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湧現出不少民間中醫,他們懸壺濟世,救死扶傷,妙手回春,演繹了一個個動人的傳奇故事。
華陽駱氏中醫,省、縣內很有名氣,當地百姓有口皆碑。其第一代傳人為駱星階,17歲時就拜湖熟名醫張棟梁為師,學習中醫。張棟梁深愛他聰穎好學,視如己出,悉心指導,他則刻苦鑽研,在中醫界嶄露頭角。1930年,他參加國民政府醫學考試,成績名列榜首,由此聲名大振。行醫30多年,牢記「願做良醫,不求富貴」「病人但看一線生機,醫生要花十分力氣」的師訓,治好無數病人。對於貧困之人,常包吃住直至康復,深受百姓愛戴。終因積勞成疾,1949年不幸辭世,享年56歲。
邊城鎮戴村「張大房」婦科,有600多年歷史,遠近聞名。相傳明洪武年間,該村有一書香子弟張延珖,承襲祖傳醫學,為民治病。有年夏天,朱元璋與劉伯溫微服遊茅山,途經戴村時,口渴難耐,向張討水喝,張妻搬椅凳先讓他們坐下,再端燒好的開水,殷勤招待。臨走為表謝意,朱元璋讓劉伯溫為張延珖題寫了「張大房」三字貼在門頭作招牌。同時劉伯溫囑咐張兩件事:一是椅子就放店門邊,供客人歇坐;二是將大門斜開,說張家門相不合風水要求。張延珖知其不凡,後一一照辦,並添了個小石獅置藥柜上。這小石獅是張到茅山時為明弘道長所贈,說它冬暖夏涼,藥在石獅身上翻滾幾下,藥效會更佳。從此「張大房」出了名,看病的越來越多,村中其他張姓起而仿效,最多時有七家,後來來看病的不知哪家為正宗,村人告之:門斜開,門邊有椅子,藥柜上有小石獅者即是。
張大房婦科,藥方公開,外地有些中醫,為探奧秘,將該村各藥房之藥購一份回來分析,其中一味粉劑,為張延珖獨家配製,任怎樣分析也搞不清楚,成為一謎。
水南小外科,主治無名腫毒,療法主要是火針加外敷黑虎膏和口服陽和湯。這些藥方為他自制不外傳。王敬財只活了41歲,他將醫術傳給小兒子王懷民。建國後王懷民任二聖醫院院長,醫術精湛,診治腫毒,效果奇佳。筆者母親1965年夏天背生一癰,俗稱「搭背」,瘡口潰爛有碗口大,經王院長用杏黃色藥粉和黑虎膏治療,一個月後便痊癒了,效果很神奇。
黃梅鎮朱氏骨科也是大名鼎鼎。同水南小外科一樣,朱氏骨科醫術也是外鄉人所賜。清嘉慶十年(1805)春,一位山東老太太乞食至黃梅橫塘村朱永貞家門口,朱永貞祖母給她飯吃,吃飽後不願走就在朱家住下了。熟識後老太太仔細觀察,覺得這家人很好,便認朱永貞祖母為乾女兒,並把祖傳醫學傳給她。朱永貞成年後接過祖母的班,他參考《骨科百術》,再根據自己臨床實踐,編成《朱氏骨科》一書,長達數百頁,內列多種驗方,此書為手抄本,「文革」中遺失,現僅存一首骨科歌訣。
朱永貞1862年逝世,活了67歲。其子朱懷坤繼之,1925年逝世,也活了67歲,傳給其子朱慶堂。朱慶堂聰明過人,膽大心細,治過很多疑難雜症。傳說在1939年,上海一資本家有個10歲兒子,不慎「頸根骨」錯位,成了歪頭,聞名前來求治。朱慶堂將孩子綁椅上,然後拿出一把大刀,向孩子歪頭那邊砍去,孩子嚇得大叫一聲,頭正了。孩子父親嘆為神奇。但朱慶堂只活了31歲,逝於1941年。
這些民間醫生各擅絕學,,造福桑梓,是句容人的驕傲,也成醫壇佳話。此外,句容歷史上還有些醫術高超的中醫大夫。如清光緒時的「神醫」張廷志,人稱「半仙」,曾在春城、寶堰、句容城設點門診,影響頗深;清康熙年間「神醫」葛承祖,為葛洪後人,也是位醫德醫術令人敬佩的名醫,惜乎後繼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