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魂漫遊東方,《命運》交響融入中華——「樂聖」貝多芬與...

2020-12-22 新華社新媒體

▲日前,國家大劇院「貝多芬生平與藝術展」上,名為《命運之火》的金屬絲塑像。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牧鳴攝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許曉青)12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英雄〉之魂漫遊東方,〈命運〉交響融入中華「樂聖」貝多芬與中國》的報導。

110多年前,李叔同稱他「比獨芬」;魯迅也提到他,叫「培得訶芬」,把他與康德、拉斐爾並列,還有人翻譯成悲多汶、裴德芬、白堤火粉。而最終通過傅雷的經典譯作,他在中國才被稱為「貝多芬」。

在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內,陳列著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一份交響音樂會公演節目單,上面恰巧就有「Beethoven」(貝多芬)的曲目。

這一天是1911年11月12日,按慣例一場「星期日音樂會」在上海市政廳舉行。當時的節目單顯示,在上半場壓軸演出的曲目是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英雄》的最後一個樂章。

這場演出距離貝多芬逝世已80多年,當時在現場的中外聽眾有多少人,反響熱不熱烈,後人不得而知,但「樂聖」貝多芬那時已經在中國的大地上被人所知。他的作品,尤其是交響樂作品後來廣為流傳,從戰爭年代到建設新中國,再到改革開放後,伴隨著中國和中國人的發展,見證這個國度的現代化進程。

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其作品在中國的大眾傳播已有一個多世紀歷史。這些來自西洋古典樂殿堂的美妙音符,潤澤一代代中國人的心靈,就好像譯者傅雷在《貝多芬傳》中所提及的那樣,貝多芬和他的作品從「痛苦與鬥爭中解放了人,擴大了人」。

 (小標題)遇見「貝多芬」,他「連滾帶爬」

1927年春,20歲生日尚未到來的譚抒真一頭扎進了只有洋人參加的上海工部局樂隊(上海交響樂團前身)。他起初只是想試試自己的身手,因為當時他的提琴老師剛巧回國休假。他想,「要不去交響樂團拉琴試試」。

上海是西方古典音樂在華傳播的「母港」,上海工部局樂隊曾有「遠東第一樂團」的美稱,而工部局樂隊的雛形——上海公共樂隊,誕生於1879年,比柏林愛樂樂團的成立還早了3年。

譚抒真的這一試,使他成為第一名躋身西洋交響樂隊的中國籍樂手。儘管他只是一名實習生,他第一天進樂隊排練,譜架上擺的就是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

「我父親就在這機緣巧合下『遇見』了貝多芬,當時他實際上只有19歲,是一個沒有任何資歷的年輕人,他以實習生的身份加入了上海工部局樂隊,第一天就要跟著大樂隊拉『貝五』(第五交響曲)。」譚抒真之子譚國璋在上海家中告訴記者。

因為膽子大、敢嘗試,19歲的譚抒真敲開了通往西洋交響樂隊的演出之門,也敲開了通往貝多芬龐大交響樂體系的門。

「因為之前我父親就是自己拉拉琴,沒有參加這樣一個正規的樂隊,樂隊的巨大的聲音,他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非常響亮的聲音,他過去耳朵裡沒有聽到過。並且這是他第一次參加拉交響樂,所以他覺得是『連滾帶爬』,那是沒經過個人練習就當場視奏樂譜的狀態。」

更讓譚抒真沒想到的是,第一天練「貝五」,他已是拼命跟著樂隊「前進」,晚上回家自然猛練一番,第二天再坐到樂隊裡,以為還是「貝五」,卻看到了「貝九」(第九交響曲,也稱「合唱交響曲」)的譜子。譚國璋解釋說,原來當時的樂隊總是把最需要練習的曲目拿出來練,熟悉的曲目就略過,而對初入樂隊的人來說確實是一種挑戰。

就這樣譚抒真從拉貝多芬的幾大交響名曲開始,「遇見」這位大師,此時距離貝多芬逝世已經100周年了。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1927年,譚抒真在排練後不久,就跟隨樂團正式演出。1927年5月28日的《申報》上有這樣的記載,名叫張若谷的樂評人寫道:「樂聖貝多芬百年祭(一)明夜九時一刻在市政廳舉行,一九二七年春季末次音樂會,譚抒真君加入樂隊合奏提琴。」

這一記載與上海交響樂團現藏的1927年5月29日上海工部局樂隊的節目單逐一呼應。當天的演奏包括「貝九」部分選段和「貝五」,以及貝多芬的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

