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不太喜歡吃楊梅,很簡單,怕酸。
閩南老家盛產楊梅,本地產的楊梅,個頭不大,也就龍眼大小,但勝在色澤紅潤,尤其是那種寶石紅色的楊梅,很是討喜。但,大多數是中看不中吃的,那酸的咧,再多冷酸靈也救不好你。
寶石紅色的楊梅。圖片:pixabay
所以這種楊梅,一般會出現在學校門口的小攤上,用糖精浸漬到甜的發苦,賣給愛吃零食的小學生(包括我),或者被大人們浸泡在米酒中,釀成楊梅酒,愛鮮吃的人也很多,我覺得他們應該也很可以生啃檸檬吧。
有誰不愛酸酸甜甜的冰糖楊梅呢。圖片:粟慄子 / 豆果美食
後來,市面上漸漸有了另一種楊梅,個頭大得和元宵有的一拼,顏色是那種紅的發紫,紫的發黑,說是外地來的,這種楊梅果肉厚實,汁水豐富,關鍵是還挺甜的,不容易踩坑。
不過,有時候還會懷念本地楊梅那種刻骨銘心的酸味,畢竟那是小時候的味道。
多種多樣的楊梅
楊梅(Morella rubra),楊梅科楊梅屬的果樹,主要產於我國南方紅壤地區,楊梅不像枇杷那樣耐寒,江蘇已是分布北界,日本也產楊梅,日語叫山桃(やまもも),這名和楊梅沒啥關係,日本產的楊梅主要有瑞光,森口、亀蔵、広東等品種,但我在日本旅行那麼多次,沒見著超市有楊梅賣,估計是季節不對。據說東南亞也產楊梅,但我終究是沒見著,估計水果種類多得數不來吧。
楊梅樹不耐寒,主要生長在我國南方。圖片:pixabay
楊梅屬有50多個物種,在我國有4個,分別是青楊梅M. adenophora,毛楊梅M. esculenta,雲南楊梅M. nana,還有我們熟悉的楊梅M. rubra。其他三個物種基本是野生狀態,沒有被引入栽培作為果樹。楊梅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西漢東方朔在《林邑記》就記載過:「邑有楊梅,大如杯碗,青時極酸,既紅,味如崖蜜」,林邑雖然在今天的越南順化一帶,但在西漢時期也是轄區之一。
從左上起依次是青楊梅、毛楊梅、雲南楊梅和楊梅本梅。圖片:高賢明 & 朱仁斌 & 朱鑫鑫 / PPBC;chinaberryhuang / inaturalist
如今的楊梅栽培品種豐富,比較有名的當屬福建龍海浮宮楊梅、浙江仙居東魁楊梅、慈谿荸薺種楊梅等,各個品種楊梅顏色、個頭、成熟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達成共識的,就是甜度高、汁水豐盈、含酸量低。據說還有一種白色楊梅,可惜我至今都沒有見著。
福建龍海浮宮楊梅。圖片:伍斝仐 / 圖蟲創意
浙江仙居東魁楊梅。圖片:innesslam / 圖蟲創意
浙江慈谿荸薺種楊梅。圖片:luoluoivy / 圖蟲創意
開花低調,果實有趣
楊梅的果實構造比較有趣,我們吃的部位,其實是它們高度肉質化的外果皮,呈乳頭狀密集排列,由子房外部的凸起物發育而來,富含糖分和汁水。而堅硬的楊梅核,則是楊梅的內果皮,吃過楊梅的人都知道,果核上有很多毛,這就是高度木質化內果皮上的纖維質短毛。
我們所吃的部位是楊梅高度肉質化的外果皮。圖片:Mz-Wang / 圖蟲創意
楊梅樹雌雄異株,和荔枝龍眼一樣,它們的花並不顯眼,花冠退化,只有苞片(反正果子好吃就行)。雌雄花序顏值平庸,均是基部不育,頂部可育,依靠風媒傳粉。果樹栽培上一般種植雌株,雄株只需要少量種植,滿足人工授粉需求即可。
楊梅的雌雄花序(上雌下雄)。圖片:Huimin Jia / BMC Genomics(2015)
沒有鎧甲,但有肉蟲
不同於靠厚鎧甲保護果肉的荔枝和龍眼,楊梅的果肉天然裸露著,省了很多剝皮的功夫,這對「懶人」來說,算是一大福音。方便是方便,但一直暴露在外面的果肉,很容易遭受蟲子的侵害,比如一些肉眼可見的蛆蟲,這是某些種類果蠅的孩子,平日藏匿在果肉的溫床中,正常人是很難在水果攤就一眼挑出有蟲的楊梅,所以我們老家吃楊梅的時候,會先把楊梅浸泡在濃度比較高的鹽水中,蛆蟲們受不了就會從果肉縫中鑽出來,而且鹽水與楊梅的搭配,還能神奇地增加楊梅的甜度。
從左到右依次失去堅硬鎧甲。圖片:dreamstime;Mz-Wang / 圖蟲創意
小時候吃楊梅,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吃出白白的肉蟲,有時候發現蟲子被咬了一半,還在果肉裡「撲騰」,只覺直犯噁心,大人們總會打趣只有純天然不打農藥的楊梅,才會有蟲子。上了年紀後,經歷了大風大浪,又做了一點微小的科普工作,吃到楊梅中的蟲子,也就泰然自若了,不就是加個餐嘛,補充點蛋白質,有啥好怕,這可能也是中年男子的一種人淡如菊的心態吧。
