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機遇之歌》上映三十周年:命運的不可控,人的被動與抉擇

2021-02-22 尉遲上九

▲電影《機遇之歌》CC正式版海報

記得有一次剛從教堂出來我沒有選擇坐附近的公交車,而是繞道跑去坐地鐵,為了趕即將發車的地鐵,急忙下樓的我毫無預警的重摔在地,一陣眩暈半天沒回過神來,後來一想是我的急躁和選擇所致,還是命中注定就有這一摔,要是當時選擇坐公車是不是就不會有這一摔了,生活中像這樣讓我產生疑慮的例子太多,經常不斷地猜想和懷疑無常命運的不可控性和人生有點玄妙的既定性。

在電影《機遇之歌》/1987(今年恰巧是這片上映的第三十周年,大師級水平和經典的魅力就在於永遠不會過時,什麼時候看都能獲益良多!)裡,基耶斯洛夫斯基就做了一次絕妙而深刻的影像實驗。

像這樣不依賴科技處理完全平鋪直敘以最直接明了的多層敘事結構呈現的電影,特別是類似走文藝範兒的高端路線,其中還帶有很重的政治色彩和社會背景,就很容易營造出一種沉悶無聊、叫人難以投入的氛圍,而枯燥乏味很可能會變成一種「循環重複性」的主旋律基調,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意識到了這點,無論是在頭尾呼應和三條既聯繫又獨立的主線構思上,加上他對於細節的用心(生動而豐富)和一貫偏愛的具有神秘色彩、挺意味深長的隱喻性情節,使這片顯得格外的精巧、高明而富有內涵。

★以下含有劇透,建議看完電影後再往下看!

▲電影劇照,由此開始劇情分成三條支線

很多時候我們在抉擇和經歷過後得到某個不如意的結果時,都喜歡悔不當初的很糾結的反過頭去對之前的經歷做出多種假設性的改變,並對其產生的不同結果進行主觀的想像和鋪展,就像我第一段寫的那樣如果(要是)…就會(就不會)…,但即便可以輕鬆地改變「因」,那是否就能真正的影響到「果」?帶著這樣的疑問再來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這部牛作《機遇之歌》,片中對一個名叫威特克的學醫男孩的人生走向做了三次差別很大的分解和延伸,先來聊聊片頭,一開始隨著男主一聲尖叫鏡頭推進直接對準他黑暗的喉部後出現字幕,留了點睛一筆,看完結合震撼的片尾,非常的聰明和討巧。

接著像是以片段的斷續形式,男主開始回顧他的人生經歷,攝影機以主客觀的立場和視角交替出現,男主時而和攝影機合二為一時而入畫出現,像是加強刺激觀眾的反應和理解,容不得半點疏忽和走神,接著威特克的父親去世,休學的他跑去車站趕一趟開往華沙的火車,故事從此開始分支,第一次是他趕上了火車,然後遇到了一名父輩級的共產黨員,受其影響的威特克決定入黨從政,但事實卻和他的理想大相逕庭,以為能通過參政改善社會格局和現象的想法太天真,表面打著社會主義發展旗號實際依舊是權利當先的黑暗和腐敗,他和參與地下組織的初戀的愛情也因他敏感的立場和身份而告吹,這段在因罷工使他沒能去成巴黎的機場裡截然而止。

▲電影《機遇之歌》正式版海報

第二次他沒能趕上火車並與警察發生激烈的衝突而被拘留並要履行勞動義務,威特克意外遇到了一群有著不同政治目的和意向的地下活動者,並成為了其中一份子,在一次委派的任務中威特克和一名因政治因素被騷擾的中年婦女產生對話→「生命就是上帝饋贈的禮物」,讓他茅塞頓開,選擇受洗,接受信仰,恰巧又和開頭去往丹麥的猶太人朋友重逢,有點有違宗教信條的喜歡上了朋友的姐姐(有丈夫),接著他們在地下印刷禁忌刊物的基地被揭發,也因為誤會威特克被誤解,這段則在要通過告密才能換取出國機會又沒能去成巴黎的威特克在阿姨的安慰裡結束。