「當時大家都想去看看這個中國人是誰,因為這件事情在中國講起來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事情,全部是外國人的樂隊,一個中國人加入。那麼也為演出增加了很多中國觀眾。」譚國璋說。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儘管戰亂不斷,但貝多芬的作品在中國持續傳播,上海的「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和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等,開展各類小規模的室內樂教學和演出,貝多芬的曲目總受到樂隊和受眾的青睞。

(小標題)見證戰爭與和平:他的音樂裡並非只有「鬥爭」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上海市級交響樂團的建製得以保留,第一任市長陳毅也是交響樂的知音。有口述回憶史料顯示,陳毅對貝多芬情有獨鍾。

南徵北戰的中國共產黨人同樣懂得欣賞交響樂。不僅是陳毅,貝多芬的作品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特別是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被大量演奏。

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介紹,1949年10月16日,富華指揮樂隊上演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上海首次上演貝多芬交響作品。1952年至1953年,貝多芬專場音樂會屢屢出現在上交節目單中,傅聰、沈枚等擔任獨奏。

1957年,中國音樂家協會在北京隆重紀念貝多芬逝世130周年,文藝界人士1000多人參加。1959年,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作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作品在北京演出,這部鴻篇巨製的合唱交響曲,包括經典的「歡樂頌」,首次全部由中國人演唱,成為貝多芬作品傳入中國的一大裡程碑事件。同年,德勒斯登交響樂團訪華,告別演出選在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舉行,由波恩格茨指揮前三樂章,嚴良堃指揮第四樂章,中央樂團、中央樂團合唱隊、中央廣播樂團合唱隊和中央音樂學院學生合唱隊登臺與德方合作演出。這場中德合演的「貝九」吸引上萬人現場聆聽,盛況空前。

音樂學家、上海音樂學院副研究員韓斌認為,貝多芬在中國得到知識階層的崇尚是在五四運動之後,這與貝多芬個人的經歷息息相關,也與傅雷翻譯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廣為傳播有關。貝多芬的作品也象徵著「燃燒的革命之火」,通過豐子愷的介紹,「英雄」成為貝多芬的代名詞,引發更多共鳴。

新中國成立後,貝多芬成了革命音樂的代表。韓斌分析:「貝多芬的音樂喚起那種對平等的嚮往,對鬥爭的渴求,和對勝利的歡呼,這都得到了充分認可。他的鬥爭精神,他的革命性和先進性,給人以發憤的精神動力。這是那個時代很難得的一種文藝力量,一種精神上的推進劑。」

「貝多芬是一個了不起的偉大的音樂家。他的音樂,不是單一的,比如說貝多芬有很強的『鬥爭性』,他對命運不公有這種表達。而實際上他的人格是多面的、豐富的。」出生於1940年的譚國璋從小跟隨父親譚抒真學琴,耳濡目染,經歷了新中國的建設時期再到改革開放,他的心目中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貝多芬。

身為國家一級演奏員的譚國璋認為,其實貝多芬的精神世界很豐富,表現在他的作品裡,他各種喜怒哀樂、各種感情都很豐富。「單看交響曲,除了『貝五』,我們拉『貝六』(田園交響曲),他對自然風光的表達,就包含了對大自然的整體性認知,而不僅僅是『鬥爭』。」

「固然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最為知名,但同時欣賞他要從多面切入,比如奏鳴曲、協奏曲等,懂貝多芬的人逐漸增多,是與中國不斷發展的音樂教育有關,這也是一個中西交融的過程。」他說。

譚國璋在對父親生平的研究中還發現,父親曾師從多位老師,最後一位是二戰時期到上海避難的猶太音樂家衛登堡,衛登堡又是音樂家約阿希姆的學生,師徒一脈相承,把歐洲演奏傳統,特別是對貝多芬作品的見解和演奏風格傳授到中國。譚國璋還收藏著父親留下的一本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樂譜,上面修改、添加的弓法、指法,都是衛登堡根據他的老師約阿希姆的演奏標註記錄下來的。

「衛登堡把演奏技巧傳給了我的父親,還傳給了陳宗暉、馬思宏等在上海的提琴家。這樣口傳心授,貝多芬的作品自然從歐洲逐步進入中國、融入中國,主要的『登陸點』,就是上海。」譚國璋說。

譚國璋還記得,父親在90多歲高齡時仍不滿足於一個人拉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還約了彈鋼琴的朋友,一起到友人家中合奏,老人們為了貝多芬不辭辛苦,追求心靈上的滿足。