你猜這顆楊梅有沒有蟲?圖片:youuuuuu / 圖蟲創意
楊梅應該怎麼吃
五月中下旬,楊梅開始上市了,嬌俏可人,鮮紅欲滴的楊梅掛滿了枝頭,光是看到這種光景,就讓人食指大動,連宋人陸遊都為之傾倒,他在《六峰項裡看採楊梅連日留山中》有云:「綠陰翳翳連山市,丹實纍纍照路隅。」五月的楊梅紅的和雲霞一樣,把山路都照的亮堂,先別說味道,光是看到了就想摘幾顆往嘴裡塞,陸遊更甚,他直言要「欲乘風露摘千株」。
楊梅易磕碰易變質,對古人來說吃楊梅可不容易。圖片:pixabay
也別怪陸遊嘴饞,楊梅在古人眼裡可是個金貴東西,它們每年的產期也就是這段時間,過了就沒有了,而且楊梅和荔枝一樣,不容易保存,荔枝尚有個殼,楊梅直接裸奔,稍有磕碰就完蛋,如果沒有現代冷鮮和運輸技術,高溫天氣採收下來的楊梅,也會一日色變,二三日味盡失,難怪古人會發出「五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價千金」的感慨,幸而能生在當今,吃個荔枝楊梅只要叫個外賣就行。
在得知八百多年後可以隨隨便便輕輕鬆鬆吃到新鮮楊梅後,陸遊氣壞了。圖片:deposit / 圖蟲創意
各地人民吃楊梅的習慣不盡相同,洗乾淨吃只是入門級,在我們老家升級成蘸鹽水,增加楊梅甜度;在潮汕地區,據說當地吃楊梅要蘸醬油……別慌,人家吃芒果、荔枝、西瓜也是蘸醬油的,別大驚小怪;在雲南的話,吃楊梅要蘸辣椒,反正雲南人民對酸的耐受程度高,什麼青芒果、青李子、青楊梅,蘸辣子吃就完事了。楊梅也可以加工成蜜餞,鹽津楊梅、甘草楊梅等風味獨特,作為小零食吃吃很不錯,也可以製作成罐頭或者飲料,最近多肉楊梅不是很火嗎,其實在家裡自己做也是可以的。
冰糖楊梅汁。圖片:蘇喵喵 / 豆果美食
楊梅酒。圖片:貓眼食話 / 豆果美食
楊梅燒雞。圖片:喵了個斯基 / 豆果美食
楊梅凍。圖片:橙色歡果 / 豆果美食
蜜漬楊梅幹。圖片:童尐果 / 豆果美食
自製奶蓋多肉楊梅。圖片:Lei小爺 / 豆果美食
「眾口但便甜似蜜,寧知奇處是微酸」——這是對楊梅滋味的最佳描述,就算是怕酸的我,嘴上說不喜歡,但每年這個季節,還是會買些楊梅嘗嘗鮮。日本有「旬」的概念,什麼時節吃什麼樣的時令食材,這就像給自己設置了鬧鐘一樣,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也不忘享受這些季節帶來的風物滋味,即便是酸倒牙。
夏日漸長,不如吃點酸掉牙的楊梅回憶一下童年。圖片:Zhangzhugang / wikimedia commons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6年第143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進擊的多肉。
四時風物
蓬藟
西瓜
草莓
如果你喜歡吃水果,這本《水果:一部圖文史》推薦給你。
《水果:一部圖文史》
原價145元 果殼特惠價99元
戳圖發現水果的秘密 /
書中關於水果的精美插畫,出自於英國皇家園藝學會的珍藏。它們不僅見證了水果的發展軌跡,同樣也是珍貴的藝術作品。
書中理清了許多水果種類及品種極為複雜的進化歷史,以及它們在大眾文化中的地位。平凡生活中,原來也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驚心動魄。
作為種植最廣泛、最受大眾喜愛的水果——蘋果,你知道最古老的蘋果起源於哪裡嗎?你知道砸到牛頓頭上的蘋果是哪一種嗎?
很多水果都曾在人類的歷史中大放異彩。但可惜的是其中大部分的品種已經在歷史長河中遺失了,只有在書中,我們才能得以一窺它們曾經的美好。
「早熟裡弗斯」,1872年引入,曾是肯特群以及其它地方最常見的早熟甜櫻桃,現在已經消失了。
《水果:一部圖文史》
原價145元 直降46元
戳圖購買,現僅需99元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點擊「閱讀原文」尋找水果的前世今生
閱讀原文
原標題:《楊梅你會怎麼吃?蘸鹽水、蘸醬油還是蘸辣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