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的革命者在革命時期建立起來的戰鬥友誼是今天我們很多人都難以理解的。作為有著共同信仰的戰友,不但在精神上彼此之間稱作兄弟,有時候在生活上彼此之間也都像親兄弟一樣的照顧著。
這種基於共同的理想與信仰而來的情誼,有時候甚至比血親之間的情誼還要深。偉大的周總理與黨的第二代核心領導人鄧小平之間便是這樣一種高於一切的偉大友誼。
從巴黎開始,兩人就是同志
周總理與鄧小平最早相識在法國勤工助學的時候。1921年,共產主義思想的光輝照亮在了法國巴黎的上空,巴黎共產國際小組成立。
當時的周總理在巴黎的共產主義小組執行委員會負責宣傳工作,而這個時候同樣在巴黎勤工助學的鄧小平,也因為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洗禮加入了其中。
在異國他鄉的日子裡面,有著同樣的國籍與華夏血脈的周總理和鄧小平之間結下了深深的友誼。
雖然在巴黎的那段時間,作為共產主義者的鬥爭比不上後來國內的革命鬥爭來的激烈。但身在國外的革命友誼卻多了一份特殊的親密。
作為當時在法國勤工儉學的學生,所有人生活都十分的艱難。於是彼此之間的相互扶持與照顧便顯得尤為珍貴。
從那時候來開始,周總理與鄧小平兩位偉人便因為共同地理想與志向結成了革命的戰友。1923年,周總理與鄧小平加入到了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周總理當選為書記,而鄧小平便在周總理的身邊擔任支部工作。兩人在這一時期先後創辦了《少年》、《赤光》等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的刊物。
那時候的鄧小平與周總理雖然在法國日子過得十分艱苦,但是年輕的革命者總是對於未來充滿了期望,對於革命充滿了熱情。
後來周總理於1924年秋回國擔任國共合作期間廣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於是這兩位共同戰鬥了一年多的戰友只好就此惜別。
周總理回國之後,鄧小平依舊在歐洲參與到工人運動的大潮之中。直到1927年春天,鄧小平受中共中央的委派,才離開了蘇聯回國到國民聯軍所屬西安中山軍事學校工作,任政治處處長。
但是即便如此,這兩位當年的好戰友因為工作的原因始終沒能見上一面。
白區工作
沒過多久,國內的共產主義革命運動出現了重大的變化。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之後,中國共產黨的隊伍遭到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反動派的"圍剿"。
在接到緊急調令之後,鄧小平於1927年年底隨中央機關遷至上海。在白區工作的這段時間裡面,鄧小平與周總理一同並肩作戰於敵人所製造的"白色恐怖"之中。
從1927年年底到1928年年初,鄧小平與周總理大概在整整一年半的時間裡面都是並肩作戰。當時的周總理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
而鄧小平則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從那時候開始,兩人除了工作上面是彼此信賴的戰友之外,在生活上也是彼此照顧的"兄弟"。
那時候,鄧小平剛與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張錫媛結婚,但是因為革命條件有限,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新婚的鄧小平與妻子都不得不與周總理與鄧穎超夫婦住在一間屋內。
周總理與鄧穎超住在樓上,而鄧小平與張錫媛則住在樓下。這樣特殊的鄰居關係一直到了解放之後依舊延續。在中南海的大院內,兩位親密的戰友依舊在工作之餘保持著這樣的友誼。
從長徵時期開始,一直到解放戰爭。由於工作的關係,周總理與鄧小平這兩位曾經最為要好的戰友不得不各自戰鬥在自己的崗位之上。
但是真正的革命友誼並不會因此而疏遠,相反彼此間的感情愈久彌新。
中南海大院中的一家人
1956年,鄧小平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書記處總書記,成為以毛主席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這時候的鄧小平與周總理一個是負責黨內事務的總管,一個是國家總理。因為早年一起工作的關係,這時候兩人在工作上也表現得十分默契。