(小標題)「吃」音樂「包子」的愛樂青年:貝多芬就是大海

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與西方世界交流的大幅增加,交響樂重新回到廣播裡、舞臺上。新一波「貝多芬熱」很快來臨了,音樂界認為,這是中國交響樂的一次「再覺醒」,堪稱「復興」。

據記載,1977年,為紀念貝多芬逝世150周年,李德倫指揮中央樂團上演第五交響曲《命運》,標誌著西方交響音樂重新回到中國內地舞臺。1978年,著名指揮家黃貽鈞指揮上海交響樂團演出了貝多芬第七交響曲。1982年,法國著名指揮家讓·皮裡松來華,指揮上海交響樂團演出第九交響曲,異常轟動。1983年,中央樂團在北京,由李德倫、嚴良堃、陳燮陽、韓中傑等分工指揮,探索在短時間內集中演奏貝多芬的「九大交響」。

1985年,貝多芬誕辰215周年之際,上海交響樂團籌劃了盛大的紀念音樂會,演出從9月一直持續到12月底,3個多月裡上演了貝多芬「九大交響」,這也是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第一次完整地呈現於上海舞臺。

上海觀眾通宵排長隊購票,隊伍把上海音樂廳裡三層外三層「包圍」。這一系列音樂會共8場,分別由黃貽鈞、曹鵬、陳燮陽接力指揮。排隊人群中就有「60後」樂迷劉蔚,當時他還只是20歲出頭的小夥子。

「我沒有通宵排隊,是選擇一個中午去的,也排了很久。」如今已是上海交響樂愛好者協會副會長、譯文出版社營銷部負責人的劉蔚回憶:「改革開放初期,大家對外國文藝處於饑渴狀態。上海交響樂團1985年的三大指揮接力執棒貝多芬全套交響曲,是樂壇罕見的盛宴,讓大家真正『解渴』。」

20世紀80年代,唱片市場仍未完全復甦,劉蔚這樣的青年愛樂者主要依靠錄音盒帶和廣播聽貝多芬。「當時感覺貝多芬的作品,神秘而又有些難以親近,但第一次在廣播裡聽到田園交響曲,很好聽,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1988年6月至7月間,陳燮陽攜上海交響樂團上演貝多芬全套交響曲,此後直至新世紀,貝多芬變成青年樂迷的「老友」了。同時貝多芬也成為中國各地交響樂團邁向成熟的「見證者」,包括上海交響樂團在內,更多中國樂團通過演繹貝多芬的曲目,走向世界。

2007年上海交響樂團又策劃演出「完全貝多芬」系列,再次重現經典,完整地獻上了貝多芬的「九大交響」,並錄音發行。這一類成套的作品,就被樂迷稱作「包子」。劉蔚幸運地得到了陳燮陽贈送的、他親手執棒指揮的這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音樂「包子」。

音樂「包子」,指的是各大唱片公司以某個專題,或以某個音樂家為系列而製作的套裝唱片集。這些唱片少的四五張,多則五六十張,乃至上百張。它們都放在一個盒子裡,形似「包子」,樂迷們暱稱其為音樂「包子」。

劉蔚那時已是古典音樂的資深樂迷,他自稱是愛「吃」音樂「包子」的老青年,認為聽貝多芬只聽「九大交響」是不夠的,最好是認真聽「全本」,那才是「骨灰級」樂迷。

在劉蔚手裡有幾個特別令他自豪的貝多芬「包子」,比如,小提琴大師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由克路易坦指揮法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協奏,劉蔚早年在電臺播放的古典音樂節目中聽過,非常喜歡。後來在唱片店也看見了CD,但一猶豫沒買,後來卻走遍上海各家唱片店沒了蹤影。「直到20多年後,我才從一家英國古典音樂網站上發現一個音樂『包子』——EMI的50CD貝多芬全集,其中就有奧伊斯特拉赫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克路易坦指揮柏林愛樂演出的貝多芬全套交響曲,這成為我收藏的貝多芬『包子』裡最珍貴的一部分。」

劉蔚說,貝多芬曾讚美巴赫「他不是小溪(Bach,德語的另一層意思,即小溪),是大海」,那麼貝多芬本身又何嘗不是大海,貝多芬的音樂像大海一樣博大精深,斑斕美麗,風光無限。

2020年,全球各地隆重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又逢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考驗,上海交響樂團通過「雲直播」再度奏響貝多芬,包括室內樂、奏鳴曲等,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又多次上演貝多芬作品。