第三段威特克也沒能趕上火車,他和開頭同是學醫的女孩走到了一起結婚生子,並回到了醫院繼續深造,這次他不再有任何政治立場只忠於自我,一心一意從事醫生這一職業,結果最後還是替因受兒子牽連的主任出國出席研討會,為了給心愛的妻子過生日而改籤的威特克終於趕上了這趟去往巴黎的飛機,最終卻以悲劇收場,飛機在空中爆炸,最後一段中前面出現過的人物和情節再次先後巧妙「會聚出現」,無論可以推測出多少可能性,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引向也是無法改變的最終結局,就像片中那個下樓梯的類似彈簧的裝置,到底的那一刻就是「死亡的時刻」。

▲導演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基耶斯洛夫斯基利用影像對命運和死亡進行的深刻探討中,一直瀰漫著一股傷感、冷冽和悲愴的濃鬱味道,人的存在始終是被動而無奈的(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是),在人生的歷程中那種無解的偶然性和隨機性引發的種種事端和未來的無常走向中,人似乎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直面、接受並經歷,其實從另一角度來看,很多時候當我們身處糟糕的境地或是得到痛苦、悲傷的結果時,經常會本能的美化另外的可能性設想,從而忽視了另外的可能性所具有的更加悲催的悲劇性可能,就像片中威特克的三次結局都好不到哪去,最後的那一次看似很美好可以獨善其身其實迎來的結果反倒更加慘烈。

其中不難看出還有一層隱喻,就是側重表現的社會現實,即使不趟任何一方的渾水,只專心的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和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是否就能美好幸福下去,未必,威特克第三次結局其實還是和國家境況和政治因素緊密相連,就像是怎麼也擺脫不掉的桎梏和枷鎖,在第一、二次中威特克從政治家身份轉變成地下組織的一員,他見證了政治體系的陰暗虛偽和地下革命者力量的渺小,就連上帝也無能為力,上下似乎都毫無希望可言,可以對照第一次裡老共產黨員的演講,基耶斯洛夫斯基很大的目的是透過這種多種可能性的敘事形式來批判、反思或者說更加真實的反映現實處境。

▲電影截圖,最後震撼的結尾

要知道在當時波蘭更為嚴苛的審查制度中,這片歷經波折才得以在多年後重見天日,片中也有幾處明顯的提醒→公映並非易事。這片的配樂非常出挑,憂傷而震撼,優美而高級,極具感染力和調動情緒的魔力,這次的配樂是由波蘭著名的作曲和配樂大師基拉爾(Wojciech Kilar)製作完成,記得在電影《老無所依》裡變態殺手有兩次用硬幣輕易決定人生死的行為,那就像是一種人為演示命運的象徵,在這片裡威特克在追趕火車的過程中碰到老婦人後基耶斯洛夫斯基給予了散落的一枚銀幣的特寫鏡頭,硬幣落下後的最終結果、未來的路怎麼走和接下來的發生是由什麼來決定的?是自我意識和選擇,還是那看不透摸不著的無解命運呢?

