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讀】名家丨讀書丨思享丨美文
孟子: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劉力/文
在春秋戰國舞臺上,我始終認為,孟子是最悲劇性的人物。
我所說的悲劇絕不是人頭落地的壯烈,更不是無路可走的悲涼,而是一腔熱情的屢戰屢敗,是灰頭灰臉的真正「喪家狗」。
在孔子的眾多弟子和再傳弟子中,命運之神最終還是穩穩地把儒家延續的重擔莊重地交付給了孟子,這個歷史上所一直流傳的孔子嫡孫子思的弟子,非常有意思的是,孔子衣缽繼承者竟會和孔子有著非常類似的童年,冥冥之中似乎上天註定讓他們成就不凡。正如孟子宣言的那樣「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也就是秉承了這樣一種天生的浩然氣概,走上歷史舞臺的。
這個幼年喪父的孩子,從小被母親灌輸了一種與世界相交的本領,孟母三遷的故事直到現在依然流傳廣泛,以至於很多人在想到的孟子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他的母親。慈母的循循善誘讓孟子從小就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成長,也更讓這個早慧的孩子從小就學會了自立自尊和自強。
在孔門儒學的影響下,孟子最終嶄露頭角,遊走列國之間,希望能夠把已經逐漸被世界所淘汰的儒家學術思想發揚光大,讓其煥發勃勃生機。
今天當我們走進《孟子》一書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孟子遊走的範圍基本上就是齊滕宋魏這四個國家,他所對話的國君也基本上局限在齊魏滕三個國家,口若懸河的辯論很是了得,精彩紛呈的譬喻更是惹人矚目,然並卵,孟子最終還是未能施展開自己的人生抱負,他整日倉惶如同遊走的雲彩,浮萍無根,終究難以落地生根。即使是那個萬分寬待知識分子的齊國對他也是敬而遠之。
正如韓非子所言:時移世易,戰國的風雲早已經難以容留儒家仁政的思維,各國躍馬爭雄天下,需要的富國強兵,需要的是烈烈戰馬,需要的金戈鐵馬,更需要的是捨我其誰的氣概和稱霸天下的思想,戰國時代培育的一個個野心家們早已經撕下了那層在春秋時代還行得通的「尊王攘夷」策略,秦武王一聲令下就可以揮兵洛陽,讓沒落的周王朝再也沒有了昔日的榮光。
這時候,還有誰會挺孟子的仁愛天下?這時代,還有誰會追捧孟子的王道主張?這天下,誰還能容留下孟子的雄辯滔滔?不會了,書生意氣,最終換取的是為政者的嘲弄和譏諷,甚或還會有其他門派的攻訐與侮辱。於是在著名的《大秦帝國》一書中,孫皓暉先生就極具慧眼地安排了兩處孟子與其他門派的論辯,齊國的稷下學宮中,孟子的侃侃而談,換來的是法家商鞅為代表的無情譏諷;孟子的滔滔爭辯,贏取的是縱橫家張儀為代表的盡力侮辱。
這就是孟子的窘境,儘管統治者不大可能會打壓這位大儒的昊昊熱情,但一些已經被證明為治世箴言的分秒爭辯,卻總能讓已經苦苦掙扎許久的孟子無比尷尬。我想即使歷史上並沒有過這樣的時刻,作為大儒的孟子也一定感受過從未有過的時代危機。
所以,最終孟子無比落寞的背影成為了戰國時代的殉葬品,儒家思想也最終只能燦爛在紙上,留存在心中,絢爛在很多追隨者的希望裡。
孟子最終也想通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留給後世知識分子最厚重的禮品,他也終於在這片閃爍著智慧之光的箴言下,找到了自嘲的領地。於是一部七章三萬餘言的煌煌巨著產生了,「立功立德立言」的神聖使命,讓孟子最終沉迷在著書立說的路途上,這一次他走得堅定而執著。
偉岸的身軀不一定就能撐起巨椽大傘,瘦弱的靈魂一定不能找尋到精神的方向。孟子急切而迫近的靈魂裡,總能有一股氣息,它最終還是選擇了歲月留聲,人間留影。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戰國的歷史舞臺雖然未能讓孟子綻放無盡的光彩,但最終孟子心中的那輪明月卻還是給了他無限光明。
畢竟他活過,他無比堅定地吶喊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也憑藉自己的雄心壯志高聲宣示「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他為每一個精彩活著的人樹立了一個標杆,一種規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所以,他居功至偉,儘管無奈,儘管悲涼,儘管落寞,儘管受傷。
大哉,孟夫子!
孟夫子,千古!
——2020.4.24
作者簡介
劉力,陝西丹鳳人,中學語文教師,陝西省散文學會會員,兼任本地雜誌特邀編輯,已發表各類文章300餘篇,有數十篇文章獲國家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