當上交推出的貝多芬文創衍生品出現在B站和抖音上,劉蔚等古典音樂愛好者也會關注。他說:「貝多芬在這個時代的傳播,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一種人性的光芒,面對疫情,我們更需要這種尊重生命,又超越生活的精神追求。」(完)

相關焦點

  • 十日談|曹鵬:又和樂聖貝多芬「通電話」
    我常和樂聖貝多芬通電話,由於他在20餘歲時因耳疾失聰,我要大聲說話才能讓他聽到。當他於維也納近郊風景如畫的海利根施塔特休養時,一度因耳病悲苦,想自尋離世。
  • 貝多芬的音樂境界有多高?為何被稱為樂聖?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也被稱為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一生創作過300多部作品,包括鋼琴奏鳴曲、鋼琴協奏曲、交響曲、小提琴奏鳴曲、歌劇、彌撒等,其中以交響曲最為突出,因此他又被稱為交響樂之王。貝多芬年幼時就顯露出很高的音樂才能,他4歲開始彈鋼琴,6歲作曲,在年幼時就受到了很多音樂大師的讚賞,被贊稱為音樂神童。
  • 全年專屬座位 樂享文化盛宴 山西第四屆(2016)交響音樂季-貝多芬作品系列交響音樂會
    》(二)演出時間/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19:30《貝多芬作品系列交響音樂會》(三)演出時間/ 2016年8月12日(星期五)19:30《貝多芬作品系列交響音樂會》(四)演出時間/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19:30
  • 湯沐海執棒哈響、深交 130名樂手奏響貝多芬「命運」之章
    2020 年正值貝多芬誕辰 250 周年,為了紀念這位命途多舛又才華橫溢的 " 樂聖 ",本次音樂會特地選擇了貝多芬具有代表性的三部音樂作品
  •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日專場音樂會:跨越時空來「湘」
    文丨張未未 圖丨李方 12月16日是「樂聖」貝多芬誕辰,當晚,由湖南愛樂協會秘書長胡偉總策劃的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日專場音樂會在長沙音樂廳隆重上演。
  • 星辰文藝 | 張未末:跨越時空來「湘」遇——評《貝多芬誕辰250周年...
    12月16日是「樂聖」貝多芬誕辰,當晚,由湖南愛樂協會秘書長胡偉總策劃的《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日專場音樂會》在長沙音樂廳隆重上演。演出的6首曲目有4首為湖南首演,整場音樂會以聽眾耳熟能詳的《歡樂頌》為線索,旨在帶領星城聽眾一同考證貝九的前世今生,探尋貝多芬追求和平、歡樂、仁愛和藝術之美的心路歷程。演出傳承經典、映射當下,在著名湘籍旅美指揮家蘇文星的執棒下,鄭州黃河交響樂團迸發出跨越時空的力量,成為聯結樂聖與聽眾的橋梁,聽眾在倍感震撼的同時,也收穫悠長回味。
  • 貝多芬最英雄的作品不是《英雄》
    貝多芬我就不多介紹了,他的故事估計大家都看了很多遍,拼命練琴,青年失聰,性格固執。很多介紹上說貝多芬偏執,其實這個「偏執」包含著一種性格,就是他有一種革命精神,不管這個革命是革什麼,在他的音樂中表現為突破自己,嘗試新的方式。在中國,我們把貝多芬稱為「樂聖」,這個稱呼不禁讓人想到「詩聖」杜甫。
  • 經典947攜手百位音樂家領跑「貝多芬誕辰日」: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獻耳畔盛宴,中國視角解讀「樂聖」人文精神
    本次直播中,張亮分享了在音樂之都維也納的學習生活以及這些經歷所帶給他的音樂上的轉變和感悟。貝多芬把後天失聰的絕望變成了希望,從第三交響曲開始,他的作品愈發展現出與命運頑強抗爭的精神。第九交響曲加入大合唱,用現在的話來說,展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
  • 2020「貝多芬年」與2021「馬勒年」慶典在申城高潮迭起
    ②此前,上海歌劇院就曾策劃了《馬勒——大地之歌交響音樂會》,以紀念馬勒逝世105周年。 ③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牽頭舉辦長達16小時的音樂會致敬「樂聖」。 (均資料照片)製圖:李潔2020年,是「樂聖」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
  • 貝多芬的開創與唯一:歌劇《費德裡奧》
    一同走進貝多芬的音樂變遷,展示古典音樂藝術魅力,探尋貝多芬的歌劇語言。「經典需流傳」一直是陳曉不斷堅持的理念,《費德裡奧》作為貝多芬唯一一部歌劇,集眾多作品與情感於一體,謳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與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需要被一代代的傳承下去。貝多芬不屈的精神與英雄式的抗爭,在這個時代更突顯出他的光芒,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鋼琴版)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又稱《命運交響曲》。整部作品表達了人類積極進取不被現實所壓迫的奮鬥精神,將英雄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
