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機遇之歌》CC正式版海報
記得有一次剛從教堂出來我沒有選擇坐附近的公交車,而是繞道跑去坐地鐵,為了趕即將發車的地鐵,急忙下樓的我毫無預警的重摔在地,一陣眩暈半天沒回過神來,後來一想是我的急躁和選擇所致,還是命中注定就有這一摔,要是當時選擇坐公車是不是就不會有這一摔了,生活中像這樣讓我產生疑慮的例子太多,經常不斷地猜想和懷疑無常命運的不可控性和人生有點玄妙的既定性。
在電影《機遇之歌》/1987(今年恰巧是這片上映的第三十周年,大師級水平和經典的魅力就在於永遠不會過時,什麼時候看都能獲益良多!)裡,基耶斯洛夫斯基就做了一次絕妙而深刻的影像實驗。
像這樣不依賴科技處理完全平鋪直敘以最直接明了的多層敘事結構呈現的電影,特別是類似走文藝範兒的高端路線,其中還帶有很重的政治色彩和社會背景,就很容易營造出一種沉悶無聊、叫人難以投入的氛圍,而枯燥乏味很可能會變成一種「循環重複性」的主旋律基調,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意識到了這點,無論是在頭尾呼應和三條既聯繫又獨立的主線構思上,加上他對於細節的用心(生動而豐富)和一貫偏愛的具有神秘色彩、挺意味深長的隱喻性情節,使這片顯得格外的精巧、高明而富有內涵。
★以下含有劇透,建議看完電影後再往下看!
▲電影劇照,由此開始劇情分成三條支線
很多時候我們在抉擇和經歷過後得到某個不如意的結果時,都喜歡悔不當初的很糾結的反過頭去對之前的經歷做出多種假設性的改變,並對其產生的不同結果進行主觀的想像和鋪展,就像我第一段寫的那樣如果(要是)…就會(就不會)…,但即便可以輕鬆地改變「因」,那是否就能真正的影響到「果」?帶著這樣的疑問再來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這部牛作《機遇之歌》,片中對一個名叫威特克的學醫男孩的人生走向做了三次差別很大的分解和延伸,先來聊聊片頭,一開始隨著男主一聲尖叫鏡頭推進直接對準他黑暗的喉部後出現字幕,留了點睛一筆,看完結合震撼的片尾,非常的聰明和討巧。
接著像是以片段的斷續形式,男主開始回顧他的人生經歷,攝影機以主客觀的立場和視角交替出現,男主時而和攝影機合二為一時而入畫出現,像是加強刺激觀眾的反應和理解,容不得半點疏忽和走神,接著威特克的父親去世,休學的他跑去車站趕一趟開往華沙的火車,故事從此開始分支,第一次是他趕上了火車,然後遇到了一名父輩級的共產黨員,受其影響的威特克決定入黨從政,但事實卻和他的理想大相逕庭,以為能通過參政改善社會格局和現象的想法太天真,表面打著社會主義發展旗號實際依舊是權利當先的黑暗和腐敗,他和參與地下組織的初戀的愛情也因他敏感的立場和身份而告吹,這段在因罷工使他沒能去成巴黎的機場裡截然而止。
▲電影《機遇之歌》正式版海報
第二次他沒能趕上火車並與警察發生激烈的衝突而被拘留並要履行勞動義務,威特克意外遇到了一群有著不同政治目的和意向的地下活動者,並成為了其中一份子,在一次委派的任務中威特克和一名因政治因素被騷擾的中年婦女產生對話→「生命就是上帝饋贈的禮物」,讓他茅塞頓開,選擇受洗,接受信仰,恰巧又和開頭去往丹麥的猶太人朋友重逢,有點有違宗教信條的喜歡上了朋友的姐姐(有丈夫),接著他們在地下印刷禁忌刊物的基地被揭發,也因為誤會威特克被誤解,這段則在要通過告密才能換取出國機會又沒能去成巴黎的威特克在阿姨的安慰裡結束。
第三段威特克也沒能趕上火車,他和開頭同是學醫的女孩走到了一起結婚生子,並回到了醫院繼續深造,這次他不再有任何政治立場只忠於自我,一心一意從事醫生這一職業,結果最後還是替因受兒子牽連的主任出國出席研討會,為了給心愛的妻子過生日而改籤的威特克終於趕上了這趟去往巴黎的飛機,最終卻以悲劇收場,飛機在空中爆炸,最後一段中前面出現過的人物和情節再次先後巧妙「會聚出現」,無論可以推測出多少可能性,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引向也是無法改變的最終結局,就像片中那個下樓梯的類似彈簧的裝置,到底的那一刻就是「死亡的時刻」。
▲導演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基耶斯洛夫斯基利用影像對命運和死亡進行的深刻探討中,一直瀰漫著一股傷感、冷冽和悲愴的濃鬱味道,人的存在始終是被動而無奈的(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是),在人生的歷程中那種無解的偶然性和隨機性引發的種種事端和未來的無常走向中,人似乎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直面、接受並經歷,其實從另一角度來看,很多時候當我們身處糟糕的境地或是得到痛苦、悲傷的結果時,經常會本能的美化另外的可能性設想,從而忽視了另外的可能性所具有的更加悲催的悲劇性可能,就像片中威特克的三次結局都好不到哪去,最後的那一次看似很美好可以獨善其身其實迎來的結果反倒更加慘烈。
其中不難看出還有一層隱喻,就是側重表現的社會現實,即使不趟任何一方的渾水,只專心的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和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是否就能美好幸福下去,未必,威特克第三次結局其實還是和國家境況和政治因素緊密相連,就像是怎麼也擺脫不掉的桎梏和枷鎖,在第一、二次中威特克從政治家身份轉變成地下組織的一員,他見證了政治體系的陰暗虛偽和地下革命者力量的渺小,就連上帝也無能為力,上下似乎都毫無希望可言,可以對照第一次裡老共產黨員的演講,基耶斯洛夫斯基很大的目的是透過這種多種可能性的敘事形式來批判、反思或者說更加真實的反映現實處境。
▲電影截圖,最後震撼的結尾
要知道在當時波蘭更為嚴苛的審查制度中,這片歷經波折才得以在多年後重見天日,片中也有幾處明顯的提醒→公映並非易事。這片的配樂非常出挑,憂傷而震撼,優美而高級,極具感染力和調動情緒的魔力,這次的配樂是由波蘭著名的作曲和配樂大師基拉爾(Wojciech Kilar)製作完成,記得在電影《老無所依》裡變態殺手有兩次用硬幣輕易決定人生死的行為,那就像是一種人為演示命運的象徵,在這片裡威特克在追趕火車的過程中碰到老婦人後基耶斯洛夫斯基給予了散落的一枚銀幣的特寫鏡頭,硬幣落下後的最終結果、未來的路怎麼走和接下來的發生是由什麼來決定的?是自我意識和選擇,還是那看不透摸不著的無解命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