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國戰爭當中,李鴻章攻克蘇州斬首7萬太平軍俘虜,為何沒有人反抗呢?畢竟蘇州清軍才2萬多人。首先,忠王李秀成帶領1萬多人早前已經離開、蘇州去了天京。隨後,太平軍八王殺死慕王譚紹光以及其部下2000多人,帶領其他7萬太平軍向李鴻章投降。
李鴻章在一場鴻門宴當中腰斬太平軍投降八王,隨後,淮軍程學啟進城安撫太平軍降軍告訴他們,八王詐降被誅,與城內降眾無關,反抗者殺無赦,願解散者給路票回籍。
隨後,李鴻章命令誅殺所有太平軍降軍,12月6日午夜,淮軍進城突然以開花大炮炮轟已經被繳械的太平軍軍營。李鴻章表示,「殲除偽王七人、偽天將十數人,擒殺、解散二十餘萬眾,皆忠逆部下悍黨」。
清朝方面更是表示:「真賊殺一個少一個,脅眾散一個少一個」,對李鴻章殺降軍表示認可。常勝軍軍官英國人包臘記錄說在城外和城內,清軍大營,一排排的帆布帳篷整齊排列,住滿淮軍。沙袋堆積成的炮臺上,早就架設好西洋大炮。而且,清軍還挖掘了多條戰壕,以及隱蔽通道。所有2-3萬清軍都配備著進口洋槍-恩菲爾德式步槍。
隨後,被解除武裝的7萬太平軍被趕到空地上,準備進行集體釋放的時候,看到四周都是清軍的防禦工事和槍炮。隨後,大屠殺就在多個軍營開始了,而且,殺紅眼的清軍還開始屠殺難民和家屬,
李鴻章信函中透露「督令署臬司郭柏蔭等籌辦善後事宜的時候,在裡面就提到過,降眾難民約有十餘萬人。殺降20天後,英國記者依舊發現拋滿屍體的河道還帶有紅色,地下三英尺都浸染了鮮血。
恭親王親自為李鴻章辯解說,「倘若不把諸王立即斬首,則不僅蘇州內的清軍將被殺的一個不留,而且此等賊酋部下的大批士卒,仍舊留在逆賊行列中,日後更大規模的屠殺,勢將不可避免」。簡短說就是,清軍太少了,只有2-3萬人,如果太平軍翻臉具備一舉殺光城內清軍的實力。
而且到1863年,清軍已經不在乎收編太平軍降軍,甚至,降將駱國忠投降清軍,屢建戰功,李鴻章請朝廷封其為副將,都遭到清朝朝廷屢次拒絕,認為封賞太多了,會讓清軍自己的將領心存不滿。
同時,李鴻章認為蘇州太平軍都是李秀成主力,桀驁不馴,在李鴻章大船旁邊,投降的太平軍還是疾馳而過,穿越城門發出一陣「狂悖的歡呼」,吸引來更多太平軍耀武揚威的歡呼,程學啟在巡邏當中,也遇到過太平軍俘虜放槍高喊。
因此,清朝和李鴻章認為蘇州太平軍難以馴服,一旦釋放回去,就是大患,應該全部處決。曾國藩更是表示:「既謀誅滅,斷無以多殺為悔之理」。雖然,英國人常勝軍司令戈登表示非常不滿,李鴻章只是說這些洋人都是婦人之仁,不懂得,知此中權衡自有一定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