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蟶子、毛蚶、蜆子,那些好吃的小貝殼,今天一次搞清楚

2020-12-27 三個料理人

天氣漸漸熱起來,如果是往年,街邊的大排檔也應該開始支起來了。只是現在,街面上依然挺安靜。

涼菜、燒烤、小炒,各種各樣的小海鮮,再來幾瓶啤酒,就是一個爽歪歪的夏日夜晚。

說起大排檔的小海鮮,各種貝類絕對是一大擔當:辣炒花蛤、鹽焗竹蟶、白灼毛蚶、醬油水海瓜子……別看沒多少肉,但其中蘊藏的鮮味,足以佔領所有人的味蕾。

然鵝,貝類雖然好吃,但點菜時卻讓很多人覺得頭疼。不少大排檔沒有菜單,各種小貝殼擺在那兒:哪個是花蛤,哪個是文蛤,誰是毛蚶,誰又是血蚶……

分不清楚的朋友就只好假裝沉思一下:恩,這個給我來一份;啊,那個給我炒一盤。

在這個夏天來臨之前,不能再吃得不明不白了,必須搞清楚,這些好吃的貝類都是啥?

01貝類,最親民的海鮮

在中國18000公裡的海岸線上,小海鮮是最受人們歡迎的。

小海鮮雖然個頭小、外表平淡無奇,但數量充足,而且身體裡蘊含的鮮味也讓人回味留戀。

各種貝殼算是小海鮮的主力了,大量上市的時候,只要幾塊錢一斤,可以煮、可以炒、可以烤,是最完美的下酒菜。

別看貝類長得不起眼,但它的身體裡除了蘊含穀氨酸鈉以外,還有琥珀酸鈉,各種呈味物質相互作用,使得小小的貝殼有著複雜而多彩的鮮味。

扇貝、生蠔、海虹、花蛤、毛蚶、蟶子……這些常見的貝類算不上什麼值錢玩意,卻給我們的味蕾帶來了極大的滿足。

今天專門來說說蛤蜊、蜆子、蟶子等等,這些有滋有味的小貝殼。

02蛤蜊

蛤蜊,算是雙殼綱簾蛤目簾蛤科和蛤蜊科一部分物種的統稱了。

蛤蜊的名字有很多。普通話中,我們一般讀作蛤蜊(gě lì),到了山東就會叫做嘎啦(gá la),而在大連,則被統稱為蜆額(xiǎn e)。

不過,這些都不是它正式的名字,按照正確讀音,蛤蜊應該讀成(gé lí)。但你要真去大排檔喊:給我炒一盤蛤蜊(gé lí),老闆不把你當成神經病才怪呢。

按照膠東半島的說法:涼水蠣子熱水蛤。海水涼了,就是海蠣子,也就是生蠔最肥美的季節;而到了夏天,海水熱起來,則是吃蛤蜊的時候了。

蛤蜊的種類有很多,我們常吃的就有花蛤、文蛤、白蛤等等。

花蛤,也被稱為花甲、花嘎、花蜆子,學名其實叫菲律賓蛤仔,來自簾蛤目簾蛤科花簾蛤屬。

花蛤多棲息於淺海海底的泥沙中,所以水管內多帶有泥沙,如果新鮮的蛤撈上來直接烹飪,吃起來會有些牙磣,一般要把它浸泡在鹽水中,吐一下沙。

花蛤的烹飪十分多樣,白水煮、辣炒、燒烤、做湯……並且,它的體內本就富含鹹鮮味道,無需再加鹽烹飪。

炒花蛤是夜市上最常見的烹飪方式。不過吃花蛤最原汁原味的方法還是烤。

前些年,在大連吃燒烤會給個碳爐子,方便你自己加熱,並且烤到喜歡的口感和味道。這時候,我就會去附近的市場,花10塊錢買上三四斤花蛤。

拿一個烤網架在爐子上,擺幾個花蛤放上邊,待烤到開口,拿起來連汁帶肉一起吞下,雖然很燙,但也是最原本的鮮味。

這幾年爆紅的錫紙花甲粉絲,其實也是用錫紙儘可能的包住花蛤裡邊的鮮味汁水,然後再慢慢地煮進粉絲之中,與扇貝粉絲有異曲同工之處。