相關焦點

  • 機遇放映006|基耶斯洛夫斯基《機遇之歌》
    在光影中漫遊  因機遇相逢
  • 《機遇之歌》,政治隱喻與電影復調性
    在我看來,《機遇之歌》是一部被低估、被忽視的電影。相比起他聞名國際的《兩生花》和《紅白藍三部曲》,基氏早期的劇情片的關注度確實少得可憐,然而就恰恰像《機遇之歌》這樣基氏在過渡期完成的作品,實際上分析起來更加耐人尋味。《機遇之歌》是一部基氏在1981年就完成剪輯的劇情片,然而因為波蘭政府「戒嚴令」的頒布,這部電影於1987年才得以上映,並且迫於審查在內容上做了大量的刪減。
  • 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導演電影作品,《藍白紅三部曲》領銜
    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殿堂級電影導演,頗具獨創性,才華橫溢,無所畏懼的電影大師。生于波蘭,《十誡》之後他的電影創作陣地便轉移到了法國。一位運用電影語彙講述個人存在的哲人,被稱為「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
  • 普萊斯納的靈魂之歌:紀念基耶斯洛夫斯基逝世二十周年!
    今天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逝世二十周年,熱愛基爺的電影,也會熱愛其配樂。根據普萊斯納的回憶,坐定後,基耶斯洛夫斯基一邊啜吸自己的伏特加,一邊對他絮絮叨叨。「他說,我知道你是從克拉科夫來的,你們那邊藝術圈的人從來都不守時,他說他的電影叫《永無止盡》(NoEnd),是他戒嚴期拍的第一部故事片,希望我一定要好好努力,講了有半個小時之久。我實在忍不住了,告訴他說:『基耶斯洛夫斯基先生,別擔心,比這部電影更重要的項目我都搞砸過。』
  • 基耶斯洛夫斯基:人存在本身就要傷害另一個人
    這個經常用哲學搞腦子的波蘭導演倒是與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有著同樣的理性探求,「在某種情況下,一個人的存在本身就要傷害另一個人」,又或者,「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終止之時,尋覓的過程亦即失去的過程」。「世界上有沒有另一個我,過著我想要的生活。」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曾這樣說過。
  • 《機遇之歌》Blind Chance
    《機遇之歌》Blind Chance2000年08月10日11:36:50 網易報導 丁丁主演:伯格斯洛·琳達塔德茲·洛母尼克、伯格斯拉瓦·帕維勒克  一個年輕的醫學院學生每天都急匆匆地去趕同一班火車,一次他到時火車正緩緩開出站臺,於是有了三個不同的故事
  • 基耶斯洛夫斯基79周年:每一個波蘭人的心臟手術師
    更重要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渴望挑明模糊朦朧的現實,那個在他關於紀錄片的電影學校畢業論文中,稱其有自己戲劇內核的現實。《機遇之歌》(Przypadek, 1987)個別記錄片可能的確會為了證明觀點而寫劇本、精心編排,但紀錄片這種形式本身擁有由因及果的開放性,接受出乎意料、脫離控制甚至是難以解讀的事物出現。
  • 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經離開20年
    維託克的選擇似乎完全是自主的,不象第一個境遇和第二個境遇那樣的被動。維託克果真可以從宿命中漏網嗎?《盲打誤撞》有一個可以說是極其悲觀的結尾:維託克因到國外參加醫學學術會議,他搭乘的飛機在空中爆炸!我一直把這三部影片看成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攝的又一部《盲打誤撞》。提起《藍色》、《白色》、《紅色》,立刻會讓人想到法國國旗,想起「自由」、「平等」、「博愛」。不過,令人驚訝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這位經歷過專制體制的波蘭人來到法國定居之後,他並沒有打算用他的影片來歌頌或者詠嘆「自由」、「平等」、「博愛」的神聖。人真的有自由嗎?他能擺脫他的命運嗎?「我們離真正的自由有多遠?」(基耶斯洛夫斯基語)平等呢?
  • 法籍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
    法籍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2000年08月10日12:37:30 網易社區 丁丁電影評論家和製作者舉行了悼念活動,追憶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作品。幾年後的今天,基耶斯洛夫斯基非但沒有被世人遺忘,當年他鮮為人知的作品甚至還打入了流行電影的排行榜。但是,當你避開喧囂的人群,靜靜重溫《藍》,《白》,《紅》三部曲的時候,也許才會明白,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位電影大師,更是一個摯友,一位精神上的引領者。  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出生於華沙。