鄧小平從1952年一直到特殊時期都在周總理的身邊協助著總理的日常工作。那時候,周總理一家與鄧小平一家都住在中南海。
大院裡面的家長都讓自己的孩子們親切地叫鄧穎超"鄧媽媽"。唯有鄧小平的妻子卓琳不同,她讓自己與鄧小平的女兒親切地叫鄧穎超"姑媽"。
的確,經過多年的並肩戰鬥,兩家人的友誼一直都像是親人一般的密切。適逢周末的時候,兩家人還會一同到郊外去遊玩。
周總理在看到鄧小平家中的孩子之後,也總是像長者一樣與孩子們一同玩耍。而鄧小平與卓琳的孩子們也像看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著周總理與鄧穎超夫婦。
"特殊時期"時期兩位偉人的"革命友誼"
但是,幸福的時間總是太短暫。隨著特殊時期的開始,這種幸福也隨之消散。雖然周總理在毛主席的授意下對許多老幹部給予保護,但是日子始終不那麼好過。
許多周總理不能照顧到的老幹部都被抓去揪鬥。鄧小平也多次差點成為了"揪鬥"的對象。1969年林搞"一號通令"將在京的老幹部們都趕出了北京,送到外地。
而這一次,就連周總理都感到無能為力。鄧小平被下放到了江西。原本按照當時江西省"革委會"的意思是要將鄧小平送往贛州的,但是在周總理的再三爭取下才讓鄧小平待在了江西。
那段時間是鄧小平一生中最為落魄的日子,但是身在北京的周總理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這位老戰友。
"九一三"事件之後,周總理經過幾番爭取,最終毛主席決定恢復了鄧小平在中央的工作。可是在當時的時局之下,主席的決定執行起來卻非常的難。
後來周總理先是批了一個文件,恢復了鄧小平的工資待遇,以解自己這位老戰友的燃眉之急;然後又批准了鄧小平的兒子鄧樸方進京治病。
在諸事稍穩之後,周總理便開始向毛主席做工作,同時鄧小平也在這一年的八月寫了一封信給北京的毛主席。
終於在1972年的12月底,由紀登奎、汪東興正式提出建議讓鄧小平回到北京恢復副總理的工作。
終於,在1973年的二月,鄧小平接到通知回到北京。這時候的周總理早已經疾病纏身。僅僅幾年的時間,再見自己的戰友之時,原本尚還健碩的周總理已經換了一個樣子。
可在病重中的周總理還在儘可能地與"敵對派"周旋,周總理知道自己已經換上了重病,時日無多。
此時的周總理想要由鄧小平來接替自己的工作。這並不是出於與鄧小平的友誼,而是出於革命戰友之間的信任和對於其工作能力的認可。
回京之後的鄧小平復職之路並不平坦,多少次都是在周總理的周旋之下才得以保全。為此,周總理還多次受到了毛主席的批評。
多年之後鄧小平在回憶"特殊時期"的時候說道:"那個時候,周總理講過違心的話,但是,全國人民原諒他,他得到全國人民的尊重。" 在"特殊時期"期間鄧小平也曾安慰過周總理說道:"你那時候不得不這樣做,不這樣,就不能保護這麼多老幹部。"
在1975年12月,周總理到了彌留之際,經過多番搶救甦醒過來的周總理看著病床前的鄧小平、王洪文、張春橋、汪東興等人,對張春橋說道:"春橋同志,你和洪文要多幫助小平同志工作。"
這句話便是當時周總理在彌留之際的最後一次爭取,在極度惡化的政治局勢之下力圖力挺鄧小平來主持大局。
可事實上,當聽到周總理最後囑咐的張春橋,並沒有絲毫放棄自己野心的想法。依舊做著自己的總理夢。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逝世之後,鄧小平忍著巨大的悲痛為總理致了悼詞。原本按照周總理的意思怕再生事端,彌留時囑咐不要召開追悼會。
但是當周總理逝世後,鄧小平卻依舊堅持為周總理開追悼會,鄧小平還說:這個人民不答應。也正是因為有了鄧小平的堅持,才讓周總理最終沒有靜悄悄的離開人世。
"天安門"外群眾自發地來為總理送葬,也成為了當時難得的一次對"敵對派"的勝利。1976年十月,"敵對派"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隔離審查,整整十年的"特殊時期"結束。
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在、鄧小平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經過這次全會,鄧小平終於成為了新一屆黨的領導班子核心。
回顧鄧小平一生的榮辱,始終與周總理密不可分。兩人從年輕時開始就是肩並肩的戰友,這樣的親密關係維繫了一生。
這樣的友誼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但是在他們的友誼之中卻沒有任何的一點私心,全都是為了中國人民的奉獻精神。
文/文史旺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