文蛤,是比較貴的蛤蜊了,有「天下第一鮮」之稱。外殼略呈三角形,體型比較大,最大的直徑可達5釐米。古早護膚品蛤蜊油,就是拿大的蛤蜊殼做容器。

文蛤在中國沿海都有分布,以江蘇南通出產的最為出名。除了爆炒以外,文蛤燉蛋、文蛤蹄髈砂鍋、腐皮文蛤卷、蔥油文蛤……都是知名菜餚。

白蛤,學名四角蛤蜊,體型較小,外殼隆起比較高,一般用來白水煮或是清蒸。

油蛤,學名波紋巴非蛤,外殼有花紋,表面比較光滑,看起來油光發亮的,或許因此名字裡就有了個「油」字。在三亞等地,油蛤還被叫做「芒果螺」,但是它既不像芒果,也不是螺。

在中國,油蛤常見於臺灣、福建、兩廣等南方沿海。油蛤既可以煲湯,也可以炒,爆炒油蛤最好的搭配就是九層塔。

而在「醬油水一切海鮮」的閩南地區,醬油和水混合,恰到好處地提味,把鮮味吊出來。醬油水油蛤是最家常,但也最能打動人的美味。

黃蜆子,學名青柳蛤,產於黃海淺海處,最出名的當屬丹東黃蜆子。它的外殼是黃色的,肉也是黃色的。

黃蜆子的個頭比較大,肉也比較厚,所以也叫肥蛤。黃蜆子用來白灼、清炒、燒烤都是極好了,不需要再添加更多調料,破壞它本來的鮮味。

除此之外,鳥貝、西施舌、海瓜子……都是平時或多或少會吃到的美食。

買蛤蜊的時候注意,只要小舌頭還在動,還在噴水,就是活著的。不過,這東西價格不貴,每次買的量也不小,一個一個挑太費勁,每次遇到幾個不開口的死蛤蜊,也是難免的。

蛤蜊去沙是比較讓人頭疼的。用一個大盆,放蛤蜊,倒鹽水(1升水30克鹽),再點幾滴香油或是花生油,養幾個小時,便能吐乾淨沙了。

03蜆子

蛤蜊在很多地方被叫做蜆子,花蛤就是花蜆子、白蛤就是白蜆子,當然,黃蜆子現在已經被叫習慣了。

不過,真·蜆子其實另有其物,它一般是指簾蛤目花蜆科下的生物。

河蜆,又名亞洲蜆、臺灣蜆,廣泛分布於中國的江河、湖泊、池塘、溝渠。對,蜆子不是海鮮,而是一種河鮮。

河蜆有很多亞種,比如黃沙蜆,外殼金黃,生活的水質越好,貝殼越黃;而在淤泥中生長的稱為泥蜆,外殼烏黑。

一般來講,黃沙蜆的味道比泥蜆要好,而內殼為紫色的黃沙蜆,是河蜆中的上品。

河蜆的吃法,一是煮湯,在閩南地區,很多人夏天會用河蜆加老蘿蔔乾煮湯;二是涼拌,河蜆汆燙之後取肉,加入醬油、蔥、蒜一拌,再給什麼美味都不會換。

而在日本,還有大和蜆、真蜆以及瀨田蜆。大和蜆生長在鹹淡水交匯處,其他兩種都是淡水生物,它們也會在不同的時節,被日本人食用。

04蚶

蚶,屬於翼形亞綱魁蛤目魁蛤總科的生物。

從外形上來講,蚶比較容易辨認,它的外殼比較厚,而且很堅固,很難徒手掰開,並且外殼表面有很明顯的紋路或者絨毛。

蚶這種貝類,在中國沿海均有分布,其中以遼寧、山東的產量最大。我們常吃到的有三種——毛蚶、泥蚶、魁蚶。

毛蚶,俗稱毛蛤、毛蜆子。以寧波出產的「奉化搖蚶」最為出名。

寧波當地人在食用蚶子時,取用粗鉛絲簍,把蚶子置於其中,放進沸水鍋中反覆搖動簍子,至蚶燙熟,故名「搖蚶」。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記載了毛蚶的幾種吃法:「蚶有三吃法:用熱水噴之半熟,去蓋、加酒、秋油醉之;或用雞湯滾熟,去蓋入湯;或全去其蓋作羹亦可,但宜速起,遲則肉枯。」

