也不知道想要說什麼了。」

強烈的孤獨感和沉重的悲觀主義思想,幾乎成了日後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的基調。這個經常用哲學搞腦子的波蘭導演倒是與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有著同樣的理性探求,「在某種情況下,一個人的存在本身就要傷害另一個人」,又或者,「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終止之時,尋覓的過程亦即失去的過程」。

相關焦點

  • 人存在本身就要傷害另一個人
    電影《雷雨》(1984)劇照,張瑜據當時場記王力平透露,在張瑜飾演「四鳳」前,舞臺劇、電影、電視中已經有過146個人扮演過電影《雷雨》(1984)小人書封面作為《雷雨》原著本身的意義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也沒有很好的解決改變成「皇宮戲」後,所面對的人物關係,不管是他的創作班底還是他個人,對《雷雨》的改編始終「無能為力」。
  • 科學網—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紀錄片
    作為波蘭電影的代表人物,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每次都是電影展的必備片目。記得上次在大銀幕上看他的作品還是兩年前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看的《殺人短片》。這次的影展又放映了他的《兩生花》和「藍紅白」三部曲的《白》。有意思的是,這次影展在這兩部劇情片之前,分別放映了他早年的兩部紀錄片《守夜人的觀點》和《醫院》。就像有的影迷說的,這次主要是衝著他的紀錄片來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早期的作品都是紀錄片。
  • 藍白紅三部曲——基耶斯洛夫斯基留下世界的最後一抹色彩
    1994年是影壇優秀作品井噴的一年,而其中就包括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藍白紅三部曲之紅》。三部曲系列的第4期就將聊聊於1993年到1994年出品的藍白紅三部曲。憑藉著基耶斯洛夫斯基精湛的指導,《藍白紅三部曲之藍》拿到了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 法籍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
    法籍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2000年08月10日12:37:30 網易社區 丁丁電影評論家和製作者舉行了悼念活動,追憶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作品。幾年後的今天,基耶斯洛夫斯基非但沒有被世人遺忘,當年他鮮為人知的作品甚至還打入了流行電影的排行榜。但是,當你避開喧囂的人群,靜靜重溫《藍》,《白》,《紅》三部曲的時候,也許才會明白,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位電影大師,更是一個摯友,一位精神上的引領者。  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出生於華沙。
  • 基耶斯洛夫斯基79周年:每一個波蘭人的心臟手術師
    在1988年的電視劇中,與湯馬克相對應的年輕人的角色,作為間歇性的守護存在,被一些人視為惡魔,也被另外一些人視為天使。而在電影中,「年輕人」的形象似乎被賦予了更多的能動性——他不再僅僅是一個窺伺者,相反,湯馬克介入了女主的生活,觸摸了她,也被她觸摸。
  • 自由、交流與愛(中) ――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藍色》、《紅色》的哲理意蘊
    基耶斯洛夫斯基偶然、機緣與溝通、交流人的不同層面是逐步展開的基耶斯洛夫斯基通過影片告訴我們完全脫離他人、脫離社會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但是,在當今社會中這裡存在著極大的偶然性。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盲點:真正能夠相契的人往往互不相識,而相識的人又常常存在著巨大的隔膜。在人類的愛情生活中尤其如此。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談到《紅色》的人物安排時說:「華倫蒂應該在40年前來到人間,否則法官就應該在40年以後出生,他們會成為很好的一對,或許這兩個人會很快樂,很相稱。
  • 普萊斯納的靈魂之歌:紀念基耶斯洛夫斯基逝世二十周年!
    我記得當年我給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誡》配樂時,沒有錄像機,沒有電腦,沒有錄音筆,什麼都沒有,我就靠腦子記,記住每一幕場景拍了些什麼內容,持續多長時間。基耶斯洛夫斯基給我放一遍,我看完就回家,路上要坐200公裡的火車,音樂都在我的腦子裡,從靈魂流淌出來的音符。現在技術已經遠遠跑在了我們前面,跑在哲學前面,跑在文學前面,這不是我的個人洞見,很多人都表達過類似的意思,這是一個特別快速的年代。
  • 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導演電影作品,《藍白紅三部曲》領銜
    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殿堂級電影導演,頗具獨創性,才華橫溢,無所畏懼的電影大師。生于波蘭,《十誡》之後他的電影創作陣地便轉移到了法國。一位運用電影語彙講述個人存在的哲人,被稱為「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
  • 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經離開20年
