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本備受歡迎的,關於日本的書,是《菊與刀》,但《菊與刀》成書太早,觀察的對象有限,對日本投降後的觀察只能說是不夠的。
相比於《菊與刀》,《日本權力結構之謎》一書的特點也就呼之欲出了:
* 成書時間相對較新。作者成稿時間約在1988年底,同時特別應邀為此次中文版增寫了第17章《改變與困難的平成30年》。
* 觀察對象多、時間非常長。沃爾夫倫在日本待了25年。身為特派記者+外國人的他,顯然享有一些「特權」,可以接觸各方面的人,更不乏與高層人物的接觸,從而可以聽到在幾杯清酒之後才能吐露的真話。
* 獨到的視角和分析。我個人願意信任作為記者的作者的視角和分析能力。在我翻譯和請朋友幫忙進行試讀時,我請他們就此發表意見。他們從事不同的工作,更不乏在日本工作生活多年的人。
他們的反饋,我可以總結成三點:
1. 過去不知道的事情,看完後知道了;
2. 過去/現在不理解的事情,看完後理解了;
3. 對未來的日本發展,有了全新的看待方式。
我想,一本書如果能做到上述三點中的任何一點,已經可以被稱為一本「有用」的書了,更何況本書做到了如上三點。
作為譯者,前後全文通讀了本書不下4遍,在實體書到手後,又馬不停蹄地看了一遍。我不敢說就此對日本的理解有了什麼本質上的突破,但我覺得如下幾點是我的深刻體會。
首先,一個組織(小到一個作坊,大到一個國家——以下定義同)必須要有一個目標才能建立、生存、發展、壯大、存續。
對於日本來說,這個「目標」就是維持「日本人性」。
說實話,我對一個組織能以一個如此抽象的東西作為目標,是很意外的。不過,日本歷代的政府顯然找到了比較「完美」的落地方案:將「日本人性」具體化,用「和(wa)」作為最終的追求,從而訓練出一批對此忠誠並不遺餘力地加以宣傳、貫徹、實施的官僚和政客,再將他們緊緊地與與之相關的實踐、利益綁在了一起。從而最終達成在沒有任何「終極真理」、沒有任何「終極命令官」的條件下,國家機器被調動被激發起來,在經濟上得以全面發展、擴張、侵入的結果。
在西方政體中,我們很容易找到這樣的「終極真理」和「終極命令者」。但作者明確並一再指出,在日本不存在這樣的東西。
一個自然的問題是:那麼到底是什麼維繫了日本政府,同時賦予政府以「正當性」?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跳出去一下。討論在極端混沌情況下,高度組織的結構產生的問題以及這樣的結構的一些特性。
在宇宙這樣的大尺度下,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常見的——否則我們就看不到銀河系、太陽系、我們的地球以及眾多的生物。這是在極端混沌前提下,高度組織能夠自發出現的極好例子。
很早之前我看過一本《混沌——開創新科學》,一直以來有這樣的想法:這樣的情形應該可以出現在非自然科學領域——自然也包括政治領域。
日本也許正是這麼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表明的是,在沒有「終極真理」(沒有規則)、沒有終極命令官(不存在外部幹預)的情況下,一個政府是可以形成的。
以上從一些我覺得我能掌握的原理出發,解釋了這樣一個政體存在的可能性——如果談不上必然性的話。
讓我們回到之前的問題:到底是什麼維繫了日本政府,同時賦予政府以「正當性」?
一個常規的政府,其合法性來自於超越政體的法律體系、人民做出的選擇、超越性的「信念」(如宗教)。作者尖銳地指出,在日本這三樣東西都不存在:沒有法律體系(或者說法律無法被實施)、人民沒得選擇、也沒有一個宗教。所以,其實我們可以說,日本政府很脆弱、幾乎沒有「正當性」。
可是這個政府已經存在那麼多年,為什麼?