不過,半熟的毛蚶曾在1988年的上海引發過令人記憶猶新的A肝大爆發。

由於毛蚶產地環境汙染,使得毛蚶帶上了菌痢,繼而出現A型肝炎病毒,最終導致上海短短兩個月內,到處恐慌,板藍根脫銷,不敢摸樓梯扶手……超過31萬人感染A肝,其中31人死亡。

直至今天,在上海的《禁止生產經營食品品種的公告》中,毛蚶的名字赫然在列,全年禁售。

泥蚶,俗稱血蚶,南方更為常見。生醃或是白灼都是常見的吃法,在閩南,血蚶也是除夕年夜飯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汪曾祺在到訪福建時,也曾吃過血蚶並寫道:「我吃泥蚶,正是不加任何佐料,剝開殼就進嘴的。我吃菜不多,每樣只是夾幾塊嘗嘗味道,吃泥蚶則胃口大開,一大盤泥蚶叫我一個人吃了一小半,面前蚶殼堆成一座小丘,意猶未盡。吃泥蚶,飲熱黃酒,人生難得。舉杯敬謝主人,曰:『這才叫海味!』」

除了中國人,韓國人也極愛泥蚶。韓劇《請回答1988》裡,德善的爸爸最喜歡吃老婆做的泥蚶,他曾說過自己可以不吃肉,但每天都要吃李一花做的泥蚶,後來在德善家還清債務後,李一花做了滿滿一大盤擺在桌上。

韓國的吃播們,也經常會吃涼拌泥蚶、泥蚶拌飯等等。

魁蚶,也叫血貝,日本人叫它赤貝。相比於毛蚶和血蚶,赤貝的個頭比較大,主要生長於黃海、渤海一帶。

在日本,赤貝常會用來做刺身或者壽司。赤貝刺身的精髓在於它肥厚的貝足,將它片成薄片後,即入冰箱冷藏五分鐘左右,配以調製的辣根上桌,顏色黃中透紅,極為賞心悅目。

不過傳統中餐還是習慣做熟,爆、炒、熘、拌都可以,只不過對掌灶者火候的要求很高,稍一過火,就咬不動了。

這三種蚶相對也比較容易分辨,赤貝的個頭比較大,毛蚶和血蚶最大的區別就是肉和汁的顏色了。

05蟶子

蟶子,中國南北方沿海都有分布,一年四季基本也都可以吃到。

清代的《寧海縣誌》記載:「蟶、蚌屬,以田種之謂蟶田,形狹而長如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我們平常所吃的蟶子可以籠統的分為短粗圓的「螠蟶」和細長直的「竹蟶」。

螠蟶的肉質肥嫩,可以清蒸也可以爆炒。在浙江、福建一帶,有一種做法叫「倒插蟶」,就是將蟶子緊挨著插進碗中,在上邊撒一層鹹菜和薑絲,然後蒸10分鐘,撒上蔥花便可出鍋。

