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道德經》在本課告訴我們,修德修得好的關鍵,在於能夠容忍各種人和事,不管跟什麼人說話做事,都要儘量去滿足別人的要求,雖然對有些事情自己不同意,也能夠容忍,樂於助人。這種容忍達到什麼程度,才是德高呢?豫焉若冬涉川,如像冬天過河那樣,河水冰冷刺骨,疼痛難忍,必須忍得住才能過去;猶兮若畏四鄰,憂慮像怕鄰居一樣,虛心處下不爭;儼兮其若容,嚴格要求自己容忍;渙兮若冰之將釋,渙散時好像冰融化一樣,沒有稜角,碰到也不割手;敦兮其若樸,待人厚道樸實;曠兮其若谷,胸懷寬廣若谷。《道德經》要求修道修德的人要修出這樣高尚的精神境界,才算是修好了德。容忍,看起來柔弱,實際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的大智慧,一種符合自然規律的德行,是表面柔弱內心強大的表現。回想給我們講述《道德經》的孫教授,就是具備這種容忍之德的人。曾經有人因為反對自己的兒子學習《道德經》,跑到孫教授家裡大吵大鬧,罵了三個小時,這種行為在一般人都是無法容忍的,但是孫教授照樣微笑著接待他們,任憑他們謾罵,從不辯解,那人罵到最後,自己也無趣了,只能灰溜溜地走了。對比自己,就差遠了,修道修德之前,我經常是得理不饒人,輕易就把人得罪了,別人不高興了,自己還不知道。這種差距的根源在哪裡?就在於缺乏《道德經》說的處下精神,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爭強好勝,爭上遊,在《道德經》看來,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道德經》倡導的是上善若水,要具備水一樣的處下不爭精神,具體就體現在容忍上,只有能容忍各種人和事,才能做到處下不爭;不能容忍,也就是不能處下,那就非爭不可。修道修德之後,在《道德經》的啟示下,性格脾氣在不知不覺中改了很多,記得一位同事因為個人利益沒有得到滿足,到我的辦公室裡無理取鬧,說了很多難聽話,當時我心裡一點也不生氣,耐心地聽他把難聽話說完之後,和氣地對他講清道理,堅持了原則,他看到沒有達到激怒和威脅我的目的,而是忍讓了他的無理取鬧,也只能作罷,事後還緩解了關係,由對立走向和解。但是我的人道劣根性根子還沒有徹底拔出來,還沒有真正具備容忍之德,遇到難容之人、難容之事,有時還是會犯老毛病,充分體會到修道修德改本性的艱巨性。所以要反覆學習《道德經》,堅持修道修德改本性,學到老,改到老,把按照《道德經》要求修正自己作為終身事業。
黎曉
了解更多道德經傳統文化,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微信ID:ddjwm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