    我一直把這三部影片看成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攝的又一部《盲打誤撞》。提起《藍色》、《白色》、《紅色》,立刻會讓人想到法國國旗,想起「自由」、「平等」、「博愛」。不過,令人驚訝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這位經歷過專制體制的波蘭人來到法國定居之後,他並沒有打算用他的影片來歌頌或者詠嘆「自由」、「平等」、「博愛」的神聖。人真的有自由嗎?他能擺脫他的命運嗎?「我們離真正的自由有多遠?」(基耶斯洛夫斯基語)平等呢?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機遇之歌》上映三十周年:命運的不可控,人的被動與抉擇
    裡,基耶斯洛夫斯基就做了一次絕妙而深刻的影像實驗。像這樣不依賴科技處理完全平鋪直敘以最直接明了的多層敘事結構呈現的電影,特別是類似走文藝範兒的高端路線,其中還帶有很重的政治色彩和社會背景,就很容易營造出一種沉悶無聊、叫人難以投入的氛圍,而枯燥乏味很可能會變成一種「循環重複性」的主旋律基調,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意識到了這點,無論是在頭尾呼應和三條既聯繫又獨立的主線構思上,加上他對於細節的用心(生動而豐富)和一貫偏愛的具有神秘色彩、挺意味深長的隱喻性情節
  • 自由、交流與愛(上) ――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藍色》、《紅色》的哲理意蘊
    ――讓我們針對人性化、隱私及個人的層面,而非哲學、更非政治學或社會學的層面來討論。西方世界已將這三種觀念在政治及社會層面上付諸實行,但它們對個人層面來說,又是完全不同的一個論題。」[1]作為西方文明的三大支柱自由、平等、博愛,它們既互相支持,又彼此衝突。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部曲中,這三個主題是彼此獨立,而又互相滲透的。
  • 薦影 基耶斯洛夫斯基「藍白紅」三部曲
    《路邊野餐》劇照 基耶斯洛夫斯基生于波蘭,一生只有短短55個年頭,因《十誡》揚名天下,收穫了世界性榮耀時,他仍謙虛地稱自己為地方性導演。在人生的最後幾個年頭,他搬到法國,進行更為自由的藝術創作。它是大眾最為接受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但也是他的粉絲,評價最低的一部。畢竟看起來沒有「藝術氣息」,不夠小眾。
  • 經典電影《十誡》:正義仍然是最重要的,它存在於人們心中
    他和另一名重要的合作者皮耶斯也維奇決定把政治撇開,「力圖展現不同處境中的人,跟社會困境及生活中的一般困難有關的一切」,「這些處境是虛構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可能發生」,片中的主人公們「突然意識到他們在圈子裡打轉,根本無法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十誡》是為電視臺拍攝的十部電視電影系列片總稱,其中序列中的第五部《殺誡》和第六部《愛誡》,因被製作成電影版本而最為人熟知。
  • 人為什麼會喜歡另一個人?
    心理學上認為,人喜歡另一個人是有原因的,並對此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研究。心理學家研究出來的戀愛理由,不僅多而且很複雜。這裡給大家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戀愛理由。對方的哪個方面對自己的吸引力量大?自己是什麼時候墜入情網的?您不妨回憶一下自己的戀愛經歷,分析一下自己的戀愛理由,其實非常有趣。所謂身體的魅力,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容貌和身姿的魅力。
  • 讚美一個人時,不要貶低另一個人
    很多人就是這樣子,他們自己可以張開嘴巴胡說八道,而在你受到傷害或提出某些質疑或不同意見時,他們又會給你設置一個關於「素質」的陷阱,你稍一動,就會掉進「沒素質」的陷阱裡去。我們的物理老師指著一個或許那段時間正在倒退的班幹部說:「你看看,陳亦權都追上來了,你再這樣下去可就要完蛋了!」這類話在我們的學校裡、單位裡或家庭裡都很常見。當然,說話的人一定會解釋成這是在「鼓勵另一方」,但這真是鼓勵嗎?以這個班幹部來說,他所感受到的根本不是鼓勵,而是否定和傷害。
  • 為什麼人突然會想到另一個人呢?
    ✔︎生活就是生活本身,就是生活。每個人都有他的出處,生活是每個人都需要去面對,大家都要去經歷一些事情。為什麼人會想到另一個人呢?還有一天我在睡午覺的時候,她敲門然後直接衝過來說,為什麼人突然會想到另一個人呢?當時我還躺在床上,我就立馬打開相機,然後就說你剛才說的什麼重新說一下。
  • 他把傘給了你,卻陪著另一個人淋雨
    他把傘給了你,卻陪著另一個人淋雨。1:這個世界上原本就不存在天造地設的一雙,只有付諸努力成為越來越適合彼此的對方。2:對錯過的愛情,我們永遠傻傻分不清:是因為遺憾,所以美好,還是因為美好,所以才遺憾。3:改變不了環境,就要改變你自己。
  • 泥塑粉的存在,才是對肖戰最大的傷害
    與其說「227」事件對肖戰造成了巨大傷害,倒不如說「泥塑」的粉絲才是導致肖戰受到傷害進一步加深的罪魁禍首。粉絲喜歡肖戰,這本身無口厚非,因為在他們看來,肖戰是毋庸置疑的完美存在。但是,對於肖戰的捧殺,罪魁禍首不在於我,畢竟像央媽、人民網、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對肖戰的「追捧」而言,個人的力量根本無足輕重,但是對於那些「泥塑」的粉絲而言,他們才是摧毀肖戰最大的罪魁禍首,「人無完人」,即便優秀如肖戰也不例外。
  • 專訪《腐骨之壤》導演:談及她的導師安傑伊·瓦伊達、摯友基耶斯洛夫斯基
    於是,我略顯著急地切入我此次訪談最想挖的料,那便是她和瓦伊達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關係。當我談到,瓦伊達去年剛去世,老太太前一秒笑容滿面的臉,瞬間陷入了沉思,她急切地想冒出一些詞,卻因為唇角的顫抖,語無倫次。我一下子意識到我的殘忍,猝不及防地將她拉入還未遠去的悲痛。
  • 最大的傷害不是閱讀障礙本身,而是誤解
    閱讀障礙兒童面臨的問題是全社會的誤解樊啟鵬(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策劃)李瑞華(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導演、攝影)最大的傷害不是閱讀障礙本身,而是誤解 新京報:是什麼因緣讓你們開始關注閱讀障礙症,並為此拍攝一部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