鹽焗蟶子也是常見的做法,將蟶子用調味料稍微醃製,瀝乾水分,把粗鹽混合香料炒熱,最後將蟶子擺到粗鹽上,利用鹽的溫度,將蟶子焗熟。

而我們平時吃到的竹蟶一般有兩種,大竹蟶和長竹蟶。特點都在名字裡,大竹蟶就是「大」,長竹蟶就是「長」。

竹蟶最大的特點除了長以外,就是外殼薄,外殼很容易掰斷,所有有很多人吃長竹蟶的時候是吸著吃的。

而做竹蟶,清蒸或是醬油水就足夠將鮮味激發出來了。

其實,各種小貝類海鮮,在烹飪上,都沒有太複雜的套路,無需太多的佐料和技巧,簡單的烹飪就能得來極致的味道。

- The End -

文 | 衛奕奕

本文圖片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蛤蜊,蛤蜊,蛤蜊,蜆子,和那些美味的小貝殼今天應該澄清一次
    說到大排檔的小海鮮,各種貝類絕對是一大責任:炒花蛤、鹽焗竹蓀蛤蜊、白燒蛤蜊、醬油西瓜籽……雖然肉不多,但其中所含的味道足以佔據所有人的味蕾。然而雖然鵝和貝類很好吃,但很多人在點菜時都會感到頭痛。很多大攤位沒有菜單,各種各樣的小貝殼都有:哪個是花蛤,哪個是clam,誰是clam,誰是血蚶……說不清楚的朋友只好假裝在想:恩,給我一份這個;啊,給我一盤那個。在這夏天到來之前,我們不能含糊其辭地吃他,這些美味的貝類是什麼?
  • 如何區分花蛤、蟶子、蚶子、海瓜子等「路邊攤小霸王」?
    /區別:蟶子土黃色,扁長方形,外殼粗糙,厚重;竹蟶基本成圓杆型,細長,殼薄,光滑。蟶子:蟶子曬乾了,顧名思義——蟶乾如你所見,是個頂結實的肉柱子,作用是防止和你一樣好吃的掠食者把他們羞怯的小殼殼輕鬆掰開。你吃花蛤的時候,總有一條肉堅挺地站在殼上,非要你用門牙才能摳下來,那就是花蛤的閉殼肌。
  • 乘風破浪的「蛤蜊們」!@日照銀,快來看看你認識哪些品種~
    撿到幾個貝殼,收穫幾隻寄居蟹如果你是有備而來還可能收穫超多的蛤蜊!挖蛤蜊是一場耐力與心跳的對碰是運氣和趣味的奇妙融合你認識多少種蛤蜊呢?能準確的叫出他們的名字嗎?你又是如何分辨他們的呢?黃蜆子外殼呈黃色,其肉也呈黃色,斧型的貝殼,暗黃色的斑紋,其蜆肉含有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硒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還含有微量的鈷,對維持人體造血功能和恢復肝功能有較好效果,營養價值頗高。
  • 花蛤、蟶子、蚶子如何區分?秦皇島「路邊攤小霸王」必備手冊!
    /區別:蟶子土黃色,扁長方形,外殼粗糙,厚重;竹蟶基本成圓杆型,細長,殼薄,光滑。蟶子:蟶子曬乾了,顧名思義——蟶乾如你所見,是個頂結實的肉柱子,作用是防止和你一樣好吃的掠食者把他們羞怯的小殼殼輕鬆掰開。你吃花蛤的時候,總有一條肉堅挺地站在殼上,非要你用門牙才能摳下來,那就是花蛤的閉殼肌。
  • 花蛤、蟶子、蚶子如何區分?唐山「吃貨」必備手冊!
    /區別:蟶子土黃色,扁長方形,外殼粗糙,厚重;竹蟶基本成圓杆型,細長,殼薄,光滑。蟶子:蟶子曬乾了,顧名思義——蟶乾像這樣黑不溜秋一溜腿毛,殼略顯腎型,叫毛蚶。據說也是輕輕一燙就能食用。食用方法同血蚶。蚶の究極體
  • 休漁期老饕解饞指南:花蛤、蟶子、蛤蜊、鮑魚、竹蟶……貝殼類海鮮...
