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擾亂了大家的生活。城市停擺、經濟受挫、生存難題、日常受限……這些,無一例外使得人們必須要重新思考人與自然該如何和平共處的問題。這場戰「疫」發生了一個多月,一個小小的病毒,帶走了不少人的生命,一群「最美逆行者」在拼命地與死神賽跑,把一個個生命努力帶回來。在各種新聞報導數字中,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在各位前線工作人員努力的背影中,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可貴;在這場戰「疫」中,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莊嚴與震撼。這場戰「疫」告訴我們:我們要學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只有保護好大自然才能找到拯救人類的「諾亞方舟」!
「2010年,由法國著名導演雅克·貝漢執導的紀錄片《海洋》(Oceans)在歐洲上映。這是一部以環保為主題,令人心曠神怡、嘆為觀止的生態學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沒有戲劇化的故事主線,沒有類似科教片的資料介紹,更沒有刻意煽情似的解說,卻深入聚焦於覆蓋地球表面3/4的「藍色領土」,為人們完整地呈現了幽深富饒、壯美遼闊的神秘海底世界。2011年8月,《海洋》在中國院線上映,國內影院首次出現為紀錄片加排場次的現象。
一
、《海洋》的啟示與賞析
地球,有四分之三的表面面積被廣闊的水體覆蓋,人們稱其為海洋。可是,海洋究竟是什麼?究竟是什麼樣?
海洋,是夢幻而神秘的,大自然的創造讓自稱想像力超凡的人類感到羞赧。在這裡,一切都有機會,一切都有可能。
大海下,陽光被海水削弱,卻擁有飽和度極高的穠麗色彩,毫不掩飾地展現,這是大海的驕傲;這裡有各種奇特形態的動物,仿佛來自地外星球;這裡有數量多到數不清的沙丁魚,為儘量減少大魚捕食的損耗,它們聚成球狀。海洋,它瑰麗、富饒、令人驚嘆。
海洋,是歡樂而自在的,動物們踩著節拍,跳著大自然的探戈。
鯨魚和海豚用自身肌肉的力量躍出海面,在空中展現飽滿而圓滑的曲線美;大魚張開巨嘴,為隨時可能到來的獵物做好準備;儒艮,「海裡的美人魚」,醉心於享用海底的草原,過一段時間便慢悠悠浮到海面去換氣;海獅爬到海岸上,以舒適的姿態進入了安然的夢鄉。
海洋,是溫暖而動人的,母與子、不同物種之間,相互照顧、相互依存。
海豹媽媽引導它的孩子下水遊泳,用一個輕柔的吻來鼓勵,體現了極大的耐心與愛;海象媽媽用雙手護住它的孩子,體現了謹慎而入微的呵護;鯊魚,也不總是駭人,有時候,它會選擇去保護一些小魚,一些弱小的生命。
海洋,有時是混亂而骯髒的,對於此,人類無法逃脫干係。
動物被困在血色的海水中,模糊了身影;黑色的汙水從陸地三角洲蔓延、擴散,仿佛被病毒汙染的血管;塑料垃圾充斥曾經純淨透徹的海水,不知又將被哪只海鳥抑或海龜誤食......
面對人類的破壞,海洋,是悲傷而無奈的。
海龜誤入了捕魚網,從此失去了行動的自由;鯊魚失去了用來遊泳的翅與鰭,只能笨拙的扭動身子,這如何配得上它的名頭的威風凜凜?只能,垂直落入海底,發出最後的絕望的喘息,鮮血從它的傷口溢出、溢出......至於因一望無際的白而如同聖地的南北極地,又能庇護於斯生靈多久?飢餓致死的北極熊,因凍雨而凍死的企鵝,當商船途徑此地的時候,不知是否聽懂那求生的呼聲?
Yes, people win.
However, people lose at the same time.
海洋,狂躁而憤怒了。
海洋的力量,摧枯拉朽。一旦海洋徹底失望從而震怒,人類該如何承受?
但其實,海洋,即使融入了人,也可以是和睦的。
當人類表達出善意,海洋裡的生物並不介意我們的存在,它們願意與我們共享這片大海。即使是鯊魚,也不總是進行殺戮與攻擊,它可以是我們遊泳的玩伴。面對動物們的慷慨,人類一味的索取與殺戮不是顯得太過於自私與狹隘嗎?
2020傳出的第一個噩耗是: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
影片吶喊道:「滅絕,滅絕,還是滅絕!我必須要強調的是,滅絕意味著永久的消失......如果人類只能在水族館才能瞥見海洋的風採,那這個世界將會多麼單調,多麼的悽涼......」
太多事實已經證明,人類若想長久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須讓大家都活下去。而正如影片裡所說的:「人們在面對風暴時能同舟共濟,難道在保護動物時不可以齊心協力嗎?」
所以,行動起來吧!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水、電,保護身邊的河流、土地、森林,減少日用品的消耗,減少奢侈品的購買......
「2010年,當雅克·貝漢的《海洋》出現在世人眼前時,人們被其美輪美奐的場景所吸引,但同時也有人質疑雅克·貝漢影片中神奇的動物與場景或許有電腦特效的幫助。聽到這樣的質疑聲,雅克·貝漢斷然否認其作品中有絲毫電腦特技的存在。「為什麼非要用計算機這麼糟糕的東西來編排我的東西呢?」他那法國式的驕傲難以容忍別人的猜度,「還是用我自己的鏡頭說話吧!要知道,很多美好的事物是無法用機器來表達的,比如陽光、比如鳥兒的羽翼、比如它們的美麗和飛翔的自由。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恰當的時候捕捉記錄下來,這才是影片的樂趣所在。」顯然,這是一位人文主義者的真情告白,他希求在對技術的拒斥中,維護藝術「原初性」的尊嚴。
正是這樣的執著與堅守,才讓雅克·貝漢的影片都飽含一種嚴肅科學的態度。雅克·貝漢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無論多完美的拍攝角度,多先進的拍攝技巧,都不是我追求的東西。真實表達情感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藝術真諦。」他以樸素的自然主義觀,打破了生態影片多數通過逼真的災難特效喚起關注的套路,用真實的鏡頭記錄下神秘的海底世界,將海洋、人類、生命巧妙地聯繫起來,感受生命的莊嚴與震撼,忠實守護著生態紀錄片的嚴肅意味。
人們在看完包括《海洋》在內的貝漢導演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畫面的美輪美奐,他的紀錄片好像為人們打開了一扇欣賞大自然美麗的大門,人們從未想到大自然居然可以美到如此詩情畫意,這種全新的審美感受源於導演別樣的藝術追求。
雅克·貝漢將《海洋》看作一部芭蕾舞劇,因此在進行後期剪輯工作時,《海洋》的剪輯師是一個完全沒有動物影片剪輯經驗的、專攻歌劇和舞蹈的剪輯師。鏡頭的選取、畫面的銜接都如行雲流暢,讓人回味悠長。正是這大膽而新穎的嘗試,讓人們感受到《海洋》獨特的魅力。」
(內容節選自《中外紀錄片經典案例賞析》)
二
、書目推薦
《中外經典紀錄片案例賞析》
王長瀟 宋昕睿 劉瑞一 主編
中山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