我覺得,一個原因是這個政府在二戰後很大程度上是由外力建立起來的。而正如作者指出,日本民族對強於它的勢力,一直有著敬畏。這種敬畏轉為變成對其「創造」出來的一切東西有一種崇拜。
另一個原因,在於二戰後共產主義的蓬勃湧現,使得美國調整了整個西太平洋戰略(以及對日戰略),從遏制軍國主義+重建民主變成遏制軍國主義+遏制共產主義。日本戰前和戰時政府中的眾多頂級官員戰犯(其中就有前幾天剛創造日本首相任職最長記錄的安倍晉三的外公岸信介)被刻意安排無罪釋放並進入了戰後的新機構重新執政。
在我看來,這樣的刻意安排也許在事實上給日本政府製造了一種因連續性而帶來的正當性。而普通日本人民也可能因為這樣的連續性而認可了其穩定性、一貫性:**既然一切照舊,那麼自然一切OK**。
這樣的情形是有類比的。比如,我另外一本還沒出版的譯作(初定譯名《帝國與蠻族》)中講到,歐洲的很多新興國家就要通過追溯其歷史而確立對某一塊領土的合法佔有性。惟其如此,這些國家的人民才能心安理得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並接受統治階級的領導,並捍衛自己和國家的利益。
日本,因戰爭而屈服,並接受了外來勢力以日本歷史為參照而實施的相應改造,調整了日本的「優先級」。日本和外來勢力由此構築起相應的初始組織。之後,通過系統性的(雖然是沒有中心的)剝奪選擇、固化思想、可能無意識但利益一致的協同,完成了一個類似自組織那樣由上到下、由大到小、由宏觀到微觀的精密自相似結構。我能想到的一個合適的形容詞就是「混沌」。
關於本書
現代日本,似乎已經躋身世界主要強國行列。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它從戰敗國的廢墟中迅速復甦,以恢復經濟實力為國家目標,全速前進,曾創造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蹟。
但日本令世界困惑,在世界政治和貿易關係中,它表現得不像一個負責任的現代國家;而在日本政治家和學者看來,他們才是西方的誤解與嫉妒的「受害者」。僅僅在2011年福島核洩漏事故一例中,應對事故時的拖延與隱瞞,和安置災民的遲緩政策,便將日本政府面對重大事件的無能軟弱,暴露在世人面前。
政府無法果斷決策,社會階層狹窄固化,經濟改革舉步維艱。那麼究竟是誰在背後統治日本?政府、黨派、財閥、司法系統、媒體和有組織的黑幫……這其中為什麼很難找到真正掌握權力的核心,一個值得人們去問責的對象?
沃爾夫倫以局外人的視角觀察日本,結合30多年來在日本的採訪工作、與商政要人的私人對話,全方面剖析日本社會的運行機制,深度解讀日本戰後歷史與未來走向,呈現了一個我們未曾理解的真實日本。
政府、黨派、商界財閥、警察和法院、大眾媒體,甚至是有組織的黑幫與新興宗教,社會各個方面的掌權者,建立綿密的人脈關係網籠罩全國。權力分散在社會的每個角落,也造就了溫順的國民?全身心奉獻給公司的男性工薪族,只適合待在家裡的女性,還有缺乏創新能力、應試機器般的學生。他揭開人脈關係維持的巨大網絡,戳穿了將權力壓迫偽裝成傳統文化的「日本文化」外衣,也打破了30多年來有關「日本第—」的夢幻神話。
關於作者
卡瑞爾·范·沃爾夫倫(Karel van Wolferen),荷蘭記者、政治評論家。他曾任荷蘭《新鹿特丹商報》派駐日本的東亞記者,30年來一直在東京工作生活,寫下大量對日本政治、社會、文化與外交關係進行深刻剖析的文章。現為阿姆斯特丹大學比較政治經濟系終身榮譽教授。他曾撰寫包括《日本:權力結構之謎》在內的20餘本著作,影響西方國家對日政策的制訂。著作被譯為12種語言,其中日文版影響超過百萬的日本讀者,被日本學者稱讚具有「革命性」的觀點,在日本政治界中激起巨大反響。
名家推薦
>>>>
前所未見的真正的日本論,以細膩周到的筆法和力求解明的態度,逐漸揭開對外界來說超乎想像的「日本」之謎。
——橋爪大三郎
(社會學家、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
>>>>
西方學者解讀日本政治困境與現實的一本選擇之作。
——《出版人周刊》
Publishers Weekly
>>>>
沃爾夫倫的《日本:權力結構之謎》,如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和查默斯·詹森的《通產省與日本奇蹟》那樣,將與其他外國作者闡釋日本社會與政治的經典齊名。
——《紐約書評》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
一位在日本長期生活的荷蘭記者,對日本政治體制、文化與社會,做出入木三分、直言不諱的描繪。
——《外交事務》
Foreign Affairs
相關沙龍
從二戰戰敗到21世紀的今天
日本看似一個主權國家
又似乎是美國的殖民地
另外日本又由政府/財閥/黑幫控制著
那麼究竟誰在統治日本
周六(12月26日)晚7點
《日本權力結構之謎》譯者任頌華
將做客慢書房,為我們解答
期待如期遇見
▼
相關圖書
《日本權力結構之謎》
[荷蘭] 卡瑞爾·范·沃爾夫倫 著
任頌華 譯
從戰敗到21世紀的今天,是誰在統治日本?
▼
即可進店買到譯者籤名版
買本書送定製書籤(價值18元)
再送慢雲束口袋(價值18元/只)
—FIN—
整理丨慢師傅
排版丨慢師傅
編輯丨Wey Lea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