  • 聚焦波蘭大師經典作品最新修復展映:殺人短片、機遇之歌、灰燼與鑽石……
    威特克奮力追趕,命運由此分出三條支流……是否趕上那一趟火車成為人生的分叉點,撞入的每一種機遇中都藏有命運和自由意志的交鋒。《機遇之歌》是歐洲藝術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早期作品,《羅拉快跑》、《滑動門》等一眾「結構玩家」的鼻祖,以精巧結構探索人生走向的必然與偶然。當時當地,電影不單是趣致的試驗,這趟火車指示了波蘭人少有的選擇權利,三段影像即是所有人生可能。
  • 豆瓣日曆 2020 年 12 月 2 日《機遇之歌》
    今日主題影片:《機遇之歌》。
  • 《抉擇》:命運不是機遇,而是選擇
    在讀解璽璋先生的《抉擇》之時,這個念頭尤為強烈。呂碧城多年後回憶初見秋瑾時,說來者「長身玉立,雙眸炯然,風度已異庸流」。呂碧城對對當時看到那個穿男裝、梳髮髻形象的秋瑾記憶深刻。 這兩位民國時期同樣傑出的女性,有著一份特殊的緣分。
  • 小宓電影推薦之5770——1987《機遇之歌》
    ◎譯  名 機遇之歌/Blind Chance/盲打誤撞◎片  名 Przypadek◎年  代 1987
  • 科學網—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紀錄片
    作為波蘭電影的代表人物,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每次都是電影展的必備片目。記得上次在大銀幕上看他的作品還是兩年前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看的《殺人短片》。這次的影展又放映了他的《兩生花》和「藍紅白」三部曲的《白》。有意思的是,這次影展在這兩部劇情片之前,分別放映了他早年的兩部紀錄片《守夜人的觀點》和《醫院》。就像有的影迷說的,這次主要是衝著他的紀錄片來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早期的作品都是紀錄片。
  • 藍白紅三部曲——基耶斯洛夫斯基留下世界的最後一抹色彩
    1994年是影壇優秀作品井噴的一年,而其中就包括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藍白紅三部曲之紅》。三部曲系列的第4期就將聊聊於1993年到1994年出品的藍白紅三部曲。1993年,藍白紅三部曲的第一部《藍白紅三部曲之藍》上映。電影中,女主角朱莉失去了自己摯愛的丈夫。為了忘卻痛苦,她丟掉了丈夫所有的樂稿,卻無意從丈夫的好友奧利弗那裡知道了丈夫對她不忠。最終,朱莉選擇面對著一切,並開啟了新的生活。憑藉著基耶斯洛夫斯基精湛的指導,《藍白紅三部曲之藍》拿到了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 [機遇之歌][波蘭/劇情]高清資源百度雲,1080P資源下載!
    《機遇之歌》百度雲資源下載
  • 為什麼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好看又好聽 ?
    普萊斯納認為他的拍檔有兩點過人之處:一是知道如何選擇拍片的題材,二是知道如何選擇工作夥伴。B:後來你跟基耶斯洛夫斯基去了法國,對你而言,那是一個新世界嗎?P:我跟基耶斯洛夫斯基合作了 17 部電影,其中不少都是在法國完成的。在歐洲,我賣掉很多唱片,《兩生花》達到了雙白金的銷量。也許這個數字在中國不稀奇,但在歐洲已經很不錯了。我成了歐洲電影配樂界的新星,經常被人談論。
  • 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 中國經濟方能「氣血充盈」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們黨根據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運營的國際和國內環境、條件的重大變化作出的重要戰略抉擇。
  • 《老虎》平凡小人物的人性抉擇之歌
    當崩潰的蘭德對著「虎視眈眈」的百獸之王聲嘶力竭、歇斯底裡地大喊「讓我走」時,那種恐懼絕望之情瞬間溢屏。與此同時,如此人虎對峙、生死一線的高能畫面亦令接下來的故事愈發顯得張力十足、懸念滿滿。這場「人虎大戰」的全過程到底會是怎樣,有無其他人員傷亡,蘭德又能否最終虎口脫險……這些具體劇情暫不劇透,不過可以說明的一點是:這並不是一部「東北森林獵虎歷險記」——竊以為,導演石桀鋭、編劇彭蘊睿等幕後主創團隊其實是想以獵虎為引,一方面倡導反盜獵,另一方面亦是藉此展現複雜人性的矛盾與深刻。
  • 《老虎》:平凡小人物的人性抉擇之歌
    而事實上,影片伊始,一隻壯碩的成年東北虎就已出人意料地搶先登場,並與男主蘭德上演了一幕驚心動魄的人虎對峙!當崩潰的蘭德對著「虎視眈眈」的百獸之王聲嘶力竭、歇斯底裡地大喊「讓我走」時,那種恐懼絕望之情瞬間溢屏。與此同時,如此人虎對峙、生死一線的高能畫面亦令接下來的故事愈發顯得張力十足、懸念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