    來自滬上水產市場的消息:6月中下旬是最肥美的貝殼類海鮮上市季,來自浙江三門、台州的蟶子,產自遼寧東港和江蘇南通的花蛤,以及產自福建、遼寧的蛤蜊、鮑魚等貝殼類海鮮正源源不斷進入市場。受疫情影響,今年貝殼類海鮮從主銷飯店、酒店轉銷至菜市場,今年菜場貝殼類海鮮的售價普遍比往年便宜。
  • 酒蒸蛤蜊
    今天就嘗試一下第一季第十三集出現的「酒蒸蛤蜊」蛤蜊是一種統稱,在中國咱們一般吃的是一種叫花蛤的品種,各地對花蛤的叫法就多了,像我們大連地區叫蜆子,山東叫ga la,福建周邊叫花甲等等。大連周邊除了常見的花蛤,還有兩個特別的品種,一個是黃蜆子,黃海鴨綠江口周邊盛產。
  • 教你美味剃鬚刀蛤蜊的三種方法,他們比餐館好吃
    面對這麼多的小蛤蜊,我有點擔心,因為蛤蜊是一種海鮮,離開海水後不久就會死亡,我通常儘量多吃,但我不知道怎麼保存。然後撒上一碗丟丟鹽(剃鬚刀蛤蜊本身有鹹味),加三小塊姜,再倒入半碗老酒,最後,放入蒸籠煮5分鐘,葡萄酒和剃鬚刀蛤蜊的特殊氣味會飄出來,蛤蜊殼可以從鍋裡拿出來,長時間烹調後,蛤蜊肉會收縮變老,水靈的份額也會減少。
  • 蟶子的美味是沒話說!但你想過它們怎麼生寶寶嗎?
    其中有一篇的美食是「酒蒸蛤蜊」說到蛤蜊那是小編的摯愛以前也推過 蛤蜊吐沙妙招&蛤蜊做法今天來講講小編另一個摯愛美味©暱圖網 @色控雖然蟶子和蛤蜊是同科(但不同屬)生物它們的形狀、味道卻大不相同蟶子長方形殼
  • 這才是蛤蜊最好吃的做法,肉嫩湯鮮,老公一頓能吃一大盤!
    這才是蛤蜊最好吃的做法,肉嫩湯鮮,老公一頓能吃一大盤! 秋季是海鮮大量上市肉質肥美的季節,很多人都喜歡在家中炒上一盤小海鮮 ,搭配上啤酒與電影,這樣的生活不要太舒適愜意,所以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一道非常鮮美下酒的菜辣炒花蛤,蛤蜊的地位其實要比小龍蝦的人氣高,因為蛤蜊的肉質肥美,吃起來比較方便主要是價格要比小龍蝦便宜好多,物美價廉通常10
  • 牡蠣和蜆子這麼吃太贊了!夏天就得來點小海鮮!
    材料:蜆子10個、大米150克、薑絲20克、水、食用油1茶匙(5ml)、鹽適量、蔥花適量。蜆子南方叫蛤蜊(ge,li),江蘇民間還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靈」之說。另外蜆子在中醫裡食療也是佼佼者。《本草綱目》記載:蛤蜊,「清熱利溼,化痰飲,定喘嗽,止嘔逆,消浮腫,利小便,止遺精白濁,心脾疼痛,化積塊,解結氣,消癭核,散腫毒,治婦人血病。油調塗湯、火傷。」蜆子能量較高,做成粥可以留香而不至於攝入太多,對於那些不能過多吃海鮮的人也是解饞的好方法。喜歡吃海鮮的小夥伴,這樣的美食你喜歡嗎?
  • 【美食天地】花蛤蒸蛋、扇貝粉絲、辣炒蟶子,6道海鮮的做法,好吃到爆!
    在飯店吃海鮮價格太貴,有時間不如在家自己做,花蛤蒸蛋、扇貝粉絲、辣炒蟶子、醬炒皮皮蝦……6道美味的海鮮大餐,真是好吃到爆!
  • 四【海鮮】花蛤蒸蛋、扇貝粉絲、辣炒蟶子,6道海鮮的做法,好吃到爆!
    在飯店吃海鮮價格太貴,有時間不如在家自己做,花蛤蒸蛋、扇貝粉絲、辣炒蟶子、醬炒皮皮蝦……6道美味的海鮮大餐,真是好吃到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