  • 江蘇交響樂團「致敬貝多芬」系列音樂會首秀,致敬英雄的歡樂頌
    我蘇網訊 在250年前,一位偉大的作曲家誕生於世,他一生創作題材廣泛,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被後世尊稱為「樂聖
  • 大音樂家貝多芬簡介 貝多芬的經典音樂有哪些?
    這可能只有貝多芬可以做到了,音樂巨人貝多芬在音樂領域的成就是偉大的,生平有許多經典的曲目,對世界音樂的發展起到非常深遠的影響。貝多芬簡介中文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外文名:Ludwig.van.Beethoven國籍:德國民族:日耳曼民族出生地:波恩出生日期:1770年12月16日逝世日期:1827年3月26日職業:作曲家、鋼琴家、音樂家畢業院校:波恩大學德國傑出的音樂家
  • 經典947攜手百位音樂家領跑「貝多芬誕辰日」: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
    貝多芬把後天失聰的絕望變成了希望,從第三交響曲開始,他的作品愈發展現出與命運頑強抗爭的精神。第九交響曲加入大合唱,用現在的話來說,展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伍維曦帶大家領略貝多芬室內樂的精彩。
  • ...春綠隴原·悅享經典——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交響音樂會...
    11月30日晚,中央電視臺第3頻道在黃金時間的《中國文藝報導》欄目中,專題報導了由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甘肅省歌劇院、甘肅交響樂團演出的「春綠隴原·悅享經典——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交響音樂會」盛況。
  • 著名作曲家樂聖貝多芬的生平簡介,近代鋼琴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大師
    他的鋼琴奏鳴曲被人們稱為是鋼琴音樂的「新約聖經」,而貝多芬則被人們稱為「樂聖」,被譽為近代鋼琴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大師。獲得這樣的稱號,不僅與他的音樂作品有關,更與他那坎坷不平的人生經歷有著莫大的關係。而救助這一家的善良的祖父也在貝多芬三歲的時候去世了,隨後母親也在貝多芬17歲的時候去世了。貝多芬作為這個家庭的長子,生活的重擔自然落到了他的身上!因此,貝多芬的童年生活給他的心靈蒙上了巨大的陰影,但這只是貝多芬困苦一生的一段時光,後來的愛情失意以及失聰的打擊是他生命中揮之不去的痛苦。
  • 貝多芬誕辰250年|樂聖和凡人
    書信是洞悉貝多芬少為人知的內心世界,繼而穿透他音樂表達,研究其樂思發展的一手寶貴資料。長期以來人們將貝多芬的創作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從早期到中期過渡的標誌性作品一般被認為是第三交響曲「英雄」。創作於1803年的第三交響曲是一部裡程碑之作,作曲家擺脫了第一與第二交響曲略帶海頓及莫扎特式的維也納古典樂派風格,音樂成了為人間疾苦而書,為當時動蕩而書的社會寫照。
  •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他就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他是一個音樂天才.集古典樂派之大成,開浪漫樂派之先河,他的作品數量眾多,種類豐富;他的音樂氣勢宏大,撥人心弦;他的精神震撼人心,激人奮進。貝多芬是一位充滿了豪邁英雄氣概的音樂大家,他創作的音樂,特別是《命運交響曲》,一直指引著與命運抗爭的英雄們不斷前進。1770年12月17口,貝多芬在德國波恩市的一個貧困家庭出生了。
  • BTHVN2020—致敬貝多芬誕生 250 周年 —「樂聖」的朝拜之旅
    這位世界各地家喻戶曉的「樂聖」,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一生遭受命運的折磨而從不屈服,為音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為此,德國公布了「貝多芬2020」紀念活動,將於2019年12月17日開始,持續一年,在2020年12月16日達到高潮。
  • 大慶交響樂團奏響《命運交響曲》致敬「樂聖」
    東北網11月18日訊 11月11日19時,《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音樂會》在大慶歌劇院成功舉辦。90分鐘的時間裡,大慶交響樂團致敬「樂聖」貝多芬,傾情演繹《第一鋼琴協作曲》和《命運交響曲》,為大慶市民帶來一場氣勢恢弘的音樂盛宴。